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

中国人寿: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发展动态分析

作者:荐稿刘辉

来源:中国视窗

中国人寿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 发展动态分析

摘 要

2023年一季度,货币信贷与社融规模平稳增长,一季度M2余额 281.5万亿元 ,同比增长12.7% ,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 14.5万亿元 ,同比增长 10% 。 存款增速持续加快 ,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 273.9万亿元 ,同比增长 12.7% ,已连续 6个季度 呈加快趋势。贷款增速止跌回稳 ,住户贷款、企事业贷款同比多增。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 225.5万亿元 ,同比增长 11.8% ,结束连续 9个季度 下滑趋势;住户贷款增加 1.7万亿元 ,同比多增 0.4万亿元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万亿元,同比多增 2万亿元 。 营业收入增速明显下滑 , 净利润增速提升,净息差收窄明显,非息收入延续承压态势。监管政策方面,监管机构 重要会议部署为银行业相关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政策出台;监管新规发布助力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金融监管架构改革方案出台强化金融综合监管。 展望未来,房地产信贷增速有望企稳;净息差收窄压力减缓;盈利能力持续稳定,非利息收入或将回暖;资产质量有望延续前期向好态势,但需警惕特定领域风险冲击;银行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一季度银行业发展回顾

(一)资产负债规模稳步扩张,

存贷款结构持续优化

01金融流动性合理充裕,社融与M2剪刀差持续扩大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5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新增社融超出市场预期;广义货币供给M2余额2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较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主要由于金融体系靠前发力,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派生的货币相应增加;社融与M2增速剪刀差继续扩大,同比增速之差由2022年末的2.2%扩大至2023年一季度末的2.7%,反映出银行体系负债与资产流向的不匹配,表现为流动性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银行间市场杠杆攀升,新增流动性没有完全流入实体经济。从图1不难看出,2023年以来社融、M2增速均呈现明显加快态势。

图1 社融与M2剪刀差持续扩大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02资产规模扩张提速,短期信贷高增,票据融资增速大幅下滑,国有大行与股份行贷款增速差距持续拉大

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提速。3月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规模达390万亿元,同比增长11.1%,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分别高2.2和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境内总资产余额为3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开门红”信贷投放强劲,人民币贷款余额2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年末和同期分别提高0.75和0.3个百分点,结束连续9个季度下滑的趋势,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增幅创历史同期新高。

资产及信贷结构持续分化。金融机构分布方面,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分别同比增长14.4%、7.4%、11.5%、9.8%,较上年末分别+1百分点、+0.7百分点、+0.8百分点、+0.2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进一步呈现提速迹象,其中,国有大行与股份行资产增速差距继续扩大,城商行资产增速显著加快,农商行企稳回升,银行业较快的生息资产扩张有助于部分对冲净息差收窄压力,呈现以量补价现象。国有大行贷款总额95.0万亿元,同比增长16.5%,较年初增长6.3%,占其总资产比59.2%,股份行贷款总额39.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较年初增长3.6%,占其总资产比58.3%。零售对公贷款分布方面,住户贷款增加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6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442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8.9%,同比下降3.9%;从图3也可以看出,住户短期贷款同比增速明显上升,中长期贷款需求整体仍然疲弱。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0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7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为63%,同比大幅上升17.3%,票据融资减少980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791亿元;从图5也可以看出,企(事)业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均呈上升态势,企业短贷的回暖,或与盈利压力下短期资金周转需求上升有关,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幅上升主要与2023年初以来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稳步转暖叠加政策发力、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仍在持续发挥作用有关。 行业信贷投向分布方面 。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继续加大,从投向结构看,2022年末,工业、制造业、普惠小微 、绿色 、涉农领域信贷余额增速分别为 26.5% 、 36.7% 、 23.8% 、 38.5% 、 14% ,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且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11.1% )。

图2 资产规模扩张提速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图3 住户贷款增速企稳回升

企(事)业贷款持续提速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图4 住户短期信贷高增

中长期贷款持续疲软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图5 企(事)业中长期贷款

增速上升,票据融资增速下滑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03存款增速持续加快,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强

银行负债规模稳步扩张。3月末,商业银行总负债为3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分别提升2.7和3.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增长15%、7.5%、11.8%、10.1%,较上年同期分别变化+5.6百分点、-0.7百分点、+1.4百分点、-0.3百分点,较上年末分别变化+7.2百分点、0.1百分点、+2.8百分点、+0.3百分点,可见,2023年初以来国有行和城商行负债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股份行负债规模增长相对较为缓慢。

