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12月26日 – 2023年1月1日)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12月26日 – 2023年1月1日)

一、 本周要点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疫后的涨价

太长的疫情,终将要回归常态。价格或也不例外,从各国走出疫情的过程来看,物价似都经历了一轮明显上涨。尤其是防疫优化较快的经济体,甚至还伴随着政策利率的抬升。我国是否也要重复这一历程,经济修复中的价格将何去何从?被压制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确是短期物价上升的驱动力量。从防疫优化初期的交通、餐饮,到后期的文体、娱乐、教育,各国服务类价格呈现规律性修复特征。尽管美国等存在劳动参与率下降引致的工资成本上升,但亚洲并不显著。相较海外主要经济体,疫情期间我国的应对政策以“保市场主体”为主,并没有采取大量的针对居民家庭的补贴政策。尽管该过程中,我国M2货币增速也高于名义GDP,但历史来看幅度并不大,这对未来通胀的滞后拉动作用可能有限 。展望未来,随着疫情峰值消退,明年二季度开始核心通胀或显著回升。但经济增长目标温和,政策刺激有限,大宗商品、猪价冲击不大,CPI中枢虽高于今年但难以破“3”。基准利率未必有明显反应,但市场利率可能顺应名义GDP上移。

邢自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如何疫后重启

疫后重启的关键是恢复居民乐观预期、提振企业信心。在经历阵痛之后,中国经济来年有望迎来复苏。我们预计2023年增长5.4%,中长期也能依然保持在4%出头。中国的防疫政策与时俱进。最近一个半月的重启进程明显快于市场预期,多数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参照周边经济体的经验,开放之后,奥密克戎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有望“快进快出”,但短期的阵痛难以避免。 因此,经济在明年春天之前可能维持相对低迷。四季度环比小幅收缩,明年一季度弱复苏。出行等活动料在三月开始快速恢复,大致回到2022年初奥密克戎来袭之前的水平。随后,复苏有望加快,二季度到下半年GDP的环比折年率维持在8%的较高水平。经济复苏主要由消费带动,取决于三个因素:消费者有地方花、敢花、有钱花。消费的担忧之一,是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恶化,因此即使经济重启,居民部门将致力于修复资产负债表,消费难以快速反弹。悬在中国经济上空的第二朵乌云——房地产,也有望在明年逐步企稳,对经济的下行风险趋于缓和。最后,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的,只有私人部门信心及时恢复,中国经济才能真正重启。直到下半年私人部门的活力进一步恢复之后,公共投资可能略有放慢,但不急转弯。 此外,在宏观政策之外,对于诸多行业的监管重置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让民营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定心丸。虽有一批企业的信心可能较难恢复,但也有一批新生代企业依然干劲十足,关键是让后者的发展空间得到保护和支持,不担心做大之后的不可预计的风险。总而言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音,正逐步扭转前期国际投资者和中国企业界的悲观预期。 随着防疫、经济和监管政策合力稳增长,2023有望重启经济、提振信心。

二、 经济前瞻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疫后的涨价

太长的疫情,终将要回归常态。价格或也不例外,从各国走出疫情的过程来看,物价似都经历了一轮明显上涨。尤其是防疫优化较快的经济体,甚至还伴随着政策利率的抬升。我国是否也要重复这一历程,经济修复中的价格将何去何从?被压制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确是短期物价上升的驱动力量。从防疫优化初期的交通、餐饮,到后期的文体、娱乐、教育,各国服务类价格呈现规律性修复特征。尽管美国等存在劳动参与率下降引致的工资成本上升,但亚洲并不显著。相较海外主要经济体,疫情期间我国的应对政策以“保市场主体”为主,并没有采取大量的针对居民家庭的补贴政策。尽管该过程中,我国M2货币增速也高于名义GDP,但历史来看幅度并不大,这对未来通胀的滞后拉动作用可能有限 。展望未来,随着疫情峰值消退,明年二季度开始核心通胀或显著回升。但经济增长目标温和,政策刺激有限,大宗商品、猪价冲击不大,CPI中枢虽高于今年但难以破“3”。基准利率未必有明显反应,但市场利率可能顺应名义GDP上移。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房地产出清结束了吗:四种库存口径的视角

狭义库销比、广义库销比分别衡量了现房、已开工住宅的库存去化水平,而土地开工比和土地库销比则分别从土地开发速度和商品房销售速度两个维度来衡量土地库存的去化进度。不同口径的库销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最狭义的库销比水平接近2015年的高位,表明现房的库存较多。然而,当前期房销售是住宅销售的主要形式。 由于广义库存较低,如果房地产市场预期趋于稳定、房企现金流能够得到改善,房地产企业有增加新开工、提高住房供给的动力。用待开发土地面积推算的土地开工比处于2007以来第97%分位的水平,表明土地的库存较高。 这意味着,即使新开工回升,其向土地市场的传导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有较多的土地库存需要消化。综上所述,因当前房地产销售压力较大,导致房地产企业新开工下降较快,对我国住宅市场中期潜在供给能力造成影响。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如何理解日本央行上调YCC目标

202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意外调整了收益率曲线控制(YCC)目标:将10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目标浮动区间从±0.25%上调至±0.5%。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日本收益率曲线控制使期限利差过度扭曲,增大了市场风险。其次,日本央行干预债券收益率的难度和成本上升。再次,日本货币政策需要更加重视通胀风险。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提振日元汇率不是本次政策调整的主要考量。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日本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的风险上升。进一步上调YCC目标、或全然放弃YCC政策、甚至转变货币宽松立场(开启加息),都是可能的政策选项。这可能为日本经济、日本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新的风险。 日本货币政策收紧,或引发日元融资成本上升,这一成本压力或波及全球市场。美债市场或首当其冲。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灰犀牛”?美债“深度”已近危机时水平

