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侯体健:相较于唐诗,宋诗有着哪些不一样的精彩?

思想者|侯体健:相较于唐诗,宋诗有着哪些不一样的精彩?

【编者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唐诗宋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侯体健看来,其实宋诗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它自有一些独特的风采和韵味。那么,宋人写诗和唐人写诗有哪些不一样呢?它所呈现出来的那些趣味和唐诗有哪些不同呢?他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阐释。以下是他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谈起古典诗歌,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唐诗的辉煌,但其实宋诗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它自有一些独特的风采和韵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可能大家印象不是太深刻,但一直在大家身边的宋诗。

宋诗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什么叫一代之文学?就是说每个时代都有它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比如,当我们讲到唐代就会马上想到唐诗,讲到宋代呢就会脱口而出宋词,而元代则是元曲,明清时期则是小说。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当然很有道理。刘勰《文心雕龙》就说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的升降总是和时代密切相关的。不过,当一种观点过于强势的时候,它就会像舞台上的聚光灯,灯光没照到的地方大家往往就会忽视掉。所以我们会发现,当“唐诗宋词”这样的观念太强大之后,唐词和宋诗便会不那么显眼了。

我在复旦的一门课,期末考试出了一道题:请默写一首宋代的七言律诗。结果这道我认为的送分题,却变成了“送命题”,很多同学一分未得。这让我不禁想问,宋诗难道真的离我们那么远吗?其实,宋诗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的诗,它当然是宋诗。再比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黄庭坚的诗,也是宋诗。还有大家熟悉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陆游的诗,同样是宋诗。再不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总应该能背诵吧?这些作品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脱口而出,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但是为什么大家的印象中似乎从未意识到这是宋诗?

大家都熟悉《唐诗三百首》,你们知道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全部唐诗有多少首吗?总共大概是5万多首。而宋诗是多少呢?1998年北京大学古籍所编了一本《全宋诗》,这部书收录的作品达到27万余首。即便这样,它还经常被人批评漏收太多。粗略估算,现存宋诗约是唐诗的六倍。可见,宋诗的数量是巨大的。当然不是说宋人比唐人更喜欢写诗,而在于两个朝代主流的传播载体有所不同。

唐代是一个手抄的时代,诗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而宋代是一个印刷的时代,印刷和手抄的传播量级完全不同。就像我们现在是电子时代,一天可以产生并且传播多少文字?数量是惊人的。当然,数量并不与质量成正比。但是,这么多宋诗中间难道没有精品吗?它的整体质量比唐诗差吗?恐怕未见得。宋诗中的大量精品之作是完全可以媲美唐诗的。

唐人这样写的,宋人那样写

那么,宋人写诗和唐人写诗有哪些不一样呢?它所呈现出来的那些趣味和唐诗有哪些不同呢?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一是,唐人这样写的,宋人那样写;二是,唐人不太写的,宋人大量写;三是,唐人不擅长的,宋人擅长写;四是,唐人写不出的,宋人写得出。

先来说第一个方面:同样的题材,唐人这样写的,宋人那样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大家应该很熟悉。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据说是李白被贬夜郎,途经白帝城时,得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这让他惊喜万分,便立刻启程顺长江而下前往江陵。途中,李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看着两岸风景的快速转换,写下这首《早发白帝城》,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字。

同样是写行船之快,宋人会怎么写?我们来看看苏轼的《百步洪》,其中一首这样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在这里形容船在激流之中的快,快得就像兔子逃跑,像鹰隼从万丈高空垂直而下,像骏马从千丈坡上倾注而下,像弓弦突然断裂,像箭刚刚离开手,又像飞电过隙,还像水珠从荷叶上翻滚下来那般。苏轼在这里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所谓博喻,就是用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而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钱锺书先生说苏轼这样的手法是“车轮战法”,是“莎士比亚式的比喻”。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感受到宋诗和唐诗的一点不一样了,对吧?事实上,苏轼在这首诗里所表达出来的,除了快之外,还有很多的人生思考。接下来他写道:“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险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水流虽快,但比不上世事变化之快,苏轼由此生发出许多人生的感慨。

