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三班倒”的员工,后来怎么样了?

那些“三班倒”的员工,后来怎么样了?

快到零点了,胡师傅整理着手头资料,和下班的同事们简单告别。用力揉了揉眼睛后,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这种昼夜颠倒的生活作息,对于胡师傅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他是水泥厂的老师傅,也是业内大名鼎鼎的“两磨一烧” 生产系统控制室老司机。

由于系统工艺流程繁琐,且对各项参数稳定性要求极高,胡师傅和同事们必须24小时对设备进行运行监控和维护。

“磨人”的“两磨一烧”

都说好事多磨,在胡师傅眼里,真真是他们的工作写照;是打磨,也是“折磨”。

水泥生产的关键,在于“两磨一烧”生产系统:即从原料开采到出厂,大致经历的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三个阶段。

整个过程需要分批次加入几十种原材料,进行数不清的化学反应;原料配比、温度、风速等稍有差池,都可能对整批水泥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如果将两磨一烧系统比作一辆车,那控制室工作人员就是驾驶员,巡检人员则是车辆维修工程师;整个系统的生产控制、质量管理、设备运行监控、设备维护等,均由他们完成。

生产设备一旦开始运行,操作员便需要实时监控产线上的120多个参数,并且每半个小时,根据参数的波动和走向,来判断生产系统的工况变化,并及时给出方案,以对底层设备进行控制响应。

巡检员则需要在生产现场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对传送带崩裂抽丝、堆料口堵塞等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机器不停转,人员三班换。” 胡师傅时常这样形容“两磨一烧”产线的工作。在产线上工作多年,胡师傅把自己也磨成了一名“老司机”,透过控制室几块填满数据的屏幕,产线上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但高强度、高频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也时时让大家身心俱疲。“我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产线异常,但仍然摆脱不了三班轮转、半小时一调参的循环。”胡师傅无奈说到。

无独有偶,全椒海螺中控室的操作主任工程师,马国栋马主任也曾遇到相似难题。而且对他们来说,不但要降低大家工作强度,也要提升产品稳定性、降低生产能耗;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AI调参,“分身有术”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在国内外行业都是领导者的海螺水泥,坚定走了一条创新路:数字化和智能化之路。

联合华为云,海螺水泥基于AI打造出一套水泥实时优化系统RTO;在水泥生产线上接入800多个传感器,以传感器历史3个月的数据作为基础,构建质量、产量、能耗的AI模型,将其中蕴藏的专家经验,转化为AI算法约束。

这个模型如同经验丰富的“AI老师傅”,不但可以结合各项数据走向判断产线异常波动原因,还能自动计算出最优控制策略,并将相关参数值返回到执行设备,实现最高5分钟一次的调参频率。

不仅如此,海螺水泥将云、AI与5G技术结合,还打造了一套远程智能巡检系统;能自动识别传送带崩裂抽丝、堆料口堵塞、冒灰等异常状况,成为巡检员们的“分身”,减少其在粉尘多、噪声大的生产现场工作时间,有效保障大家身体健康。

有这些高科技加持后,海螺水泥的师父们,把繁琐枯燥的任务都交给了这些“AI弟子”, 在工作中 “分身有术”之余,纷纷在工作间隙打算了起来;有想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的,有向产线负责人岗位发起冲刺的,也有摩拳擦掌打算跨领域挑战的……

数字化,落地生花

在海螺水泥,更多改变正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据马主任介绍:

实时优化系统上线后,操作员不需要时刻盯着DCS(分散控制)系统中关键工艺参数的波动曲线,便能完成绝大部分日常的生产管理,原来要七八个人共同协作调控的产线,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处理生产异常报警就可以,效率几乎提升了8倍。

除此之外,RTO系统还为海螺构建了煤耗和电耗的优化方案,在保证更优、更稳定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能耗最高节省。

数字化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海螺水泥的广袤土地中生根发芽,擎起企业业务增长、效率提升、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蓬勃生机,承载着公司和员工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在海螺水泥之外,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王师傅”、“张师傅”、“李师傅”们,也正从三班倒、职业病、行业天花板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老东家们,也在碳中和、碳达标、低耗高效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点击观看海螺水泥创新

关注@华为云,了解更多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山东淄博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