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产品的故事

产品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故事。这家公司成立于十年前,由一位年轻有为的女企业家创建。她的目标是为女性提供高品质的化妆品,让她们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感觉自信和美丽。公司不断致力于研发新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现在已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之一。

化妆品

这家公司目前的最新产品是一款面霜,名为“美丽滋养”。这款面霜采用了最新的科技和天然成分,能够深层滋养皮肤并提升肌肤弹性。它是唯一一款同时适用于任何肤质的面霜。此外,每一瓶面霜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以确保每一位消费者都可以获得最好的体验。

产品特点

这款面霜的最大亮点是它的多功能性。无论您是油性、干性还是敏感性肌肤,都可以使用这款面霜。它是唯一一款适用于所有肤质的面霜。此外,这款面霜含有多种天然成分,如燕麦、玫瑰果和黄瓜,能够深层滋养皮肤并增加肌肤弹性。

面霜

这款面霜是由一位女性创业者研发的,她来自于一个家庭,她的母亲患有敏感性皮肤。这促使她意识到许多女性都有类似问题,而大多数市场上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她们的需求。因此,她决定创造一款完全不同的面霜,适用于所有肤质,帮助女性找回自信和美丽。

产品优势

这款面霜的最大优势是它适用于所有肤质。它采用了最新的科技和天然成分,能够深层滋养皮肤,帮助女性找回自信和美丽。此外,每一瓶面霜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以确保每一位消费者都可以获得最好的体验。

肌肤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款能够滋养您肌肤的面霜,不妨试试“美丽滋养”。它的多功能性和天然成分将为您的肌肤带来无与伦比的滋养和保护。

结论

化妆品行业一直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但这家化妆品公司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研发成果,开发出了一款完全不同于市场上其他产品的面霜。这款面霜的多功能性和天然成分将为女性带来无与伦比的滋养和美丽。如果您正在寻找一款高品质的面霜,不妨试试“美丽滋养”。

广告产品的故事随机日志

可以与我们的终端仿真器Xshell进行互操作。通过单击Xshell按钮,Xftp将从打开的连接启动终端会话,而不必再次通过验证过程。

1、在拍摄过程中,用户无论如何移动始终都会跟踪用户的人像去拍照,拍摄出来的照片更加清晰。。

2、请进入涂鸦模式,选择FPT画笔,并使用该画笔在画布上绘制多个长方形。这些长方形将被依次播放。

3、新增:「时光便签」倒数日进度控件。

4、如果在Chrome浏览器中看到文本框带有麦克风图标的话就表示,那就表示可以通过语音输入,而不用键盘输入内容了。直接点击麦克风图标或将光标放到文本框中然后按Ctrl/&898;+Shift+(英文句号)组合键即可。语音搜索这一点对于输入不便的移动设备来说更是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语音搜索服务最早登录移动平台(mgooglecom),移动版Chrome在地址栏默认就有语音搜索功。

5、开单表格初始化列宽为00,新添加管理员后,对账单显示内容不一致的bug,产品管理列表宽度自带保存功能

<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87歲(sui)丁(ding)肇(zhao)中(zhong):科(ke)學(xue)就(jiu)是(shi)多(duo)數(shu)服(fu)從(cong)少(shao)数

87岁丁肇中: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

“我(wo)想(xiang)丁肇中教(jiao)授(shou)不(bu)需(xu)要(yao)更(geng)多的(de)介(jie)紹(shao)了(le)。”5月(yue)16日(ri)上(shang)午(wu),在(zai)中國(guo)科学院(yuan)高(gao)能(neng)物(wu)理(li)研(yan)究(jiu)所(suo)舉(ju)辦(ban)的“高能論(lun)壇(tan)”上,所長(chang)王(wang)貽(yi)芳(fang)這(zhe)樣(yang)“介绍”後(hou),臺(tai)下(xia)掌(zhang)聲(sheng)雷(lei)動(dong)。