唐人不太写的,宋人大量写

第二个是唐人不太写的,宋人大量写。有些题材在唐人看来是不好写到诗里去的,但是宋人却写了。比如打嗝、闹肚子,你会把它们写进诗里面去吗?至少唐人是不怎么写的,但是宋人还真敢写。

北宋诗人梅尧臣,是欧阳修的好朋友,后被南宋刘克庄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为什么说他是“开山祖师”?就是梅尧臣之前的诗人写的诗都是学唐人的,要么学李商隐,要么学白居易,亦步亦趋,走不出唐诗的影子。但从梅尧臣开始,宋诗跳出唐人的藩篱,形成了自己的崭新面貌。

举一个例子。在梅尧臣之前,从来没有人把虱子、跳蚤写到诗里面去,但是梅尧臣不但写了,还写得津津有味。他写了好几首有关虱子的作品,有一首《扪虱得蚤》,意思是想捉身上的虱子,结果虱子没捉到,捉到一只跳蚤。

从诗歌的题材上来说,这是唐人不写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觉得,写这样的诗没有审美意义,是不是有些无聊?但是我们会发现,有了梅尧臣这样的开拓性写作之后,宋人在他们的诗歌当中开始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他们在我们觉得没有诗意的地方发掘出诗意来了。

最为典型的就是杨万里。杨万里的诗常常让人会心一笑。这种趣味就是理趣,它是宋诗的一种很重要的特点。杨万里有首《冻蝇》:“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挼挲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冬天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只苍蝇在晒太阳,它的脚正在不停地摩挲着,感受早晨太阳的温暖。阳光移动,慢慢快要照不到它的时候,它好像已经感受到了,于是便飞到另一个窗上继续晒太阳。这是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微末的细节,杨万里不但观察到了,还把它写进了诗里。在这首诗中,我们丝毫不觉得这只苍蝇很讨厌,相反觉得非常可爱。这样的日常题材,在宋诗中频繁出现。在日本,杨万里的诗非常受欢迎,与这样的生活趣味密切相关。

唐人不擅长的,宋人擅长写

第三个是唐人不擅长的,宋人擅长写。唐人不擅长什么?唐人不擅长在诗歌里面讲道理。唐诗“兴象玲珑”,主要是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诗缘情,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甚至有学者说中国文学整体上是“抒情传统”。但是除了抒发情感之外,是否还可以讲点道理呢?

很显然,宋人在诗歌发表议论这个角度上,取得了新的成功。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写这首诗,他抒情了吗?基本谈不上抒情。但同样是写庐山,李白怎么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面充满赞叹,是抒情。而苏轼写的是他的思考。也就是说,在宋人这里,诗歌是可以用来讲道理的,可以表达出诗人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理性认识。

我们讲过,唐代是一个手抄的时代,宋代是一个印刷的时代,所以宋人能看到的书比唐人多得多,因此,宋人的知识结构比唐人也要更丰富。宋代很多文人,往往是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三位一体的。比如,理学大家朱熹,他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官员,还是一个诗人。钱锺书先生就说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也可以说是“诗人中的大道学家”。

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第一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面上是在写风景,但是他真正要表达的是,思想和学习要像池塘的水一样,要不停地有新东西进来。第二首也是这样,“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表面上是在写一个自然现象,但其实说的是治学的道理,学问就像江水,积累越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唐人写不出的,宋人写得出

第四个是,唐人写不出的,宋人写得出。比如,苏轼曾经给他的姐夫程之才写过一首游戏诗,题作《戏和正辅一字韵》:“故居剑阁隔锦官,柑果姜蕨交荆菅。奇孤甘挂汲古绠,侥觊敢揭钩金竿。已归耕稼供藁秸,公贵干蛊高巾冠。改更句格各謇吃,姑固狡狯加间关。”所谓“一字韵”就是整首诗所用的字的声母都是一样的。当然,我们现在普通话读起来并不一样,但苏轼那时的发音,这首诗56个字,声母都是一样的。他就是用深厚的学养,以诗的形式,和人开了一个玩笑。

