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戏剧为何触动人心?众多国宝级艺术家相继来沪,捧出璀璨珍宝

以色列戏剧为何触动人心?众多国宝级艺术家相继来沪,捧出璀璨珍宝

随着《安魂曲》《乡村》《犹太城》等以色列戏剧近年相继来到国内演出,许多观众感受到以色列戏剧独一无二的魅力。今年,上海文化广场首届“以色列戏剧展演”带来《多余的人》《恶灵》《哈姆雷特》三部原版戏剧作品的全国首秀,分别来自以色列米查菲加剧院、盖谢尔剧院及贝特莱辛剧院。

7月8日至9日率先上演的是以色列著名导演耶赫兹凯·拉扎罗夫的《多余的人》,改编自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的名著《奥勃洛莫夫》。还未进场,表演就开始了,在上海文化广场大厅,有人站在台上发表演讲,一群年轻人在人群中跳舞。演出现场,一位演员将观众请上舞台,在追光灯下与之缓慢共舞。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被请上舞台,在瑜伽垫上进行一场“躺平”派对。

《多余的人》剧照

以色列戏剧为何触动人心?从《多余的人》可见一斑。以色列戏剧展演系列制作人於静毅认为,以色列戏剧兼具本土与外来、传统与实验,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戏剧风格。“他们总是在求‘新’,要做与众不同的作品,哪怕基于同一个经典文本,他们也一定要做出不一样的风格和气质,令人耳目一新。”

不为“躺平”辩护,激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

冈察洛夫的小说《多余的人》塑造了奥勃洛莫夫这一“多余人”的形象,他正直、单纯、善良,却懒惰、不切实际,最终在浑浑噩噩的日子中,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小说发表数百年后,耶赫兹凯·拉扎罗夫改编的《多余的人》于2022年新年在特拉维夫首演。拉扎罗夫的改编基于对“躺平”倦怠消极情绪的观察和思考。拉扎罗夫在剧中提出这样几个命题:一个人是否有权不留下痕迹度过一生?在一个以成功、抱负和目标为中心的世界话语中,背离所谓生活秩序的生活是否值得拥有?

《多余的人》剧照

拉扎罗夫不仅是编剧、导演,同时兼任布景设计、多媒体设计和编舞等工作。40多年来,作为“工作狂”的拉扎罗夫总是忙忙碌碌,停不下来。疫情之后,他发现许多年轻人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样子,寄希望于不劳而获。“在《多余的人》里,我希望通过戏剧去问观众一个问题:你到底想要一种怎样的生活?如何在什么都要做和什么都不做这两种极端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状态?”

《多余的人》排练中

看完演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说:“这部戏不是在为‘躺平’辩护,它充满了悖论,我印象最深的是奥勃洛莫夫对儿子说的话,‘让他学习、研究、探索、观察、去爱、跌倒……给他留下一点感到无聊的空间’。这部作品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非常奇妙的现实意义。”

《多余的人》剧照

经典文本的先锋改编,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

这是上海文化广场继2019年引进已故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编剧的话剧作品《孩子梦》后,再次引进以色列话剧,并以系列展演的方式呈现以色列戏剧的厚重底蕴与当代表达。

《多余的人》之后,以色列盖谢尔剧院的《恶灵》将于今年10月来到上海文化广场。这是著名犹太作家安斯基最负盛名的作品,创作于1914年。这部作品曾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的版本,亦有电影、歌剧、芭蕾舞和交响组曲等众多改编,被誉为犹太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即将与中国观众见面的是2014年盖谢尔剧院在该剧100周年之际创作的全新版本。新版本对故事做出了现代化解读,多位以色列国宝级演员将贡献极具感染力和爆发力的演绎。

《恶灵》剧照

盖谢尔剧院曾被《纽约时报》称赞为“世界上最伟大也最重要的剧院之一”。在希伯来语中,“盖谢尔”意为“一座桥”,多年以来,盖谢尔剧院也成了以色列与世界文化的桥梁。

11月中旬,以色列贝特莱辛剧院将带来《哈姆雷特》,由屡获殊荣的以色列青年导演耶尔·谢尔曼执导,对莎士比亚的原著进行了大胆先锋的改编。这并非谢尔曼首次与中国结缘。2019年,由他执导的《安魂曲》中文版便在国内巡演多场。身为当今以色列戏剧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先锋”是谢尔曼的一大标志。过去的十几年间,谢尔曼执导了《四川好人》《皇帝的新装》《无尽的悲痛》等多部经典戏剧作品,更是在各大戏剧节展中屡获殊荣。

《哈姆雷特》剧照

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曾在以色列看戏,他认为以色列戏剧最大的特点是深刻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我们希望能凸显这些作品中的人文价值,给更多观众带来思考、触动和心灵的震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黑龙江省绥化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