丁肇中對(dui)觀(guan)眾(zhong)點(dian)頭(tou)示(shi)意(yi)。在熟(shu)悉(xi)他(ta)的人(ren)看(kan)來(lai),過(guo)去(qu)十(shi)多年(nian),丁肇中似(si)乎(hu)沒(mei)有(you)太(tai)多變(bian)化(hua)。他照(zhao)舊(jiu)壹(yi)身(shen)黑(hei)色(se)西(xi)裝(zhuang),头發(fa)花(hua)白(bai)但(dan)打(da)理利(li)落(luo),講(jiang)中文(wen)時(shi)慢(man)声細(xi)語(yu),声音(yin)不大(da),但篤(du)定(ding),說(shuo)話(hua)时習(xi)慣(guan)雙(shuang)手(shou)合(he)十在胸(xiong)前(qian),顯(xian)示出(chu)一種(zhong)从容(rong)而(er)遊(you)刃(ren)有余(yu)。时間(jian)仿(fang)佛(fo)在他身上凝(ning)固(gu)了。

丁肇中。攝(she)影(ying)/王強(qiang)

和(he)大多数物理学家(jia)不同(tong),今(jin)年87岁的丁肇中還(hai)活(huo)躍(yue)在科研第(di)一線(xian)。他没有退(tui)休(xiu),是一個(ge)超(chao)大型(xing)国際(ji)合作(zuo)項(xiang)目(mu)阿(e)爾(er)法(fa)磁(ci)譜(pu)儀(yi)(AMS)的首(shou)席(xi)科学家。該(gai)项目由(you)他提(ti)出,歷(li)經(jing)波(bo)折(zhe),直(zhi)到(dao)2011年真(zhen)正(zheng)步(bu)入(ru)正軌(gui),这一年,丁肇中已(yi)经75岁了。

过去12年,丁肇中每(mei)天(tian)早(zao)上七(qi)点起(qi)床(chuang),一直工(gong)作到晚(wan)上七八(ba)点,不分(fen)周(zhou)末(mo),極(ji)少社(she)交(jiao),他幾(ji)乎把(ba)自(zi)己(ji)100%的精(jing)力(li)投(tou)入到物理實(shi)驗(yan)“这一件(jian)事(shi)”中。他頻(pin)繁(fan)出現(xian)在各(ge)种會(hui)議(yi)、论坛和電(dian)視(shi)節(jie)目中,定期(qi)介绍AMS的最(zui)新(xin)成(cheng)果(guo),並(bing)发表(biao)论文。

作為(wei)一名(ming)老(lao)者(zhe),丁肇中臉(lian)上的皺(zhou)紋(wen)在增(zeng)加(jia),腰(yao)彎(wan)得(de)更厲(li)害(hai)了,但物理学家丁肇中一直没变。数十年来,他一直在讲述(shu)他的物理发现和物理观。

《经濟(ji)学人》曾(zeng)这样評(ping)價(jia)他:“高能物理中有許(xu)多超級(ji)聰(cong)明(ming)與(yu)超级自我的科学家,丁肇中在这兩(liang)方(fang)面(mian)都(dou)鮮(xian)有对手。”5月16日的演(yan)讲中,丁肇中用(yong)一貫(guan)笃定的语氣(qi)说:“自然(ran)科学的发展(zhan)是多数服从少数,只(zhi)有极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点推(tui)翻(fan)后,科学才(cai)能向(xiang)前走(zou)。”

“把多数推翻的极少数”

丁肇中就是“把多数推翻的极少数”,他采(cai)取(qu)的办法很(hen)簡(jian)單(dan),就是实验。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ji)礎(chu),理论如(ru)果没有实验的證(zheng)明,是没有意義(yi)的。當(dang)实验推翻了理论以(yi)后,才可(ke)能創(chuang)建(jian)新的理论,理论不可能推翻实验。过去400年,我們(men)对物質(zhi)結(jie)構(gou)的了解(jie),大多来自实验物理。”5月16日的演讲一開(kai)場(chang),丁肇中如此(ci)强調(tiao)。一模(mo)一样的话,他已说过太多遍(bian)。

