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画家汪家芳:用时代笔墨描绘上海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专访画家汪家芳:用时代笔墨描绘上海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上海》《浦东》《初心》……画家汪家芳近年来为上海创作了许多“大画”。在高达数米的巨作中,他用中国画的笔墨勾勒出上海的城市韵味与时代精神。

前不久,他刚刚完成了50幅小画《上海一一赤橙黄绿青蓝紫》,以独到的眼光与细腻的笔法述说上海故事。

无论是大画还是小画,汪家芳都将传统的山水精神与城市精神相融合,不忘把个人的艺术语言融入时代的洪流。

面对巨幅白纸静坐

上观: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关于您的纪录片《海派大画师》,讲述您近年来为上海创作巨幅画作的心路历程。这些主题宏大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透着新意,您是如何做到的?

汪家芳:大画之“大”不仅在于尺寸,关键是要在画中彰显大气象、大格局。大画一定是有内容、有故事的,并且能传递出思想。

这几年我陆续画了近10张大画,每一次面对新的命题,我都尽量让自己的心态归零,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经验主义,否则就有可能掉入创作的陷阱。只有抛却经验主义,才能有所突破。

上观:2018年,为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您受邀为上海西郊宾馆大会客厅创作一幅背景画,这对您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吧?

汪家芳:接到这个重要的委托后,我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让观众通过这幅画感受到上海的城市韵味与城市精神?我想到了石库门,石库门就像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我在石库门里出生、长大,几乎走遍了上海的石库门,画过几十幅写生画稿。

灵感就这样来了——画面由近至远依次是掩映在金色梧桐树下的石库门、开阔的黄浦江、东方明珠和上海中心等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在我的设想中,宾客坐在这幅画前,就像是坐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口,感受城市的温情。

完成小样后,我就着手这幅作品的正式创作。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是由16张8尺宣纸无缝拼接而成的巨幅宣纸。

上观:面对眼前巨幅的空白,您是从何下笔的?

汪家芳:我面对巨幅的白纸静坐了两天,不知不觉开始与眼前的这片空白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当我在心中默默绘就了所有景物后,才开始真正下笔。第一笔上去,就找对了感觉。当我有了底气,手握小小的毛笔面对大大的宣纸,内心就不再胆怯。接下来我连续画了45天,几乎是一气呵成。

汪家芳 《上海》

上观:2019年,您受邀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创作一幅画,这幅宽9米、高4.5米的《浦东》难点在哪里?

汪家芳:这幅作品难在怎样用中国画的手法表现高楼大厦,这在传统作品中是无从借鉴的,而最终的呈现既要有当代材料的质感,又要有中国传统的风格。我想到用中国画特有的留白来表现现代建筑的材质,同时汲取西方绘画体系中对古典建筑的表现手法,让建筑物传递出有温度、可阅读的魅力。我一共画了50多幢高楼,高楼大厦之间没有一棵具体的树,但似云又似树的丛林贯穿于整个画面,力图传递一种无限的延伸感。

上观:2021年,您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创作了宽8.5米、高2.5米的《初心》。在这幅巨作中您又是如何突破自己的?

汪家芳:我借鉴了中轴线、黄金分割等西方绘画理念,并在画面中央画了一缕曙光,贯穿前、中、远三个区域,这缕曙光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汪家芳在创作过程中

小中见大,大中见细

上观:听说您最近在创作一系列描绘上海的小画?

汪家芳:是的,这组作品一共有50幅,目前已经完成了,我将其命名为《上海——赤橙黄绿青蓝紫》。我在每一幅小画中讲述一段上海的故事,既能感受到弄堂的烟火气,也有赛车场、电竞馆的未来感,力图展现一种新与旧的碰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我尝试用更自由灵动的水墨创造更有意趣的精神空间。其中有一幅画的是上海的高架桥,我用了较为意象化的手法,希望给观众带来一种想象。

上观:决定小画与大画成败的关键有什么不同?

