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问道榆林⑧|佳县赤牛坬村:件件都是展品,人人都是演员

乡村振兴 问道榆林⑧|佳县赤牛坬村:件件都是展品,人人都是演员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梦露 于涛

“以前咱陕北老百姓都是用这种柳编壶,放油、放水、放酒、放醋,不渗、不漏、不变味,壶是这么做的……”

“这三辆拉煤车是我从老战友那收来的,花了十万块!”

“这是以前用的称,秤杆叫衡,秤砣叫权,权衡利弊就是这么来的。”

“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那莜面栲栳栳还有山药蛋……”

时而详细讲解制作步骤,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唱一句山歌……6月30日,佳县坑镇赤牛坬村的陕北首家村办民俗博物馆里,72岁的高思茂身穿赤牛坬的文化衫、手持一根自制的竹竿小黄旗,像拿着一把教鞭一样,向游客讲述着展馆里的老物件,朴实生动的讲述引来游客的赞叹。

博物馆的名头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里里外外都非常朴素,展出的全是“干货”。建筑本身由村里废弃的老窑洞改建而来,从外看一个挨着一个,一层叠着一层,沿坡矗立;里面68个展馆则如迷宫一样将展馆用通道连接在一起,一共展出了十五万余件黄土高原农村的老物件,过去的灯盏、工匠器械、服饰鞋帽、五谷杂粮等等应有尽有,都是本村和周边村民花了十几年四处收集来的东西。

“过去老百姓们觉得这些东西没用,都免费处理给我们,收集起来很容易,现在可不好收了,有些东西给钱人家都不卖。”郭思茂说。

从六十多岁到七十多岁,在将近十年的讲解员生涯中,高思茂从来不背稿。老物件在他的描述下仿佛活了起来,带着游客穿越回过去的年代。

“这些东西我年轻时都见过,一直也爱观察,比别人懂得多,村里就派我来讲解了。”高思茂说,这些老物件曾经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则成了他回忆的一部分,它们的来历、用途、做法、典故等等他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他是村里第一位、目前也是唯一的讲解员,只要有需求,无论是早上六点,还是正在饭点,他拿上旗子就来了。

“每年我就是象征性地收点工资,多也行少也行,我也不多要,主要是跟村里人一起共同参与,把村里建设得越来越好。”高思茂说,在赤牛坬村,每一个村民都像他一样完全融入了村里的旅游事业。

除了博物馆,赤牛坬村的另一“宝”,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就完全由130位村民自演,年龄最大的91岁,每人每场可获得25元的报酬,年演出场次达260余场,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

乡土的就是最珍贵的,赤牛坬没有名人,有老农民;没有名胜,有老窑洞;没有名产,有老物件。

什么旅游资源都没有的赤牛坬,就是这样以黄土高原乡愁文化为内核,凭着一个乡土展馆和一台乡土演出,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富裕村、振兴村。

如今,赤牛坬村成功创建全国AAA级旅游景区,获得“中国美丽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等称号。全村有90%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户均旅游收入达12500元以上。除此之外,村民联合成立榆林市大美乡村旅游有限公司,2022年度分红人均350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60万元。村民兴办农家乐26家、货摊4家、游戏娱乐7家,每年农家乐户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最高收入达8万多元。景区还为村民创造后勤、环卫、临时用工等就业岗位32个,年人均工资1.5万元。

赤牛坬村式的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拓宽了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延伸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一人一技、一家一业”,带领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成为了榆林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一张名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湖南张家界永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