宋人在诗歌写作上非常具有游戏精神。诗歌,除了是抒情的工具、说理的载体,在宋人那里,它还是优裕智力的展示。所以在苏轼的诗集当中,我们看到了宋人那种“以文字为诗”的倾向,那些奇特形态的作品,唐人可能都没想过可以这样写。

唐人写不出的,宋人写得出,除了上文说的“文字游戏”之外,也有不同的精神世界所造成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唐王朝覆灭,并未出现“唐遗民”。但宋朝灭亡就不一样了,蒙古兵一路南下,打得皇帝一路南逃,最后宋朝在崖山海战中宣告灭亡。当时,有大量的读书人自杀,他们觉得宋朝灭亡,是“亡天下”,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还有一些人则成为宋朝的遗民。与唐代后期的诗人相比,宋末诗人的处境更悲惨,心境更悲凉。比如大家熟悉的文天祥,他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宋朝的状元,他觉得自己对这个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与蒙古军斗争的过程中,他被元兵俘虏,并一路往南,带至崖山,他亲眼看着宋朝军队被元兵打败,心里非常痛苦。被关押在大都之后,当时很多人来劝降他,包括亲人、朋友、同僚,甚至宋朝的小皇帝宋恭帝,但是文天祥誓死不降。可以看出,经过理学的熏陶培养,以文天祥为代表的这批读书人对国家是充满绝对忠诚的。这种心态,唐人是没有的。有这样的文化土壤,文天祥才能写出《过零丁洋》这样的作品:“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经历了宋朝的覆灭,心中悲痛万分,回想自己的一生,未能挽救颓局,只能以死明志,这是他对于自身命运的主动选择。可惜的是,他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从这首诗中,我们除了能感受到文天祥的伟大情操,更能看出宋文化与唐文化的不同。

关于唐宋诗之争

四川大学的缪钺教授曾经写过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论宋诗》,里面有一段非常精妙的评论,他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读唐诗就像吃荔枝,放到嘴里你马上就品到了它的甜味;读宋诗,刚开始吃的时候好像有点涩,但是越嚼越有味道。

在学术史上,类似的论断还有很多。比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就特别推崇唐诗。他说唐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不喜欢宋人的诗,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这种争论从南宋一直持续到当代。钱锺书《谈艺录》开篇就是“诗分唐宋”,他说:“唐诗以风情神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甚至在他看来,天底下的诗就只有两种,一种叫唐诗,一种叫宋诗。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意思是唐诗与宋诗之分,不是朝代的区别,是趣味的区别,是“体格性分”的不同。他认为,唐诗不一定非得唐人写,宋诗也不一定非得宋人写,不但唐以前的人可以写唐诗,可以写宋诗,宋以后的人也可以写唐诗和宋诗。归结为一点,就是“夫人秉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这段话说得非常高妙。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对诗的喜好可能也会有所变化。年轻的朋友可能更容易喜欢唐诗,慢慢地年龄大了,体味人生更深刻了,便可能更喜欢宋诗。学问逊色些的,容易喜欢唐诗,学问好的人,则更喜欢宋诗。宋诗对读者的要求和门槛要比唐诗高一些。

究竟是唐诗好还是宋诗好?大家争论不休,这个争论持续到今天。有趣的是,说宋诗好的一般都认同唐诗好,而说唐诗好的可能就会说宋诗不好。其实,这只是个人审美的偏好,我们应该有欣赏“异量之美”的能力和胸襟。

今天我们读古典诗词,更多的是要从中汲取人生智慧。追求诗和远方,很多时候不是要让你的人生就变成“诗和远方”,而是说诗就在你的日常生活里,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可以给你力量,给你滋养。我想,这可能是诗词留给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东西。

【思想者小传】

侯体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文献、中国古代文章学、中国诗歌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晚宋文学生态的一种考察》《士人身份与南宋诗文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作者照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四川巴中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