图6 负债规模增速稳步上升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强。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73.9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分别较上年末和同期提高0.4和2.7个百分点,存款增速已连续6个季度呈加快趋势。存款结构向居民储蓄倾斜,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8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97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7987亿元。人民银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61.8%,这一比例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在四季度疫情防控措施大幅优化背景下,居民储蓄意愿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仍未完全消除。

图7 人民币存贷款增速双升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二)营收几近失速,净息差收窄明显,经营效率下降,利润增速回升

01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农商行边际修复带动银行利润回升

营收增速明显下滑,银行间分化显著。2022年,六家国有大行的营业收入总额3.8万亿元,同比增长0.6%,增速较2021年末大幅度下滑8.3个百分点;股份行营业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0.3%,增速同比下滑3.8个百分点,国有行和股份行营收增速大幅下滑,主要受疫情冲击下居民融资需求低迷、减税降费让利及财富管理市场走弱等因素影响,息差下行压力较大,中收贡献度下降。细分银行看,营收分化显著,浙商(12.1%)、平安(6.2%)、恒丰(5.2%)在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中增速居前三位,民生(-15.6%)、渤海(-9.4%)、工行(-2.6%)增速居后三位。部分优质城商行拥有深耕区域、当地股东等优势,叠加信贷业务“量价质”都较为优异,其营收业绩表现优异,如常熟(15.1%)、宁波(9.7%)。预计2023年一季度受贷款重定价、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行、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营收同比增长可能为负。

利润整体增速回升,农商行边际修复,城商行显著收窄,2022年商业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 5.4%,农商行净利润明显改善,其增速较2022年第三季度有所回升。分银行类型来看,国有行、股份行净利润表现稳健,同比分别增长5.0%和8.8%;城商行净利润增速为6.6%,较第三季度的15.6%显著收窄,农商行净利润同比下降2.3%,降幅较第三季度的57.7%明显改善。预计2023年一季度由于拨备缓冲,商业银行利润仍保持稳定增长。

图8 农商行边际修复带动银行业

利润回升,城商行显著收窄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02净息差收窄明显,“量增难抵价降”拖累利息收入,非息收入延续承压态势

净息差收窄明显。 2022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较2022年初下降17bp,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均收窄 14bp,城商行大幅下降 24bp ,农商行下降23bp。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资产端看,实体融资需求较弱,居民信贷需求低迷,尤其是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弱,导致信用利差收窄。政策注重结构性宽松工具定向支持,央行陆续创新推出碳减排、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新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信贷利率下行。注重引导调降融资成本,2022年以来,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引导MLF利率、LPR利率调降,商业银行新投放贷款利率不断创出新低。负债端看,银行间存款竞争压力加大,核心存款成本相对刚性,导致负债端成本降幅不及资产端。预计2023年一季度,“量增难抵价降”拖累利息收入,受承压的贷款定价和上升负债成本双重挤压对银行体系净息差形成显著拖累,预计利息收入和净息差延续承压态势;非息收入延续承压态势 , 一方面 ,在客户风险偏好和理财规模仍处于相对低位情况下,虽然保险代销表现较为亮眼,但难抵整体财富管理相关手续费压力, 另一方面 , 2023年第一季度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较去年同期提升 11bp,叠加股权投资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负向影响,将对其他非息收入形成较强拖累。

图9 净息差整体收窄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03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呈现下降态势,农商行经营效率显著改善

2022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ROA为0.8%,与三季度基本持平,分机构看,国有大行ROA连续三个季度维持在0.88%左右,股份行和城商行ROA较三季度有所下滑,农商行ROA扭转了急速下跌趋势,较三季度大幅提升了0.3个百分点。

图10 经营效率整体下降,

农商行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三)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资本充足率整体改善,拨备覆盖率持续提高

01不良贷款率延续下行趋势,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同

2022年银行业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全力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末收窄0.6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随着经济形势的稳步向好,以及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银行不良贷款率延续下行趋势。金融机构分布方面,2022年末,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1.3%、1.9%和3.2%,较年初分别下降6bp、5bp、5bp和41bp,整体呈下降趋势。相对于城商行和农商行,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根据同业分享数据测算,2023年一季度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不良贷款率预期为1.3%和1.3%,较2023年初分别下降3bp和2bp。

图11 不良贷款率整体下降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02多渠道补充资本,资本充足率整体改善

