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不可错过!牛肉干广告文案大公开

友情提示

各位美食爱好者有福了!准备好迎接以下内容带来的口感盛宴了吗?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美味不可错过!牛肉干广告文案大公开!没错,这是一篇广告文案稿,但它并不会让你有强烈的购买欲望,而是为大家推送一下牛肉干的营养价值,分享牛肉干的好吃方式,给大家带来一份美食的感受。有了这份文章,相信你一定会对牛肉干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牛肉干的营养价值

牛肉干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零食。它所含的蛋白质是肉类中的一种优质蛋白质,具有很高的生物价值。同时,牛肉干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E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尤其是铁和锌含量较高,可以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缓解压力和疲劳。

1.1 牛肉干的蛋白质含量

牛肉干中蛋白质的含量大约在0%左右,而肉类中的优质蛋白质含量一般在20%~30%之间。所以,可以说牛肉干是一种非常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尤其适合健身人士、劳动力人群和孩子们日常食用。

1.2 牛肉干的矿物质含量

牛肉干含有大量矿物质,比如铁、锌、铜、钙、磷等,其中铁和锌的含量较高。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和氧的运输,可以预防贫血。锌是免疫力增强、促进生长发育、保护味觉和视觉等方面都不可或缺的元素。

2. 牛肉干的好吃方式

牛肉干除了可以直接食用之外,还可以搭配不同的食材来创造出更多美味的味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牛肉干的三种好吃方式。

2.1 牛肉干配红酒

红酒和牛肉干是经典的搭配,相互呼应,尤其是当红酒口感较为醇厚时,加上一些口感韧劲的牛肉干,再搭配一些牛奶饼干等小零食,品尝起来特别美味。

2.2 牛肉干配咖啡

牛肉干和咖啡是个比较新颖的组合,但它们之间的味道却是非常搭的。尤其是当咖啡带有一些甜味时,搭配上口感韧劲的牛肉干,味道更加浓郁。

2.3 牛肉干配酸奶

酸奶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和蛋白质,其口感清爽,而牛肉干的口感比较韧劲,两种口感结合在一起,非常适合健康饮食。

3. 如何选购好的牛肉干?

选择好的牛肉干也是很关键的,下面介绍一下几个选购的技巧。

3.1 选纯手工制作的牛肉干

不少商家都会添加一些口感增强剂和防腐剂等成分来提高口感和保质期。而手工制作的牛肉干口感韧劲十足,而且营养成分更加有保障。

3.2 选好的原料

牛肉干的原料很关键,新鲜的牛肉经过瘦肉和肥肉的比例筛选后,再进行切肉、腌制、烤制等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口感丰富、营养丰富、口感韧劲的牛肉干。

4. 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牛肉干的营养价值、好吃方式和选购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牛肉干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营养均衡的零食。在食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牛肉干的质量和合理搭配,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其美味和营养。问答话题:Q:牛肉干是不是真的很营养?A:是的,牛肉干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零食。它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以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缓解压力和疲劳。Q:牛肉干应该怎样食用?A:牛肉干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搭配不同的食材来创造出更多美味的味道。比如可以搭配红酒、咖啡、酸奶等,口感更加丰富。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搭配的食材一定要选对,才能更好地体验牛肉干的美味。Q:如何选购好的牛肉干?A:选购好的牛肉干需要注意原料和制作工艺。要选用新鲜、优质的牛肉,经过瘦肉和肥肉的比例筛选后,再进行切肉、腌制、烤制等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口感丰富、营养丰富、口感韧劲的牛肉干。最好选择手工制作的牛肉干,避免加入过多的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成分。

美味不可错过!牛肉干广告文案大公开随机日志

机构主页新增查询缴费记录功能与电子发票功能;

1、开放宠物医药品牌店加盟它嗅宠物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多购物选择;

2、修复长按分卷添加章节时重复上一章节的问题。

3、修复长按分卷添加章节时重复上一章节的问题。

4、人脸检索按事件类型查询时,筛选条件增加“温度状态”。

5、【修复】适配Android解决部分机型崩溃问题【改进】启动页适配夜间模式,晚上打开不再闪瞎眼【增加】丢骰子功能,一键丢出满屏幕蹦跶的骰子【增加】随机数功能,一键获取指定范围内随机数【改进】适配更多异形屏,天意不再变”大意“

<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徐(xu)高(gao):怎(zen)樣(yang)用(yong)好(hao)最(zui)重(zhong)要(yao)的(de)幾(ji)年(nian)學(xue)好經(jing)濟(ji)学?

徐高系(xi)中(zhong)銀(yin)證(zheng)券(quan)首(shou)席(xi)经济学家(jia)、中國(guo)首席经济学家論(lun)壇(tan)理(li)事(shi)

過(guo)去(qu)十(shi)年我(wo)走(zou)过的道(dao)路(lu)還(hai)算(suan)順(shun)利(li)。有(you)不(bu)少(shao)人(ren)問(wen)我秘(mi)訣(jue)是(shi)什(shen)麽(me)。剛(gang)開(kai)始(shi)我也(ye)想(xiang)不明(ming)白(bai),只(zhi)是覺(jiao)得(de)自(zi)己(ji)很(hen)幸(xing)運(yun)的抓(zhua)住(zhu)了(le)不少機(ji)會(hui)。但(dan)後(hou)來(lai)我慢(man)慢體(ti)会到(dao),在(zai)壹(yi)個(ge)个偶(ou)然(ran)的机会背(bei)后,有一些(xie)必(bi)然。怎么去把(ba)握(wo)這(zhe)些必然,就(jiu)是今(jin)天(tian)我要跟(gen)各(ge)位(wei)同(tong)学分(fen)享(xiang)的主(zhu)要內(nei)容(rong)。我相(xiang)信(xin),作(zuo)為(wei)几年前(qian)才(cai)從(cong)中心(xin)走出(chu)去的畢(bi)業(ye)生(sheng),我的经驗(yan)對(dui)大(da)家会有幫(bang)助(zhu)。而(er)與(yu)中心那(na)些歐(ou)美(mei)名(ming)校(xiao)毕业、目(mu)前已(yi)在经济学領(ling)域(yu)有相當(dang)聲(sheng)譽(yu)的老(lao)師(shi)們(men)比(bi)起(qi)来,我的發(fa)展(zhan)路徑(jing)也更(geng)容易(yi)为大家所(suo)復(fu)制(zhi)。我也相信,在座(zuo)的各位擁(yong)有比我更好的條(tiao)件(jian),只要付(fu)出努(nu)力(li),就可(ke)以(yi)在未(wei)来的道路上(shang)走得比我更顺利。

一、三(san)个理论蘊(yun)含(han)的道理

接(jie)下(xia)来,我以三个理论来开始我的演(yan)講(jiang)。我这么做(zuo)有兩(liang)重用意(yi)。第(di)一,这些理论凝(ning)練(lian)地(di)表(biao)達(da)了我这些年的一些深(shen)切(qie)感(gan)受(shou),包(bao)含了我最希(xi)望(wang)給(gei)大家介(jie)紹(shao)的经验。第二(er),很多(duo)人都(dou)觉得理论很抽(chou)象(xiang),甚(shen)至(zhi)錯(cuo)誤(wu)的認(ren)为它(ta)们是学者(zhe)關(guan)在象牙(ya)塔(ta)裏(li)的自娛(yu)自樂(le)。大家馬(ma)上就要开始高級(ji)经济学理论的学習(xi),可能(neng)或(huo)多或少的也会產(chan)生類(lei)似(si)感觉。在下面(mian)的演讲中,大家会发現(xian)理论怎样深刻(ke)地体现对世(shi)界(jie)的洞(dong)察(cha),又(you)如(ru)何(he)能直(zhi)接指(zhi)導(dao)我们的生活(huo)。希望可以通(tong)过我接下来的讲述(shu),預(yu)先(xian)增(zeng)加(jia)一下大家对理论的信心。

隨(sui)机遊(you)走中趨(qu)勢(shi)項(xiang)的重要性(xing)