1976年諾(nuo)貝(bei)尔物理学獎(jiang)的獲(huo)奖仪式(shi)上,丁肇中決(jue)定用中文演讲。他说,中国有一句(ju)古(gu)话:“勞(lao)心(xin)者治(zhi)人,劳力者治於(yu)人。”由于这种思(si)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sheng)们都偏(pian)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bi)免(mian)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離(li)开实验的基础,特(te)別(bie)是,物理学是从实验產(chan)生的。

在物理学界(jie)金(jin)字(zi)塔(ta)尖(jian)的人物中,人人皆(jie)知(zhi),丁肇中是堅(jian)定的实验主(zhu)义者,实验既(ji)是他的基本(ben)价值(zhi)观,也(ye)是方法论。他自述,目前为止(zhi)一共(gong)做(zuo)了五(wu)个重(zhong)要的实验,这些(xie)实验可以被(bei)歸(gui)为两類(lei):第一种是探(tan)索(suo)宇(yu)宙(zhou)中最基本的结构;第二(er)种是尋(xun)找(zhao)宇宙的起源(yuan),橫(heng)跨(kua)最微(wei)观和最宏(hong)观。

第一个实验是測(ce)量(liang)电子(zi)的半(ban)徑(jing)。1965年,丁肇中剛(gang)结束(shu)歐(ou)洲(zhou)核(he)子研究中心(CERN)的博(bo)士(shi)后工作,回(hui)到美(mei)国,在哥(ge)倫(lun)比(bi)亞(ya)大学做讲師(shi)。此时,他只有29岁,还是个非(fei)常(chang)年輕(qing)而“無(wu)名”的物理学家,但他想要挑(tiao)戰(zhan)權(quan)威(wei)。

根(gen)據(ju)量子电动力学(QED)理论,电子是没有體(ti)積(ji)的,但1964年,美国哈(ha)佛和康(kang)奈(nai)尔大学的两个團(tuan)隊(dui),通(tong)过实验得出一个意外(wai)结果:电子半径为10-13~10-14厘(li)米(mi),也就是说,电子是有体积的,量子电动力学是錯(cuo)誤(wu)的。

此结论一出,物理学界立(li)刻(ke)产生震(zhen)蕩(dang),很多人站(zhan)到QED的对面,但丁肇中卻(que)对这一誘(you)人的 “新结果”持(chi)懷(huai)疑(yi)態(tai)度(du)。他認(ren)为,这是一个關(guan)于物理基本观念(nian)的实验,因(yin)为QED是所有物理学中最準(zhun)確(que)的理论。从法拉(la)第到麥(mai)克(ke)斯(si)韋(wei),再(zai)到狄(di)拉克,此前所有实验都和理论相(xiang)符(fu),難(nan)道(dao)都错了嗎(ma)?为了更審(shen)慎(shen)验证QED,他决定自己設(she)計(ji)一个新的实验方案(an),重新测量电子的半径。

他拿(na)著(zhe)新方案去咨(zi)詢(xun)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后来任(ren)費(fei)米国家加速(su)器(qi)实验室(shi)主任的利昂(ang)·萊(lai)德(de)曼(man)教授,对方給(gei)他潑(po)冷(leng)水(shui),说“想法有趣(qu)但实现起来非常困(kun)难”“至(zhi)少要三(san)四(si)年”,对于实验要用的很多电子仪器,他以前从未(wei)用过,缺(que)乏(fa)足(zu)夠(gou)的经验。“我认为妳(ni)不能做。”莱德曼斬(zhan)釘(ding)截(jie)鐵(tie)地(di)说,还和他賭(du)了20美元(yuan)。