汪家芳:画大画最忌讳“大而空”,能不能让观众看得进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是决定一幅大画成败的重要因素。《上海》《浦东》《初心》《潮涌东方》等给人感觉是气势恢宏的,但仔细看又不失温度。我追求的就是在细微处打动人心,让观众觉得这幅画有“嚼劲”。

而小画则要小中见大。如果说我这些年画的大画都是以宏观的视野来展现上海的格局与城市精神,那这50幅画则是从各个视角讲述上海,组合起来也不失一种宏大的气度。

汪家芳最新创作的《上海一一赤橙黄绿青蓝紫》系列之一

上观:您早年师从张大千弟子顾翼、陆俨少弟子苏春生教授,多年来潜心钻研传统山水画,是怎么想到用山水画来描绘现代城市的?

汪家芳:上海没有高山,但在夜色中望去,林立的高楼就像一座座山。作为上海人,我眼看着这座城市随着一栋栋高楼的拔地而起不断长高,陆家嘴耸立的摩天大楼、梧桐树掩映下的石库门,都是一种随时代而变的城市山水。作为艺术家,用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展现城市精神是“笔墨当随时代”的体现。在创作时,我就是山水,山水就是我,我与山水、城市融为一体。

上观:山水精神与城市精神如何在画中巧妙结合?

汪家芳:城市山水其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许多文人从各地汇聚到苏州等文化繁荣、商业发达的城市,他们在城市中向往着自然,用山水画描绘着大隐隐于市的心境。

回望画史,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文人借助对山水的描摹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而每一个时代的山水画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或者说生命密码。

山川亘古不变,变的是人的思想、是时代。艺术家应当与时代同步,在描绘时代的同时把自己的心象融入其中。历经时间的大浪淘沙后,后人或许能通过我们的作品了解这个时代曾经的生活状态与城市精神。

不管是画大画,还是画小画,艺术家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都非常重要。只有将个人的艺术语言融入时代的洪流,才能创作出表现时代的作品。

汪家芳 《上海一一赤橙黄绿青蓝紫》系列之一

不要总想着作品流芳百世

上观:无论是大画还是小画,您的作品给人感觉都非常干净。

汪家芳:心灵干净,抛却杂念,画面就会干净。

上观:创作时应当抛却哪些杂念?

汪家芳:首先不要急于创作精品,没有人能今天画出一张精品,明天又画出一张精品。经过时代检验的,才是精品。

也不要在下笔时总想着自己的作品能流芳百世,或者每一笔都代表着几千年的传统。只有放下内心的种种包袱,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脚下厚厚的泥土,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正的精品。

思想决定笔墨,而不是笔墨决定思想。笔墨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修炼的,但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境界。

上观:您曾经说您经常会追问自己三个问题。

汪家芳:一是从事艺术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二是通过我的作品要表达什么,三是作品的社会功能是什么。我相信,这不只是我一个人需要静心思考的问题。

我从事艺术是为了弘扬大道。因此我把自己的灵魂融入我身处的时代,而不是游离于这个时代。一件艺术作品或许无法改变人的思想,更不能改变一个时代,但艺术能够表现美,带给人精神的愉悦与慰藉,这就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当然,艺术也能给人哲学层面的思考,但不应该给人乖张甚至是丑陋的视觉刺激。

艺术家都不可能回避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问题,市场价值代表的只是社会对艺术品审美的走向,并不能以此衡量艺术的全部。有些画家为了追求市场价值而标新立异,甚至陷入某种形式主义。我认为,艺术要有形式,但不要成为“主义”,形式主义是会伤害艺术的。

汪家芳《上海一一赤橙黄绿青蓝紫》系列之一

上观:您接下来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汪家芳:我想与古人“对话”,这位古人就是徐霞客。徐霞客用一生游历名山大川,用他的脚步丈量中国,留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徐霞客游记》。我曾经用10年时间沿着徐霞客的足迹,一边记录沿途的山川,一边思考山水之中的时代精神,一共画了100幅作品,但我觉得还不够,我还想更加深入地挖掘徐霞客,创作“徐霞客在云南”“徐霞客在陕西”等系列作品。

今年8月,我将在日本东京举办一场名为“画说徐霞客”的展览,把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与精神传播到海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黑龙江省伊春南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