我要讲的第一个理论是随机游走。在金(jin)融(rong)学課(ke)程(cheng)中,同学们会碰(peng)到这塊(kuai)内容。随机游走是一種(zhong)很簡(jian)單(dan)的运動(dong)。假(jia)設(she)有一个物(wu)体可以向(xiang)正(zheng)向和(he)負(fu)向两个方(fang)向运动。每(mei)一秒(miao)鐘(zhong),物体都有二分之(zhi)一的概(gai)率(lv)往(wang)正向走1米(mi),另(ling)有二分之一的概率往负向走1米。換(huan)句(ju)話(hua)說(shuo),这个物体每秒钟都扔(reng)一次(ci)硬(ying)幣(bi)来決(jue)定(ding)下一步(bu)的走向:如果(guo)硬币正面朝(chao)上,就向正向走1米;反(fan)面朝上,就向负向走1米。这个物体做的就是随机游走运动。它的运动軌(gui)跡(ji)看(kan)起来毫(hao)無(wu)規(gui)律(lv),一会向正向,一会向负向。但由(you)於(yu)它每次向两个方向的概率、以及(ji)步長(chang)都一样,所以这个物体所處(chu)的位置(zhi)以起點(dian)为中心,服(fu)从正態(tai)分布(bu)。换句话说,如果在这个物体开始运动的時(shi)候(hou)做预測(ce),未来任(ren)何一个时点,最可能找(zhao)到这个物体的位置还是它的出发点。

但是只要加上一点点不同的東(dong)西(xi),这个随机游走的轨迹就会大變(bian)样。如果这个物体在每次扔硬币之前,都先朝正向移(yi)动非(fei)常(chang)微(wei)小(xiao)的0.01米,就变成(cheng)了帶(dai)趋势项的随机游走。与每次1米的随机步长比起来,这个0.01米的趋势项看起来微不足(zu)道。但有沒(mei)有它卻(que)完(wan)全(quan)不同。

如果把这两个运动放(fang)在一起觀(guan)察。在刚开始的一段(duan)时間(jian)里,二者不会有太(tai)大差(cha)別(bie),趋势项的影(ying)響(xiang)完全被(bei)随机步伐(fa)所掩(yan)蓋(gai),很難(nan)區(qu)分两个物体中誰(shui)在做純(chun)粹(cui)的随机游走,谁又做的是带趋势项的随机游走。但如果时间足夠(gou)长,两个运动的差距(ju)就会逐(zhu)漸(jian)拉(la)开。做带趋势项的随机游走的物体会緩(huan)慢、但穩(wen)定地向正向移动,直到正无窮(qiong),从而与纯粹随机游走的物体拉开越(yue)来越大的差距。随机效(xiao)應(ying)完全被積(ji)累(lei)起来的趋势力量(liang)所打(da)敗(bai)。

趋势的力量,是我领悟(wu)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成功(gong)的关鍵(jian)不在于那些随机游走的步伐,而在于对这些微小趋势的堅(jian)持(chi)。只要每天都朝選(xuan)定的方向前進(jin)一步,哪(na)怕(pa)进步非常微小,都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后累积出顯(xian)著(zhu)的成果。

不过,因(yin)为两个原(yuan)因,坚守(shou)趋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一个困(kun)难在于认識(shi)。什么是应該(gai)坚持的趋势,是好的趋势,在事前很难知(zhi)道。有时甚至要在碰壁(bi)多次之后,才能够找到这个趋势。舉(ju)个我自己的例(li)子(zi)。我在上初(chu)中的时候,近(jin)視(shi)度(du)數(shu)已经接近600了,讓(rang)我陷(xian)入(ru)了长时间的恐(kong)慌(huang)。試(shi)过各种辦(ban)法(fa)好像(xiang)也没什么效果。后来我不知道从哪兒(er)看到一个方法,说每天晚(wan)上睡(shui)觉前做一遍(bian)眼(yan)保(bao)健(jian)操(cao),就能減(jian)缓近视度数的加深。我于是开始嘗(chang)试,並(bing)坚持了下来。正是从那以后,我的近视度数上漲(zhang)得就慢多了。但在这样做的第一年,我根(gen)本(ben)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甚至曾(zeng)懷(huai)疑(yi)这样是否(fou)会適(shi)得其(qi)反,因而有过多次的动搖(yao)。直到坚持了多年之后,我才確(que)认了这的确是个好方法。这个親(qin)身(shen)的经歷(li)告(gao)訴(su)我,要发现并确认一个好的趋势项并不容易。因为趋势的力量在短(duan)期(qi)内为各种随机沖(chong)擊(ji)所掩盖,很难被察觉。而如果发现不了,就談(tan)不上坚持。我这次来跟大家交(jiao)流(liu)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在未来几年的研(yan)究(jiu)生学习中,在各种各样的随机幹(gan)擾(rao)之中,有哪些是值(zhi)得大家坚持的趋势项。

第二个困难在于激(ji)勵(li)。趋势项通常很难带来及时的回(hui)報(bao),因此(ci)必須(xu)要有一顆(ke)不为外(wai)界干扰所动的本心才能坚持。相信很多同学都喜(xi)歡(huan)玩(wan)電(dian)子游戲(xi)。有这方面经验的同学应该知道,玩游戏有时也挺(ting)辛(xin)苦(ku)的。要花(hua)不少时间来练级,还要費(fei)心思(si)来解(jie)謎(mi)題(ti)、打怪(guai)物、过关。既(ji)然这么麻(ma)煩(fan),为什么大家还乐此不疲(pi)呢(ne)?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玩游戏有及时的回报。当妳(ni)在游戏中干掉(diao)了怪物、撿(jian)到了寶(bao)貝(bei),让游戏人物成功升(sheng)级,都能獲(huo)得成就感和滿(man)足感。这种及时而来的正反饋(kui)会激励玩家繼(ji)續(xu)玩下去。但生活不是玩游戏。那些正确的趋势往往不会产生及时的回报。甚至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很难看到坚持的效果。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坚持做著(zhe)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qing),却没什么效果,而旁(pang)邊(bian)一个看起来无所事事的人,却因为好运氣(qi)而跑(pao)自己前边去了,心态很容易失(shi)衡(heng),就可能放棄(qi)了。

不过,越是这种情況(kuang),就越要坚持。如果找到了屬(shu)于自己的正确趋势项,哪怕短期内看不到坚持的效果,也不要放弃。人生是一个长跑,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微小趋势累积起来发揮(hui)巨(ju)大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xie),每天向正确的方向邁(mai)出一小步。只要每天睡觉前你能够对自己说今天又前进了一步,不管(guan)这一步多么微小——哪怕只是想清(qing)楚(chu)了一个小问题,或者僅(jin)仅記(ji)住了一个单詞(ci)——也都足够了。这样积累下来,不需(xu)要多长时间就能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

对这一点我自己深有感觸(chu)。最近十年我每年都觉得自己提(ti)高不少。十年之后回頭(tou)来看,甚至有些恍(huang)如隔(ge)世的感觉。如果说我走得还算顺利的话,那么这种顺利主要来自于对那个0.01的坚持,而非那些随机的1。世界很公(gong)平(ping),给了你很多好的1,就会给你很多壞(huai)的1。而它们都是我们所无法掌(zhang)握的。在这种随机的起伏(fu)中,我们能坚持的,且(qie)应该坚持的只是那个0.01,那个趋势项。

超(chao)越平均(jun)統(tong)計(ji)量

今天我要讲的第二个理论是平均统计量。大家会在博(bo)弈(yi)论课程中学到Spence的教(jiao)育(yu)模(mo)型(xing)。这个模型是Spence获得諾(nuo)贝爾(er)经济学獎(jiang)的主要原因。Spence揭(jie)示(shi)了教育在发送(song)信號(hao)方面的作用。他(ta)发现就算教育对提升个人能力没什么帮助,接受教育也是有好处的。只要一个人接受了教育,就向其他人发送出了一个信号,可以就此把自己与那些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区分开来。大家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都会学习高级经济学这些很难的课程。那些把这些艱(jian)深的课程学下来了,并还取(qu)得不错的成績(ji)的人,就在向外发送出了一个“牛(niu)人”的信号。

