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东微闯关科创板,业绩增长背后隐含诸多异常

燕东微闯关科创板,业绩增长背后隐含诸多异常

燕东微的IPO好像有些“慢半拍”。

文/每日财报 何嫱

前两年,“缺芯”绝对算得上是半导体行业最热门的词汇。因为从2020年中旬至2021年底,供需环境一直严重失衡,由此才引发了资本的疯狂涌入,将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推至高潮。

但随着芯片的产能持续扩大甚至愈发过剩,芯片周期可能又面临被资本强行反转的局面,消极预期正在演变。就今年市场表现看,半导体指数已经下跌了26.8%,37家半导体相关公司股价跌幅超过30%,半导体、芯片等相关ETF下跌超过25%,对比此前可谓冰火两重天。

可对于有些芯片企业而言,尽管行业强势回调,却并没有阻止它们期盼跨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例如,成立35年的芯片老厂——燕东微也要IPO了。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燕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东微”)是一家主营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三项主要工序的半导体企业。招股书显示,从2017年至今,燕东微连续六年被评为“中国半导体功率器件十强企业”。

目前,燕东微的科创板上市已进入问询阶段。本次IPO,燕东微拟募集资金40亿元,其中30亿元用于“基于成套国产装备的特色工艺12吋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剩余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毫无疑问,在行业“降温期”上市,这必然更加考验企业成色。但现阶段,燕东微过去的主要业务表现趋缓,业绩总体表现逊色于行业一众头部公司,并且还可能与股东存在关联交易的风险。因此,诸多问题缠身,燕东微的上市压力不容小觑。

业绩对比不强,还或“存疑”

燕东微成立于1987年,主营业务包括产品与方案和制造与服务两类业务。其中,产品与方案业务聚焦于设计、生产和销售分立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制造与服务业务聚焦于提供半导体开放式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新能源、电力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

2019年至2021年(简称“报告期”),燕东微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0.41亿元、10.30亿元和20.3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亿元、0.58亿元和5.5亿元。

具体来看,燕东微三大主要业务“分立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特种集成电路和晶圆制造”贡献了主要营收,2021年这三大业务分别收入3.06亿元、8.13亿元、7.70亿元,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5.40%、40.94%、38.77%,合计约占95%。

据《每日财报》了解,分立器件是指具有固定单一的特性和功能,其本身在功能上不能再拆分的半导体器件,如应用在各类消费电子和家电中的数字三极管、ECM前置放大器、浪涌保护器件、射频功率器件等。

值得注意的是,分立器件在过去是燕东微的业绩主要来源,但目前该版块增长已经放缓,公司营收的增长端来源主要是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与晶圆制造。

2020-2021年,燕东微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增长86.32%,晶圆制造增长更达到352.80%;2022年,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减弱,据招股书披露,截至今年4月30日,燕东微的特种集成电路等产品在手订单量已经达到14.25亿元,晶圆制造业务在手订单已经达到了2.43亿元。

也需要看到,如果将公司总体业绩表现放置在行业中对比则并不“显眼”。在营收方面,燕东微约为华润微的四分之一,华虹半导体的五分之一。

此外,在晶圆制造的厂线覆盖上,燕东微12英寸线正处于建设早期,预计2024年才能正式形成产能,而士兰微和华虹半导体已经开始生产,华润微也已经大举投入建设。

另外《每日财报》关注到,燕东微此次选择的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然而,公司在2019年的净利润却为-1.76亿元,眼看就要严重背离上述上市标准之际,神奇的是随后却戏剧般迅速扭亏为盈。招股书显示,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0.25亿元,2021年净利和营收更是双双翻倍有余。

可细节却对不上号,燕东微虽然纸面上净利和营收的异常大幅增长,但生产中耗用的直接材料却增长不大,且相关产品涨价亦不足,有些产品的价格甚至还有下跌。因此,上述业绩数据可信度或存疑。

业绩大幅波动 实控人为前五客户

作为老牌半导体厂商,燕东微背后的股东阵营十分豪华,北京电控、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亦庄国投、长城资管等均是其主要股东。

招股书显示,自燕东微设立以来,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电控”)一直是其重要股东,初始出资比例为32.82%。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北京电控作为燕东微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41.26%的股份。

此外,北京电控通过下属单位电控产投、京东方创投、电子城分别间接持有燕东微0.91%、9.14%和2.22%的股份,并通过一致行动人盐城高投及联芯一号等十家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公司4.44%和2.26%的股份,合计控制公司60.23%的股份。

与此同时,《每日财报》注意到,北京电控不仅是燕东微的控股股东及实控人,还是公司的核心客户。

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燕东微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5.60%、44.12%及40.13%,客户较为集中。

同时报告期内,北京电控均位列燕东微前五大客户,2019年为公司第一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为12.09%;2020年,北京电控客户排名降至第四位,贡献营收0.82亿元;2021年,虽然客户排名再降至第五位,但北京电控为燕东微贡献营收1.23亿元。

由此,公司的关联性问题或会被外界注重关注。

此外,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报告期内燕东微及其子公司存在行政处罚。其中,子公司四川广义遭遂宁海关两次行政处罚,分别于2019年4月24日和2021年10月25日,主要围绕漏报税款以及申报不实等。

还曾遭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处罚两次,分别于2019年7月12日和2021年11月17日,主要因燕东微擅自闲置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场所,以及有关大气污染等方面。

作为登陆科创板的重要“筹码”,同时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燕东微的研发投入水平并不突出。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9549.11万元、1.85亿元和1.6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17%、17.94%和7.98%,研发投入占比在2021年出现显著下滑。

在技术实力方面,截至2022年2月末,燕东微及其子公司拥有专利共243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而同行华润微则已有授权专利2123项,其中发明专利1484项,差距一目了然。

总结而言,疫情三年来,芯片行业的状况持续被人们关注,就连很多没有涉足过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缺芯是个大问题。但任何市场极度缺乏之后,往往演变为供需的剧烈反转,这是市场的固有规律。因此,燕东微务必要思考,热潮降温之后,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与晶圆制造业务的增长能否抵得过“行业内卷”带来的影响,又将如何在避免相关风险的前提下托起外界的预期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宁夏固原西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