年初以来,美国股债两市波动加剧,背后是美债市场“深度”的下降。一问:今年以来美国市场的新变化? 2022年以来,美国债券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美债隐含波动率指数、流动性压力指数均攀升至10年高位。债市向股市的传导效应相较过往也更为明显,使得美股市场的波动同样被放大。二问:高波动背后的原因? 高波动的背后,是美债市场“深度”的显著下降;美联储研究显示,当下美债市场深度已近金融危机前后的水平。金融危机后,SLR监管约束下一级交易商购债意愿受限,而美债规模快速扩张,造成市场“深度”下降;今年流动性环境收紧则加速了问题的暴露。三问:“低估”的风险? 历史上,美债“深度”恶化时期,外生冲击易被放大,溢出效应也更加显著。本轮中,美联储缩表累积效应显现下,长期美债面临的流动性冲击或较过往更甚;美债市场波动溢出后,激增的高收益债违约风险也值得关注。1)当下,随着美联储缩表的推进,未偿美债的中长期占比不断抬升,中长期美债流动性的恶化程度或较过往更为严重;2)滚续能力受限的背景下,流动性恶化或进一步约束高收益债发行方融资,加剧美国高收益债市场崩盘风险。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以内促外,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一方面,外部需求变得不稳定与不可靠,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已经发展到全球第二位,再靠外需拉动也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在2020年提出要构建以内循环为基础,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顺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应时之举。,如何实现“以内促外”与“以改革促开放”,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呢?首先,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其次,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再次,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进步与产业升级。第四,这意味着要继续完善由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主导的国际多边合作新机制。第五,这意味着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第六,这意味着要优化中国国内的区域开放布局。第七,这意味着中国要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基础上,稳健持续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出生率与市盈率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但估值水平却不断下移,市盈率已处在全球诸多股市中的较低水平。作为连续多年GDP增量贡献全球第一的国家,为何其股市会出现估值水平不断下移的现象呢?出生率又称为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一定时期内(通常指1年内)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的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出生水平。例如,1991年我国的出生率为19.68‰,而到了2021年出生率已大幅降至7.52‰,为1950年以来最低水平。如果把过去30年来的出生率走势和股市平均市盈率走势作为对比,基本上都呈现了股市市盈率随着出生率下降而下降的趋势,其中日本和韩国股市都在1989年左右经历过一轮大泡沫,市盈率阶段性失真。彼此的逻辑关系如何解读?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反映的是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同时,在某种角度看,生育率也代表家庭对未来生活条件的预期。从文化角度看,东亚这些生育率低的经济体,在历史上无一例外地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大,通常工作勤勉,肯吃苦耐劳,重视教育,愿意为培养下一代而付出——望子成龙。从经济角度看,随着东亚大部分经济体都成为发达经济体(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同时都步入到人口深度老龄化或超老龄化社会,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转弱。对我国而言,从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似乎生育率不应该降得那么低。这或许就是我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未富先老与未老先富。假设市盈率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出生率水平来实现,那么,鼓励生育政策能否起到作用呢?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诸多经济体的花巨资鼓励生育政策案例看,似乎都不成功。看来,要提升A股的估值水平,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扩内需、促需求,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通过超预期的举措,让投资者的预期转强。

陆挺(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中国经济,崎岖的复苏之路

2023年经济复苏几乎是确定的事件,但要充分预见到经济重启的艰难和明年复苏之路的坎坷。正因为报复性消费和住房投资反弹的力度可能有限,加上外需疲软,和其他国家疫后的情况有所不同,明年中国的通胀压力不大,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胀可能在大部分时间都会维持在3%以下。政策方面,我们预计2023年总体而言将维持2022年的宽松政策。货币政策方面,2023年加息和调升准备金的概率极小,信贷增速与2022年较为接近;进一步的降息降准没有太大可能,空间很小,目前经济的主要瓶颈在于疫情、信心不足和预期不稳,进一步降息降准也确实也没有多大必要。2023年大部分时间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可能还会在低位徘徊,地方财政可能不会较2022年有明显改善,因此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预计中央政府仍将维持不低于2022年的赤字预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为了助力经济重启,政府有必要制定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但切忌越俎代庖,避免缩窄民间的经济空间,避免过度干预市场和资源配置,不然看起来刺激经济,实则适得其反。 对于处于真正后疫情时代的2023年而言,恢复国内民众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是当务之急,是经济可持续复苏的关键。封控解除和重新打开国门之后,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向全球释放其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决心,稳定各界的预期,告别疫情下的紧急状态,尊重法治、积极改善拓展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与世界重新接轨,将经济发展重新纳入正常的轨道。

沈明高(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23及后疫情时期宏观展望——重回增长轨道:路径与机遇

世纪疫情始于三年前,进一步改变了原本就面临增长失衡的全球经济走势,其影响今年才开始显现。一是进一步透支了发达国家的宏观政策,加大后续调整的代价。二是加快了逆全球化进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重组,发展安全提上很多国家和企业的议事日程。三是抬高全球基础性通胀水平,历时40年的“大缓和”时代结束,进入“大分化”调整期。 四是确认利率长周期拐点的到来,“滞胀”是拐点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于2008-2022年间完成磨底过程 ,进入上行长周期。后疫情时期,全球及我国经济如何重回增长轨道,是明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值得观察的重要趋势。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有机会开启新一轮增长浪潮,但需要有重量级新增长动能的加持。2023年中美经济周期错位逆转 ,我国有条件先于美国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重回增长轨道。未来,全球增长新动能很可能来自三个方面,包括足够规模的新动能增量(如我国消费实力的崛起)、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一代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GPT )的广泛运用,以及逆全球化逐步转向区域化、全球化2.0等 。相对而言,我国潜在优势明显,明年经济回暖确定性高。从增量规模看,从现在到2035年 ,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既是我国经济重回增长轨道的结果,也是全球经济重回增长轨道的必要条件。

邢自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如何疫后重启

疫后重启的关键是恢复居民乐观预期、提振企业信心。在经历阵痛之后,中国经济来年有望迎来复苏。我们预计2023年增长5.4%,中长期也能依然保持在4%出头。中国的防疫政策与时俱进。最近一个半月的重启进程明显快于市场预期,多数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参照周边经济体的经验,开放之后,奥密克戎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有望“快进快出”,但短期的阵痛难以避免。 因此,经济在明年春天之前可能维持相对低迷。四季度环比小幅收缩,明年一季度弱复苏。出行等活动料在三月开始快速恢复,大致回到2022年初奥密克戎来袭之前的水平。随后,复苏有望加快,二季度到下半年GDP的环比折年率维持在8%的较高水平。经济复苏主要由消费带动,取决于三个因素:消费者有地方花、敢花、有钱花。消费的担忧之一,是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恶化,因此即使经济重启,居民部门将致力于修复资产负债表,消费难以快速反弹。悬在中国经济上空的第二朵乌云——房地产,也有望在明年逐步企稳,对经济的下行风险趋于缓和。最后,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的,只有私人部门信心及时恢复,中国经济才能真正重启。直到下半年私人部门的活力进一步恢复之后,公共投资可能略有放慢,但不急转弯。 此外,在宏观政策之外,对于诸多行业的监管重置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让民营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定心丸。虽有一批企业的信心可能较难恢复,但也有一批新生代企业依然干劲十足,关键是让后者的发展空间得到保护和支持,不担心做大之后的不可预计的风险。总而言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音,正逐步扭转前期国际投资者和中国企业界的悲观预期。 随着防疫、经济和监管政策合力稳增长,2023有望重启经济、提振信心。

