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里,读懂中国产业的数智化变革

在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里,读懂中国产业的数智化变革

文 | 山核桃

1979年7月,深圳南头半岛的东南部传来一声巨响。彼时,许多人尚不知晓,深圳的黄金年代由此拉开了序幕。

“巨响”来自于深圳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的破土动工。从一个仅有2.14平方公里的偏僻小渔村到推动深圳改革开放的“第一根试管”,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的意义重大。

有人这样形容,先有蛇口,后有深圳,蛇口工业区是“深圳梦”的起点。

毫无疑问,蛇口工业区的实践印证了改革试验的先进性。这片当时仅2.14平方公里的工业区迸发出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能量。

从打破“大锅饭”到招商引资,从“4分钱奖金”到率先围绕激励与分配制度变革……蛇口创下了20多项全国第一,为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蛇口经验”。

中国园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蛇口工业区起步,其发展路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三来一补”的模式到九十年代形成以苏州工业园为典型的制造业园区,再到本世纪诞生了以中关村、清华科技城为代表的科技驱动型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小单元”,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园区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产业园区,中国经济增长的“隐秘武器”

改革开放经济史,也是产业发展的创新史。

经济学者们将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形容为“增量改革模式”,而产业园区正是这一模式下的改革载体。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业区为始,我国园区建设经历了从沿海试点到内陆推广,再到全国复制创新。这些大大小小、功能不一的物理空间载体,从“一张白纸”起步,逐步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共生共荣。

一组数据印证了产业园区的关键作用。2021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11%。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当下中国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已高达2.5万个。

毋庸置疑的是,历经四十余年发展,产业园区见证着中国新生产力与新生产关系的改革与创新。如今翻开中国园区的发展图谱,因各地区域产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偏好各异,产业园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生态。

不同园区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发展功能。如定位发展高精尖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大宗商品交易,承担开放枢纽的自由贸易区,以及各地丰富的特色产业园区等等。

微观层面来看,园区内部灵活的政策机制、集聚的创新生态能进一步激活产业集群;宏观层面来看,各类国家级园区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看点之一。

进击的中国园区,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隐秘武器”。

走出孤岛,“最小单元”背后的“京东式创新”

然而,产业园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痛点。

同济大学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甄杰在梳理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时,就曾指出,当下园区建设已进入“创新发展期”,园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尤为凸显。部分园区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导致同质化严重,造成“千园一面”现象,进而难以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具体来看,摆在中国园区发展面前的,其实有三道“看不见的槛”。

一是,产业数字化协同。产业园区集聚一大批中小企业,想要转型升级,绕不过产业数字化的问题。行业龙头企业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大部分企业开放共享程度较低,对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带动作用较弱,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数字化的协同效应。

二是,数据孤岛。数字化转型大势下,当产业园区产值爬升,链条复杂度提升,需要挖掘数据价值,跳出园区同质化,迈向特色化与差异化。

三是,数字服务供给不足。产业园区是多元主体协同的产业集聚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制约因素较多,除了本身的技术、人才、资金等限制性因素之外,缺乏匹配企业需求的 “桥梁”服务者角色,也是障碍因素之一。

在过往不少产业园区的实践中,有的批量采取行业通用化方案,但却忽略了产业园区发展要因地制宜。有的尽管做到了因地制宜,但却囿于物理空间的限制,产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

上述问题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缺乏面向产业园区的定制化与一体化解决方案。跨越眼前的“三道槛”的关键,需要针对产业园区服务进行模式创新,从而让产业内部割裂的生态走向聚合,走出同质化。

这或许也是近期京东云率先推出3款产业园区产品的原因所在。4月20 日,面向产业集群、大宗商品、高能耗行业,京东云推出了产业协同平台、数字仓库和绿色园区三款产业园区产品。通过围绕“点(核心场景破局)—线(产业协同)—面(转型趋势洞察)—链(区域经济升级)”,推动产业园区走出孤岛,迸发出新势能。

理解京东云这一“描点、连线、拓面与成链”的过程,不妨从那些已被改变的产业园区案例开始。

作为我国铁矿石、原油、橡胶、棉花等大宗商品的重要中转枢纽,京东云助力青岛自贸片区重点发力打造航运、贸易、金融的耦合生态,重塑大宗商品金融信用,建立起数字仓储、数字贸易、数字金融三位一体的新型大宗商品贸易生态体系。现在,在青岛自贸片区的数字仓库内,实时更新的数字大屏动态监管着货物信息,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人不用到仓库,就能实现安全控货。

不仅是青岛自贸片区。在京东云的赋能下,天津融诚的冷轧板钢材仓库、“粮食大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粮库都在化身为一个个数字仓库。

数字仓库所带来的增长与改变是看得见的。过去,大宗商品传统仓储极为依赖人工,且数字化水平低下。而区别于旧模式,京东云“数字仓库”不仅能够实现对货物的全流程动态监管,确保货物安全可控,同时还提供了数字贸易与数字金融等功能,解决了过去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难题,这一围绕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所搭建的新产业服务生态,也进一步推动自贸区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这其实是一个“描点”的过程。通过锚定具体场景,京东云围绕产业园区内部中小企业的核心痛点,逐一击破,从而帮助企业提升经营效率,推动所在园区的转型升级。