Spence的教育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个啟(qi)示:外界对一个人的評(ping)價(jia),很大程度上受到所謂(wei)平均统计量的左(zuo)右(you)。从信号的角(jiao)度来看,人分属于一个个类别——你是干部(bu),他是工(gong)人;你是碩(shuo)士(shi)生,他是本科(ke)生;你是北(bei)大的,他是清華(hua)的......这些类别给每个人都貼(tie)上了形(xing)形色(se)色的標(biao)簽(qian)。而我们观察某(mou)人,第一眼并不是看到这个人本身,而是先看到他所属类别的共(gong)性,类别的标签,也就是这个类别的平均统计量。我今天第一次跟大家見(jian)面,和各位并不熟(shu)悉(xi)。所以现在我眼里看到的是中心新(xin)一级同学这个群(qun)体。我会想到中心以前的学生是什么样,进而把这些形象套(tao)在大家身上,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印(yin)象。我这就是在用中心新生的平均统计量来理解大家。只有和你们接触多了,我才会慢慢了解到你们每个人的个体特(te)征(zheng),也就是所谓的个人统计量。

平均统计量的影响力很大,既可能让人失去鬥(dou)誌(zhi),也可能令(ling)人躺(tang)在成绩上睡大觉。正因为此,大家更需要擺(bai)脫(tuo)平均统计量的干扰,坚守本心,最終(zhong)超越平均统计量。

这一点上,我有两方面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确實(shi),我们不能怪别人用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来做评判(pan),因为这是信息(xi)不对稱(cheng)下他们的最優(you)选擇(ze)。但身处較(jiao)低(di)平均统计量的感觉也确实不好受,会让人很有挫(cuo)折(zhe)感。在我从中心博士毕业的时候,国内一流大学的教職(zhi)只向海(hai)歸(gui)博士开放。我们这些本土(tu)博士生甚至連(lian)申(shen)請(qing)的机会都没有。这也不能怪这些学校势利。至少在那时,“海龜(gui)”博士的整(zheng)体水(shui)平确实明显高于国内“土鱉(bie)”博士。因此,用这两个平均统计量来篩(shai)选,学校雖(sui)然有可能漏(lou)掉“土鳖”中的优秀(xiu)人才,但仍(reng)然能够以较低成本找到合(he)适人才。反过来,如果放开国内博士的申请,学校就得一一甄(zhen)别每个应聘(pin)者的个人统计量,工作量会增加很多,选错人的概率也相应上升。话虽如此,这种狀(zhuang)况在我们这些“土鳖”看来确实也挺不公平的。当然,我最后找工作的結(jie)果还算不错,在世界银行(xing)謀(mou)得了一个经济学家的职位。但找工作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身处较低平均统计量的无奈(nai)。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成绩,需要比那些有更高平均统计量的人付出更多。有时,甚至需要做很多努力才能和别人站(zhan)在同一条起跑線(xian)上。但越是这样,就越不能松(song)懈。如果放弃了努力,就失去了超越平均统计量的机会。更嚴(yan)重的,甚至有可能逐步被平均统计量甩(shuai)下,而滑(hua)落(luo)至更低的平均统计量中。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身处较高平均统计量所带来的成就感,有时甚至是虛(xu)榮(rong)感。我在世界银行做经济学家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了这个国際(ji)机構(gou)带来的光(guang)環(huan)。作为世界银行的專(zhuan)家,我在各处都受到禮(li)遇(yu),让我这个刚毕业的学生感觉很好。但这样的氛(fen)圍(wei)也很容易让人感到满足,从而慢慢失去斗志。不过,如果真(zhen)这样躺在平均统计量上睡大觉,平均统计量就成为了个人发展的障(zhang)礙(ai)。

经过了这些之后,我认识到个人必须不斷(duan)提升自己的个人统计量,进而摆脱平均统计量的束(shu)縛(fu)。平均统计量不管是高是低,都是别人的。真正重要的是属于自己的个人统计量。所以自我坚持非常重要。不管别人用什么样的平均统计量来看自己,自己都需要坚持努力,持之以恒(heng)。这样做下去,你慢慢会发现自己逐步甩开了平均统计量。到一定程度,别人就不再(zai)以贴在你身上的标签来评价你,而逐渐註(zhu)意到你的个人统计量。更进一步,你甚至有可能开始反过来影响平均统计量——别人会因为你属于某个类别,而对这个类别的人高看一眼。这就完成了对平均统计量的超越。

在座的諸(zhu)位现在已经被贴上了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被劃(hua)入了这样或那样的平均统计量之中。这些平均统计量或許(xu)会给你们带来光环,让你们自我感觉良(liang)好;也可能给你们带来挫折,让你们觉得气餒(nei)。但大家不要把这些平均统计量太当回事,要对自己有清醒(xing)的认识,坚持住自己的本心。只要一步一个腳(jiao)印的踏(ta)实努力,你就能不断超越平均统计量,樹(shu)立(li)起自己那个耀(yao)眼的个人统计量。

弱(ruo)连接的威(wei)力

我要讲的第三个理论是弱连接的威力。这属于社(she)会学的内容。1974年,一位名叫(jiao)Granovetter的社会学家寫(xie)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書(shu)叫做《找工作》。英(ying)文(wen)名是“Getting a Job”。书中他介绍了对找工作行为的研究成果。他发现,效果最好的找工作方式(shi)是通过别人介绍,成功概率大概在55%。看起来,不管东方西方,人情还是最重要的。但他也发现,那些帮你成功介绍工作的人大都不是那些与你关系特别密(mi)切的人。很多情况下你跟别人也就有几面之緣(yuan),属于範(fan)范之交。在社会学中,这种较为松散(san)的人际关系被称为弱连接。与弱连接相对的是強(qiang)连接。那是人与人之间非常緊(jin)密的关系。比如说父(fu)母(mu)兄(xiong)妹(mei)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强连接。

但一个人拥有的强连接关系不会太多。社会学有一个结论,认为一个人的强连接关系不会超过150个。这个150被称为“鄧(deng)巴(ba)数”。这不难理解,建(jian)立强连接需要比较苛(ke)刻的条件;而維(wei)持强连接也需要不小的成本。要在彼(bi)此之间建立起紧密的人际关系,需要两人之间有相当多的共同点——比如共同的血(xue)缘、共同的愛(ai)好、共同的经历等(deng)。在这些共同点之上,还需要长期交往,才能建立强连接。强连接关系建立之后,还需要持续投(tou)入时间和心血来维護(hu)。正由于建立及维护的成本都很高,所以一个人不太可能有太多强连接关系。

正因为强连接数目有限(xian),所以一个人没法通过强连接触及到很多人。就整个社会来看,强连接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網(wang)是不连通的、分割(ge)的。强连接把社会中的人分成了许多彼此之间没什么交集(ji)的小圈(quan)子。虽然在每个小圈子中,个人统计量可以顺暢(chang)傳(chuan)遞(di),但受这些圈子规模的限制,传递的距離(li)不会太遠(yuan)。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仅憑(ping)与你关系密切的这些人,很难把你的名声传递得很廣(guang)。

真正把社会中所有人都连接在一張(zhang)大网之中的,是弱连接。社会学里边还有一个叫“六(liu)度分割”的定律,说世界上任意找两个人,在中间插(cha)上五(wu)个人就可以拉上弱连接的关系。比如,我和林(lin)毅(yi)夫(fu)老师相互(hu)认识,林老师又认识李(li)總(zong)理。这样,我通过林老师就和李总理建立了弱连接的关系。显然,李总理和美国总统奧(ao)巴马之间也是相互认识的,所以我通过两个人又连上了美国总统。再举个例子,我在中心的导师陳(chen)平老师是做混(hun)沌(dun)金融的。金融大鱷(e)索(suo)羅(luo)斯(si)对陈老师的研究成果很感興(xing)趣(qu),跟他聊(liao)过好几次,因此相互认识。而施(shi)瓦(wa)辛格(ge)在加州(zhou)做州长的时候,索罗斯给他做过顧(gu)问。这样,我通过两个人又和电影明星(xing)施瓦辛格拉上了关系。这样的例子每个人都可以举出很多。这些都是弱连接威力的体现。

