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三部曲”新书发布,夏坚勇、汪政谈“宋史热”

“宋史三部曲”新书发布,夏坚勇、汪政谈“宋史热”

日前,夏坚勇“宋史三部曲”新书发布暨分享会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上举行。该书作者、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评论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来到现场,从当代宋史热、历史散文的写作以及如何对历史进行创造性转化等话题与读者一起分享“宋史三部曲”这部精彩作品,带读者走进有意思、有意味、有细节的宋朝故事中。

“宋史三部曲”包括《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三种,分别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这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这些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入手,进入历史横切面,阐微发幽、抽丝剥茧。作品叙事时间横跨两宋,举凡风俗、物价、科举、艺文、官制、改革、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天象、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官员,巨细靡遗,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引车卖浆的百态世情,生动反映两宋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堪称文字版“清明上河图”。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在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大坐标上寻找新的审美对象,也寻找张扬个体灵魂、反思民族精神的全新领地”。

活动开场汪政就好奇,很早即开始创作的夏坚勇为何会在1993年后,从小说、话剧创作转向文化散文和历史题材书写。夏坚勇回应,他想追求一种“更具自由的表达”,历史题材散文提供了这个可能。“更具自由的表达”有两个层次,在审美层面上,趣味、情感熏陶方式等都是影响因素,这是转型的“必然”;由很小的具体线索出发,如追问某个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件事,由此触发创作灵感,则是转型的“偶然”,在汪政看来,这也是作家与历史学家的区别所在。

其实早在近年宋史热之前,夏坚勇就开始关注宋史,但他不是单纯对某个朝代感兴趣,而是以感性的情绪为出发点。“宋史三部曲”每一部都是从一个具体而微的事件开始去撬动对一段历史的观察。比如《绍兴十二年》就是追问为什么宋高宗一定要杀岳飞这个问题;《庆历四年秋》从一个公款吃喝案引起朝廷政局动荡写起,宋仁宗在历史上是一个仁厚的皇帝,对这个案子却处理很重,极为反常,这就需要联系当时庆历新政的时代背景。关于《东京梦寻录》,当初就是《宋史·真宗本纪》结语中的一句话触动了他,东封、西祀、南谒,兴建玉清昭应宫,在总结大中祥符年间长达十多年的举国胡闹时,《宋史》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回应“宋史热”

在夏坚勇看来,历史是人性的展开。他眼里,无论宋高宗、宋仁宗、宋真宗、宋太宗、宋徽宗等都不过是“人”,懂人性自然也就懂帝王,通过揭示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深入发掘事件背后人性幽微与共通之处,便将人性的亘古如斯展现了出来。

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史三部曲”的诞生呼应着近年来的“宋史热”。夏坚勇认为,宋代的气质和秦汉、唐代完全不同,市民阶层的崛起,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标志着宋朝几乎已经踏进了近代社会的门槛。但宋代的军事相对孱弱,这也和汪政发现教科书中对宋代偏低的评价相吻合。在一般认知中,宋朝是“软弱屈辱”,战场上节节败退,不得不重金求和,有宋一代在文化方面的巨大贡献被遮蔽。

但近几年,以宋朝为历史背景或创作题材的图书、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宋诗、宋词、宋代风骨、宋代风韵、宋代士人浓墨重彩地进入公众视野,影视剧如《清平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梦华录》《满江红》收获了大批拥趸。在汪政看来,“宋史热”的出现和当代中国对“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弘扬密切相关,当代的经济发展也让大众对宋代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繁荣格外感兴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我们谈论历史,其实也是在表达我们今天心中的理想。

围绕“想借宋史写作表达怎样的当代情怀”的发问,两位嘉宾碰撞出了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词:意义、意思和意味。意义就是奔着一个主题去,有趣好玩被称作有意思,而有意味则是前两者的相加,既包含了意义,又包含了趣味。有意味的写作也是夏坚勇对自己作品的坚持,他认为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希望读者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丰富的层次和深厚的内涵。“宋史三部曲”正是通过一个个“有意味”的历史细节,展开了引人入胜的历史长卷。

对历史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细读“宋史三部曲”的过程中汪政还发现,夏坚勇的重返历史并非简单的“穿越”,而是“将历史当下化”,他“不是穿越性地回到宋代,而是充满当下性地返归”。因此,“宋史三部曲”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将其视作历史,而是把它当成“历史的文学化”,一种对历史的创造性转化。夏坚勇认为,小说、话剧着眼点是“小”,他的历史散文也是如此,他还“暴露”了自己的写作小秘密,“宋史三部曲”每部一开始都会有一个品位很高的细节,能够反映全书背景。比如《东京梦寻录》开头就是士兵背粮的情节,东京士兵有一百万,粮食从汴河城东码头运来,驻军都在城西和城北。因此宋太祖赵匡胤定下规矩,士兵的粮食要由自己前往运河码头去背,这也是为了增强士兵的战斗力。但是到了宋真宗朝,背粮已流于形式,早已养尊处优的士兵们每到背粮时,就骑着马车欣赏着城中的风景,然后雇人背粮。这处日常化的细节就反映出了赵宋当时的政治生态,为后文宋真宗思想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面对读者,夏坚勇还介绍了他独特的读书方法。夏坚勇浸淫宋史十余载,从朝廷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到宋人笔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再到大大小小的稗官野史,他熟读40余种宋书,但并非以史学家的方式,而是以文学的想象力为磁铁,贯穿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文本创作中,创意性地调取自己需要的材料。不惟“文学化地写历史”,也“文学化地读历史”,夏坚勇“宋史三部曲”对历史的独特打开,带给读者满满的收获。

汪政以《东京梦寻录》封禅前宋真宗对大臣请愿的再三虚假推脱到第四次的终于“玩脱”这样极具戏剧性的细节描写,印证了夏坚勇绚丽的想象力和作品丰富的文学性。读历史归根结底是读人性,评论人低眉在文章中曾说:夏坚勇“宋史三部曲”吸引我追下去的魅力,很大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懂人性”。帝王君臣都是人,懂人性自然也会懂帝王。不过是将心比心,贴近各人心理罢了。“宋史三部曲”精彩的其实是把握了幽微的人性。那种历史事件前,各色人等的权衡,真是精彩。

从1973年发表处女作开始,今年恰好是夏坚勇创作五十周年纪念。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推出“宋史三部曲”,也是他对自己半个世纪创作生涯的一个总结。从小说到剧本再到历史散文,夏坚勇作品释放出人性复杂的光泽,增添深邃的思辨力量,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历史启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江苏苏州吴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