三、 投资策略

董忠云(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坚定看多,六大信号显示A股望迎复苏牛

信号1:疫情达峰或早于预期,经济有望加速修复。信号2:美联储加息或将放缓,北向资金有望持续涌入。信号3:近期监管部门加大对机构投资股票市场的支持力度。信号4:较宽松的宏观流动性环境利好股市反弹。信号5:资金面有望持续改善,存量博弈僵局或被打破。信号6:估值已调整到位,配置性价比已显现。投资建议: 预计市场有望迎来复苏牛,我们对后市坚定看多,当前时点A股机会大于风险。具体到行业配置方面,可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未来投资机会。居民消费、新旧基建、制造业升级等将是明年政策提振内需的重要领域,相关政策利好有望不断落地。“安全”与“科技”相辅相成将是未来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从二者结合的角度来看,利好军工、双碳、信息安全、生物技术等赛道。房地产领域集中度大概率将进一步提升,龙头房企将从中受益。“政策底”已过,市场对已互联网上市平台企业的业绩和估值预期有望进一步修复。在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过程中,育儿产品消费升级、婴幼儿托育、医疗健康、休闲娱乐等领域均有望享受政策红利。

黄文涛(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展望:涅槃·重升

传统经济回落、疫情冲击经济,是为涅槃;明年经济重回复苏,全球一枝独秀,产业升级,股市向上,是为重升。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已确立。发达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后续效果显现,全球经济普现放缓迹象。相较美国,欧洲衰退风险更大。中国经济转向弱复苏。政治局会议要求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宏观政策加大力度,疫情防控和地产约束政策密集调整放松,服务业、消费有望转向复苏,地产对经济拖累也将减弱,2023年GDP望增长5.1%,季度间波动较大,总体上震荡回升、曲径通幽。 权益资产更占优:短期地产放松是最重要主线;中期消费复苏和产业升级并重;长期自主可控、能源革命和资源为王催生重大机遇。国债接近配置区:短期收益率虽仍有上行动力,但逐步接近配置区间,预计2023年10年国债收益率震荡区间2.6-3%。美债黄金成明星:关注美国降息预期带来的最确定的两大配置机会:美债和黄金;供给端弹性较小且能抵御需求下滑的部分商品,例如原油,也可以博弈波段。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黄文涛(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日本: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十字路口

日本央行强调此次调整旨在提升市场功能,并非宽松政策退出。日本央行强调本次操作“不是加息”,定调为解决市场功能退化。 超低收益率严重打压了投资者对国债市场的配置热情,尽管央行持续购买,但国债市场仍长期面临交易萎缩和流动性不足问题。严格的YCC政策引发债券市场交易枯竭。长期人为压低利率造成公司债券融资困难。 债券市场功能的持续弱化引发广泛的批评,促使日央行反思YCC-QQE政策组合的问题。 此前市场对日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已有预期,但宣布时机出乎意料。2022年美国开启加息进程以来,日元持续承压,国际投资者押注日央行放弃YCC目标,但日央行坚持宽松政策未动摇。日央行选择年底进行参数调整,或许意在打破投机预期。日本通胀上行和前期汇率贬值,给央行政策调整创造了空间。美国加息放缓和衰退预期上升,导致日央行政策调整窗口收窄。长期QQE与YCC副作用已不容忽视。一是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放贷意愿降低。二是实体经济动能下降,“僵尸企业”大量存在。三是货币宽松还助长了财政赤字的大幅膨胀。四是日央行长期面临货币政策工具箱弹药用尽的担忧。扩大YCC目标区间实质上已迈出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第一步。尽管日本央行否认此次调整与货币政策正常化有关,但从其实质作用来看,当前市场条件下调整YCC上限无异于加息,为2023年在新行长任期内可能的正式加息打开了大门。实质上已经放弃了YCC的对长端收益率的严格控制 。预计未来日央行的可能路径:一是根据日本政府宣布的计划,在2023年4月之后,修改政府-央行共同声明里“尽快实现2%通胀目标“的表述,重新评估通胀形势与未来目标。二是短端走出负利率区间。本次YCC长期目标的调整实质上也给短端利率上浮打开了空间,预计未来日央行将首先从短端着手开启加息。三是完全取消长期利率的日常控制框架。使长期收益率控制重新成为“非常时期”的政策工具,日常操作则回归以短端利率控制为主,疏通长期-短期传导机制的框架中。 尽管日本央行同时宣布增加资产购买以安抚市场情绪,但市场仍担忧货币政策正常化可能带来的经济和金融风险。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美国通胀的长期中枢是多少?

截止到2022年底,在西方主要经济体中,除日本外,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通胀率的高点均已经出现。 我们认同2023年美国整体或核心通胀趋于下行,但要提醒的是,等到非核心商品和住房的高基数效应消失后,工资主导的非住房核心服务价格决定了通胀压力仍将存在。 美国经验显示,通胀的中期趋势取决于工资,工资又取决于失业缺口。2010年是美国“人口红利”的顶点,其后,战后“婴儿潮”时代出生7,600万人就陆续地进入老龄化阶段,这一个过程将持续到2029年。美国至今仍有近500万劳动力缺口,工资涨幅较难以回到疫情前的平均水平(3-4%)。假设就业成本指数(ECI)涨幅稳定在4%,隐含的整体CPI通胀约为3.6%。

一周新闻热点20221226-20230101

最新疫情追踪

国家卫健委: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冠感染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①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②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发布《关于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的通知》,其中指出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不再对入境人员实施全员核酸检测。 (央视新闻)

迅速蔓延!XBB.1.5已成美国头号流行株,“免疫逃逸”能力最强 美国疾控中心(下称cdc)于美东时间2022年12月30日(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估计当周美国有40.5%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是由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1.5毒株引起的。xbb.1.5毒株在当周的感染比例环比接近翻番(2022年12月24日当周的比例仅为21.7%)。科学家们表示,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已经迅速取代bq.1.1和bq.1,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截至2022年12月31日,xbb.1.5已在至少74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其在美国已蔓延至43个州。感染xbb亚型毒株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上观新闻)

房地产新闻一览

银保监会: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12月27日,银保监会官网显示,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近日主持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其中提到,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同时,会议还明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长租房市场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华夏时报)

央行: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引导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12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总第99次)例会于12月28日召开。会议指出,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引导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提升平台企业金融活动常态化监管水平。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每日经济新闻)

未来3个月打算购房居民比例创近六年新低 12月27日,央行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未来3个月,16.0%的居民打算购房,这一比例大幅低于三季度的17.1%,并创下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2016年二季度比例为15.1%)。同时,认为房价将继续上涨的居民比例仍在降低。(澎湃新闻)

重庆五部门联合发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2月28日,重庆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4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优化商业贷款住房套数认定。居民在中心城区以外区县新购住房的,个人住房商业贷款仅将所在区县的住房纳入套数核查范围。居民将存量住房盘活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长租房的,该套住房租赁合同已备案,且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认定书或长租房承诺的,可不纳入家庭住房套数计算;原则上一个家庭只核减一套。促进一二手房良性循环。(央广网)