这说明,要把自己的个人统计量盡(jin)可能广的传播(bo)出去,最应该依(yi)靠(kao)的是由弱连接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絡(luo)。因此,那些只是认识你的人怎么看待(dai)你,对你来说最为重要。如果你在他们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口(kou)碑(bei),你的声誉就会被广泛(fan)传播。而口碑的建立,靠的是自己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你要知道,你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很多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每件小事都做好,就贏(ying)得了周(zhou)围这些人的认可,就能逐步在弱连接网络中树立起自己的口碑。有了这样的口碑,不愁(chou)机会不上門(men)。

我再给大家讲讲我的亲身经历。我的职場(chang)道路走得还算顺利。在中心讀(du)书的时候,我就已经在IMF实习了差不多两年。而我博士一毕业,世界银行就给了我经济学家的职位。两年后,我从世界银行轉(zhuan)到UBS做了高级经济学家。再过一年,我又到了光大证券做首席宏(hong)观分析(xi)师,直到现在。很多人都问我找工作的秘诀是什么。刚开始我也想不明白,只是觉得自己运气好。后来我想通了,这里面最重要的诀竅(qiao)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手(shou)头的每件事,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这样就能在周围建立起自己的口碑,让好机会自己找上来。实际上,从IMF开始,我的每份(fen)新工作都是我之前的老板(ban)给介绍的。

上面给大家讲了三个理论。它们总结起来,核(he)心就是告诉大家不要被外部的环境(jing)或看法所左右,而要坚持不懈,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事情。而对在座的各位来说,现在就是要认真学习。大家不要去想那些随机的东西,那是你控(kong)制不了的。你能控制的只是在随机冲击之下对趋势项的坚持。当你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坚持努力,每天都进步一点,你的能力和水平就会持续提升,个人的声誉也会随之树立,机会就会自动找上门来。我不敢(gan)说这是什么“成功哲(zhe)学”,但它确实是我一路走来的深切感受。

二、中心学习的三个臺(tai)階(jie)

比较務(wu)虚的讲了一些感悟之后,下面我来谈谈中心的学习生活。在座各位是研究生新生,未来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全面紮(zha)实地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知识,才能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做好準(zhun)備(bei)。而中心为大家提供(gong)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要充(chong)分利用这些良好条件,我认为需要跨(kua)越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从书本和课堂(tang)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

第一个台阶是在课本和课堂上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这一步的重要性怎样强調(tiao)都不为过。有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甚至在学完了整个课程之后,都觉得经济学抽象的理论好像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而在次貸(dai)危(wei)机爆(bao)发之后,很多人对经济学提出了批(pi)评,更让一些同学感到迷(mi)茫(mang)。但我要告诉大家,你们即(ji)將(jiang)学到的这些经济理论非常有用。我在业界工作得越久(jiu),这方面的感受就越深。经济学理论,尤(you)其是大家即将开始学习的高级经济学理论,虽然看起来抽象,但确实能带给我们观察世界的深刻洞察力。这是没有学习过这些理论的人所无法具(ju)备的能力。

现在大家随便(bian)看看財(cai)经媒(mei)体,会发现好像到处都是“经济学家”。什么样的人,不管是什么专业背景(jing),都可以指点经济。但你仔(zai)細(xi)观察一下,会发现很多人深度有限。看起来滔(tao)滔不絕(jue),其实都是人雲(yun)亦(yi)云,甚至漏洞百(bai)出。

举个例子,大家如果关注中国经济,会知道现在对影子银行風(feng)險(xian)的谈论很多。而银行理财又是这方面討(tao)论的一个焦(jiao)点。银行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pin)来募(mu)集資(zi)金,打包之后变成长期贷款(kuan)发放出去。这种借(jie)短贷长的方式会带来期限错配(pei)问题。一旦(dan)短期资金鏈(lian)接不上,长期贷款又无法及时变现,就会发生償(chang)付问题。很多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当然的认为其中风险很大,早(zao)晚要崩(beng)潰(kui)。我们金融系统的一位资深人士甚至还专门撰(zhuan)文,把银行理财比作龐(pang)氏(shi)騙(pian)局(ju)。但这些都是经济学门外漢(han)对这个问题的粗(cu)淺(qian)、甚至错误的认识。如果你学习过Diamond与Dybvig发表于1983年的讨论银行系统的经典(dian)文獻(xian),就能理解期限错配是银行存(cun)在的前提。用自身资产负債(zhai)表的期限错配来化(hua)解实体经济中资金供需的不匹(pi)配,是银行为实体经济做出的最大貢(gong)献。所以如果要把期限错配与庞氏骗局划上等号的话,就是把所有银行就当成庞氏骗局了。这里面的真正风险不在借短贷长,而在于影子银行借短贷长的行为缺(que)乏(fa)来自政(zheng)府(fu)的紧急(ji)流动性支(zhi)持,因而有被擠(ji)兌(dui)的风险。而化解这种风险的方法也并不是全盤(pan)否定,而是设立类似存款保险的机制来对影子银行加以監(jian)管和支持。没有经济学理论素(su)養(yang)的人是看不到这么深的。

经济学理论还有第二个重要用途(tu)——它构建了经济学家相互交流的基(ji)礎(chu)。外行人可能觉得经济学们相互爭(zheng)论不休(xiu),分歧(qi)很大。但实际上经济学家之间共识远大于分歧。这些共识,就是那些濃(nong)縮(suo)为经济学理论的看法。一个缺乏经济理论素养的人,根本无法參(can)与到经济学家们严肅(su)的讨论中去。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在座诸位可能知道中国经济现在面臨(lin)着消(xiao)费偏(pian)低的问题,即居(ju)民(min)消费占(zhan)整个经济的比重太低。消费太少,内需就不足,经济增长就缺乏动力。所以现在政府正着力推(tui)进消费的擴(kuo)张。而要让居民多消费,就需要增加居民收(shou)入。所以很多人提出了涨工资来促(cu)进消费的方案(an)。他们的邏(luo)輯(ji)很简单:工资涨了,居民收入就多了,消费也就多了。但这个简单逻辑在微观層(ceng)面虽然成立,在宏观层面却讲不通。工资上涨确实会让有工作的人增加收入,但同时也意味(wei)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因而会促使(shi)廠(chang)商(shang)更多地用资本来替(ti)代(dai)人工,从而抑(yi)制就业。在宏观层面,在职人員(yuan)工资上涨的正面效应会被就业下降(jiang)的负面效应所抵(di)消,从而让工资总額(e)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基本不受工资涨跌(die)的影响。这是一个经济学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已充分证实的结论。因此,稍(shao)有经济学理论常识的人,都不应该提出这样的建議(yi)。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这种经济学基本结论,甚至说是常识都不了解,显然不会有经济学家願(yuan)意和他做严肃的讨论。从这个意義(yi)上来说,经济理论的学习是大家融入经济学圈子的一个基础。

最后,除(chu)了经济理论本身之外,学习理论学习本身的过程也是非常必要的訓(xun)练过程。学习理论其实就是在训练研究能力。经济分析的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ji)巧(qiao),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一个个章(zhang)節(jie),一个个习题,循(xun)序(xu)渐进地给培(pei)养起来的。大家跟着书本和老师的思路,就会逐步体会到构建理论的基本步驟(zhou)。除此而外,高级经济学的学习壓(ya)力很大,对大家的抗(kang)压能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鍛(duan)煉(lian)。很多中心同学在毕业之后,都对第一年“三高”学习念(nian)念不忘(wang),将其视为美好回憶(yi)。

因此,大家要把握好中心所提供的学习经济学理论的良好条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我还记得当年我在中心的时候,通过各种课程学习收获很多。当时中心要求(qiu)修(xiu)满26个学分就可毕业,而我最后的成绩单上有61个学分。这还没包括(kuo)我在清华经管学院(yuan)选修他们特聘教授(shou)开的四(si)门课。这种大强度的课程学习让我很快(kuai)对经济学理论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令我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受益(yi)匪(fei)浅。

