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业绩背后,碧桂园找到了穿越周期的“未来逻辑”

稳健的业绩背后,碧桂园找到了穿越周期的“未来逻辑”

文 | 无锈钵

众所周知,跑赢标普指数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这一指数选取了美国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500家上市公司,可以说,任何一个试图跑赢标普指数的企业,都是在以一己之力,挑战半个美国的商业与人才。

然而,这一指数也并未无法超越,著名的金融分析机构FactSet在长期追踪这一指数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些在改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做得好的公司,比如说Facebook、麦当劳、维萨和微软等,其股价表现会明显优于标普500指数。

揭开“ESG公司”基业长青的秘密

什么铸就了ESG公司们的优秀表现?

根源在于,那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留有余力,从事公益的企业,往往处于行业的优势地位,具备着健康的财务指标和充裕的现金流。

与此同时,专注于环境保护和社会扶贫的企业,相较其他企业,一般价值理念也更加先进,也更富有创新精神。

碧桂园的案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参照。

在全球最大指数公司明晟(MSCI)发布的2021ESG评级报告中,碧桂园的评级已经上调至B级。从1997年至今,这一企业一直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帮扶低收入群体,助力推进共同富裕。

截至目前,碧桂园集团及其创始人杨国强已经累计参与社会慈善捐款超100亿元,涉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教育助学、抗疫救灾等方面,主动参与全国16省57县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助力超49万人脱贫。

同这一品牌对公益事业的热衷相对应的,则是碧桂园穿越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期,所表现出的稳健态势。

首先是业绩和利润的“稳健”,3月30日,最新发布的2021年业绩报告显示,碧桂园实现营业收入5230.6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净利、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分别为927.8亿元、409.8亿元、269.3亿元。

此外,在中指研究院、克而瑞等多家第三方机构最新的年度销售排行中,碧桂园稳居全口径销售排行榜榜首,销售业绩连续五年蝉联第一,也是唯一一家在7000亿档次的房企。

支撑碧桂园亮眼业绩的,是同样“稳健”的财务状况。

业绩报告显示,碧桂园累计实现权益物业销售现金回笼约5022亿元,权益回款率达90%,连续6年达到90%或以上。2022年前2个月,碧桂园权益回款率进一步提升到95%。

回款率又高又稳,意味着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安全,以及“造血”能力的强劲。2021年,碧桂园实现正净经营性现金流,达到108.6亿元。

与此同时,在房企最受关注的债务结构方面,碧桂园同样让人安心。

截至2021年底,碧桂园现金余额约1813亿元,总有息负债余额同比下降2.6%至3179.2亿元,其中短期债务的占比下降至25%,现金短债比约为2.3倍。可以说,碧桂园短期内偿债无忧。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接连下调中国房企评级或展望达250余次的背景下,穆迪、惠誉仍维持对碧桂园“投资级”评级。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地产行业普遍缺乏信心的时代,稳健的财务状况和评级,以及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公益热情,碧桂园正在坚定地向外传递“安全感”。

“创新协同”铸就房企“护城河”

客观上,过去的数年里,房企市场的确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波动。

住宅地产行业“黄金时代”早已远去,万科郁亮在《人民日报》提出“楼市进入白银时代”——都已经是6年前的事情了。

在利润空间缩小的背景下,房地产早已进入“新存量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产企业前景黯淡。

眺望未来,中国的经济仍然稳定前行,城市的发展也在日新月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依然有赖于优质的房企来落地。

这一过程中,除了健康的财务数据,未来阶段,房企迫切需要一条“价值创造”的腿,来行稳致远。

具体来说,首先是在行业端,伴随着暴利时代的结束,未来,房企需要告别粗犷的发展模式,逐步走向精细运营,并借助一系列创新成果,巩固品牌的护城河。

这也是碧桂园重点布局高科技地产生态链,以科技驱动发展的背后考量。

多年的筹谋之下,今天,碧桂园集团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通过BIM数字化、建筑机器人、新型建筑工业化等技术创新,在多个复杂的施工场景上成功实现多机协同施工。