成都出台通知父母投靠成年子女入户可购买一套住房12月30日,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市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一、父母投靠成年子女入户的,可以作为单独家庭在户籍对应的限购区域购买一套住房。二、自2023年1月1日起,继续执行“对个人出租住房应缴纳的各项税收,采取综合征收方式征收。对个人出租住房且在成都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网签备案的,2022年前按照0%税率综合征收”的政策。《通知》自2022年12月30日起施行。(证券时报)

1月1日起大连市契税最高税率由4%调降至3%近日从大连市税务局获悉,2023年1月1日起,居民在我市承受第三套及以上非普通住房、非住房、土地权属,以及单位承受房屋、土地权属的契税税率由现行的4%调整为3%,至此,我市契税最高税率由4%调降至3%。大连市契税税率按《方案》规定执行。据介绍,本次政策调整涉及的范围包括四种情形:一是居民在我市承受第三套及以上非普通住房;二是居民承受非住房,例如公寓等;三是居民承受土地权属;四是单位承受房屋、土地权属,这些契税应税行为由原来适用4%税率调整为3%,下降幅度达到25%,单位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大大减轻。(大连日报)

郑州发布《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政策》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发布《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适度调整限购区域,二是支持团购在售商品住房,三是确保新市民、都市圈居民购房同等待遇,四是扩大住房有效需求,五是推进租购并举,六是落实购房税收优惠政策,七是开展购房补贴,八是优化新市民购房金融服务,九是降低购房信贷负担,十是执行“认贷不认房”政策,十一是优化贷款二套房认定标准,十二是加大住房公积金支持。(证券时报)

2022房企年终放榜:百强房企业绩同比下滑逾4成12月31日晚,中指研究院、克尔瑞等多家机构发布2022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TOP200榜单。从多家机构统计数据来看,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降低40%以上,其中近9成百强房企累计业绩负增长,在公开披露年度目标的规模上市房企中,仅滨江、越秀两家房企达成了全年业绩目标。据中指研究院统计的数据,2022年房企排名发生了重大变化,去年的第4名融创离开TOP10,建发房产则凭借稳定的业绩冲入前10;华润置地在最后一个月力压绿城和中海,成为年度第4名。(每日经济新闻)

东莞全域暂停实行商品住房限购政策12月26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东建房[2022]23号)》(下称“通知”)。通知称,东莞市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商品住房,须自商品房买卖合同(或房地产买卖合同)网签备案之日起满3年或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年方可上市交易,上述区域暂停实行商品住房限购政策。这意味着东莞全域解除商品住房限购政策。(南方日报)

山东潍坊:公积金贷款金额上限提高至60万元 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下调至20% 潍坊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6日发布《关于优化调整住房公积金管理政策的通知》,将贷款额度上限提高10万元,最高贷款额度提高到60万元,政策实施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降低首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由现行的30%调整为20%。取消购房面积(144㎡)、存量房建设年限(10年)对首付款比例的影响。执行统一标准:首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20%,二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中新经纬)

银行授信房企金额近5万亿元 明年信贷投放仍将保持增长 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自从“金融支持16条”发布实施以来,近期有120多家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授信。从银行端来看,60多家银行机构落实政策精神,积极向房企授信,总额度超过4.8万亿元。2023年房地产贷款投放将明显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近期政策密集支持房企融资,银行向房企授信在2023年将持续落地。其次是随着需求端政策加力,2023年房地产市场销售预期企稳回升,商业银行将有意愿加大房地产信贷投放。(证券日报)

香港11月楼价按月跌3.3%,创近5年半新低 香港电台网站12月28日消息,香港楼价连跌6个月,创2017年7月以来最低。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公布,11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报339.4,按月跌幅扩大至3.3%,按年跌幅扩大至近13.8%。今年前11个月亦跌13.8%。11月私人住宅租金指数报175.2,按月跌幅扩大至逾1.3%,连跌3个月,按年跌幅扩大至4.2%。今年前11个月累计跌4.1%。(新浪财经)

美国标普/凯斯席勒房价指数连续四个月下跌 美国标准普尔公司12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美国标普/凯斯席勒房价指数环比下降0.5%,为连续第四个月环比下跌,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继续抑制购房需求的影响下,10月美国全国房价环比继续走低,虽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9.2%,但涨幅较9月的10.7%有大幅收窄。与此同时,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署表示,10月房价同比增幅从9月的11.1%放缓至9.8%,标志着该指数自2020年9月以来涨幅首次滑落至个位数。(经济参考报)

基金新闻一览

2022年新基金发行规模近1.5万亿元2022年即将落下帷幕,从全年新基金发行情况来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今年新成立的基金数量为1541只,新基金发行规模合计1.496万亿元。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成立的发起式基金数量创下新高。从今年新基金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占据半壁江山,发行总规模为9982.19亿元,占全年总募集规模的66.71%。此外,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为1605.21亿元,混合型基金发行规模为2787.36亿元。拉长期限来看,自2019年以来,新基金年度发行数量已连续4年超过1000只,新基金发行规模也连续4年突破万亿元。(上证报)

把握做多窗口百亿级私募连续三周加仓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9.66%,较上一周上升1个百分点,至此,股票私募仓位指数连续三周上涨,股票私募整体仓位已经略高于年内平均仓位水平。分规模来看,百亿级私募加仓动作最为积极。截至12月16日,百亿级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9.67%,较上一周提高2.97个百分点,连续三周加仓。其中,满仓百亿级股票私募占比升至55.19%。(上海证券报)

上市REITs已达24只募资超780亿 底层资产类型有望进一步丰富 12月27日,首单达生物医药产业园REITs-—华夏和高科REIT上市。据公开数据显示,至此,上市REITs已达24只,发行规模合计783.61亿元。其中,13只为今年新上市REITs,发行规模合计419.48亿元。展望2023年,业内人士预计REITs覆盖的底层资产类型有望进一步丰富,随着相关经验不断积累,REITs市场资产转让、税收等制度也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央广资本眼)

经济新闻一览

银保监会:以转变省联社职能为重点加快农信社改革,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12月27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近日,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银行保险监管工作实际,进一步研究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会议指出,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防范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会议要求,以转变省联社职能为重点加快农信社改革,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强化风险保障功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引导信托业发展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督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不良资产处置。会议明确,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水平,积极引入经营稳健、资质优良、专业特色的外资金融机构。(北京商报)

央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支持扩大内需12月30日,央行网站消息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总第99次)例会于12月28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12月30日,央行网站消息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总第99次)例会于12月28日召开。会议指出,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优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新经纬)