第二个台阶:跟老师学做学问、学做人

从书本和课堂上学习经济学理论只是第一步。大家在中心要迈过的第二个台阶是跟老师们学做学问、学做人。这是因为有些东西是书本和课堂上教不了的,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潛(qian)移默(mo)化的传递。

教科书和学術(shu)文章上的理论看上去都很完善(shan)、很光鮮(xian)。但这并不是它们最开始的样子。一个理论从提出、到最后成型是一个不断探(tan)索、不断试错、不断打磨(mo)的过程。一篇(pian)学术文章的开端(duan)可能就是一个靈(ling)感閃(shan)现。从这个灵感到最初粗糙(cao)的框(kuang)架(jia),再到后来逐步完善成型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和诀窍,是从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只有跟着做研究的人一块做过,才能体味到。换句话说,怎么做研究,只能跟着做研究的人一起做过研究,才能学得到。因此,跟老师们学做学问是学习的又一个必要环节。

学做学问之外,学做人更重要。中心的老师中,有不少堪(kan)称为研究中国经济的大师。而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绝非偶然。用前面讲的随机游走的語(yu)言(yan)来说,大师有着令他成为大师的趋势项。这是大家在跟大师的交往之中需要去认真体会的。但要学到这些,需要多与大师们近距离接触,突(tu)破(po)距离也会造(zao)成的隔閡(he)。这就像远眺(tiao)一座高山(shan)的时候,有可能被震(zhen)撼(han),也可能感觉不过尔尔。但不管是在这两种中的哪种心态震撼或不屑(xie)的态度之下,都难以真正发觉高山的俊(jun)秀之处秀美在何处。只有走进山中,细细体察,方能领会到种种精(jing)妙(miao)之处。我们看一个大师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崇(chong)拜(bai)得五体投地,还是看輕(qing)到不屑一顾,都无法学到大师成功的真諦(di)。只有接近了大师,把大师还原成一个普(pu)通人,你才能看到他的坚持所在,对他所取得的成绩有认同,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动,也才能看察觉到他们在随机冲击中坚持的那个趋势项。而那,才是我们最应该向大师学的,也是能学得来的成功“秘诀”。

在跟老师和大师们学做学问和学做人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三点。第一,自己要上进。师长们都愿意与好学上进的后生打交道。那些自己不努力向上的人,很难进入老师们的法眼。第二,要主动。你的学习和进步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没有义务,也不会成天揪(jiu)着你告诉你这个重要,那个必要。所以你一定要主动找老师,而别指望反过来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第三,做好功课。问老师之前,得有自己的思考(kao)。一些明明在书本上就有现成答(da)案的,就别拿(na)来问了。老师们只有觉得你下了工夫,才愿意和你交流。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从中心三位老师那里得到的收获。他们三位是我博士毕业论文导师組(zu)的三位老师。我从他们那里所学到的,远不止(zhi)于经济学理论。

第一位老师是林毅夫老师。我因为参加过林老师的讨论班(ban),所以跟他有很不少的交流。在经济研究方面,林老师有两句话让我感触很深。第一句是“一以貫(guan)之”。林老师非常注意对逻辑框架的坚持。林老师的比较优势框架看似简单,但与他讨论之后你会驚(jing)訝(ya)于这个框架的巨大解釋(shi)力。林老师对各种问题的闡(chan)释都源(yuan)于这个框架。这种逻辑上的自洽(qia)给林老师带来了强大的说服力。第二句是“不用名词替代分析”。这是很多半(ban)罐(guan)水经济学家们经常会犯(fan)的毛(mao)病(bing),用一连串(chuan)名词的堆(dui)砌(qi)来掩盖自己推理的漏洞。大家聽(ting)听我下面的这句话:“由于人口紅(hong)利的终结,中国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正在下降,令增长速(su)度放慢。因此迫(po)切需要通过结构转型来释放制度红利,令经济煥(huan)发新的活力。”相信大家经常能在财经媒体上看到这样的语句。但稍微推敲(qiao)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相当模糊(hu),中间有多处跳(tiao)躍(yue),并未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条。

对林老师的这两句话我深以为然。金融业界的一位大佬(lao)曾给我说过,他所认为的优秀经济学家应该用统一的框架来解释各种经济问题。这让我很意外,也让我认识到逻辑自洽并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实务界对宏观分析提出的要求。我做宏观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写文章。业界有不少投资者说我写的文章清晰(xi)易懂(dong)。这也就是拜林老师所賜(ci)。像林老师那样,把逻辑链条梳(shu)理清楚,论述的说服力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经济学研究之外,林老师常说的“不要坐(zuo)在金礦(kuang)上挖(wa)煤(mei)矿”,以及时常掛(gua)在嘴(zui)边的“士不可以不弘(hong)毅,任重而道远”,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頻(pin)繁(fan)的接触中,我心目中的林老师从最初印象中的那个只身游到大陸(lu)的“神(shen)人”,变成了自己做人做事的标桿(gan)。

第二位是我在中心的导师陈平老师。在陈老师身上,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做人。陈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跳出理论细节的糾(jiu)纏(chan),问出基本的问题。陈老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打破思维中的障碍,为研究指出方向。问什么样的问题,是戰(zhan)略(lve)决策(ce);而怎样回答问题,只是战术决策。问对了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陈老师教给我的第二点是科学家的胸(xiong)怀。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陈老师就告诉我学生不能怕老师,而要超过老师。只有学生能反过来教老师,科学才会进步。陈老师还要求学生不要“为尊(zun)者諱(hui)”,正确的就是正确的,错误的就是错误的,頗(po)有“吾(wu)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味道。后来,我与陈老师在观点上出现了明显分歧,在一些理论问题上还有过激烈(lie)争论。但陈老师从来没有因为观点差異(yi)而打压我,反而对我的獨(du)立思考十分贊(zan)许。能够以这样寬(kuan)广胸怀的人为师,是我的幸运。

第三位是我在中心接触得最多的一位老师,霍(huo)德(de)明老师。我曾经连续三个学期做他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的助教。我从霍老师那里学到的是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现实的能力,或者按(an)照(zhao)霍老师自己的话说,“讲故(gu)事”的能力。经济学理论主要通过一个个模型来呈(cheng)现。但模型只是工具,模型中凝聚(ju)的对世界的洞察才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真正目的。只有能把模型翻(fan)譯(yi)成普通人也能听懂的故事,才算掌握了理论模型的精髓(sui),也才能够把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把经济学理论看成一个寓(yu)言故事集。经济学几百年发展所形成的认识,都凝聚在这一个个故事中。反过来,经济研究也就是把现实世界中得到的观察,提炼升华成为深刻的故事,并以数理模型的方式表达出来。正是在与霍老师的交流讨论中,我掌握了从模型中来,到现实中去的方法,建立起了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的能力。

其实,用语言很难完全表达我从中心各位老师身上得到的收获。很多时候,所得来自于潜移默化之间,平时并不觉察,但日(ri)积月(yue)累却会给自己带来巨大变化。所以在座的同学要珍(zhen)惜(xi)在中心的时光,尽可能多的跟中心的各位老师们接触,去体会他们的深意。在中国,能够积聚这么多经济大师地方不多,能够近距离接受大师们言传身教的机会也真的不多。

第三个台阶:通过助教工作学习、提高

仅有前两个台阶,中心的学习过程还不算完整。还有第三个台阶需要迈过,那就是通过助教工作来学习和提高。

从事经济研究这个行业,日常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溝(gou)通。我们要通过文章和语言,把观点传达给别人,进而说服别人。当然,沟通背后的逻辑、见识是最重要的。但光有认识深度还不够,还得懂得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演讲、写作都是需要通过“干中学”培养的必要沟通能力。这方面,中心的助教工作给了大家非常好的一个学习机会。

