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平的“编年体”里,守护珍重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简平的“编年体”里,守护珍重我们的日常生活

上海多伦路,公啡书社,7月1日下午,作家简平与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的对谈吸引不少读者,不少刚放暑假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前来。正如“简平编年体散文随笔集”《承蒙关照》《最后一只蝴蝶》中的一篇文章名所言,大家度过了一个难得的“文学的午后”。

“简平编年体散文随笔集”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由上下两卷组成,上卷《承蒙关照》写作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下卷《最后一只蝴蝶》写作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书腰上有一段文字:“万家灯火,喜怒哀乐,一切犹如昼夜更替复始,却又缓缓前行。一天一天的日子,因为我们共同度过,彼此见证,所以感同身受。”

在周立民眼中,简平是一个善于记录生活的作家,“有时候共同经历的事情,他隔两天就写出来了。”记录,并不简单,“有共同的经历,未必有共同的发现”,周立民说,简平的记录并非对生活的照搬,有自己的叙述视角和表达态度,“编年体”的作品集,每个月有数篇文章,可以从中读到社会变化、时间流逝,“尤其是与我们如此相近的时间。”

“我这两部散文随笔集主要就是书写日常生活,灯下阅读、怀人忆旧、田野调研、旅途见闻、邻里之间、鸟虫花草、公益慈善、志愿活动、文艺欣赏……我觉得来自日常生活的文字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简平说,琐碎的日常生活其实是我们认知的根源,所有的感知、觉察、认识都是从里面一点一点生发出来的,“生活是开阔的,也是没有穷尽的,既有显山露水也有云遮雾绕,既有岁月静好也有至暗时分,而把这一切注入笔端,那么写作便有了意义,对读者来说也是有认识价值的。”

读者见面会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有重要印迹的多伦路举行,“鲁迅曾在这里的公啡咖啡馆几次与青年作家、艺术家交谈,鼓励他们在大时代中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简平坦言,在闷热的夏日午后,他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么多读者来到现场,尤其惊喜的是来了不少小读者。“中国作家的散文写作有关注现实生活的传统,鲁迅、巴金这一代文学大师的散文作品始终与现实生活、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我们谈论这样的话题,读者听到最后,都没有离开,说明大家对书写现实生活、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是关注和需求的。”

《承蒙关照》《最后一只蝴蝶》是简平出版的第四、第五本编年体散文随笔集。两本书名都来自同名散文,一篇讲书店的情感维系,一篇讲生态保护。简平说,《承蒙关照》蕴含了他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感谢所邂逅的书店,从中得到许多精神的滋养,“对作家而言,书店是独特的存在,你的书要在书店出售,你会在书店与读者见面,因此,的确是受着书店的关照的。我把读者见面会放在公啡书社,就是想表达对书店、对读者的感谢。”

简平喜欢写散文随笔,这让他得以比较直接、真率地表达自己和记录生活。“写散文虽然不能滥情,但个人情感的直接注入是非常重要的。我写散文只用第一人称,因为这是我的个人表达。在散文中,我不掩藏自己的情感,我写人物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我的爱憎,而情感饱满正是散文的真谛。”

周立民感到,现代人常常处于一种过于焦虑的状态,文学是一种很好的释放自己的方式,从惯有生活轨道里出来,看看不一样的风景。“简平的书写,在提醒我们,要守护珍重日常生活。”

《最后一只蝴蝶》收录的最后一篇《站立原地》写于2021年12月,是简平从一场大病中“站立”起来的第10年。熟悉简平的人知道,身兼记者、作家、影视制作人多重身份的他这些年过得并不容易。“一场大病之后,让我在困境中认识到生活是实打实的,人是要贴地而行的,不但自身要重回生活,文学写作也同样要重回生活,我重新建立起通过文学来建设生活的理念和信念。写现实生活,不再视域设限,而是努力拓宽视野,走进大地深处。”简平说,不管是对生活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观念,都要回归“初心”,那就是立足生活,直面现实,坚守理想,对前方始终怀有憧憬和期盼,彰显正直和良知,继续相信文学可以建设自己、建设生活、建设社会。

除了写作,最近让简平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馆了。2020年3月到今年6月,他接受博物馆邀约,担任儿童出版馆的策展,不仅负责学术策划,还直接参与了展览设计。“在注重学术性的同时,我希望通过富有创意的形式让所有参观者感受到‘童心灿烂’,小观众在这里欢欣雀跃,大观众在这里重回童年。”说到这里,他向台下大小读者发出邀请:暑假,可以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看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