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临终前对他说:如果孙权不争气,你可以取而代之!

孙策临终前对他说:如果孙权不争气,你可以取而代之!

公元223年,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刘备还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由此,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授予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权力,这可以说是无条件的信任了。对此,诸葛亮也没有辜负了刘备的重托,成功挽救了内忧外患的蜀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托孤大臣也获得了一样的权力,这就是笔者今天要说的张昭。

具体来说,张昭和诸葛亮一样,都出自徐州之地。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擅长隶书,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闻名又互为友好。张昭成年后曾被举荐为孝廉,但他推辞没有接受。

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被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张昭关押起来。后经好友赵昱援救才被释放。即使这样,在陶谦病逝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悼文(《徐州刺史陶谦哀辞》)。

公元194年后,为了躲避中原地区的战乱,张昭来到江东之地。在此期间,张昭获得了孙策的重用,担任长史和抚军中郎将等官职。虽然没有帮助孙策攻城略地,但是,江东的大小事务几乎都是由张昭来处理的。因此,对于江东的建立,张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时,张昭深受中原士大夫的敬重,在他们的书信中多有称赞张昭的言辞。对此,孙策非但没有猜疑,反而潇洒地说:“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他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贤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这足可看出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样重要。

公元200年,孙策在丹徒打猎的时候,遭到了许贡门客的刺杀。临终之际,孙策将张昭叫到自己身边,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他。同时,孙策还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对于孙策来说,所传达的意思和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差不多,如果托付的人不争气,你就可以取而代之。

此外,孙策后一句话的意思,则是如果形势不利,你可以向西撤离吴越之地。对此,在笔者看来,孙策被刺杀的时候,江东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的,也即外有刘表、曹操等强敌,内有蠢蠢欲动的本地世家大族,而张昭因为不是江东本地人士,所以受到了孙策的信任。在孙策生前,将张昭称之为自己的管仲。现在,孙策因为命不久矣,所以将决定大权都交给张昭了。

孙策去世后,张昭率领江东的文武百官支持孙权即位。在此期间,张昭协助年轻的孙权安抚百姓、讨伐叛军,逐渐稳固了江东的局势。诚然,公元208年,张昭主张归降曹操,这促使其遭到了后人的诟病。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张昭对东吴还是尽忠职守的。赤壁之战后,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

公元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而张昭则被孙权任命为绥远将军,赐爵由拳侯。不久之后,张昭与孙邵、滕胤、郑礼等人,根据周朝、汉朝的制度,撰定了吴国的典礼。不过,在孙权要设立丞相的时候,尽管不少文臣武将都推举张昭来担任,但是,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丞相。

由此,对于孙策留下的这位托孤大臣,孙权进行了一定的打压。特别是在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大会百官,归功于周瑜。张昭举杯想要褒赞功德,未但还没说,孙权就说:“如果听从张公您的话,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非常惭愧,伏在地上流汗。

眼看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交自己的官位以及统领的部属。而这,无疑是张昭智慧的体现,也即通过急流勇退,张昭获得了一个善终的结局。嘉禾五年(236年)三月,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遗令丧事从简,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身着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文”,以太牢礼仪祭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云南红河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