以混凝土浇筑场景为例。作为建筑工地的重点工序之一,该场景以往需要人工连续12小时的高强度作业以保证施工进度。但通过应用博智林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后,新的改变正在发生。

这一智能化的产品线不仅减少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据了解,由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地库抹光机器人组合而成的博智林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以联动施工的方式让整个混凝土施工班组人员可由传统的12人减少至8人。

科技所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对人的赋能。建筑工人通过熟练掌握及操作建筑机器人后,进化为施工技术型人才,这一角色转变在提升传统建筑工人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科技向善。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底,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5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700万平米。

产品与场景的协同之外,借助先进的技术,从宏观来看,博智林正将其技术经验复制为具体的解决方案,推动建筑业与智能时代的融合。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显示,“佛山顺德凤桐花园”入选全国七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名单。凤桐花园项目中的“测量机器人和智能测量工具”、“施工机器人和智能工程机械设备”两项经验做法也入选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从输入到输出,标志着博智林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尧学的评价:

“碧桂园集团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通过BIM数字化、建筑机器人、新型建筑工业化等技术创新,在多个复杂的施工场景上成功实现多机协同施工,在国内智能建造领域属于首创,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认可的背后来自科技研发的持续投入。截至2022年1月底,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523项,获授权1749项;相关研发产品相继斩获中国专利奖、IF设计奖、红点奖、IDEA奖、红星奖、金芦苇奖等众多奖项。

不难看出,这些智能建造等新业务所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当下成为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势必将在未来,与地产主业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并进一步扩大碧桂园的领先身位,铸就其穿越周期与竞争的“护城河”。

聚焦高能城市,碧桂园如何“与发展共生”?

围绕着万亿规模的地产市场,寻找穿越周期之路,也是众多房企最迫切的需求。

这一过程中,城市在波动面前的稳健表现,也随即成为了行业破局的思路来源。

数据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1年,依然有37座城市经济增速达到10%,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历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城市正迈向“综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城市同房企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房企只是独立的商业组织,而城市所链接的,则是共赢的生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地产行业要想真正意义上打造穿越周期的航船,秘诀就在于,把土地开发同城市发展相结合,共同创造与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在2021年度业绩会上,聚焦“高能级城市”就是碧桂园交给未来的答卷。

过去的2021年,在这一理念的辅助下,碧桂园进一步完善了土储结构的调整,布局经济、人口吸附能力更强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最新获取的土地中,85%的土储聚焦五大都市圈,这一精准布局,不仅契合了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人口流动趋势,同样也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江苏,坐拥“六朝古都”和“经济中心”地位的南京城边,一颗占地八千余亩的“卫星”——碧桂园凤凰城项目,就为行业揭示了同城市共发展的亮丽前景。

仅仅是2009年,俯瞰的地图上,这一片区还是被黄土和植被所覆盖的“荒郊”,精准判断了南京和江苏发展潜力的碧桂园,耗费了十余年时间,将一块不毛之地,打造成为了汇集五星级酒店、教育配套、交通系统、大型综合商业等生活配套综合体的一座“大城”。

今天,伴随着苏中苏南的都市圈发展,和紫东地区崛起,历经十余年发展的凤凰城,已形成自成一体的生活片区,不断承接金陵城中溢出的庞大人口,同繁荣的苏中城市群一道,共享时代的发展成果与红利。

诸如这样的项目,在当下碧桂园的布局图中,还有很多。

可以说,过往的案例,证明了碧桂园在财务和城市战略上的成功。

而这一切,离不开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说的那样:“坚持做正确的和确定性的事。”

当下,政策暖风的频吹和头部企业的变革之下,房地产板块估值正在不断迎来修复,市场的信心也在不断走强。

而在此基础上,坚持自己“正确且确定”轨迹的碧桂园,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值得市场和用户的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山西长治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