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一所乡镇中学“刮骨疗伤”的教研改革: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抬头率

西海固一所乡镇中学“刮骨疗伤”的教研改革: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抬头率

2021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篮球锦标赛在固原一中体育馆开幕。图为固原一中艺术部舞蹈团学生在开幕式上表演节目。固原一中供图

上一节课40分钟,教室后面一字排开,坐着至少10人组成的听课教研组。课后,每名成员要反馈意见建议,以此作为教学改进参考。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的袁河中学,8年来一直探索实施听课教研活动,以此作为学校抓教师队伍建设、大兴教研之风的重要教学改革措施。

西吉县是西海固地区的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近10年年均劳务输出转移超10万人。袁河中学距离西吉县城不到10公里,随家长离开本地的学生数量不少。2015年6月,这所初级中学仅有的两个班毕业后,一度招生困难。当时在编的90名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工作。

2015年暑期招生期间,时任副校长靳兴旺和同事几乎打遍了全县适龄学生家长的电话,还到各村打听谁家有要上初一的孩子,询问是否有就读意向。一些家长到袁河中学了解学校环境,看到校门用铁栏杆临时围挡着,教学楼比较陈旧,不由地发问:“这样的学校能有多少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因此不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

“看得出,家长十分看重孩子的择校问题。”靳兴旺努力挽留家长,他站在教室前的台阶上拍着胸脯保证,“把孩子送到这里,就不用在县城花钱租房陪读。周日到校、周五放假,学校能把孩子管得好好的”。

靳兴旺回忆,当年秋季学期,学校仅剩19名教师,勉强招到4个班182名学生,到最后一名学生入学时,已是深秋。

2016年,袁河中学迎来第一批特岗教师。靳兴旺等校领导发现,其中一些年轻人虽持有教师资格证,但学的是非师范专业,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于是,学校开始抓教师队伍建设,每周选两名特岗教师,组织十几人的教研组听课评课。

在主导这场教学改革的靳兴旺看来,袁河中学这样的薄弱学校是把听课教研改革当作“非生即死”的选择。

“评课环节,听课组不讲优点、只提问题。”靳兴旺说,当时听课教研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语文教师读课文时前后鼻音不分、板书笔画笔顺错误;数学教师讲错了加减乘除运算概念;历史教师超前讲了当堂课程不涉及的朝代史;还有的教师没有由易到难进行情景导入,提问后未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这种直面问题的方式,让不少年轻教师觉得难堪,一些女教师、还有个别男教师都哭了。”靳兴旺说。“我又不是没有教过书,怎么突然发现不会教了?”一些年轻教师一度产生了自我怀疑。

改革没有松劲儿。对照听课教研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这些年轻教师逐渐尝到了甜头。他们根据听课反馈,进行教学研讨,用大量时间探讨怎么科学备考,如何设置导读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提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为避免“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师们会经常走到学生身边问需求、听想法。

他们顶着压力补短板,反复观看全国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视频,琢磨更科学合理的教法,晚上在办公室备课、试讲、苦练。有教师用6年时间带了两届学生后,还在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复盘课堂得失,总结对教材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所思所得,总结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好教法。

如今,“问题导向、集体教研”已成为这所初级中学的教育管理特色。有青年特岗教师感慨,自己就是被这种教研模式推着成长起来的,“听课教研这种形式对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内容建设帮助非常大”。

“这场改革无异于‘刮骨疗伤’。”已于2020年升任正校长的靳兴旺说,学校抓了七八年教育质量,从生源困境、教学质量难关中成功突围。今年已经有约20个班、千余名学生、72名教师。一个最直观的效果是,2022年全校300多名中考生中,文化课成绩500分以上的有100多人,“这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写照”。

在靳兴旺看来,这所开设在乡镇的封闭式寄宿管理中学,绝不是简单替家长“看护”孩子的地方,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职责,在教授学生知识之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增强学生生活能力、解答青春期问题等,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安徽芜湖弋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