但这并没有改(gai)变丁肇中的想法。和此后的很多次(ci)一样,他選(xuan)擇(ze)相信(xin)自己。他跑(pao)到願(yuan)意接(jie)收(shou)他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僅(jin)八个月后,就有了结果:电子的半径比10-14厘米要小(xiao),这意味(wei)着电子还是“没有体积”,抑(yi)或(huo)更准确的表述是无法测量,量子电动力学是正确的。又(you)过了几个月,在一场討(tao)论QED的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哈佛、康奈尔团队各自做了长长的報(bao)告(gao),丁肇中突(tu)然站起来向主持人提出,能否(fou)给他10分鐘(zhong)做一个简短(duan)报告。他用紮(zha)实的实验数据成功(gong)反(fan)駁(bo)了哈佛、康奈尔团队。后来,丁肇中收到了莱德曼寄(ji)来的20美元。

那(na)场高能物理会上,现场被成功说服的人中,有一位(wei)物理学家叫(jiao)理查(zha)德·费曼。十年后,到生命(ming)盡(jin)头仍(reng)保(bao)持孩(hai)子气的费曼给丁肇中寫(xie)了封(feng)信,他“质問(wen)”道:“为什(shen)麽(me)诺贝尔奖要发给你?你所发现的新现象(xiang)是我没有預(yu)料(liao)到也不了解的?”“我挑战你去发现一些我可以理解的東(dong)西。”

这是1976年10月21日,丁肇中因发现J粒(li)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的第三天,丁肇中成为繼(ji)楊(yang)振(zhen)寧(ning)、李(li)政(zheng)道之(zhi)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華(hua)裔(yi)科学家。那一年,他年仅40岁。

J粒子的发现是丁肇中物理生涯(ya)中的第二个重要实验。现在,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基本构成,每个原(yuan)子周圍(wei)都旋(xuan)轉(zhuan)着一層(ceng)层帶(dai)負(fu)电的电子,这是基本粒子家族(zu)中最先(xian)被发现的成員(yuan)。原子內(nei)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再進(jin)一步解剖(pou),組(zu)成它(ta)们的单元叫誇(kua)克,也就是说,夸克是构成自然界基本元素(su)的最小的不可分割(ge)单元。当然,这只是目前的结论,物理学家间流(liu)行(xing)的一种说法是,粒子就像(xiang)洋(yang)蔥(cong),剝(bo)掉(diao)一层之后,下面總(zong)会有另(ling)一层。

20世(shi)紀(ji)50~70年代(dai),人类只发现了三种夸克。丁肇中覺(jiao)得很奇(qi)怪(guai),为什么没有第四种、第五种?在当时主流物理学界看来,这一想法既没意义,也很难突破(po)。有物理学家对他说:“这三种夸克已经可以解釋(shi)所有已知的现象,为什么还要找第四个,没有必(bi)要。”

从实验设计层面,要想寻找新的夸克,难度极大,对探测器的靈(ling)敏(min)度和实验的精度都要求(qiu)极高,丁肇中自己形(xing)容“相当于北(bei)京(jing)下雨(yu)时,要在每秒(miao)钟的100億(yi)个雨滴(di)中找到一个紅(hong)色雨滴”。诺奖委(wei)员会在頒(ban)奖时也將(jiang)这件事的难度描(miao)述为“在大型噴(pen)气式飛(fei)機(ji)起飞时嘗(chang)試(shi)聽(ting)到一只蟋(xi)蟀(shuai)的叫声”。

丁肇中说:“我所做过的每一个实验,都有两个特点:学理论的人都说这个实验没有意义,学实验的人认为这么困难的实验没有人能做出来。”但他不管(guan)这些,“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正确想法。”丁肇中说。

在几乎被所有实验室拒(ju)絕(jue)后,美国布(bu)魯(lu)克海(hai)文国家实验室同意了他的請(qing)求。1974年,他果然发现了第四种夸克的存(cun)在,这就是J粒子,它的壽(shou)命比已知粒子长1萬(wan)倍(bei),这是一种奇特的屬(shu)性(xing)。后来,第五种、第六(liu)种夸克也被陸(lu)續(xu)发现。现在,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清(qing)晰(xi)展现在我们眼(yan)前,这一结构非常简潔(jie),由12种、三代基本粒子构成,其(qi)中有六种夸克,六种轻子。

