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

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

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

李武军

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是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我省在推动“四链”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制定了省级领导任链长的28个产业链链长机制,滚动开展了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万人助万企”活动等。但也要看到,“四链”耦合涉及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有待加强;产业链短板问题急需补齐,创新性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人才驱动创新的动能不足,教育供给与产业创新人才需求不匹配;“四链”耦合顶层设计不健全,耦合深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各链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四链”深度耦合,唯有吸引各类资源发生链式反映,方能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系统化协同思维

实现“四链”深度耦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增强系统化协同思维。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着力打造“四链”耦合的创新生态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二要敢于跳出传统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做好“四链”耦合文章,促进成果与产业、人才与科技、产业与创新、教育与需求等的对接,吸引更多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参与到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中来,打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高地。三要转变教育观念,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办教育。将人才培养与世界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结合起来,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可堪大任的社会急需人才。四要转变人才观念,真正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胆使用人才,落地落细对人才的放权赋能政策。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链是制造业的筋骨血脉。产业链涉及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涵盖了生产链条、制造链条和应用链条,是从原材料到产品一系列经济活动相互衔接、相互交织形成的产供销全过程的链条或网络。创新链是从源头创新到中试孵化、再到成果转化,最后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创新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战略性支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体现的是市场作用。即科技创新需要通过产业链,才能转化现实生产力。我省传统支柱产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耗能行业占比高,2022年分别占规上工业的49.5%、45.4%、38.6%,但这些产业是我省的工业基础,决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聚焦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以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为发展目标,采取基础支撑、高端装备引领,实施改造升级、高位嫁接,使其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围绕我省重点培育的28个千亿级产业链,建立健全工程研究中心和产业研究院,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体现的是技术引领。即产业链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升级迭代,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以前瞻30年的眼光,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系统性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发展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抢先布局积蓄力量。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开展研究研发,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建设项目,发展企业,培育品牌,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需求,精准配置教育链人才链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施产业结构升级,人才是核心要素。目前,各国、各地区域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人才日益成为区域竞争中的决定性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质量。人才链通过人才的培养、吸纳、流动、使用等环节,发现、培养、激励和配置人才,建立优秀人才的供给和流动机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人才链的良好运行对于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要紧密结合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形成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实现人才与产业、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深度对接,让更多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汇聚到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来。要把引育战略人才的重心放在青年上,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支持,加快建设人才公寓,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青年人才到我省创业就业。

完善的教育链是形成人才链的基础。教育链通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各个层次和阶段、各个环节和组成部分的有机连接和相互作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备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省应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需求拉动供给侧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提高质量。以郑大河大“双航母”建设、7所高校“双一流”创建为重点,带动高等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新工科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聚焦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锚定“两个确保”,推进“十大战略”,紧密结合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和产业链布局,统筹考虑新工科专业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服务我省产业链发展需要。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以教育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着力点,解决教育体制僵化、教育模式落后、校企合作“作而不合”、产教融合“合而不融”等问题。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留用,打通创新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通道。深化科技体制和要素供给适配性改革。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基地,打造若干“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综合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立体网络,促进企业家与科研人员深度交流了解。重视技术经纪人群体的培育,发展科学家经纪人、成果转化中介等职业。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工程。营商环境是市场活力之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点在企业,经济基本面的韧性和潜能系于企业。要体谅企业之艰、体察企业之需,持续深化我省“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痛点难点堵点,深入实施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将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重心放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真正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用优良的社会环境、人居环境和事业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留住人才也就留住了产业。

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四链”深度耦合点多面广,涉及部门较多,应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协调引导。一是成立省级领导小组。下设协调工作专班、战略咨询专班等,加强工作协调、政策协同和宣传引导等。精心编制我省“四链”深度耦合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二是建立产业链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万人助万企活动,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打造完整产业链。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未来产业抢滩布局行动。三是建立创新链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省科创委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在战略、规划、任务、改革、政策等方面系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四是建立市场主体的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综合运用后补贴、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更多企业加入研发投入和产教融合投入,以政策红利助力企业创新。同时,加大不同类型创新平台工作评估和绩效考核力度,动态调整,有进有出,倒逼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五是强化政策协同引导机制。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财政和产业领域政府性引导资金、基金和产业风投资金,制定税收和其他要素资源供给的优惠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培养、基础研究、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等。

(作者系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天津市静海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