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梅州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今为侨界“心”家园-围屋古韵 客家瑰宝⑦

近代梅州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今为侨界“心”家园|围屋古韵 客家瑰宝⑦

盛夏时节,稻浪翻滚。行走在梅江区城北镇干光村,大雨和烈日交替,驱散了些许暑气。静谧的村道上,三五名顽童踩踏着路边的积水,欢快声似惊醒了酣睡中的百岁侨房——联辉楼。

它揉揉惺忪的睡眼,伴着河涌悦耳动听的流水声,扯开低沉的嗓音,向造访的游人娓娓道来近百年前的华侨故事:1925年,华侨李炳章所建的联辉楼竣工,成为梅州近代中西合璧客家民居的典型。

1925年,华侨李炳章所建的联辉楼竣工,成为梅州近代中西合璧客家民居的典型。受访者供图

“老屋依旧当年貌,此间已无少年衣”,辉煌的华侨创业史百年后依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而保存完好的联辉楼如今承载了更多的功能:侨爱图书室里,村民尽情畅游书海;去年12月9日,“侨胞之家”在这里揭牌成立;今年6月,一场公益助农直播开播,干光村的农产品悉数亮相……

寻迹

融中西建筑特色于一身

初次见联辉楼,便被它惊艳到了。

只见一座两层楼高的白色建筑依山而建,全屋顶以灰瓦作面,以多个悬山及歇山顶组合,是为客家传统建筑风格,而连廊和门楼却采用西洋风的圆拱,尽显西方建筑几何线条造型的艺术装饰之美。

中西合璧的建筑,是梅州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

梅州是华侨之乡,500多万华侨华人旅居海外,在国外经商致富,故乡成了他们心中的牵挂,于是他们荣归故里后往往置田建屋。由于长期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建筑都带有浓浓的异国情调,联辉楼便是其中之一。

顺着一条不长的缓坡走近联辉楼,更是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它的中西融合之美。

拱形的门楼两边装饰的壁画是狮子、麋鹿、仙鹤等中华祥瑞图案。陈萍 摄

欧式建筑的白色浮雕点缀着每一根柱子,拱形的门楼两边装饰的壁画却是狮子、麋鹿、仙鹤及锦鸡等中华祥瑞图案,彩色的绘画历经近百年岁月仍栩栩如生。

西方的几何线条美与东方绘画的意境美在联辉楼里相融共生。

“以前我爷爷在印尼做生意,准备回乡建屋的时候,一位荷兰设计师给他设计一份中西合璧的设计图纸被他带了回来。”李炳章的后裔李淦基说,荷兰设计师原本将联辉楼楼顶设计为水泥浇灌的楼板,但由于他们家有着难以割舍的客家情怀,最后将楼板改为客家民居的瓦顶,房屋建成后被大家戏称为:穿西装戴斗笠。

俯瞰联辉楼,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布局为两堂两横枕式围屋,呈横向长方形,中轴对称。联辉楼占地面积1845平方米,建筑面积2851平方米,有房间108个,由堂屋、枕屋、横屋、钟楼、禾坪(地下室)等构成,禾坪下为地下室。

东方绘画和西方浮雕的组合毫不违和。陈萍 摄

联辉楼采用传统围龙屋或堂横屋平面布局,但又参照了南洋的建筑风格,局部稍作改动,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据李淦基介绍,这栋近百岁的建筑,设计理念令人称奇。“整栋房子最上层住人,下面休闲,侧面为厨房、厕所等,门楼下则养禽畜,整栋房子分休闲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分配科学而合理。

联辉楼二层置木质护栏,中间天井宽阔。陈萍 摄

走进联辉楼里面,只见屋内结构规整,屋檐及堂柱等处多以几何角线装饰,少用客家民居的雕龙穿花。二层则置木质护栏,中间天井宽阔,全屋简洁明快,精致雅观。全屋以楼梯上下,各处以门廊相通,左边横屋可通地下层,后至枕屋,从枕屋东侧可至钟楼。

“摘星阁”是联辉楼的特色之一,有着浓浓的异域风情。陈萍 摄

钟楼,名为“摘星楼”,又称“摘星阁”,是联辉楼给访客的又一惊喜。顺着狭窄的楼梯往上走,伸手便可以触碰到屋后的桑树叶,一个转身,只见一只展翅的老鹰出现在眼前,霸气外露,好似随时准备俯冲下来。