金融稳定法(草案)出炉!央行再贷款可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提供流动性支持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下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3年1月28日。《草案》分为总则、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处置、法律责任、附则六个章节49条具体细则。在金融风险处置方面,《草案》提出,国家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由统筹协调机制统筹管理,作为处置金融风险的后备资金。金融风险严重危及金融稳定的,可以按照规定使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草案》提出,经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可以用于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提供流动性支持,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应当以处置所得、收益和行业收费等偿还。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提供借款的,借款方应当采取提供合格担保品等措施保障资金偿还。(券商中国)

财政部: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重点要把握5个方面 12月29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重点要把握5个方面: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切实防范财政风险。(财政部网站)

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措并举促进居民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一是增强消费能力。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改善消费条件。强化停车设施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充电设施设备建设,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推动重点领域和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恢复。三是创新消费场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拓展购物体验。(新华社)

增值税法草案提请审议税收立法再进一程增值税法草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立法总体上按照税制平移的思路,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基本不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有关政策规定上升为法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作了必要调整,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税收立法再进一程。(中国新闻网)

国家发改委解读“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有关情况。《规划》将“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作为“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其中,在“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方面指出,枢纽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建设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证券日报)

财政部:国有金融企业应加强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管理财政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加强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管理,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国有资产流失。金融企业应当严格落实“符合认定条件、提供有效证据、账销案存、权在力催”基本原则,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对于申请核销的不良资产,应当采取必要保全措施和实施必要追偿程序,切实履行对借款人及债务关联人、担保财产等尽职追索,认真查明原因,对于因履职不力等主观原因形成资产损失的,按规定确保相关责任认定和追究到位。(财政部网站)

发改委: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12月28日在京召开。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指出,全国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力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动区域城乡重大战略部署落地,切实做好民生保障。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强化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第一财经)

国家发改委召开4省市稳住经济大盘督导服务工作会议 国家发改委网站显示,26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稳住经济大盘督导服务视频连线工作会,听取北京、上海、安徽、广东等4省市相关工作情况介绍,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督促和服务工作。会议要求,4省市要加大工作力度,抓住时间窗口,扎实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同时,狠抓任务落实,统筹推进保交楼、稳就业、保供稳价等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力以赴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促进经济进一步回稳向好、实现明年好的开局。(中新经纬)

国家统计局:最终核实2021年GDP现价总量为1149237亿元 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经最终核实,2021年,GDP现价总量为114923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55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3个百分点。(央广网)

国家统计局: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6%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79.6亿元,同比下降3.6%。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049.7亿元,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412.0亿元,下降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378.5亿元,下降7.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636.9亿元,下降7.9%。(证券时报)

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7% 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截至11月末,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3.7%。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增量、扩面、优化结构,合理满足接续资金需求,鼓励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首贷户贷款、信用贷款。(央视财经)

中期协:10月份全国150家期货公司净利润为9.34亿元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国共有150家期货公司,分布在30个辖区。2022年10月交易额52.68万亿元,交易量6.99亿手,营业收入32.46亿元,净利润9.34亿元。(南方财经)

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2022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经查,知网在中国境内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具有支配地位。根据《反垄断法》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九条规定,综合考虑知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和消除违法行为后果的情况等因素,2022年12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知网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计8760万元。同时,坚持依法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监督知网全面落实整改措施、消除违法行为后果,要求知网围绕解除独家合作、减轻用户负担、加强内部合规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创新发展。(央视新闻)

中国信通院:10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435.6万部 同比下降27.5%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435.6万部,同比下降27.5%,其中,5G手机1951.7万部,同比下降26.6%,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0.1%。2022年1-10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20亿部,同比下降21.9%,其中,5G手机出货量1.73亿部,同比下降17.7%,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8.4%。(智通财经)

美国个人储蓄暴跌89%至5200亿美元 根据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截至2022年11月,美国人的个人储蓄为5200亿美元,较2020年的4.85万亿美元大幅下降89%。现在的储蓄甚至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而且自10月以来储蓄减少了1000亿美元。据报道,美国银行一项调查发现,63%的美国民众正在为2023年设定储蓄目标,但77%的民众认为通胀可能会成为储蓄的一大难题。(智通财经)

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今年人民币交易额为去年的60多倍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董事会主席亚历山大?维佳欣表示,2022年该行的人民币交易额是2021年的60多倍。维佳欣称:“2022年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人民币交易额是2021年的60多倍,16.97亿美元对2700万美元。人民币客户数量增长了4倍。2021年完成人民币交易或存款的客户数量为4万人,今年达到20万人。明年这一趋势还将取得发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正逐步回升有望进入有吸引力区间自12月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稳定债券市场走势后,债市及理财市场逐步回稳。虽然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仍处于破净状态,但绝大部分产品净值已经开始回升。业内称,面对理财赎回压力,一方面央行通过降准、超额续作MLF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稳定信心,另一方面银行自营资金等也开始入场配置,部分理财机构自购旗下产品,预计理财产品收益率将逐步进入相对有吸引力的区间内。(证券日报)

31省份去年平均工资数据出炉近日,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公布了2021年31省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2884元。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北京、上海、西藏、天津、浙江、广东、江苏、青海、宁夏、重庆等10个省份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城镇私营单位中,北京最高,超过10万元;其次为上海,超过9.6万元。(金融时报)

国家医保局:1-10月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据国家医保局公布2022年1-10月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运行情况,2022年1-10月,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3677.15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16251.6亿元,同比增长8.8%。(证券时报)

前11个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01.9万亿元 同比增长3.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8日公布今年1-11月份物流运行数据。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11月份物流恢复势头有所减弱,各领域物流需求均有放缓,但物流行业韧性也进一步显现,有效保障了产业链循环和民生供给。1-11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01.9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央视新闻客户端)

前11个月汽车销售量超240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延续了不断提升的趋势,11月,国产品牌份额再次超过50%。汽车市场的复苏,新能源车贡献不少,市占率首次跃升到33.8%,呈现出很强的活跃度,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央视财经)

2022年美联储累计激进加息425个基点美联储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七次加息,加息幅度累计高达425个基点,并暗示将进一步加息以控制通胀,这打击了此前市场一度认为美联储政策转向在即的乐观情绪。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2023年美股面临着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以及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等一系列的挑战,美股的未来表现恐不乐观。(央视新闻)

泰国成立RCEP中心,今年前11个月中泰贸易额超6700亿元 泰国是最早发起RCEP,也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东盟十国之一。眼下,就在RCEP正式生效一周年之际,泰国商业部将原有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心”正式升级为RCEP中心。根据泰国海关的统计,在RCEP生效后,有39000种泰国产品获得了关税优惠,29000种泰国产品实现零关税。泰国商业部的数据显示,在RCEP生效后,中泰贸易稳步增长,双方进出口产品的品类均得以拓宽。今年1至11月,中泰贸易额达到9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56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约3%。(央视财经)

