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户洪芳:见字如面

【散文】户洪芳:见字如面

作者:户洪芳

来源:中国视窗

前几天,在学习强国“每日一读”栏目中读了蒋曼的《见字如面》,字里行间的叙述,引起共鸣,触发了我沉淀已久的记忆。

这是温暖而又柔软的回忆!

我的父亲是一名包钢的工人,长期在外地工作,路途遥远,只有每年的年底回家休假过春节,这期间父亲和家里的联系就靠着写信来互相传递消息。

父亲的字体圆润漂亮,潇洒大气,我练了好长时间的书法,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最后以失败告终。父亲写信,我祖母在世的时候,抬头必写“母亲大人好”,尽管后来我祖母瘫痪在床,有些神志不清,这个抬头称呼,父亲未曾改变,直到祖母去世。

接下来就是“见字如面”几个字,这几个字中,“见”和“面”是繁体字(父亲好多时候还保留着写繁体字的习惯,以至于今天我对常见的繁体字一点都不陌生)。

“读信”时间,是我们家庭中非常幸福快乐的时光。记忆中,每次读父亲的来信,都是在晚饭后,不知道是刻意将这个环节安排在晚上全体家庭成员都在家时,还是原本就是傍黑才收到的信,我那时年龄小,不得而知。但那时公社邮递员的名字我至今还能想起。恐怕家里不常收到信的我村同龄人对此没有任何记忆。

清楚记得,晚饭后,母亲刷洗完毕,饭桌擦了,煤油灯的灯芯也用针拨了又拨,一切收拾妥当。在这静谧的时刻,家庭成员共同享受这温馨的时光。这时候哥哥拿着信,手指弹几下,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打开信笺,侧着身,就着煤油灯,高声读起父亲的来信。如豆的灯光上下跳跃,忽明忽暗,照着哥哥认认真真读信的神态,墙壁上映出了母亲我们几个人的身影。这时,没有人嘁嘁喳喳发出声音,没有人来来回回走动。现在想起来,这源于对千里之外孤身一人生活的父亲的牵挂!

我因为急切想知道父亲来信的内容,对哥哥的“小心翼翼”,还有“手指弹几下”等动作颇为不解,哥哥说,怕撕坏信笺,再说万一信封里装着父亲的照片呢!

我懂了!

父亲来信的内容,多半是对家庭每一个成员的挂念,特别是祖母的身体状况,还有庄稼地的收成等等,叮嘱母亲别太劳累,注意身体。 当时哥哥还没有结婚,虽然提亲的很多,毕竟父亲在外上班,有工资,这在七十年代的农村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而且父母的人品在村里有口皆碑。有很长一段时间,哥哥骑着自行车,带着母亲,隔一两天就去周围三里五庄相亲,然后再在全家人吃饭时议论哪个姑娘如何如何,哪个姑娘的父母怎样怎样等等,所以婚事一直难以定夺。父亲来信的内容,也有大部分是催促这件事。父亲焦急的心情跃然纸上,从语言措辞让我们读到了他的焦虑表情,这就是“见字如面”吧!

父亲在写这部分内容时,用了一个字,我至今自叹不如。我家乡称“找对象”,又叫xin媳妇,在父亲的来信中,“xin”这个音节,父亲用“寻”来代替!对此,我至今记忆深刻,我想,这是不是父亲的独创呢!

父亲于1980年退休,那一年我也去了离家十里之外的县重点王均中学读书。至此,父亲写信的生涯也就此告一段落。

这期间,赋闲在家的父亲担当起了给乡亲们“写贴”的活,父亲的小楷毛笔字写得很好,又懂的格式用语,谁家嫁闺女,都来找他,父亲一一写好,很受邻里称赞,父亲为此也颇为得意!

父亲八十岁的时候,曾经和远在西安的大舅通过一封信,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后一次写信。那时我大舅也接近九十岁高龄了,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团级干部离休,和父亲关系很好。两位耄耋老人,打电话都耳背听不清楚,于是你来我往互通了一封信。这件事,我后来才知道,父亲说,我用了十来分钟给你大舅写了封信,你大舅身体还不错。我们见不着面,通通信挺好!对此我向哥哥进行了求证,哥说,给大舅的信,父亲不到十分钟,一页半多的篇幅。

八十岁的老人,一封信,十分钟!我能想象,父亲戴着老花镜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潇洒样子。父亲的文采不减当年,我只有佩服!

2020年正月初二,父亲离我们而去!享年九十二岁。

此后余年,父亲的容颜只能梦中相见!

此后余年,不再会有“见字如面”,父亲写的,繁体字!

愿父亲一切安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广东梅州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