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走进凌家滩遗址 探索玉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巡礼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走进凌家滩遗址 探索玉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央广网马鞍山7月7日消息(记者张宣剑)“从资源到技术角度来看,长江下游用玉传统存在重要变革,从石英到软玉,玉观念的形成与实践,使得凌家滩成为长江下游第一个用玉高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说。

凌家滩遗址(央广网记者 张宣剑摄)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

凌家滩遗址(央广网发 王帆摄)

2007年23号墓(央广网记者 张宣剑摄)

自1985年发现,1987年发掘以来,先后共14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7000平方米,其中前5次墓葬区发掘面积为2960平米。发现大型祭坛1处,墓葬68座,内外环壕2处,大型红烧土块遗迹3000平米1处。

据悉,凌家滩遗址现已出士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石器等珍贵文物1200多件,玉龟、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文物现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秦岭介绍说,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考察凌家滩遗址,凌家滩具有进入文明社会的可能性。这里出现了140平方米、具有明确功能分区的超大型聚落——都邑;随葬数以百计的随葬品的大墓,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严重的社会分化;随葬大量武器——玉石钺和玉龙、玉虎、玉鸟等与信仰与祭神有关的玉器,反映当时已出现初期礼制和集军事指挥权和祭祀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王;大面积红烧土建筑基址——宫殿或神庙,可能是王居住或举行祭拜活动的场所;大量玉石钺随葬表明当时战争是常见的社会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与凌家滩墓地出土器物相比,祭祀坑出土器物器类相似,但是体量更大,可能存在专门生产。

从大汶口到红山,玉器上的八角星纹、龟灵崇拜和佩玉习俗,体现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由物及礼,从玉器梳背、髓孔珠和介字冠的传统,以及纹饰母题和元素,可以看出凌家滩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源头。同时,凌家滩还拥有独有的用玉制度,比如组璜佩、棺饰、排列有序的钺锛组合、互有联系但不同体系的特殊玉器。

记者了解到,凌家滩玉石手工业见证了长江下游用玉观念和技术体系的形成,并在同时期文化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凌家滩在良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密切关系通过各种层次日益显现。

“如果说良渚是实证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那么,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多学科研究的全面开展,凌家滩遗址完全有可能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广东广州黄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