新加坡15年来首次调高销售税税率 从2023年1月1日起,新加坡许多商品的销售税税率将从7%提升至8%,影响日常用品、家具、电器等多种商品。预计在2024年,相关税率将进一步调高至9%。这是新加坡15年来首次调高销售税税率,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新加坡政府估计,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四分之一。(央视新闻)

股债汇新闻一览

11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0637.9亿元11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0637.9亿元。国债发行9237.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2468.9亿元,金融债券发行9542.6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1发行10757.6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76.8亿元,同业存单发行18006.9亿元。截至11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44.5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24.9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34.9万亿元,金融债券托管余额34.4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32.2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托管余额2.4万亿元,同业存单托管余额13.8万亿元。商业银行柜台债券托管余额397.4亿元。(北京日报客户端)

外汇局:9月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5069亿美元 对外负债13465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12月2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5069亿美元,对外负债13465亿美元,对外净资产1604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净负债3235亿美元,外币净资产4839亿美元。 (中证网)

深交所:禁止从事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据深交所网站30日消息,深交所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暂行规定》共13条,较原《暂行规定》增加4条,并对部分条款进行了小幅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评价标准,制定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研发投入金额、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评价指标,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豁免适用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部分指标(第三条)。二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增加相关行业限制。明确禁止产能过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淘汰类行业,以及从事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类金融业务的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第五条)。三是进一步压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发行人申报时应进行自我评估,提交关于符合创业板定位要求的专项说明。保荐人应就发行人自我评估中涉及的事项进行尽职调查并出具专项意见(第七条、第八条)。四是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发行人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就其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第九条)。(中新财经)

中上协:截至11月30日境内股票市场共有5019家上市公司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公众号27日发布11月统计月报,截至11月30日,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019家,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分别为2159、2730、130家。分股份类型统计,仅发A股公司4787家,仅发B股公司11家,A+B、A+H等多股份类型的公司221家。分控股类型,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数量分别占比27%、73%;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上市公司数量前三甲;江苏、浙江、北京三辖区汇集超30%上市公司,分别为630、532、453家。11月当月,境内市场净增上市公司33家,其中首发上市33家,首发募资总额超280亿元;转板上市0家;退市0家。另据统计,现有境外主要市场中国概念上市公司1598家。(中新财经)

2022年A股IPO领跑全球 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2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了直接融资功能。纵观全年A股市场表现,IPO成绩单亮眼:融资规模突破56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股权融资对实体经济支持成效显著。A股IPO领跑全球,不论数量还是融资额均远超全球其他各大资本市场。专家认为,2023年A股IPO有望维持活跃,“专精特新”、先进制造等符合国家战略发展发向的优质企业将借助直接融资的“活水”,跑出发展“加速度”。(上海证券报)

2022年并购市场:A吃A增多 产业整合趋暖2022年,A股并购市场依然低迷,IPO市场已经常态化,并购重组交易回归理性,重组上市交易更是罕见。低迷之中,也有亮色,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并购逐渐升温,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已有12起“A吃A”的案例。业内表示,从交易量来看,并购市场确实冷清,但市场已找到新的方向——产业整合。这是一个比赚取一、二级估值差价更大的市场,随着市场参与者逐步成熟,并购市场有望再度兴旺。(上证报)

中上协:我国高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达2121家 12月26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中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白皮书2022》。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0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313家,占A股全部的65.5%。其中,高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121家,占制造业上市公司的65%,相比于2017年底的1250家增长了69.7%。2017年以来,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优异,100亿元市值以上公司由2017年底的338家增加到报告期内的664家,其中半导体、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版块增长最为明显,分别实现357%和135.8%的增长。(经济观察报)

年内67家上市公司购信托产品超150亿元 截至12月25日,年内已有67家上市公司合计购买了超150亿元的信托产品。业内称,信托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其风险又低于私募产品,因此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不过,随着信托行业转型速度加快,行业不稳定因素增多,部分信托产品也面临着是否能如期兑付的问题。(证券日报)

分类市场观点20221226-20230101

房地产

国泰君安:

我们发现投资人对板块仍持谨慎态度。尽管最近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出台,但基于1)疲弱的需求端复苏;以及2)地产商和物业管理企业的配股使市场情绪受打压,大多数的投资人对板块仍持保守态度。大部分多头基金仍只看好和持有国企和优质房企,对买入民营房企的兴趣不高。另一方面,考虑到政策支持,部分对冲基金短线持有民营房企,希望在债务危机缓解中获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政策支持,但没有太多惊喜。2022年12月15-16日期间,来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对房地产的政策基调没有太大改变,也没有超越投资人的预期。一方面,“房住不炒”仍然在列。但另一方面,会议所传达的更关键的点是:1)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是当前首要重点;2)支持住房改善,列为“扩大内需”中的重要部分。2022年最后两周的销售数据仍然疲弱。最近我们看到了周销售数据的回落,2022年最后两周的周销售数据分别同比下跌36.5%以及48.7%。考虑到1)短期内是疫情感染的高峰;以及2)期待更多的需求端政策支持,购房人更多持有观望态度,我们认为2022年12月以及接下来几个月的销售不会明显反弹。

我们认为支持性政策会持续,尤其是需求端政策将提升市场情绪。我们当前对行业所持的评级是“跑赢大市”。优质龙头中,我们推荐龙湖集团(00960HK)、金地集团(600383SH)和万科企业(02202HK)。同时我们认为中交地产(000736SZ)以及建发国际(01908HK)将会受益,作为较小的央国企,其在当前融资宽松环境下展现更多优势。

风险:1)重新放开前融,行业杠杆上行;以及2)购房需求加速下行。我们发现投资人对板块仍持谨慎态度。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们与不少投资者就近期“扩大内需”的战略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家统计局房地产数据、“三支箭”落地之后的动向等问题交流了对行业的看法。总体来说,尽管最近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出台,但基于1)疲弱的需求端复苏;以及2)地产商和物业管理企业的配股使市场情绪受打压,大多数的投资人对板块仍持谨慎态度。大部分多头基金仍只看好和持有国企和优质房企,对买入民营房企的兴趣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对冲基金,考虑到政策的利好会短线持有民营房企,希望从其债务危机缓解中获利。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第一季度仍将面临压力,考虑到在疫情管控措施立即放开后,被压抑的购房需求仍然需要更多时间来逐步释放。

中银证券:

12月28日,央行公布四季度银行家与城镇储户问卷调查。1)从银行家问卷调查来看,银行总体贷款需求指数环比上季度持续回暖,房企贷款需求也有所改善。2)从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来看,Q4居民购房意愿再度走弱,扭转居民对房价上涨的信心、就业与收入的预期仍然较难,预计短期内购房意愿的恢复仍有压力。

