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众生活中隐形的残障人士走向台前,AI辅助构筑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

让大众生活中隐形的残障人士走向台前,AI辅助构筑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

AI for Science,是今年全球人工智能界的热门概念。一部分人认为,这个概念并不完整,用AI解决最底层的科学原理问题,尔后还要for industry,即赋能行业。

那么,再然后呢?

在7月8日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技与人文——共筑无障碍智能社会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和人类文明演变中出现的所有工具一样,AI的最终目的是“for people”,也就是服务于人。

首先,AI打破了一部分功能壁垒。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估计有15%人口带有某种形式的残疾生存。但在实际生活中,残障人士几乎是隐形的,他们很少出现在公共空间,也很少与陌生人接触。“AI介入正在帮助残障人士扩大参与社会的可能性。”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感受颇深。她发现,身边很多盲人艺术家手机“玩得很溜”。他们使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使用语言识别功能进行网购、点外卖,甚至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作词作曲,展示创作才华,这在以前是很难实现的。

AI应用不仅仅是弥补“缺憾”,还可以消解矛盾。工业制造的一大痛点,在于天平的两端难以平衡:一端是自动化机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替代人工,柔性化制造需求的增加;另一端是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体力劳动者身体损耗和因此带来的理赔。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很多方法,但很难取得平衡。

外骨骼机器人的诞生,不是力求平衡,而是打破天平。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市场总监张华说,穿戴式的外骨骼机器人采用人机协作动力控制技术,帮助人们完成装配动作复杂、劳动强度大、速度要求高的动作,在应急救援、民用、工业、医疗、军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它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数据表明,无论在美国、中国还是欧盟,腰背肩部劳损高发,以中国为例,超过50%的体力劳动者存在腰肌劳损、肩周炎等劳动损伤。在美国,企业用于支付以上病症的劳动保险总额超过160亿美元。

傲鲨作为上海杨浦本土的科创企业为人所熟知,主要是因为它在《流浪地球2》的惊艳亮相。“在电影拍摄时,我们用的是第三代产品,而到了放映时,第四代产品已经面市了。”张华说。

这从侧面说明,AI技术和产品的迭代速度之快。同时也触发了人们的隐忧:我们希望“人”强大,但又不希望他们过于强大——因为在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人工智能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人”未必还会按照服务人的方向发展。

在人工智能研究学者看来,AI要达到高水平阶段,仍有许多鸿沟需要跨越。今年,ChatGPT点燃了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入局者众,还有一些专家正在冷静思考。“如果装在生活场景里,我们用起来会发现,AIGC好像没那么聪明。”北京大学超级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主任马修军说,这是因为,AIGC大模型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幻觉问题,就是大模型容易生成似是而非的内容,也就是“说假话”。二是,记忆和个性化的问题,大模型不能像人一样有记忆,只能完成单次任务。三是,多模态与物理世界交互问题。“语言大模型能否成为生产力工具,就要控制幻觉问题,建立和人的信任。”他补充,还要在大模型的基础上,补充长期记忆和推理的能力。

成本问题,也是AI发展的难点所在。嘉盛半导体首席执行官多米尼克 J.史密斯说,人们短时间内无需害怕AI的到来,因为根据测算,要完全替代人脑,需要耗费至少10亿美元。而从规模上说,要达到和人脑一样的算力和任务处理水平,使用的5纳米芯片要铺满至少一个街道。“AI技术很贵,要做一个小而精确的机器人,就要数百万元人民币。我们现在的任务,应该聚焦在如果让AI的成本下降,让功能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的工作生活。”他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重庆永川永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