除了打通场景外,园区是产业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载体,不同产业链也面临不同的发展难题。借助数字化集成能力,京东云产业协同平台则通过挖掘产业数据价值,连点成线,解决产业链的核心痛点,助推区域特色产业跃升为特色优势产业。

以攀枝花盐边县为例,芒果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支柱。但“盐边芒果”此前曾因土地资源有限、销售渠道狭窄且品牌势能不足,产业发展一度撞上了“天花板”。

如何由“产业规模”转化为“产业优势”?京东云在攀枝花搭建了芒果B2P产业服务平台,通过引导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产业链各生态方的集聚,解决了此前盐边芒果“产-供-销”相互割裂的问题。

对产业链的改造,京东云不仅仅只是停留“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更在于围绕研发与品牌“两头”的创新。

京东云围绕“滋味盐边”区域品牌的打造与传播,进一步挖掘与开发芒果干、桑葚、盐边羊肉米线等区域特色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让更多的农特品走向全国,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网红产品”。

小城盐边的故事也在全国各地特色产业带内陆续上演。宿迁的大闸蟹、重庆的郑茶油、山东的预制菜、铜川的金银花......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京东云“连点成线”的能力,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在农村特色产业外,目前京东云产业协同平台也已走进工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服务,沉淀产业数据达2.7亿,超300个产业模型和4000余个产业标签,为产业集群的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奠定了数智化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跨越曾经急风骤雨式的埋头开发时期,对标国外产业园区的发展,中国产业园区也在寻求新的转型模式。

如果说,从核心场景的破局到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是一个“从点到线”的过程,那么顺应政策发展,京东云帮助产业园区谋求绿色化与低碳化发展,则是一个更高阶段的“拓面”过程。

在这一视角下,京东云所推出的绿色碳资产管理“京碳号”,实则瞄准了产业园区发展的更高阶段——绿色园区,为园区内中小企业节碳降费提供完备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区域产业带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浙江丽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由于缺乏统一的管控与运营,此前丽水合成革产业链是当地碳排放大户,但通过接入京东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如今这里产业链整体的能耗节省已超15%。

综上来看,通过“点-线-面”的升级,京东云对于中国园区的整体赋能,也彻底激活了产业园区的创新链与价值链,助力中国园区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京东探索新路,从供应链经验到园区方案

回顾中国的园区经济发展历程,实则走过了一个循环。

自2023年1月以来,包括广东、重庆、北京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园区建设”,无论是进一步围绕产业特色,聚焦园区内部资源要素的提升,还是推动产业转型,专注园区内部的品牌建设......

探路“最小单元”的高质量发展,无疑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从引进海外先进园区的发展经验,埋头建设园区起步,几十年时光匆匆而过,从被动的学习者到主动的探索者。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我们已能系统输出自己的园区经验,这一角色转变的背后,实则是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多方助攻使然。

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本质上体现着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复杂关系。从早期政府主导下的园区发展模式到民营力量的补充,再到当下如京东一样的新型实体企业,以自身“产业+技术”的数智化供应链能力对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赋能,多方合力下,才让今天的中国园区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正如京东科技解决方案中心副总裁徐伟光对产业园区的理解:“(京东做特色产业园区)不是仅限于物理载体的园区,还是结合本身产业特色,建设集中的载体。(在政策扶持下),将本地有优势的、有产业特色的优势企业进行物理集中,做更好的服务。”

截至目前,京东云产业园区业务已覆盖30个省(区、市),在落地全国100座城市,服务了近1800个产业园区,集聚6000多家企业,覆盖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了30万家。

一系列数字成果背后,京东云之所以能够点燃园区发展引擎,背后实则是这朵云的差异化价值所在。

这是一朵“更懂产业”的云。

一方面得益于京东云自身的数智供应链能力,这一已经历了千行百业反复锤炼的供应链能力,帮助京东云能够理解产业、挖掘产业数据价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及产业集群打造。

另一方面,这也与京东多年基于供应链的技术投入不无关系。自2017年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已在技术方向上累计投入近1000亿元。目前,京东已建立起以京东云为技术与服务品牌对外输出核心技术,云网也成为货网和仓网的技术底座。

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的赋能,这是一件难但正确的事。

京东云的实践已经为中国园区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数智化的新路径,利用数智供应链的能力,对产业的理解以及务实的服务态度,描绘出一副更具想象力的发展图景。

如学者所言,中国经济发展不可一日无园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迈向第五个十年,进击的中国园区面前已然有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从学习者到引领者,走向新的天地。

参考资料:

甄杰等:《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历程、形态与逻辑》

中国基本盘:《进击的园区,“孤岛”求生》

深圳商报:《蛇口“开山炮”震惊全世界 》

秦朔:《中国第一“园”是怎样造就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辽宁丹东振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