银行贷款总体需求指数环比持续上升,房企信贷需求也有所改善。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Q4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9.5%,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8.2个百分点,同比降幅较Q3收窄了1.1个百分点,主要受央行的信贷政策持续宽松等因素推动。分行业看,基础设施、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60.6%、62.2%和57.1%,均处于向好状态(>50%);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43.7%,环比提升3.1个百分点,结束了今年以来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在11月对地产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加强后,28家银行密集给予78家房企的意向性授信额度超3.74万亿元,为房企流动性提供支持,房企信贷需求有所改善。但由于房企前期拿地、新开工量均较少,可投放的项目相对受限,实际信贷落位效果仍待观察。

居民购房意愿再度走弱,储蓄意愿持续较强。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未来3个月预计增加购房支出占比的储户比重为16.0%,环比Q3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同比来看,也仍有1.9个百分点的下降,Q4该比例为2016Q4以来的最低点,显示出居民购房意愿与需求仍然较弱,我们认为这与Q4多地疫情反复、叠加防疫政策放开后疫情集中爆发,居民短期看房置业都处于观望状态。而居民储蓄意愿持续较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环比提升了3.7个百分点,同比提升了10.0个百分点,且仍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以来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居民更倾向于降低家庭杠杆、进行预防性储蓄。

居民对于房价上涨的信心未得到扭转。根据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房价看涨的比例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降,2022Q4房价预期上涨的比例仅为14.0%,处于2010年有该调查数据以来的最低点,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房价预期下降的比例为18.5%,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环比提升2.2个百分点;对未来房价预期不确定的占比为13.8%,环比提升1.4个百分点,同比仍有2.5个百分点的上涨,观望情绪仍然浓厚。

疫情严峻形势下,Q4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进一步恶化。1)从较为宏观的统计局公布的月度失业率数据来看,6-8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稳步下降,8月降至5.3%,但9-11月失业率又开始拐头向上,11月升至5.7%。从央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实际居民的就业形势仍未见明显转好,2022Q4就业感受指数持续下降了2.3个百分点至33.1%,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就业感受“形势较好”的储户占比进一步下降了0.8个百分点至8.9%,为2013年有该调查数据以来的最低点;就业感受“形势严峻”或“看不准”占比环比提升了3.9个百分点至49.1%的历史高位。2)2022Q4收入感受指数为43.8%,环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为除2020Q1疫情外,2001年有该统计以来的最低点;收入“增加”或“基本不变”的占比较Q3下降了5.2个百分点至76.7%,“减少”的占比升值23.3%,Q4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居民收入感受恶化。3)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指数分别为43.0%和44.4%,环比分别下降了2.3、2.1个百分点,且仍处于50%的临界值以下(指数在50%以上,反映该项指标处于向好或扩张状态;低于50%,反映该项指标处于变差或收缩状态),显示出居民对未来的就业与收入预期仍然较差。在此情况下,居民即时的购房意愿或将持续较弱,购房观望情绪仍然浓厚。

投资建议

近期虽然市场政策端和房企融资端释放利好,但居民购房意愿仍然较弱,收入与就业的预期较差、房价上涨的预期较弱、对烂尾楼的担忧三大困扰因素都未能得到扭转,叠加防疫政策放开后疫情集中爆发,新房到访量大幅下滑,重点城市去化率也持续低迷。不过我们也看到了房企贷款需求较三季度有所改善,我们认为后续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或将不断化解,部分头部民企受到整体信心提振、实际的资金支持,带来信用修复。

债市

中金公司:

2022年经济和债市注定是难忘的。虽然我们在2021年末的年度债市展望报告《跨周期信用难宽,防风险债牛依旧》[1]已经预见到中美经济周期错位会引发中美利率走向背离以及在地产下行带来的融资需求偏弱的格局下债券利率逐步下行,但2022年年末债市的大幅调整却是始料未及的。理财的负反馈效应以及后遗症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延展到2023年。但我们认为2022年的利率下行过程并没有走完,原因在于融资需求偏低造成严峻的资产荒局面下,货币政策更多是引导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走低来引导融资需求改善,但MLF和LPR等基准利率则因为美国加息的影响而降幅甚少,而存款利率也因为挂钩MLF而下行幅度不大,造成了2022年存款定期化,压缩了银行息差和降低了居民和企业资金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2023年留了一个基准利率和存款利率信用债而言,2022年悲喜交加,悲的是,2022年也是地产违约密集的一年,地产债价格跌到历史最低位,对整体信用债投资造成了不低的影响。喜的是城投的重组案例中,有利于城投的公募债券,因此2022年机构对信用债的配置很大程度中集中于最后信仰的城投债。而大部分时候,信用债都是跑赢利率债和其他大部分大类资产的,只是在2022年年末被打了个回马枪。转债的估值也很大程度上与理财规模的波动有关,在上半年固收-的环境下,理财规模因赎回而下降,转债估值下降,随后再度回升,临近年末,因为理财的规模再度下降而下降,可谓成也理财,败也理财。2022年ABS市场因为融资需求低迷,信贷额度充裕而出表需求下降而出现了发行量的明显下降。反而是蒸蒸日上的REITS市场迎来了扩募和扩容的双丰收。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让我们用十大关键词来铭记这个悲喜交加的年份以及市场,在年末的时候给债市留下一个浓重且完整的叹号。

民生证券:

2023,各省市城投债到期回售压力几何?

截至2022年12月23日,将于2023年到期及进入回售期的城投债规模合计约59639亿元,占存量城投债的比重为36.3%;其中到期及提前偿还规模为38106亿元,拟回售规模为21534亿元。分省份来看:天津、云南、宁夏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均超过了60%,集中度明显高于其他省份;陕西、新疆、广西、贵州、黑龙江、青海、内蒙古、山西也在40%以上。

进一步分档来看各省地级市细分情况:

(1)第一档:江浙鲁粤闽。省本级中,江苏、浙江、山东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超30%;地级市中,江苏镇江城投债2023年到期回售规模超60%,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其他省份中,山东潍坊、日照、泰安,广东深圳,福建漳州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超40%且绝对规模超100亿元。

以财政收入作为分母计算相对值,江苏泰州、镇江、淮安、连云港,浙江湖

州、舟山,山东青岛,福建漳州的偿债滚续压力较大(超50%)。

(2)第二档:川渝湘鄂赣,皖豫陕冀新。省本级中,湖南、新疆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超40%;地级市中,重庆沙坪坝区、湖南怀化、湖北黄石、江西景德镇、鹰潭、河北唐山2023年城投债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超50%且绝对规模超100亿元。

