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题材戏剧创作如何不“撞车”还“出圈”?这场研讨会来支招

华侨题材戏剧创作如何不“撞车”还“出圈”?这场研讨会来支招

近日,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开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专题座谈会暨剧本改稿会系列活动”在江门开平举办。

来自省内外知名专家共同围绕如何推动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展开了深入研讨,并以江门戏剧作品及江门现象为例进行剖析。

“江门戏剧现象”可资借鉴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表示,华侨文化题材是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关注的重点题材规划的领域之一,但近年来广东省以“侨批”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就有4部,加上福建等地的有6部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撞车”。

他介绍,江门虽然只有一个粤剧团,却创作演出了多达18部不同规模、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宣传文旅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自建团队、与省内团队合作、与国内剧团合作等多种方式,创作演出了一批在省内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华侨题材作品就有6部。江门的作者创作热情高,业余剧社活跃,展现了良好的创作活力,形成独特的“江门戏剧现象”,为专业化的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如何下沉到社区、创新机制、展现活力提供了可供研究的例子。

中共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回顾了近五年来江门的戏剧创作成果,四市三区各级宣传文化系统共同努力,紧抓时代热点、链接优质资源、深挖独有题材,创作了粤剧《碉楼》、话剧《大道无疆》、舞剧《侨批·家国》、音乐剧《小鸟天堂》等大型戏剧作品,得到专家学者及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初现“江门戏剧现象”。

她表示,江门文化历史底蕴丰厚,陈白沙、梁启超、李铁夫、戴爱莲等一批历史名人名家,共同构成了侨都人文精神的底色。接下来,江门将努力推动实现向侨都文化大观、文化创新大观、国际传播大观的转换,以“江门戏剧现象”作为新起点,努力打造出更多新的华侨文化题材戏剧作品。

如何面对浩瀚素材提炼创作?

专家有话说:

会上,江门文化研究学者、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介绍了江门的华侨历史文化特点;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小说家熊育群,以长篇小说《金墟》为例分享了华侨文化题材文学创作的经验。与会专家分别从江门华侨文化的精神本质和思想内涵、如何通过戏剧创作体现华侨文化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传播广东江门华侨文化等方面,对江门的华侨题材戏剧创作提出建议。

“江门的华侨文化繁星璀璨,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江门华侨文化的精神内核,做好顶层设计。”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表示,面对好的题材,在创作环节上要有细致系统的规划;要厘清重点与覆盖、普及与提高、学术与市场、艺术与娱乐的概念,找准创作定位,因地制宜。同时,要加强江门华侨文化的宣传辐射性,在深挖其现代性、当代性价值的同时,以“江门的就是中国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链接省内外优秀资源,扩大江门华侨文化的影响力,齐心协力共同讲好江门故事、中国故事。

剧作家、一级编剧王俭表示,华侨文化题材的戏剧创作要把华侨文化的精神本质和戏剧的本体特质有机统一,揭示、提炼和把握华侨文化的民族之魂。面对江门华侨文化素材之浩瀚,在创作上要尽可能提高站位、打开格局、放眼全国,尤其是题材的选择上,要打破对华侨故事的刻板印象和肤浅认识,找准江门华侨文化的独特性,提高作品的辨识度,避免扎堆、同质化等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提出,在讨论华侨文化题材戏剧的创作之前,要先分清华侨、华人和华裔的概念。回到创作上,要塑造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鲜明的江门形象,挖掘碉楼背后的深刻内涵;凸显地域特点与传扬现代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刻画上;文化寻根意识和开放包容胸襟并举,加强对华侨文化中的寻根意识和包容意识的描绘,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数量的累积与质量的提升并进,建立戏剧创作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制作与小戏小品齐头并进。

《剧本》副主编、编审武丹丹认为,江门这样体量的城市,现有题材的多样性、丰富性属全国同类城市少见,但至目前为止鲜少出圈作品。建议首先要做好题材的提前规划、科学选择,找寻地域特点,力争下先手棋;加强题材的深入开掘和精加工,并真正落实到文本、院团、舞台各阶段,避免出现层层乏力;关注剧目的“下一站”问题,增强有潜力剧目的持续打造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加大培养本土作者和编创力量,修炼本土创作人员的艺术内功和文化积淀;拉近作品与城市的关联性黏度,打造好江门文化品牌的建设。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评论家徐健认为,讨论华侨题材创作的核心,是其为何创作以及当下性的问题。从大时代观、大历史观出发,挖掘华侨苦难悲情中所闪现的温情温暖,是其能够给予该题材新愿景,延伸至当下的重要意义。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国华充分肯定江门在有限的资源下,对推动戏剧创作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他认为江门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要做好规划谋略,紧扣“去”和“回”两个字,深挖华侨刻在基因血脉里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传承,通过表现华侨的顾家爱国、文人风骨,凝聚民族精神,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华侨戏剧题材内涵中的现实意义。

当天还举办了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奖江门话剧剧本改稿会。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通讯员】陈冬妮

【图片】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提供(张锡鹏 摄)

【作者】 王涵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浙江衢州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