2022年,商业银行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夯实资本实力,增强发展的稳定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22年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7%、12.3%、15.2%,较年初分别上升4bp、5bp、13bp。分板块看,2022年末,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较年初变化+47bp、-25bp、-46bp和-18bp,但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环比2022年三季度分别提升15bp、3bp、34bp,仅城商行下降22bp。

图12 资本充足率整体上升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03风险抵补能力继续高位夯实,城商行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

2022年,商业银行积极运用核销、资产证券化、抵债、转让、重组等多种途径化解风险资产,同时对贷款和垫款增提损失准备。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05.9%,较三季度末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8.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继续高位夯实。分板块看,2022年末,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45.0%、214.2%、191.6%和143.2%,较年初分别上升5.8%、7.9%、2.9%及13.8%,农商行拨备覆盖率相对于年初有较大提升。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水平明显好于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2022年末较三季度下降3.1个百分点。

图13 拨备覆盖率整体上升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一季度政策回顾

2023年一季度,“金融监管架构改革方案”以及《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通知》等多项重大监管政策出台,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一)重要会议部署给银行业相关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2023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等八项工作重点,这将会对银行业消费金融、科技金融、制造业贷款、普惠金融等相关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1月13日,银保监会2023年工作会议将“全力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为2023年首要任务,综合郭树清接受访谈讲话与银保监会2023年工作会议精神,金融可从支持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二)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

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于1月5日发布《关于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通知》,指出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 3个月 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2月24日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加强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和完善住房租赁金融管理。 从政策部署看 ,2023年房地产金融政策聚焦落实“金融十六条”措施,以保交楼为切入点,以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逐步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保持房企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 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扎实做好保交楼 、 保民生 、 保稳定各项工作 ,运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积极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推动加快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 促进房地产平稳发 展 。助力优质房企化解风险,针对项目优质、需求稳定、但暂时出现流动性问题的房企,将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在不触碰监管红线的情况下适度增大信贷支持力度,不盲目抽贷、断贷。

(三)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

创新政策接连出台,银行业相关业务打开新局面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横琴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2月23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横琴金融30条》)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前海金融30条》),在两地各部署了 30条 金融改革创新措施,提出优先开展服务民生领域的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等举措,其中《横琴金融30条》强调创新发展资产管理、债券市场、融资租赁、绿色金融等现代金融产业;《前海金融30条》突出拓展香港金融业发展空间,发展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科创金融等金融产业,全面提升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横琴金融30条》和《前海金融30条》 强调促进合作区与港澳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加强与港澳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 ,这将为银行业稳步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服务民生领域金融创新、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投融资汇兑便利化等业务打开新局面,同时对集团在大湾区的跨境商业医疗、养老、教育等特色保险产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监管新规发布,助力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2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准确识别、评估信用风险,真实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商业银行遵循真实性、及时性、审慎性和独立性原则,对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表内外金融资产开展风险分类。与原《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相比,《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拓展了风险分类的资产范围,提出了新的风险分类定义,强调以债务人履约能力为中心的分类理念,进一步明确了风险分类的客观指标与要求。同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针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分类管理提出了系统化要求,并明确了监督管理的相关措施。2023年2月18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对修订后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修订重点包括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要求银行制定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措施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提高信息披露标准等,要求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了中小银行合规成本;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推动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五)金融监管架构改革方案出台,强化金融综合监管

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金融监管架构改革是其重要内容,我国金融监管架构迎来新一轮重大调整,改革完成后,将形成“一委一行一总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新架构。此次金融监管架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调整: 一是 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 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金融系统党的工作; 三是 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四是 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压实地方金融监管主体责任; 五是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将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市场经营类机构剥离,相关国有金融资产划入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机构,由其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此次改革进一步梳理完善金融监管机构职能,强化综合化监管方式,为金融市场带来更为稳健的发展环境,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就银行业而言 , 改革后综合化监管在提升监管约束的同时 , 为银行的规范发展提供有力契机 , 有利于增强银行业经营发展的韧性 。

展望二季度

经历2022年底疫情集中达峰后,2023年一季度我国供需两端同时回暖,经济稳步复苏。展望二季度,“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仍是发展经济的总基调,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等将是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伴随“稳增长”、“促消费扩内需”等政策与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深入推进,实体经济供给需求两端将继续恢复,宏观经济预期向好,各市场主体活力将得到有效激发,新一轮稳经济增长政策有望陆续落地,在政策利好加码作用下,银行业消费金融等业务迎来新机遇,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未见趋缓,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可能性仍在,给银行业经营环境带来一定的挑战。商业银行需要领会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重大政策精神,动态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稳”的基础上更强调“进”,强化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自身健康稳健发展。

