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致癌?

阿斯巴甜致癌?

阿斯巴甜致癌?

图/图虫创意

6月29日,“阿斯巴甜致癌”突然登顶微博热搜。

据报道,阿斯巴甜可能将在下个月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为“可能的致癌物”。该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恐慌。

作为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例如无糖可乐、口香糖或者调味乳中都有它的存在。

使用时间超过40年的阿斯巴甜,怎么就突然变得“致癌”了?未来我们还能放心地喝“肥宅快乐水”吗?

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

说起阿斯巴甜,很多人并不陌生,作为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之一,不少饮料、口香糖、调制乳中都有它的存在。

1965年,美国一家制药厂在研发药物时无意间发现了阿斯巴甜,之后作为蔗糖的替代,被广泛用于多种食品和饮料的加工和生产中。

湖南华诚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罗汉果糖业务,市场总监周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阿斯巴甜的优点是甜度极高,大约是蔗糖的200倍,使用少量就能使人感到甜味,以至于可忽略其所含的热量。

“而且由于是人工合成,所以产能不受限制,‘甜价比’很高,即获得单位甜度口感的价格相对很低,”周展表示。有资料显示,相同甜度下,阿斯巴甜的成本仅为蔗糖的9.4%。

1981年,阿斯巴甜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此后阿斯巴甜获得100多个国家和权威机构的认可,我国也在1986年正式批准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应用。

根据公开资料,当前阿斯巴甜全球产量为2.55万吨左右,中国阿斯巴甜年产量约为1.92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阿斯巴甜生产国。市面上,一些消费者熟悉的产品,如无糖可口可乐、无糖百事可乐、玛氏Extra口香糖、蒙牛真果粒等产品等都添加了阿斯巴甜。

然而,为无数消费者带去甜蜜的阿斯巴甜,却在近日被认为存在致癌的可能。

6月29日,路透社援引两名知情人士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6月早些时候举行专家会议,根据所有已公布的证据评估一些产品是否存在潜在危险,会上认定阿斯巴甜“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在调查阿斯巴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其实早在今年5月,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剂。

在这份名为《WHO advises not to use non-sugar sweeteners for weight control in newly released guideline》的指南中,世卫组织表示,有证据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对减少成人或儿童的体脂没有任何长期益处。此外,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导致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资料显示,IARC旨在进行和促进对癌症病因的研究,也进行世界范围内癌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工作。不过,国际甜味剂协会(ISA)秘书长弗朗西斯·亨特-伍德曾公开表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不是一个食品安全机构,他们对阿斯巴甜的审查在科学上并不全面,而且很大程度上基于广受质疑的研究。”

此前,IARC由于将通宵工作和食用红肉归为“2A类致癌物”,引发了广泛争议。

致癌风波

其实自发现以来,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就存在一定争议,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分解产物——苯丙氨酸。

纯粹基于生物技术生产出来的阿斯巴甜,进入人体后会分解成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苯丙氨酸。患有苯丙酮尿症的人不能分解这种物质,一旦摄入就会导致其超标,出现身体发育缓慢,大脑和神经系统受损等问题。对这种物质敏感的人也容易出现头疼、颈部麻痹、恶心等症状。

所以直到今天,含有阿斯巴甜的产品,都会在成本表上提示产品中含有苯丙酮酸,以此来提示苯丙酮酸尿症患者应当避开摄入。

那么,阿斯巴甜是否真的具有致癌性?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作者钱程表示,在谈论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之前,首先得搞清楚它可能会被划分为哪类致癌物。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IARC评级致癌物是基于“证明这种东西致癌的证据强度有多硬”,而不是致癌风险剂量。具体而言,IARC会收集对某种物质目前现有的研究文献以及相关数据,然后通过“证据等级”来做综合判断。

IARC将物质致癌性分为五类:

1类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如大气污染、砒霜、酒精、烟草、槟榔等;

2A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高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充分的致癌性证据,对人体虽有理论上的致癌性,而实验性的证据有限,如红肉、加工肉等;