我在中心做了七(qi)个学期的助教,通过做助教得到的收获比自己在课堂上得到的更多。我还记得我生平讲的第一次习题课是在三教三樓(lou)的一个教室(shi)。当时,那个教室里和现在一样,黑(hei)压压坐满了人,后边还有人站着。那时我一进门看见这么多人特别紧张。但讲了几个学期之后,演讲的能力就练出来了。到后来,演讲时还很兴奮(fen),更可以让听眾(zhong)们也都听得高兴。这就是助教经历带给我的能力和自信。参加工作之后,同事们都说我口才好。这个好口才都是当助教练出来的。所以大家不要把助教当成一个工作,而要把它当成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

除了锻炼沟通能力,助教工作还是加深认识的过程。自己把一个东西看懂,和把这个东西给别人讲懂完全是两回事。要倒(dao)给别人一杯(bei)水,自己至少得有一瓶(ping)水。同样,要给别人讲懂了,自己必须对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把握得非常深入。所以,当助教还是一个倒逼(bi)的过程,会逼迫自己把之前所学做一个梳理,以形成更全面、更深入、以及更加有条理的认识。

在我看来,前面讲的三个台阶是中心学习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只有走完了这三步,才算用好了中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圓(yuan)满的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为未来打好了基础。

三、一些学习经验

前面讲完了中心学习的三个台阶。在这三个台阶中,该怎么学经济学,我也有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经济“洞察”的重要

经济学教给我们的到底(di)是什么?是各个理论模型嗎(ma),是求解模型的各种方法吗,还是模型所表现的一个个故事?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但又都不是核心。经济学教给我们的核心内容是“洞察”。这是在头緒(xu)繁雜(za)的经济迷局中一眼看到关键的敏(min)銳(rui)感,是透(tou)过经济表象一眼看到本質(zhi)的穿(chuan)透力。这种洞察能力并不来自某个具体的模型或理论,而是通过长期学习和运用经济理论所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慣(guan),观察视角。

我通过几个例子来解释这种“洞察”是什么。首先,还是我国消费偏低的例子。一讲到消费偏低,自然的反应是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提升消费。所以人们大多从怎么增加居民收入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但这不是切入这个问题的正确视角。作为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我会问的问题是:中国居民消费占整个经济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只有弄(nong)清了应该是多少,才有标尺(chi)来衡量现实到底是偏低还是偏高,才谈的上是应该提升还是降低消费比例。大家在高级宏观经济学中会学到Ramsey模型这个宏观分析基本模型。这个模型中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消费占比应该是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在时间軸(zhou)上对消费的动态优化。如果消费者很有耐(nai)心,愿意把消费推遲(chi)到未来,那么当期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就应该较低——消费者会把更多资源留(liu)给投资,从而把当期的消费转移到未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也会产生同样效果。因此,分析消费偏低这个现实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居民跨期替代这个理论问题。这就是理论给出的视角和坐标。

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还是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欧债危机中的财政紧缩问题。欧元(yuan)区有些国家国债太多,所以正面临债务危机。债务多了,直观的解决方法就是存錢(qian)还债来降低债务水平。所以欧元区的债务国现在都在搞(gao)财政紧缩,寄(ji)希望于通过压缩财政赤(chi)字(zi)来降低债务负擔(dan)。不过,这些国家面临的债务风险并没有因为财政紧缩而降低,反而有加大的势头。为什么看似合理的减债措(cuo)施并未真正见效?如果你掌握了经济理论,可以知道这个问题的实质很简单,就是一个财政乘(cheng)数是多大的问题。所谓财政乘数,简单来说就是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总体GDP会随之收缩几个百分点。由于财政紧缩会降低经济中的总需求,所以压缩财政赤字多少会让经济也受損(sun)。因此,财政乘数怎么也应该是正的。但如果财政乘数比1大,就意味着财政赤字收缩的同时,总体经济会收缩得更多——可能财政赤字规模下降了100億(yi),经济规模却缩水了200亿。这样,债务占GDP比重反而会越紧缩越高,加重而非减轻国家的债务负担。只有财政乘数明显小于1,财政紧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经济学家们就是因为对财政乘数的大小有不同认识,因而在财政紧缩政策上分成了立场截(jie)然不同的两个陣(zhen)營(ying)。像克(ke)魯(lu)格曼(man)这样的凱(kai)恩(en)斯学派(pai)经济学家认为财政乘数很大,所以通过财政紧缩来降低债务负担是搬(ban)起石(shi)头砸(za)自己的脚,因而坚决反对财政紧缩。另外一派以美国茶(cha)黨(dang)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則(ze)相信“李嘉(jia)圖(tu)等价”,认为财政紧缩带来的政府需求的下降,会被民间需求的扩张所抵消,因而认为财政乘数接近0,所以认为应该搞紧缩。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争来争去的实质其实是一个参数的大小问题。能够透过复杂的现实看到这个实质,就是经济学理论化繁为简的神奇(qi)力量。

经济学洞察如果用好了,也会極(ji)大提升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效率。很多时候,经济学学习在腦(nao)海中留下的印记就是它给我们的各种洞察。高级微观经济学的一块核心内容是一般(ban)均衡的存在性证明。讲到这部分的时候,老师会给你构造一个非常复杂的函(han)数。这个函数非常神奇的满足一系列(lie)条件,可以套用数学上的不动点定理来证明它有一个不动点。这个不动点恰(qia)恰对应着一般均衡。这样就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我相信,学过了这部分内容之后,不会有几个人能记住那个构造出来的奇怪函数。而且你应该会问,是谁这么天才的想出了这么复杂而又奇怪的函数,把这个经济学中的关键定理给证明了。

其实,这个函数背后蕴含着很直观的经济学洞察。在一组市(shi)场价格之下,如果你发现市场上某些商品有超额需求,也就是需求大于供给,只能说明这种商品对应的价格太便宜(yi)了。所以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价格往上加一点。这样不断的调整下去,总会找到一个价格让所有商品市场都出清。把这个调整价格的过程用数学语言写下来,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奇怪的函数。当然,为了让这个函数满足不动点定理的适用条件,我们还需要对函数形式做一些微调。但这都是技术细节,不重要。因此,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证明过程,说白了就是根據(ju)商品的超额需求状况,不断微调价格来让市场出清过程的数学化。这就是我学完了这部分理论后,脑子中剩(sheng)下的洞察。有了这样的洞察,这看似很艰深复杂的知识点很轻易就能牢(lao)牢地记住了。

以上我说的这些例子,只是让大家对经济学洞察有个感性的认识。对这些洞察的真正把握,还需要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我建议,以后大家在学完了每一个经济模型之后,要问自己,到底这个模型是在讲什么事情,怎样用几句话来概括这个模型的思想,它又怎样增加了我们对经济社会的认识。经过这样持续的训练,洞察就会慢慢在我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来。

学习经济学理论的三条主线

由于大家即将开始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的“三高”学习,所以这里我再谈谈学习经济理论的一些心得。我认为如果循着三条主线去学习经济学理论,可以更容易建立起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第一条是理论框架的主线。在学习任何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各部分内容在整个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处在什么位置,与其他内容有什么聯(lian)系。

其实教科书中的“三高”都有着完善的框架。微观经济学从人的偏好、以及生产技术入手,首先研究人和厂商的行为,然后再把单个市场中人和厂商的行为放在一块儿形成部分均衡,进而研究市场的运行。当把所有的市场都放在一起同时研究,就进入了一般均衡分析的范疇(chou)。在这基本框架中,再加入时间、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的策略性互动、信息等因素,来研究它们对人、厂商、和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也很清晰。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自然延(yan)伸(shen)。只不过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了整个经济,并更加側(ce)重于动态分析。宏观经济的核心模型,就是前面说过的Ramsey模型,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化的动态微观模型。用这个模型可以讨论消费、儲(chu)蓄(xu)、投资等基本问题。再按照研究课题的不同,在这个模型中加入貨(huo)币、摩(mo)擦(ca)、结构等因素,就可以分析不同的宏观现象。