和其他等(deng)待(dai)几十年才获诺奖的科学家相比,丁肇中发现J粒子两年后就获奖,被认为是“历史(shi)上最快(kuai)的获奖者之一”。

对自己的获奖,丁肇中认为“興(xing)奮(fen)蒙(meng)蔽(bi)了他们(诺奖委员会)的判(pan)斷(duan)”。他始(shi)終(zhong)記(ji)得费曼给他的那封信中还有一句话:“不要因为获奖,就认为自己变成專(zhuan)家。”这句话深(shen)遠(yuan)地影響(xiang)了他。在“高能论坛”上,有提问者请他談(tan)对撞(zhuang)机的未来,哪(na)些領(ling)域(yu)可能产生新的发现,他说:“我不知道。”他从不谈论自己不了解的事情(qing)。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有上限(xian)的,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要时刻小心謹(jin)慎。”丁肇中说,比如要知道仪器什么时候(hou)有不正常的现象,这样就可以把这一塊(kuai)的数据取消(xiao)掉。“假(jia)设仪器有故(gu)障(zhang)而你不知道,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和他共同获诺奖的伯(bo)頓(dun)·裏(li)希(xi)特认为丁肇中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对实验的所有细节都很在意”。在硬(ying)幣(bi)的另一面,《自然》雜(za)誌(zhi)曾评论稱(cheng),丁肇中对细节的執(zhi)着導(dao)向了他充(chong)滿(man)控(kong)制(zhi)欲(yu)的管理風(feng)格(ge)。

5月16日,丁肇中出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论坛”。圖(tu)/中新

“科学上的事情不能用投票(piao)解决”

憑(ping)借(jie)一次次“光(guang)輝(hui)的战績(ji)”,丁肇中搭(da)建起了遍及(ji)全(quan)球(qiu)的影响力。到1979年,丁肇中领导的MARK-J实验在德国的PETRA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膠(jiao)子。

如果说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磚(zhuan)头”,胶子就是“水泥(ni)”,负責(ze)“粘(zhan)合”粒子,其作用是傳(chuan)遞(di)粒子间的相互(hu)作用。不过,与没人预料到的J粒子不同,胶子的存在早已被预测,只是被丁肇中的实验最终验证了。

此时,他已是麻(ma)省(sheng)理工学院 (MIT) 物理系(xi)的终身教授。1969年加入MIT时, 他唯(wei)一的條(tiao)件是“允(yun)许在任何(he)地方做实验”。获得支(zhi)持后,他得以在MIT任職(zhi)的同时长期在欧洲工作。此时,他的第三个重要实验得以开展,这也是他牽(qian)头组織(zhi)的第一个全球合作项目,共有中国、美国、德国、西班(ban)牙(ya)和荷(he)蘭(lan)五个国家的机构參(can)与。1979年9月,《紐(niu)約(yue)时报》头版(ban)报道胶子的发现,文中特别提到:“27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实验,在核粒子的国际合作项目史上,这是第一次,也是中国的一大貢(gong)獻(xian)。”

胶子的发现,开啟(qi)了此后半个世纪丁肇中和中国物理学家的合作,先后有近(jin)1000名中国科学家参与了他的实验,包(bao)括(kuo)唐(tang)孝(xiao)威、陳(chen)和生、鄭(zheng)志鵬(peng)、王贻芳等人,他们回国后成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中坚力量。这一切(qie)的起始是1977年8月,刚復(fu)出不久(jiu)的鄧(deng)小平(ping)对丁肇中建议,每年派(pai)10位中国科学家加入他的实验室。1978年1月起,一批(pi)批中国科学家被送(song)了出去。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来美的“破冰(bing)”之旅(lv)中,两国正式簽(qian)訂(ding)《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执行協(xie)议》。

