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站上时代风口,新一代青年科研人才已在上海起步

人工智能行业站上时代风口,新一代青年科研人才已在上海起步

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昨日(7月6日)在沪开幕。这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连续举办的第六届,与过去不一样的是,今年人工智能已经迎来行业拐点,本届大会也备受各方关注。开幕式上,马斯克、汤晓鸥、胡厚崑等AI界大咖云集,学界和业界展开了一场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热烈讨论。

谈技术

谈到ChatGPT,不得不提到微软。开幕式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侯阳的一番发言,讲出了当下人们对AI的看法。“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展现出巨大潜力,今后每一家公司的每一个应用程序都将由人工智能来驱动,每一家公司都需要具备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演讲时也表示:“ChatGPT的出现,把人工智能推到了一个新的风口。可以说,人工智能,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没有之一。”

通用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GI,是今年WAIC的重点议题,指代一种像人类一样思考、学习和执行多种任务的人工智能系统,通常用来区别于“专有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被理解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

ChatGPT“出圈”之后,很多人认为大规模自然语言模型将是通往AGI的一条路径,大模型也随之爆火。每年都要转一圈展馆的胡厚崑也说道,今年展会一方面是围绕大模型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大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然而,对于大模型是否真正能够通向AGI,AI界内部也有着不一样的声音。2018年图灵奖得主、Meta AI基础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就认为类ChatGPT产品并不能真正理解现实世界,也无法达到人类智能水平。

杨立昆现场解释,大模型只基于文本训练,并没有用视频训练,因此它们不理解物理世界,没办法规划、推理,就没办法实现目标。“大模型或许可以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的,这些考试考的是信息检索的能力,但是他们没有足够智能的系统。”杨立昆认为,AI需要一个世界模型(World Model)。世界模型就像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一样,通过物理直觉等方式了解世界的一切,这对于未来10年的人工智能研究是个巨大挑战。

谈监管

如果说人们对于AI时代的到来还持有肯定态度,那么对于AI是否需要监管则出现了复杂的看法。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演讲时首先抛出了对人工智能的疑问。“通用人工智能有着比人类更强大的能力,他可能会有积极的未来,但也有概率会出现负面的未来。”马斯克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机器人和人类的比率”。总有一个阶段机器人的数量会超过人类,这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人们需要考虑怎样对这类深度人工智能进行监管。

杨立昆则表示完全不同意对人工智能进行严格监管。他认同确保人工智能安全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人类可以设计出可控、可操作的系统,让人工智能保证不会诚实和屈服,虽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挑战。“长远看,要让人工智能平台安全、良善、实用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它开源。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将通过人工智能助手和数字世界沟通,如果人工智能只被少数人控制的话,不是好事。”杨立昆补充道。

在炉边对话环节,微软原执行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和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赛义夫·拉曼也就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沈向洋认为,对AI管控的分歧可能源于视角的不同。“从学界的角度来说,要做开放的研究,像我是来自业界的,开发AI产品的,我非常同意还是要有一定的监管,有一定的保障,因为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赛义夫·拉曼表示,如IEEE一样的行业组织可能是防范AI安全性问题的重要力量。他表示,目前人工智能项目需要人力、算力,大部分都是不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像IEEE这样的行业组织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科学家、工程师和开发者共同讨论他们所做的工作,以此来确保控制AI研发的安全性。

谈人才

在开幕式的圆桌讨论环节,一行四人中,除了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外,其他三名学者平均年龄还不到33岁,他们年富力强的身影让全场感叹。

姚期智介绍,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有一位中国年轻学者高阳,他一年多前实现了强化学习的算法突破,不仅完成了应用进步,也做出了理论贡献,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在ChatGPT之后,人工智能研究的下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有多重感知能力的机器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自主学习新技能。而这位中国年轻学者的贡献,就是把机器人的学习速度提高了数百倍。“按照一般的机器人强化学习方式,学习新技术常常要几个月时间,这太慢了。”姚期智说,得益于这位年轻学者的研究,强化学习现在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在过去六七年里,人工智能届高层一直有着“路线之争”,就是要不要走强化学习这条路。姚期智认为,中国年轻学者的突破把天平做了倾斜,让人们看到强化学习这条路,且明白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也在现场分享了他三位学生的经历。三位学生的经历代表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王晓刚在深度学习兴起的最初几年,洒下了很多原创的种子,何恺明将深度学习的根基打得非常牢、非常深,林达华通过开发和大模型让大家的努力枝繁叶茂。就在两周前,汤晓鸥团队研究的自动驾驶大模型从9155篇文章中脱颖而出,获得了CVPR2023年的最佳论文奖。根据谷歌学术统计,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一篇全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国际计算机视觉三大顶会的最佳论文。

不同的分享,指向的却同是中国的青年科研人才。“在深度学习上,一批科研原创者种下的大树已经开始开花结果。新一代的学生已经在上海成功起步。”汤晓鸥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四川德阳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