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封面-穷国如何才能实现绿色增长

参考封面|穷国如何才能实现绿色增长

参考消息网7月4日报道英国《经济学人》周刊7月1日刊发题为《环保主义或误伤全球穷人》的文章。文章摘编如下:

当活动人士的世界观渗透至事关重大的决策机构和全球论坛中时,糟糕的决定往往随之而来。遗憾的是,在气候变化的世界里,这一点尤为明显。

全球变暖对世界上最贫困人口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随着地球变暖,干旱、洪水和风暴等极端事件变得愈发频繁,也愈发严重。许多地方正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居住。在未来几十年里,从马里到湄公河三角洲,许多不堪一击的农民会发现,他们的庄稼更频繁地出现歉收。随着资源日益稀缺,世界将爆发更多的冲突。

当前政策存在弊端

这样的趋势不再仅仅是活动人士的警告。它被主流社会接受,以至于对气候移民激增的担忧成了本土主义右翼人士炒作的素材。气候变化将迫使贫穷的农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种情景自然而然地会让人们感到担忧,因此气候适应资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他们留下来。

然而,事实比这更加复杂。绝大多数流离失所者并不会跨越国界,而是在国内流动。到2050年,全球的国内流离失所者或达5000万至2.16亿。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从农村搬到城市,生活很可能会变得更好。城市化通常有助于发展,人们在城市里更容易获得教育、医疗和高薪工作,社会规范也更加自由,特别是对女性而言。

这一点与气候变化无关。但它说明了,一种具有成本效益、造福社会的气候适应资金投入方式是帮助人们搬迁,而不是在日益严峻的环境下维持小农经济的生存。

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例子能够说明在气候问题上采取从众心理所带来的危险。从达沃斯经济论坛的小组讨论到报纸版面,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低收入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之间不存在任何取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发达国家在成功削减部分排放的同时,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发达国家领导人希望更多国家也能这么做。

但更为关键的是,对于那些预算有限的政府和开发银行而言,尽管它们不情愿,但也要承认,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可以兼而得之,它们必须在目标之间有所取舍。为何必须作出选择?因为利弊显而易见。经济增长是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但在发展中国家,更高的经济增长依然会导致更多的排放。

“气候融资”缺口巨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人员发现,自1990年以来,72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增长1%,排放量就会相应增长0.7%。到2030年,仅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每年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过8亿吨,与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在巴西、埃及和菲律宾等其他大型新兴市场,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许多富国领导人表示,他们可以通过资助绿色发展项目来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讲,绿色发展项目既能减少排放,又能促进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适当的碳定价和跨境排放交易来鼓励私营部门主动进行投资,这将是一项极其昂贵和极其棘手的任务。

6月23日,在巴黎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结束时,富裕国家再次承诺兑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的目标,以便为这些项目提供资金。然而,1000亿美元远远不够。要想让发展中国家走上绿色增长的道路,在2030年之前每年需要2.8万亿美元的投资,其中至少1万亿美元大概需要来自富裕国家。

穷国或将承担后果

资源有限的现实令这种取舍变得更加残酷。虽然大型发展中经济体已经为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但脱碳开支的增加可能会侵占它们提供给穷国的援助预算,而这些援助本可以用于支付非洲最贫穷地区的防疫和教育等费用。与巴西或印度等国不同,非洲穷国一直没有增加全球碳排放的可能。

然而,当外国援助和贷款附带环保条件时,穷国面临满盘皆输的局面。除了医疗和教育预算更加捉襟见肘,这些国家或将发现自己缺少扩大天然气热电电网的资金,更不用说将天然气热电电网转变为绿色电网所需付出的更高的成本了。

非洲各国政府有理由感到愤怒,因为它们被要求削减排放,而不是帮助它们的民众摆脱困境——尤其是一想到西方人还在继续大肆排放。

因此,尽管各国领导人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一场史诗级的资源争夺战正在幕后激烈地进行:一边是支持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人,另一边是希望全球对外援助机制全心全意地转向脱碳的人。这是一场两权相害取其轻的斗争:是选择今天更穷,还是明天更热。

全球气温取决于大气中的碳储量,而不是现有排放量。按人均计算,富国对全球气温上升负有极大的责任,也更有能力就此采取行动。穷国资源有限,无力进行投资减排,也缺乏相应的气候变化适应资金。然而,相对于它们的经济规模,穷国面临着最高昂的成本。就像在防止或接纳气候移民之间作出抉择一样,假装这种选择不存在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政治上的博弈意味着,适合的碳价格和足够的西方资金都是不大可能的。有限的资源使我们必须从现有资源中挤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不愿意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取舍的“洁癖”心理本是出于好意,希望避免一切不公正现象,但结果适得其反。这种逃避所造成的结果需要由那些最需要获得帮助的人承担最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河北省石家庄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