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村山沟沟里的富乡“梨”想

西北农村山沟沟里的富乡“梨”想

新华社西宁7月6日电题:西北农村山沟沟里的富乡“梨”想

新华社记者申安妮 李琳海

“以前梨子卖不出去,家里十几棵软儿梨树结的果子有一半都烂在树下。”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村民赵吉发所说的,是桥头村过去的普遍情况。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4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软儿梨是中国西北特产。在赵吉发的家乡桥头村,家家户户都种植软儿梨。如今每年丰收季,村民将梨子运往村里的水果加工厂,户均年增收逾万元。

开办水果加工厂、将家乡的软儿梨变成“致富果”的是村民荆秀芳。“我很想为家乡做点事情,梦想着有一天能把家乡软儿梨加工成果汁发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它的营养价值及作用。”荆秀芳谈及最初的创业想法时说道。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的软儿梨树(4月25日摄)。 新华社发

2018年,46岁的荆秀芳放弃了原本从事的养殖业和建筑业工作,回到老家桥头村成立了民和县沿雅梨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水果加工厂。

荆秀芳找到了熟悉当地水果的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贠建民,想合作开发软儿梨饮品。贠建民起初对这位没有任何食品加工经验的来访者感到十分意外,甚至怀疑荆秀芳能否迈出跨行创业这一步。后来,荆秀芳想帮助家乡发展软儿梨产业的决心打动了贠建民。“她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做,有魄力,有韧劲。”贠建民说。

贠建民和他的团队很快开始了对软儿梨饮品的研发。几经波折后,贠建民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一款有市场潜力的产品。

带着成功的喜悦,荆秀芳购齐了生产设备。工厂建成投运,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

赵吉发成为工厂一员,平时忙完家里的事就到厂子里工作,年收入上万元。如今,工厂为50名脱贫户劳动力解决就业,其中5名长期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3万元。

公司向隆治乡5个村子的软儿梨种植户收购原材料,对贫困户收购价格在同期市场价格的基础上上浮2%。“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隆治乡脱贫后,现在对脱贫户的收购价仍然高于市场价。”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龙说。

“以前软儿梨不值钱,我们也不怎么修剪梨树。现在梨树成了‘摇钱树’,大家都开始认真打理梨树了。”赵吉发说,他家今年又新添了十几棵软儿梨树,还种了葡萄、桃子和核桃。

6月27日拍摄的民和县沿雅梨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软儿梨饮品和冻梨。 新华社发

为了宣传软儿梨饮品,荆秀芳第一次用起了抖音,为观众直播榨汁过程,吸引了多家经销商关注。当地各级政府为软儿梨饮品对接销售渠道,帮助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虽然距离丰收季还有三个月,公司的订单量已超过10万箱,来自青海、甘肃、江苏、云南等地。

近年来,像荆秀芳一样回乡发展特色产业的人越来越多。民和县川口镇返乡大学生毛睿建设采摘园和养殖场,每年解决就业300多人。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当前,各地正加快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各种特色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一幅幅促进农民致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为了拓展软儿梨饮品的销路,“爱折腾”的荆秀芳正在努力自学销售课程,期望软儿梨的香味可以飘到更远的地方。“家乡的果子这么好,我想让更多人去了解它,爱上它。”她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安徽合肥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