王贻芳1984年从南(nan)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業(ye)畢(bi)业后,被选入丁肇中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3实验组。此时,丁肇中的研究地点已从德国转移(yi)到瑞(rui)士日内瓦(wa)近郊(jiao),这里坐(zuo)落着一个周长達(da)27千(qian)米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1989年正式投入使(shi)用。運(yun)行时,能量分别达1000亿电子伏(fu)特的正、负电子相撞,对撞时的溫(wen)度是太陽(yang)表面温度的4000亿倍,也是宇宙誕(dan)生最初(chu)的1000亿亿分之一秒时的温度。丁肇中团队设计了一个非常巨(ju)大的L3探测器,有六层樓(lou)高,目的是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研究宇宙的起源。

从1982年~2003年,丁肇中花了20年投入到L3实验中,这是他的第四个重要实验。最后得出两个重要的实验结果:宇宙中只有三种不同的电子和六种夸克;电子和夸克都没有体积,半径都小于10-17厘米。L3实验共发表了300篇(pian)文章(zhang),有300人因此获得博士学位,但丁肇中仍觉得“相当不幸(xing)”,因为所有结果都与標(biao)准模型一致(zhi),这是他不想看到的。他说,当实验与理论一致时,我们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只有不一致时,科学才有新的进展。

尤(you)其令(ling)他不甘(gan)心的一点是,电子仍无法被测量。从1965年起,历经40多年,丁肇中才把电子半径的範(fan)围从10-14厘米縮(suo)小到10-17厘米,直到现在,他仍对此念念不忘(wang)。5月16日的采訪(fang)中,丁肇中对《中国新聞(wen)周刊(kan)》说,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却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电,但你去测电子的体积,却永(yong)远找不到,永远比粒子的尺(chi)度要小。

L3实验中,丁肇中的国际合作团队更加龐(pang)大,共有美国、中国、蘇(su)聯(lian)等19个国家的600多名科学家参与,中国的主要贡献是精密(mi)仪器制造(zao)和物理分析(xi)。王贻芳参与了L3实验中重要的物理分析工作。5月16日下午,高能所举办的一场对谈活动中,王贻芳说,MARK-J实验中,丁肇中有意把每个中国科学家分到实验的不同层面,覆(fu)蓋(gai)到整(zheng)个高能物理实验的各种领域方向,这也是后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建设相对順(shun)利的原因。参与MARK -J实验的第一、二批人,日后都成为了BEPC和北京谱仪的核心骨(gu)幹(gan)人员。“每个子系統(tong)的人都是从MARK-J訓(xun)練(lian)出来的。”王贻芳说。

王贻芳指(zhi)出,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得益(yi)于国际合作,从丁肇中领导的MARK -J实验开始,中国科学家迅(xun)速掌握(wo)了国际上最前沿(yan)的方法、技(ji)術(shu)和思想,并以最快速度融(rong)入到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大環(huan)境(jing)中。丁肇生在对谈中还强调,中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别人主导的国际合作,还要主动出擊(ji),“在什么地方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5月16日上午的演讲尾(wei)声,他主动提起对撞机。他说,美国芝(zhi)加哥的Tevatron正负质子对撞机周长6.3公(gong)里,发现了第六种夸克。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周长27公里,实验过程(cheng)中促(cu)发了互联網(wang)的诞生,找到了希格斯粒子。美国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SC)周长是86公里,因为管理不善(shan),1993年被国会终止,之后很多美国優(you)秀(xiu)的高能物理人才去了CERN,有的去了中国和日本。

“对我而言(yan),中国高能所正在讨论的100公里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是一个非常重要、超前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对撞机的能量越(yue)高,越能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这将会改变我们对宇宙的基本认識(shi)。”

尽管丁肇中的前輩(bei)、诺奖得主杨振宁对此持反对意見(jian)。杨振宁认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花费数百(bai)、上千亿元去寻找“只存在于猜(cai)想中的粒子”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显然,丁肇中不同意这点。