以财政收入作为分母计算相对值,重庆市各区的偿债滚续压力整体相对偏高(多数区县超100%),四川泸州,湖南株洲、常德、怀化,湖北宜昌、荆门、随州,江西上饶、景德镇、鹰潭的偿债滚续压力也较高(超50%)。

(3)第三档:津桂云黔甘。天津、云南的省本级城投债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超60%。地级市中,天津滨海新区、武清区,云南昆明,广西柳州,甘肃兰州2023年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超50%且绝对规模超100亿元。以财政收入作为分母计算相对值,天津武清区,广西柳州的偿债滚续压力较高(超100%),天津滨海新区、北辰区,云南昆明市,贵州安顺也较高(超40%)。(4)第四档:吉辽黑青宁蒙。辽宁、青海、宁夏、内蒙古省本级平台到期回售规模占存量债比重均在50%以上;除吉林长春外,各地级市存量债余额基本在100亿元以下,到期回售绝对规模并不高。以财政收入作为分母计算相对值,黑龙江牡丹江市的偿债滚续压力稍高(超40%)。

(5)第五档:京沪晋琼藏。 山西省本级城投债到期回售规模占比相对较高、超50%,北京海淀区到期回售规模和占比均较高,其他地市/区县到期回售压力均不高,债务滚续压力并不大。

2023,各省市城投债预计实际回售规模如何?

根据2018至2022年各省的实际回售率(实际回售/拟回售)均值合理推算2023年各省的实际回售规模。综合来看,天津、云南、宁夏的到期回售占存量债比重接近或超60%,结合财政收入看,天津、云南的偿债滚续压力相对较高。其他省份城投债到期回售规模占比多在40%以下,其中浙江、山东、福建、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海南、西藏各省则在30%以下。风险提示:城投口径偏差;数据统计或缺失偏差;宏观经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区域及平台评价的主观性。

股市

光大证券:

12月份市场有所震荡

12月A股主要指数出现分化,消费板块相对占优。12月(截至12月28日),A股主要指数有所分化,上证50小幅上涨,累计上涨了1.2%,而中证1000表现最差,下跌了4.9%,其他主要指数中,沪深300、中证500及创业板指分别上涨了0.5%、-4.8%和-0.3%。行业方面,12月各行业也分化明显,其中,食品饮料、美容护理、社会服务表现相对较好,而煤炭、房地产、建筑装饰等行业的表现较差。政策持续发力,12月港股持续复苏。政策利好与疫情扰动在月末形成阶段性博弈,港股在月末保持震荡。截至12月28日,恒生科技、恒生香港35、恒生指数、恒生综指、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幅分别为10.91%、8.65%、7.00%、6.80%和6.25%。

A股观点:“春季躁动”或将缺席,春节前或将维持震荡

2023年传统意义上的“春季躁动”或将缺席。由于经济数据的同比改善可能仍然有待时日,明年一季度经济与盈利可能仍会面临边际压力。此外,近期利好政策频发已经带动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反弹,政策上的利好或已经在A股市场有了充分的反映。因此,明年一季度可能会是全年市场中较为平淡的一个阶段。今年春节前市场或将维持震荡,但下行空间相对较小。基本面的偏弱,或将导致今年春节前市场整体保持震荡态势,但当前市场估值水平仍处低位,叠加近期外资恢复净流入,预计市场下行空间相对较小。

明年二季度之后,经济与盈利将开始进入到实际的改善进程之中,市场会有更好的机会。疫情防控政策逐步优化后,经济的修复会是渐进的。在明年二季度之后,无论是经济环比数据的景气回升,还是叠加同比的低基数效应,都会对于经济与企业盈利的修复更加有利,届时,市场将会迎来修复斜率的上行,进而也会使得市场拥有更好的表现。

明年医药消费板块业绩或将更具优势,股价表现也有望占优。从海外的情况来看,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消费通常会有明显的修复。因此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2023年我们很可能将看到国内消费的复苏,这也将带来消费板块业绩的显著提升,市场的风格可能也会逐步转向消费。

港股观点:短期可能维持震荡,长期将持续复苏港股当前拐点已至,随着经济复苏政策的逐步落实和中长期疫情风险的边际缓和,市场有望持续回暖。整体来看,我们认为随着疫情改善和基本面回暖港股长期将持续复苏,而短期内可能维持震荡,投资者迎来积极配置的窗口布局期。港股配置方向上建议关注:1)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的食品饮料、旅游及博彩股。

国泰君安:

?本周(2022-12-19至2022-12-23)行情概况:

(1)主要指数:市场指数普遍下跌,中小盘跌幅更大。 主要指数全部下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沪深300分别下跌-3.85%、-3.94%、-3.69%和-3.19%,中小盘跌幅更大,科创50、中证500、中证1000分别下跌-5.93%、-5.10%和-5.50%。

(2)板块观察:科技周期跌幅较大,消费金融相对抗跌。 本周中信一级行业除消费者服务小幅上涨外全部下跌,其中电子、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等科技板块跌幅较大,分别下跌5.91%、5.9%,钢铁、建筑、机械等周期板块紧随其后;消费、金融板块相对抗跌,食品饮料下跌1.09%,银行下跌2.5%。

(3)市场情绪:成交金额明显减少,IF、IH升水收盘。 本周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0.65万亿元,较上周环比减少9.49%。截至周五,IF、IH和IC主力合约基差分别为17.78点(升水率0.46%)、9.12点(升水率0.35%)和28.45点(升水率0.49%)。

(4)资金流向:两融余额略有减少,北向资金逆市净流入。 两融余额略有减少,当前为1.55万亿元左右,融资买入占比为6.36%。本周北向资金总计净买入44亿元。从行业分布上看,食品饮料、医药分别净流入60.68、16.98亿元。

(5)量化“黑科技”模型:各指数估值继续低位运行。 目前从PE指标来看:上上证指数PE-TTM为12.17, 处于21.47%分位数;深证成指PE-TTM为24.61, 处于44.02%分位数;创业板指PE-TTM为38.0, 处于20.83%分位数;沪深300PE-TTM为11.21, 处于15.28%分位数;中证500PE-TTM为22.23, 处于20.71%分位数;中证1000PE-TTM为27.43, 处于17.42%分位数。 由于本周市场继续处于下跌状态中,当前市场下跌能量继续维持低位。

?本周行情归因:(1)日本调整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市场担忧流动性收紧。(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市场对于刺激政策期待较高。

?下周行情展望:展望后市,我们认为当前弱势之下,短线波动可能无法避免,但是以中长线视角来看,3000点附近的位置正是逢低配置的机会。配置策略方面,建议“不急不过”,保持耐心不过分恐惧,积极配置受益于经济修复的大金融、消费、央企等价值板块。

——————

合作、版权请联系华老师:1364170555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广西来宾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