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丨喀什古城:丝路文韵越千年

读城丨喀什古城:丝路文韵越千年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7日电(记者李自良、曹志恒、于涛、高晗)晨光熹微时,长号响亮、鼓点飘扬、丝竹悦耳,喀什古城开城仪式准时上演。演员与游客在欢快的乐声中纵情舞动。

在这里,汉代的“班超”与清朝的“香妃”共迎八方来客,骑毛驴的“阿凡提”和穿着艾德莱斯丝绸的当代少女相对翩翩起舞。

游客在新疆喀什高台民居历史文化街区游玩。大门上方的装饰图案和文字源自出土于新疆的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循着音乐,游客走进喀什古城,曲径通幽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民居,随处可见的木雕、铁艺、绘画,无不展示着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

中国西部昆仑山脚下的喀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也是多种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文化底蕴深厚。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驼铃声起,喀什便在华夏文明的滋养中生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当地居民在喀什古城中的一家百年老茶馆弹奏乐器、休闲小憩。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喀什各族群众共居同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等各方面相互影响、汇聚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新疆有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早在唐代,来自江南的茶叶就沿着丝绸之路进入喀什地区,当地茶文化逐渐盛行,延续至今。不管是吃烤肉还是吃馕,配上一杯茶,在喀什已成为一种饮食文化。

人们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百年老茶馆”的二楼阳台上喝茶聊天。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喀什老城区里有一家百年老茶馆,茶馆内设有很多木炕,不管是远来的客商,还是附近的街坊,只要来到这里,便可以无拘无束地围坐一起,喝茶、聊天、开怀大笑。

“百年历史,变的是烹茶的技艺,不变的是人们对茶的钟爱。”茶馆第四代经营者买买提克力木·买买提说。

分布在古城各处的遗址故居、亭台楼阁,诉说着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融汇聚历史。

游客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2010年,一项投资70多亿元,涉及20多万人口、8平方公里面积的老城区危旧房改造民生工程全面启动。此后7年时间里,喀什老城7000多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得到修缮加固。改造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

如今,喀什古城已是闻名海内外的“活的古城”,依托着丰富悠久的历史底蕴,打造出众多旅游“打卡地”和特色街区,吸引大批创业者为古城带来新鲜活力。

人们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彩虹巷内游玩拍照。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喀什古城一家名为“入迷文创”小店里,“90后”小伙儿麦吾兰·图拉克用民族传统服饰和颇具特色的文创旅游纪念品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如今,他又把店铺开到网上,通过“直播带货”直接面向海内外消费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特色文创产品被更多人喜爱。”他说。

南依昆仑,北临天山,喀什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中外商贾云集的商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

从高空俯瞰喀什市。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现在,“钢铁驼队”和航空快运“缩短”了喀什联通国内外的距离,这座丝路重镇的文化经贸交流枢纽地位逐步凸显、国际大通道建设日新月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

6月9日,“中吉乌多式联运通道+陆海新通道测试班列”接发车仪式在喀什北站举行。25辆满载集装箱货柜的大卡车从喀什发车,到达吉尔吉斯斯坦奥什火车站后,将转由铁路把货物运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新疆喀什古城景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未来,喀什将进一步发挥“东联西出”“西引东来”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各方合作,打造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物流通道。

作为“中吉乌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喀什还持续加大对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等新业态的扶持和培育,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

新疆喀什综合保税区外景。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世代伴随着喀什居民成长。时下,徜徉喀什街头,各社区广场都能看到居民们欢快地歌舞、娱乐。京剧与秦腔同台竞艺,二胡与手鼓和谐成趣,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藏族的锅庄舞、塔吉克族的鹰舞、动感时尚的街舞……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的人们在这里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其乐融融。

喀什,这座千年文脉滋养的丝路古城,正展现出生机勃勃、兼容并包的文化新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四川自贡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