2B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的证据有限,如咖啡、泡菜、手机辐射、氯仿、滴滴涕、敌敌畏、汽油等;

3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性尚未归类的物质或混合物,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在动物实验中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有限;

4类致癌物:对人体可能没有致癌性的物质,缺乏充足证据支持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根据媒体报道,IARC可能会把阿斯巴甜列为“2B类致癌物”,即有可能对人类致癌,同一类别的还有手机辐射。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科学存在不确定性,科学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研究证据的积累,科学界对安全性的诠释也会与时俱进,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诸多“化学合成”物质都曾在安全和不安全之间多次翻转。“关于阿斯巴甜是否安全,40年来已经有上百项高质量研究可以证明。美国、欧盟都多次评估过,没有问题。”

事实上,自1981年以来,JECFA一直认为阿斯巴甜在接受的每日限量内是安全的。例如,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饮用12-36罐无糖汽水(具体取决于饮料中阿斯巴甜的含量)才会面临风险。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国家监管机构的广泛认同。

少喝才是正道

关于阿斯巴甜是否致癌,世卫组织表示将于7月14日就这一话题发表相关内容,JECFA预计也将于同一时间宣布其调查结果。

不过,饮料行业已经坐不住了。

6月29日,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在官网发文,其执行主任凯特·洛特曼表示,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应警惕这一观点,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参考低质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之所以引发饮料行业的巨大反弹,是因为有着前车之鉴。

2015年,IARC将草甘膦列为2A类致癌物,虽然后面其他机构对此决策提出了质疑,但使用了这种材料的商业公司仍然受到不少影响。

此前,德国拜耳公司因在除草剂中使用了草甘膦而被消费者起诉,消费者声称自己的癌症是因为用了这些含有草甘膦的除草剂。2021年,拜耳公司针对该案件的第三次上诉被美国法院再次裁定失败。

近年来,伴随着无糖、低糖的健康消费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以健康为卖点的无糖饮料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图/图虫创意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研究及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2015-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22.6亿元飙升至199.6亿元,预计2023-2027年将持续放量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748.9亿元。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普及,控糖趋势愈发明显,品种丰富的无糖饮料逐步成为饮料市场重要的新生主力品类。

至于无糖饮料是否会因为IARC的一纸判定而受到影响,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并没有临床证据支撑阿斯巴甜确实致癌,也没有明确一天的摄入量或一次最大的摄入量是多少才会致癌,“离开剂量谈致癌就是耍流氓”。即便最终确定致癌,目前甜味剂的替代品有很多,包括罗汉果甜和代糖等,因此对世界范围内食品饮料格局不会有太大影响。

事实上,出于对安全和健康的顾虑,代糖行业早已开始了对新一轮甜味剂的切换。

根据英敏特数据,2010年人工甜味剂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达到91.84%,但到2020年,这一数据已降至70.59%。

从该报告列出的2006-2020年中国代糖使用情况看,安赛蜜和阿斯巴甜在近十年的使用率明显下滑。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则自2013年开始快速抬升——2018年赤藓糖醇消费量增长率达到89.7%,2019增长翻倍。

6月30日,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出于安全性和成本的考虑,预计下游厂商会加速三氯蔗糖等更安全的甜味剂对阿斯巴甜的替代。

其实相比于代糖的安全,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健康的饮食方式。钟凯表示,消费者并不能认为无糖饮料热量低就产生“多喝几瓶也没事”的想法,适量饮用才是正确的饮食方式。

参考资料:

10万人亲测,“0糖”“0卡”并非想象中那么健康,虎嗅,2022-04-08

Exclusive: WHO's cancer research agency to say aspartame sweetener a possible carcinogen -sources,Reuters,2023-06-29

世卫组织将宣布阿斯巴甜致癌?先搞清楚「致癌物等级」再说,技术型吃货,2023-06-29

阿斯巴甜“致癌”疑云引多方关注:人工甜味剂虽有“甜价比”优势,使用占比却逐年走低,财经网,2023-06-29

作者:余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广东广州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