虽然如今钟楼上的时钟已经不走了,但依然可见当年之华丽,蓝色和金色的图纹在青山绿水之间格外显眼,一股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联辉楼是中西合璧式的近代客家居民中的典型建筑之一,对研究客家民居建筑形制、华侨史等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9年4月,联辉楼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忆史

屋主曾辗转于缅甸、印尼等地创业

一座矗立了近百年的华侨老屋,沉淀着老一辈华侨的奋斗故事与人生轨迹,斑驳的外墙和褪色的木栏杆掩盖不了这座房子昔日的辉煌。

联辉楼二楼的阳台朝外望去,是一幅秀丽的山水画。陈萍 摄

如今的联辉楼还有人居住,他便是李炳章从印尼带回来的侄子李发兴。李发兴出生于印尼,四五岁时乘船回到家乡,从那时起就住在了这里,一住就是一辈子。

“我大伯在印尼是做咖啡生意的,挣了钱就回乡建屋……”喝一口茶,80多岁的李发兴讲起家族的往事,大伯李炳章是他们家族的骄傲。

跟很多下南洋谋生的人一样,李炳章也是不得不踏上离家之路的。旧时,干光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山高水冷,物产不足,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较为艰苦,加上历代战乱、灾荒,人多田少,人均土地面积少,赋税繁重,人们生活不易,谋生困难。

一天,李炳章的堂兄、旅居缅甸的李森林来到他们家经营的小饭店,向他介绍了缅甸的情况,邀请他到缅甸寻找商机。早就想改变境遇的李炳章与李森林一拍即合,在李森林的带领下,他来到了梅城十字街找到了水客,顺利拿到了入境手续。于是,李炳章首先抵达了缅甸。

由于李森林是做鞋业的,但李炳章不会做鞋,无法以此为生,正好这时,一位开办酒厂的华侨林老板需要用人,李炳章便去应聘了。

“粗懂酿酒程序与技术的李炳章帮老板改进了生产程序,让酒厂的产值上去了,老板非常欣赏他,正好当时他家里有事需要回去,急需用钱,于是老板便把制酒生成的木炭生意提供给李炳章,让他挣到了钱回家。”李发兴说。

李炳章回到家处理完事情后,从事打洋锡业的舅舅回来了,他便跟着舅舅一起前往印尼。

由于李炳章从来没有从事过打洋锡的业务,不能胜任工作,为了外甥的发展,舅舅给了李炳章一笔钱,让他从事另外的业务。

李炳章来到物产丰富的楠榜,他发现这里咖啡、胡椒品质优良、销量好,吸引了一大批外国人前来购买。这是一个好商机,于是他将多年的积蓄换成咖啡、胡椒,囤积起来。不久,咖啡、胡椒的价格飙升,李炳章赚了一笔钱。

干光村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侨文化长廊。陈萍 摄

1925年,李炳章将赚得的钱带回了家乡,建起了这座气势恢宏的联辉楼。行走在干光村,还可以看到一些跟联辉楼类似的建筑,他们是海外华侨对故乡依恋不舍的印证。

“我记得小时候华侨回来会给我们带咖啡、衣服等,宴请村里的人,跟过年一样热闹。”干光村党总支委员池宝亮说,他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华侨在海外。

听着人们的讲述,华侨回乡的喧嚣热闹场面仿佛就在眼前,这是一个因侨而兴、因侨而美的小村庄。正值水稻成熟季节,一片片黄绿相间的稻田,半月形的池塘,和老侨房一起构成了干光村的独特风光。

兴村

“侨”文化加持发展新产业

穿行在联辉楼的大大小小房间里,一些房间依然做厨房、卧房等,还有一些房间则有了新的功能。

在一楼,有两间挂了“侨爱图书室”牌子的房子,记者看到明亮的房间内整齐摆放着各类书籍,还提供了舒适的座椅供人们坐下阅读。“平时村民有空便会过来这里看看书,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干光村党总支书记胡苏庆说。

侨爱图书室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陈萍 摄

在侨爱图书室的旁边,一个不大的厅堂被简单改造成了助农直播室。今年6月,直播间开播,干光村的特色农产品和客家美食悉数登场,帮助村里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

直播室的旁边,就是“侨胞之家”,这里承载着宣贯涉侨政策、开展交流活动、维护侨胞权益等功能,华侨们回到家乡,这里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