计量经济学也是一样的。计量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怎样尽可能真实而精确地刻畫(hua)数据中的统计关系。所以依据不同的数据特性,有不同的计量方法被发明出来。但有了方法还不够,还需要明确知道方法的适用范围。因此需要研究计量结果的统计特性。如果能够给出计量结果的精确概率分布,那当然最好。但如果概率分布很难推导出来,那么就退(tui)而求其次,看看是否能够通过各种渐进统计规律来建立起大样本特性,这样至少研究者可以清楚在样本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计量结果会服从什么样的规律。

面对这样完善的理论框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mu)不见森(sen)林。不要把理论想成相互孤(gu)立的碎(sui)片(pian),而要有意识的梳理理论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把理论的整体框架给拼(pin)裝(zhuang)出来。

第二条是现实的主线。经济理论是为了认识世界而建立的。学习经济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对真实经济社会的认识。所以每学一个理论之后,一定要捫(men)心自问:我对经济社会的认识在哪些方面又进了一步?在这个过程中,用模型去看世界是不可避(bi)免(mian)的。经济理论模型是一张张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弄清经济运行的规律。因此,大家初次拿到这些地图的时候,应该依照这些地图去做一下实地的踏勘(kan),去熟悉一下地图所对应的“实际街(jie)区”。有些时候,地图确实让我们对当地地貌(mao)有了更加清晰,更加全局性的理解。但也有时候,地图不够精细,甚至让我们误入歧途。这时我们就发现了地图的局限,反而是可以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的机会所在。所以,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循着现实的主线来验证理论的内容。要从模型进入世界,再从世界回到模型。用模型来看世界,提升对世界的认识;用世界来反思模型,推进理论研究的前进。

第三条是经济学发展史(shi)的主线。这条可能是许多人不会想到的一条主线。从亞(ya)当斯密算起,经济学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绝不是无的放矢(shi)。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经济理论,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给出了理论提出的动机。理解了这些动机,会大大增进我们对理论的认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高级宏观经济学会把我们在中级宏观中用得好好的IS-LM模型束之高閣(ge),反而要另起爐(lu)竈(zao)?这样的问题会促使你去透徹(che)思考理性预期革(ge)命(ming)的缘起,以及它带给经济学理论的变化。不断循着经济学发展的轨迹,追(zhui)问理论背后的动机,就能理解经济学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从而把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

我建议大家在未来的经济学学习中,有意识地沿(yan)着这三条主线梳理所学,用这三根线把整个理论内容给串起来。这样,可以对理论理解得更加全面而深入。

同样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技术

前面我强调了经济“洞察”,或者说是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性。但对经济学研究者来说,掌握经济学分析技术也同样重要。

像任何思想一样,经济学思想也需要載(zai)体。经济学发展至今,建立了以数理模型为核心的载体来承(cheng)载经济学思想。这个载体已经成为了经济学思想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我们在抵达彼岸(an)之后可以舍(she)弃的渡(du)河(he)之舟(zhou)。这就像人类离开了语言,就无法思考一样。

这个载体包含了经济学推理的数理和非数理方法,以及推理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它们构成了经济学分析技术。经济学推理的核心是优化。因此,拉格朗(lang)日、最优控制、动态规划这些求解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就是经济分析者必须掌握的工具。而在优化过程中,怎样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给优化问题划出清晰的边界,就得依靠经济学的非数理方法来做判断。比如,分析宏观经济模型的时候,会在求解微观个体优化问题时把市场变量当成外生给定。而在求解均衡的时候,又会把这些之前视为外生的变量当成内生来求解。做这些判断的方法虽然并非数学,但同样属于需要掌握的经济分析方法。而在各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必要的技巧也是经济学分析者需要掌握的。比如,在研究某些问题的时候采(cai)用特定的函数形式,可以在不失一般性的前提下大大简化分析。这些东西看起来就是一层窗(chuang)戶(hu)紙(zhi),但对经济分析来说也非常必要。

虽然经济学分析技术不会直接增进我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但它们同样是经济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缺少这方面知识,就难以进行严謹(jin)的经济学分析,更难以做出经济学研究成果。这些分析技术的掌握还是得靠“干中学”得来,需要在经济学分析推演中逐步培养起这方面的能力。在未来的学习中,大家会碰到很多理论推导,老师也会布置许多习题来训练大家。对这些理论推导大家得重视,一定要把其中的过程从头到尾(wei)仔细过一遍,确保没有遺(yi)漏。确实,推演的大部分细节在学过之后都会被忘掉。但这样的训练过程会逐步帮助大家建立经济学分析技术的素养。对有志投身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说,这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看教科书与读文献

在经济学学习中,尤其是在研究生第一年的时候,不少同学会疑惑(huo)于该怎样在教科书和原汁(zhi)原味的经济学文献之间分配时间。

在这一点上,我的建议是至少在研究生第一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科书上。学有余(yu)力的时候,可以适当读一些经济学的经典文献。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要知道,优秀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就来自于一篇篇经典文献。只不过編(bian)书者会把内容用更有逻辑、更加易懂的方式组織(zhi)起来,给读者提供极大便利。但一个初学者一头扎进浩(hao)如煙(yan)海的文献之中,很容易迷失。这是因为经济学发展历程并不随时间而线性展开,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学素养,很难弄清经济学文献大潮(chao)中各条支流的走向,极可能眼花繚(liao)亂(luan),只看到表面上的几朵(duo)浪(lang)花。其次,再经典的文献,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把握。相比之下,教科书给出的经济学图景更为全面和系统,有利于学生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经典经济学文章的发表,经典经济学专著的出版(ban),都代表了当时经济学发展的前沿。但正因为这些文献处在前沿,所以它们的阐述未必是最清晰、最明确、甚至最正确的。而教科书中的阐释经过了更多人的打磨,更加清晰易懂,可以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

但经济学教科书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陈舊(jiu)。因此,接近前沿的知识,只能通过直接閱(yue)读文献来获得。这是为什么在进入研究生第二年级,各个经济学专业课会以读文献为主要形式。第二,恰恰由于在教科书中的内容被打磨得太光鲜,所以反而掩盖了刺(ci)激理论发展的各个基本问题,抹(mo)去了理论蛻(tui)变所留下的痕(hen)迹。这可能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一种理论框架已完美无缺的错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yue)理论思考和創(chuang)新。

因此,教科书学好之后,需要自然而然的进入阅读文献来学习的阶段。但如果没有通过学习教科书来培养出一定的经济学素养,就直接阅读文献,很可能事倍(bei)功半。

数学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够?

在谈完了经济学之后,我还要专门讲讲数学的学习。大家会发现,在高级经济学的课程中,数学应用的范围和深度都大大增加了。数学也就此成为大家掌握高级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攔(lan)路虎(hu)。那么数学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呢?是要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把数学的硕士专业课程全部学一遍才算够吗?我觉得大可不必,对学习经济学而言,数学掌握程度达到两个标准就足够了。

第一,克服对数学的畏(wei)懼(ju)心理。这个标准有一个很简单的檢(jian)验标准,就是要能够在满篇数学符(fu)号中看出美感来。我在读硕士的时候,虽然已经经过了考研数学的折磨,但还是对数学有些畏惧。有时翻书一看满頁(ye)的微积分符号就头暈(yun),有把书扔掉的冲动。为了克服这种畏惧心理,我研二的一个学期专门选修了包括数理统计、泛函分析、矩(ju)阵分析、应用图论在内的四门数学课。这四门课没有一门是我那个院系要求的必修课,我纯粹是为了学数学而学。虽然课程内容现在大都已经忘记了,但我得到了一个最大收获——就此克服了对数学的畏惧。从那之后,我看见整篇数学符号不再头疼(teng),反而会觉得很优美。也是从那之后,我对书籍(ji)的评价标准又增加了一个维度:那些把数学符号印得局促的书籍会让我厭(yan)惡(e);而那些把符号印得舒(shu)展、优雅(ya)的书籍,会让我感觉很舒服。到这个程度,对数学就不再有心理上的障碍了。