目前,为了对撞出更多希格斯粒子的CEPC仍停(ting)留(liu)在紙(zhi)面上。按(an)照初步设计方案,工程造价约400亿元人民(min)币的第一階(jie)段(duan)建设原本應(ying)在2022年开工,如果一切顺利,第二阶段将会升(sheng)级为超级质子对撞机(SppC),能量超过LHC的7倍。

丁肇中说,“做新的事情总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意见不是壞(huai)事。永远记住(zhu),人是向前走的,你不做,别人就会做,你就只能跟(gen)在别人后面。科学上的事情不能用投票来解决,我的每一个实验都遭(zao)到很多人反对,你去做,才能站到大家的前面。”

“我拒绝你的拒绝”

“回顧(gu)你整个职业生涯,哪个实验是最重要或者说最基础的?”

2020年7月,美国物理联合会的口(kou)述历史学家大衛(wei)·齊(qi)格勒(le)在一次采访中这样问丁肇中。他没有猶(you)豫(yu)地回答(da):“20 年或40年后,如果人们回顾我所做的事情,唯一值得一提的可能就是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这是他的第五个重要实验,也是耄(mao)耋(die)之年仍全身心投入的唯一工作。

1993年,美国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SC)项目徹(che)底(di)被国会取消,这对美国高能物理界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挫(cuo)敗(bai),而对丁肇中个人,則(ze)是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齐格勒问他,如果SSC顺利通过,是否他永远不会参与AMS,他说,很有可能。

为观察(cha)到更多预料不到的粒子,地面加速器必然走向更高能量。SSC失(shi)败后,丁肇中有一天在日内瓦附(fu)近的花園(yuan)散(san)步,突然想到,宇宙线的能量比地球上任何对撞机的能量都高得多,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从地面转向太空(kong),直接探测宇宙线?宇宙最强的加速器就是宇宙本身。

1994年,丁肇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选择去做AMS。“全世界能够看清这个过程的人不超过10个。”王贻芳在5月16日下午的对谈中这样说。作为丁肇中曾经的学生和长期合作夥(huo)伴(ban),王贻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丁肇中在决定要做宇宙线的实验后,当时考(kao)慮(lv)了两种方案,一个是太空,一个是地面,他还研究了中国西藏(zang)地區(qu)羊(yang)八井(jing)的地面宇宙线实验。最终,他做了一个超出所有人想象的决定,就是“上天”。

王贻芳解释说,丁肇中当时认为,地面宇宙线实验有相当多困难,因为宇宙线有质量,进入地球后会被大气层吸(xi)收,地面实验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通过模型反推,不太容易(yi)得出可靠(kao)、定量的科学结论。太空雖(sui)然在技术上难度很高,但测量精度很高,所以在地面和太空间,他选择了太空。

虽然说丁肇中的每次实验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在历次反对中,AMS遇(yu)到的阻(zu)力最大,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难度,丁肇中自己曾总结:“这是他做过的最复杂、技术上最具(ju)挑战性的实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过于大膽(dan)的实验构想:将磁谱仪送入太空,在丁肇中之前,从没有人敢(gan)这么想过。

为了“上天”,丁肇中设计了全新的实验方案,首先,实验目标是精确测量宇宙线上的电荷、质量和动量。办法是将一个磁谱仪,也就是磁铁送入国际空间站,带电粒子穿(chuan)越磁谱仪后,其质量和电荷的轨跡(ji)受(shou)磁场影响会发生弯曲(qu)。

但一个繞(rao)不开的难題(ti)是磁谱仪送入太空后,会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发生偏转,就好(hao)像天上有一个大號(hao)指南針(zhen),“一头指北,一头指南,这也是多少年来大家都想把磁谱仪放(fang)到天上却没有成功的原因。”“高能论坛”的演讲中,丁肇中解释道。

为了讓(rang)磁谱仪在天上不转,丁肇中团队在磁铁的设计上獨(du)辟(pi)蹊(qi)径:在上部(bu)有一个顺时针的磁场,下部是逆(ni)时针磁场,组合起来,从外部来看,磁场消失了,这就是永磁体。作为AMS实验中的最核心设備(bei),永磁体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高能所和中国运載(zai)火(huo)箭(jian)技术研究院在北京设计、研制并进行模擬(ni)测试。