文化味十足的图书馆、活力满满的助农直播间、温暖的“侨胞之家”让这座古建筑散发更多魅力与活力。

“农旅融合以现有的这些已经打造的项目为基础,下一步主要是打造联辉楼的一个综合展示侨文化的展览馆,并展示一些特色农产品。”省侨联驻城北镇帮扶工作队队员、驻干光村第一书记童天愈说,他们还计划沿河打造一条风光带,做采摘项目,谋划露天的野餐、烧烤等项目,综合性地拓展打造,扩展新的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联辉楼里的助农直播间将助力干光村的农产品销售。陈萍 摄

走出联辉楼,沿着村道走,侨文化长廊令人印象深刻,干光华侨分布墙、侨文化展示牌、主题墙绘等元素集中展示了村里的侨情侨史,营造了浓厚的侨乡氛围。

近年来,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干光村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利用田间路边、宅前院后闲置土地打造“三小园”,并积极发动村民、企业捐资捐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累计扩建翻建修复道路5000多米,沿途添置了100多盏路灯,并建设了2个休闲广场、3个生态停车场。如今,村里的柏油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更完善了,村容村貌更整洁了,人心也更齐了。

“干光村的华侨多,而且他们心系家乡建设,纷纷出资出力出地支持家乡建设,很多在外的华侨听说村里搞建设,都很主动地联系村集体贡献力量,特别是道路扩建返修、小公园、小广场的建设,都是以华侨、侨眷为代表的村民无偿捐赠的场地为基础建设起来的。”童天愈说。

漫步在干光村的村道上,屋顶上铺设的一面面光伏板也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省侨联的对口帮扶下,干光村积极探索发展光伏产业,让村民实现“屋顶生金”。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建设,铺设光伏板约900平米,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

“第二期也在筹划和谋划之中,目前筹集到资金66万元,如果情况允许的话,通过银行的杠杆,把它扩大到120万—150万元的规模来投资,预计年收益可增加18万元。”童天愈说。

在“侨”文化的加持下,未来干光村还将充分利用生态、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丰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相关

“侨胞之家”打造侨界“心”家园

“侨胞之家”是基层侨联组织为侨服务的重要阵地平台。去年12月9日,“侨胞之家”在联辉楼揭牌成立。成立以来,联辉楼“侨胞之家”加强宣贯涉侨政策、开展交流活动、维护侨胞权益,成为当地凝聚侨心侨力的重要阵地。

“身处国外能为家乡做些啥?”“回国创业有什么好项目?”“‘侨胞之家’能给侨胞提供怎样的服务?”去年底,在联辉楼“党建带侨建”办公室,梅州市侨联主席汤志平带领的党的二十大精神“侨宣讲”小分队成员与干光村村民、侨商、镇村干部代表围坐一起,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交流分享。

澳大利亚维省客属崇正会副会长、电影制片人陈裕华首先讲述了其在海外创业、拼搏的故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电影有巨大的宣传力,一部电影‘捧红’一个地方的例子不少见。”陈裕华说,接下来,他将继续通过镜头聚焦风土人情、绿水青山、美好生活,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梅州故事。

侨房是海外华侨对故乡依恋不舍、始终放不下的印证。陈萍 摄

“‘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党的二十大报告说到了我们留学生心坎上。”作为一名“80后”新侨,市留学归国人员发展联合会会长黄宇结合自身经历感慨地说。从走出国门学习到回归祖国创业,黄宇表示,他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将与市留联会会员们一起,积极投身新侨创新创业,服务梅州经济社会发展。

“因为乡村振兴,我们村变漂亮了,欢迎大家多来旅游。”“作为‘侨村’,希望各部门能继续挖掘侨史资源,进一步打响‘侨’村品牌。”……干光村村民和村干部也纷纷分享体会,你一言我一语地畅想美好未来。

打造侨胞之家,凝聚侨心侨力。据了解,目前,梅州全市共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1个、“侨胞之家”30个。基层侨联组织在推动新时代侨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阵地作用,在引导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在服务经济发展、依法维护侨益、拓展海外联谊、积极参政议政、弘扬中华文化、参与社会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梅州市侨联将全面实施侨联组织“扩面提质”工程。一方面,通过自己建、联合建、参与建、引导建等方式,使侨联组织嵌入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留学人员及眷属所在的各类单位和组织,覆盖侨胞所从事的各行业领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网络,扩大基层侨联组织覆盖面。另一方面,通过继续配齐配强工作队伍、保障和加大经费投入、丰富活动内容和开展形式等,全面激发基层侨联组织活力,真正让侨联组织“组织起来、活跃起来、行动起来、贡献起来”。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陈萍

【作者】 陈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河南商丘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