第二,能够把高深数学对应到简单数学中去直观经验中去,从而理解复杂数学符号所表达的意思。物理学家波(bo)尔曾经提出过“对应原理”。简单的说,就是高深理论所得到的结论延伸到日常经验范畴的时候,应该符合常识。量子理论看起来复杂、奇特,但一旦延伸到经典牛頓(dun)物理的范畴时,会产生出与牛顿力学相一致(zhi)的结论。数学也是一样的。为了扩展理论的应用范围,数学家对现实做了很多抽象。从简单的数字抽象到了数域,又抽象到了空(kong)间。这样的好处是数学上得到的结论可以应用到非常广泛的范围上。但坏处是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让人难以与直观感受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需要有意识的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理论与自己的直观感觉做连接。比如说,大家学习线性空间的时候,要知道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就是线性空间的一个特例。因此,可以把线性空间中的各个数学定理用平面几何、空间几何的图形给表现出来,从而在自己脑海中建立起形象思维。又比如说积分。有人觉得积分很复杂,难以处理。让他给积分求个导数都感觉无从下手。但如果把积分号想成是连加号∑,把积分看成连续求和,求导就不难了。再比如说测度,看起来非常抽象。其实也就是连加号中的那个索引(yin)的i。有了这样的认识,数学符号就不会成为理解经济学思想的障碍。

只要达到了这两个要求,对于学经济学的同学来说,数学的基本素养就足够了。我们不是数学家。对我们来说,数学只是工具,只是语言。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读懂数学符号背后的意思,能够用必要的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学推理。因此,对数学的学习应该以需求为导向,用到什么数学再学什么数学。一般来说,经济学教材(cai)里面都会包含相应的章节,把涉(she)及到的数学知识给介绍一下。同学们掌握这些就足够了。当然,也有许多经济学家有非常深厚(hou)的数学功底。而数学也确实是有些经济学家出成果的重要原因。那些研究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经济学家们就不用说了。宏观经济学的大牛Sargent也说过,他在弄懂了差分方程之后才真正理解了理性预期。但还有更多经济学家是靠经济学思维,而非艰深的数学取勝(sheng)的。比如,现在被引用最多的经济学家是Shleifer。大家看看他的文章,都是用简单数学深刻阐述了经济学道理。因此,如果大家对数学确实有兴趣,有天賦(fu),那么可以多学一些。但即便这样,也要考慮(lv)学习数学的产出效率是否比学习经济学更高。而那些数学功底相对欠(qian)缺一些的同学也不要太担憂(you),只要有了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不再成为你理解经济学思维的障碍,对经济学研究者来说也就足够了。

关于学习的三个比喻(yu)

在谈学习经验的最后一部分,我要跟大家谈谈我学习的三个体会。

我觉得,学习就像在黑屋(wu)中摸(mo)索。刚开始的时候,你不知道屋子有多大,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更不知道布局如何,完全是一片茫然。这时你只能慢慢摸索。很可能摸了很长的时间,还没建立起全景的概念。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可能被絆(ban)倒,又或被扎手,很受挫折。但坚持摸下去,屋里的陈设布局会逐步清晰,开始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感。再坚持下去,突然之间,会摸到电燈(deng)开关。开关一开,电灯一亮(liang),屋内的情景尽收眼底。这一瞬(shun)间,陈设之间的秩(zhi)序感、美感就像兜(dou)头的一盆(pen)水一样澆(jiao)下来,给自己带来强烈的冲击。这一瞬间的幸福(fu)感,会让你觉得之前长时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相信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也会经历这样的摸索过程。过程虽然有些痛(tong)苦,但不要因为这些困难而退缩,而要坚持下去。要相信,最后的收获足以彌(mi)補(bu)之前长时间的付出。

在学习的摸索之中,老师可以大大降低我们所面对的困难。从接触一门学科到最后掌握它,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就像隔着一堵(du)厚墻(qiang)。而老师的作用就是把这堵墙给你拆(chai)解成一张张窗户纸,让你一层一层很容易的捅(tong)破。捅到最后你就发现已经穿墙而过了。但如果没有人来为你做这些,不要说是一堵墙,就是把几十层上百层窗户纸疊(die)起来让你捅,恐怕没练过一陽(yang)指的人捅断了手指也捅不破。当你进入社会后,你会发现前面到处是墙,再没有人帮你把墙拆成一张张窗户纸让你去捅。这时你才会感受到在学校里跟老师学习是多么幸福。所以学校学习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在这里每偷(tou)一点懶(lan),未来都需要用成倍付出才能补回来。

不过,俗(su)话说的好“师傅(fu)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只是领路人,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我们。这就像大家初入北大,跟着向导首次游覽(lan)燕(yan)園(yuan)一样。向导不会带你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走到,而只是领着你参观一下标志性的地点,带你走过校园里的主干道,给你指明大的方向。有了这么一个大致的印象,大家自己在燕园里走起来就不会不辨(bian)东西,不会迷路。学习也是一样。当我们初入一片未知领域之时,也需要老师领路,带着我们对整个领域做一个大致的瀏(liu)览。这个游览不会非常深入细致,只是把整个图景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了这样的经历,可以保证大家在这个领域中不会迷失,但并不代表自己就已经成为领域的专家了。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开始,只能给我们一个领域的大致印象。领域中真正的美景在哪里,还需要自己去慢慢发掘(jue)。对研究者来说,这将会是一个延续一生的事情。

四、结语

在演讲的最后,我来回答演讲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怎样用好这最重要的几年?首先,为什么对在座诸位来说,未来几年是最重要的几年。

第一,我认为中心是中国最好的经济学教育机构之一,有着非常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大家在这里学习时,有人领路,有人督(du)促,还有人帮助。所以从一生的动态规划来看,恐怕很难再找到别的时点和地点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学习经济学理论。现在不扎扎实实学好,未来得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弥补。

第二,在中心这个地方有大把与经济学大师近距离接触,接受他们言传身教的机会。要知道,这些大师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在这里他们愿意花精力和时间跟你交流,愿意把他们的经验甚至教训告诉你,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第三,中心是一个弱连接集聚的地方,是大家树立个人统计量,建立个人口碑的绝好起点。在中国,能够让大家通过两三个人就和美国总统拉上关系的地方应该不会太多。在这里大家只要做好了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把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上去,就不愁会空有一身本领而报国无门。

正因为未来几年对在座的诸位这么重要,所以千(qian)萬(wan)不能虚度。那么该怎样用好这几年呢?

首先还是我一直强调的,踏踏实实做好你眼前应该做好的事情。当你在学习“三高”的时候,就什么都别想,把三高学好,考尽可能高的分数。当你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尽可能去学老师身上成功的秘诀。在做助教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在助教工作中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同时也提升自己。而在未来做研究的时候,要扎扎实实做好模型,写好文章,创造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次,要多交流,多讨论。交流对于经济学学习和研究都很重要。思想碰撞(zhuang)所产生的火(huo)花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们要多参加老师们组织的各种讨论班,多跟老师交流。还要自己尋(xun)求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督促。

最后,在你做好这些基础的任务之后,去尽可能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金融行业非常广闊(kuo),各种各样的偏好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恰当的位置。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兴趣来指引你未来的发展道路。

回头来看,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我找到了我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因此工作不仅仅是工作,还是效用的一个来源。更加幸运的,我擅(shan)长我所熱(re)爱的这个工作,因此工作中充满成就感。最后,我热爱且擅长的工作还带给我不错的生活水平,这就更理想了。能够拥有这一切,我要感謝(xie)自己在中心学习生活的五年。我的整个人生轨迹就是在这里从纯粹的随机游走变成了带趋势的随机游走,令我的生活完全不同。十多年前,我还在西南(nan)交大读着工程,为未来的方向而迷茫。那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年之后我会是现在这样。带来这一切改(gai)变的,就是我在中心找到并坚持的那个趋势项,那个0.01。就是它让一切大为不同。

在这里,我预祝(zhu)刚踏入中心的各位新同学们,也能够在这里找到并坚持住自己的那个0.01,开启你们人生的輝(hui)煌(huang)篇章。返(fan)回搜(sou)狐(hu),查(zha)看更多

責(ze)任编辑:

发布于:广东肇庆端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