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打造绿美广州家园

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打造绿美广州家园

绿美广州,绿在植物,美在乡土。乡土植物是广州打造绿色、美丽、宜居家园的重要载体。

7月6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前往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用好本土野生植物,打造绿美广州家园”调研活动,围绕本土野生植物就地保护、推广利用等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建言献策。

此次调研行是广州市2023年“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之一。今年是广东省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的第六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选定“用好本土野生植物,打造绿美广州家园”“五级人大代表联动,千家民营企业调研”“村级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专题调研”3个专题开展调研,来自广州的全国、省、市、区、镇五级人大代表将走进植物园、企业、农村、社区等地,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为广州发展建言献策。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表示,此次调研,目的就是摸清本土野生植物现状,找准存在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本土野生植物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作用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和参与调研的各位代表把调研活动组织好,把调研报告撰写好,把意见建议反映好,把调研成果转化好,使更多本土野生植物走出研究室,走出植物园,为绿美广东绿美广州建设更好发挥作用。

“合理利用也是一种有效保护”

广州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常年温暖多雨、水热同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总工程师粟娟介绍,广州目前有野生乡土植物2707种,城市园林绿化运用到的乡土品种近600种,常用的只有约300种。“虽然乡土植物在广州城乡绿化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常用的品种过于集中。可以说,相较于广州丰富的野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广州的乡土植物开发应用仍存在不足。”粟娟说。

为此,粟娟建议,根据不同绿地类型、功能要求,结合广州绿化现状和文化地域特征,科学选择树种,优先使用成本低、表现稳定的乡土树种和适生树种,避免盲目求新、求奇,跟风引种“网红”树种。同时,以生态学原理指导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合理搭配乔、灌、草,实现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投入大量资金跨气候区引种花木,过度“美化、彩化”。

栖息地是植物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副主任叶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说道,广州应加大资源调查力度,全面覆盖调查范围,启动濒危植物和栖息地保护专项工作,建立野生植物资源监测体系与一体化数据库。同时,加强物种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相互促进,加大乡土种质资源精准评价和利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大平对广州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他表示,加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就地保护,避免其他人为活动的干扰。而对于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物种,可通过迁地保护,尽可能保存其遗传多样性。

“合理利用也是一种有效保护,许多珍稀濒危植物也可以通过推广、应用达到保护的目的。”徐大平说,利用珍稀濒危植物本身的潜在价值,如材用、观赏、药用等,同时通过利用带来的经济利益以不同的形式返还至保护,将保护和利用充分结合。下一步,广州可开展具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收集工作和专项野生植物资源培育研究。

“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对本土野生植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本土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邓鉴锋建议,一方面,在广州及周边地区建立本土野生植物保护基地,开展科技展示与科普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选取广州的“旗舰”“明星”野生植物物种,作为重点宣传对象,组织开展植物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本土野生植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打通乡土植物资源成果转化应用途径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本土野生植物,打造绿美广州家园,与会人大代表根据调研和实际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建议,在保护好本土植物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共享,服务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果蔬、花卉、医药等产业,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他看来,绿美广州不仅包括绿化、美化,还要推动实现生态化、乡土化、多样化、高质化、文化价值。

“超大城市要有生态保护红线。”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志琴说,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广州要树立底线思维,将生态资源保护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要依据城市人口、气候、区域,科学选栽园林绿化的树种花种,让其与城市发展战略和交通规划相适应。

摸清底数、打通链条是代表们建议里的高频词。省人大代表,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晓云谈道,广州要摸清本土植物资源家底,做到先保护先利用。在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全链条全生态保护,更要直言不讳地做好宣传推广;在利用的过程中,要做好功能性研究,如降温、减碳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希望相关部门在应用推广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阮琳认为,要打通乡土植物资源成果转化应用途径,形成通畅的科研推广链条。“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发挥社会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到野生植物的推广应用链条中来。”阮琳说。

市人大代表,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李青同样建议,要打通研发推广产业链条,提高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率。特别是,推动科研单位完善制度设计,参与生产应用推广。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温美燕表示,首先,要加大科研机构和驻地组织的合作,在沟通交流中互学互鉴。其次,要加强本土树种中地被植物的保护研发利用,让更多乡土植物能应用到园林绿化。“本土植物还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可以结合中医药产业进行开发,进一步挖掘植物的经济价值。”她说。

南方+记者 周甫琦

【作者】 周甫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广东揭阳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