(一)发挥结构性货币工具的“精准”作用,房地产信贷增速有望企稳

我国融资环境将维持稳健略偏宽松的趋势。 一是货币社融增速将维持中高速增长 。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略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加之实体经济融资动力仍在持续回暖,预计2023年二季度M2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社融增速则可能重回两位数以上。 二是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将继续增大 。2023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通知,将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预计二季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发挥牵引作用,普惠小微、绿色等领域信贷增速有望维持在 20% 以上,并持续探索在资本计量、不良贷款率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构建符合普惠小微、绿色、科技创新等领域企业经营特点的业务模式。 三是房地产信贷增速有望企稳 。在经济加速回暖的同时,房地产市场呈现企稳迹象,加之政策仍在发力,相应的政策效果会继续显现。此外,考虑到 2022 年房地产信贷数据基数较低,房地产信贷增速有望逐步企稳。

(二)负债成本管控加强,净息差收窄压力减缓

预计二季度会加强负债成本管控 ,后续息差压力明显减弱 ,下半年可能触底反弹 。 从资产端看 , 一方面 ,2023年一季度经济恢复好于预期,随着经济修复活力的增强,有效信贷需求有望修复,同时考虑到一季度已经出现“天量”信贷投放,二季度以后信贷供给有望受控,信贷供需关系改善,有助于驱动贷款定价逐步企稳。 另一方面 ,宏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通胀率低位下降,货币政策收紧可能性不大, 政策利率较大概率保持不变 。尽管2023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上行态势,但人民银行持续加量续作MLF,并宣布降准, 市场利率难以持续上行 。二季度在政策支持和实体经济复苏带动下,房贷利率下行趋势有望趋缓,叠加一季度贷款定价有触底迹象,预计二季度息差压力将明显减弱。 从负债端看 ,4月份以来,受高储蓄率、消费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多家中小银行依利率自律机制下调存款利率上限(含存款挂牌利率,挂牌利率明显低于存款利率上限)。预计二季度监管会继续加强负债成本管控,特别是对成本高企的超利率自律上限企业存款进行定价管控,对于存款定价自律管理最有可能的领域是对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创新活期存款出台政策“压量控价”。从严管控负债成本,不仅有利于控制银行存款付息率,更有助于缓解当前资金空转套利、虚增资产负债表的压力。

(三)盈利能力持续稳定,非利息收入或将回暖

预计营收增速有望小幅爬坡,盈利增速继续保持稳定。2023年一季度营收拖累因素主要是息差挤压和非息走弱,展望二季度,两项拖累因素都有望边际改善。 一是息差收窄压力将得到一定缓释 , 一方面 ,资产端年初集中重定价因素消退的同时,有效信贷需求的恢复、“对公强、零售弱”态势的边际改善,均有助于稳定资产端定价; 另一方面 ,负债成本管控加强也有助于息差的稳定; 二是随着居民预期修复和线下消费场景的拓展 ,手续费收入有望逐步修复;而流动性总体充裕预期下,也有望为其他非息收入提供支撑。

(四)资产质量有望延续前期向好态势,但需警惕特定领域风险冲击

预计2023年二季度,经济回暖趋势将有助于修复微观主体受损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帮助控制银行体系资产质量风险。总体看来,稳定经济大盘对于防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至关重要。现阶段以“保交楼”政策为代表的供给侧修复仍在进行;疫后复苏逻辑下,居民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有所改善,有助于稳定零售资产质量。同时,主要商业银行仍然拥有不低的拨备水平,营收压力可以通过拨备政策予以缓释调节,从而维持全年较高的不良处置核销规模,但需高度警惕头部房企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给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冲击。

(五)金融科技加快布局,银行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2022年末,人工智能文字交互工具ChatGPT的发布,在国内外引发了巨大关注。在ChatGPT出现以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应用预计迎来新的局面,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相关技术发展,及时将最新技术融入到业务发展过程中,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是加快推进银行“数字员工”建设,提升“数字员工”智能化水平与安全性。加快智能客服服务体系更新迭代,建设兼具自动化、智能化的拟人形象数字员工。商业银行可以抓住NLP技术发展契机,加快智能客服的迭代开发,进一步推出拟人形象的数字员工,快速形成具有特色鲜明、客户体验优良、客户满意度较高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在提升客服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能力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加真实、更具体验感的服务。二是加快布局NLP等金融科技。持续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加大金融科技的研发预算,推动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和业务双驱动的金融科技发展态势,提升自身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经营效率,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山西长治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