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聚焦海外中产的生存心灵状态|新书架

《在北方》:聚焦海外中产的生存心灵状态|新书架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一个人到了异域,文化差异的碰撞,往往会让其对存在的种种境况格外敏感,从而更有文学创作的冲动。1978年出生的河南籍作家张惠雯,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现居美国波士顿。在海外生活的她,依然用中文写作,曾获新加坡国家金笔奖、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上海文学》奖、储吉旺文学奖、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等。

《在北方》

2023年7月,张惠雯出版了最新短篇小说集《在北方》,包括《雪从南方来》《二人世界》《黑鸟》《玫瑰,玫瑰》等九篇,主要聚焦生活在的华人群体,尤其是行至人生中途的女性面临的情感、婚姻、养育等问题。婚姻中的日渐枯萎,育儿带来的生理心理改变,家庭生活对人的压抑与捆绑,异域他乡的孤寂,文化观念的冲突、隔阂……从相对富足的日常生活展开,张惠雯以自己对风景、天气、光线等自然元素的敏感营造小说氛围,又用克制而精确的笔法渐次推进人物心理变化,抵达人性深处,为我们呈现了异域他乡安居后的中产移民群体的存在状态,尤其是女性经历的隐疾、孤独,她们要在爱情、婚姻、亲情和各种社会关系中作出选择,并保持自己生命的充盈状态。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在北方》分享会”上,作家徐则臣,青年评论家戴瑶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与作者张惠雯一同畅聊华语文学的写作、短篇小说的气质,以及女性生活等话题。

张惠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戴瑶琴长期关注海外华文文学,她认为张惠雯的写作契合世界华文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最早的时候,很多海外华文作家凭借比较浅表的题材新鲜感吸引读者,而惠雯的《在南方》已经涉及比较深入的美国社会问题。随着聚焦地区的转移,《在北方》的笔触显得更为严峻、尖锐,或者说是忧伤,这种变化或许与她进一步深入思考女性命运有关”。

当生活都稳定下来后,人是什么状态?张惠雯坦言自己写作的关注点,“以前新移民作品写的是如何在异国他乡打工营生,如何在社会立足;《在北方》聚焦的是生活在海外的中产阶级,如何面对物质条件充足但感到孤独的心灵问题”。

谈及对张惠雯作品的阅读感受,同为小说家的徐则臣指出,题材宽阔、文化宽广亦是张惠雯作品的特点,“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宽广是一位作家的重要禀赋和难得机遇。不同文化语境对人的塑造非常重要,惠雯祖籍河南,在新加坡念大学,后来到美国。我认为在新加坡的这段生活经历,为她与世界衔接的创作铺垫了一个非常自然缓慢的过渡地带。如果将她的所有作品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她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点点滴滴地呈现了出来”。

徐则臣还指出,一些海外华人作家擅长写特定的、相对单一的题材,而张惠雯的小说则展露出宽阔的文化视野,“有了比较、有了鉴别,才可能保持自己的判断和作为个体作家的独特性和主体性。惠雯相对古典的创作方式,以及对生活、文化的洞见,让她获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谈及张惠雯的写作风格,徐则臣说,“现今国际上最前沿的短篇小说家几乎都不是以故事见长的作家,而是致力于发挥短篇小说文体的优势,首先在艺术层面上做实验探索,例如在文学领域相对热门的爱尔兰小说家威廉·特雷弗、科尔姆·托宾、克莱尔·吉根。科尔姆·托宾的写作就特别警惕戏剧性冲突,这一点在惠雯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她的小说经常从我认为没有戏的地方直升机似的原地起飞,这恰恰是一个巨大的能力,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特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甘肃陇南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