AMS是第一个发射(she)到太空中的磁谱仪,也是目前太空运行的最强大、最灵敏的粒子物理探测器,它的终极目标是寻找暗(an)物质和反物质宇宙,如果成功,它将真正揭(jie)开宇宙的起源之謎(mi)。

1995年4月,AMS的第一次飞行实验获NASA批准。1998年6月,美国“发现号”航(hang)天飞机载着AMS-01在太空中飞行了10天,成功收集(ji)了100小时数据。这只是一次飞行实验,但证明了在太空探测高能粒子的可行性。

2003年“哥伦比亚号”飞机失事后,美国宇航局(ju)(NASA)决定将重点转向火星(xing)探测。2005年,AMS的发射计劃(hua)被从航天飞机的任務(wu)清单上刪(shan)除(chu),但丁肇中没有放棄(qi)这一计划。据参与过L3实验的CERN物理学家大卫·斯蒂(di)克兰德回憶(yi),丁肇中有一次要求美国能源部升级LEP的实验,提议被拒绝了,“丁肇中站起来说,我拒绝你的拒绝”。

丁肇中一邊(bian)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合作机构继续建造AMS组件,另一边在华盛(sheng)顿市(shi)中心的五月花酒(jiu)店(dian)长期租(zu)下一个房(fang)间,作为他的“游说办公室”。他邀(yao)请众多议员进入房间,当着他们的面,他打开布满了文件和图表的筆(bi)记本,用做好的PPT陈述AMS的重大意义。2005年,在参议院委员会面前,他同样用五分钟和九(jiu)張(zhang)透(tou)明胶片(pian)说服了在场的很多议员。

王贻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丁肇中的口才很出众,他讲的内容从不人雲(yun)亦(yi)云,有时候非常出人意料。而且(qie)他经常能以通俗(su)易懂(dong)的方式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解释清楚(chu),让人们对此没有疑问。“尤其在给政府(fu)官(guan)员做报告时,他说服美国能源部、NASA的能力是很罕(han)见的。”

2007年,在丁肇中的请求下,美国能源部组织了一次评审会。“我要求必須(xu)找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来评审,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科学院院士或頂(ding)尖的航天工程师,和我面对面讨论,因为一流的科学家可以向前看,对未来有感(gan)知。一般(ban)的科学家第一反应则是錢(qian)给你了,我怎(zen)么办。不出我所料,评审会上,参与的很多人和我有过競(jing)爭(zheng),但最后都同意做AMS。”丁肇中在“高能论坛”的演讲中回忆。

2008年,按照估(gu)算(suan),全世界投在AMS上的钱已达到了15亿美元。丁肇中在五月花酒店的房间内接待了《自然》杂志的记者并对他说:“目前除了这件事(AMS),其他什么我都不做,我对项目出现的所有问题负责。”之后,《自然》讲述了丁肇中与AMS的故事,标题叫《丁肇中的最后一搏(bo)》,这一年,他72岁。

2008年6月18日,美国国会一致通过了H.R. 6063法案,要求NASA“增加一个額(e)外的航班,将AMS-02运送到国际空间站”。AMS-02起飞前几天,丁肇中要求发射台里所有工作人员都离他远一点,他独自想了好几个钟头,回忆过去16年里的每一个重要决定,有没有错误的决定,有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如果不能肯(ken)定万无一失,就不能让它起飞。2011年5月16日,一架(jia)航天飞机载着AMS-02正式升空。

12年后,丁肇中在“高能论坛”上回忆起这段过往(wang),他指出,暗物质是宇宙的主体,占(zhan)到宇宙总重量的90%以上,但人类还观测不到。在AMS运行的12年中,我们已经获得了390万数据,能量范围从1~1万亿电子伏特,实验精确度是1%,数据误差(cha)非常小,而观测到的高能量正电子能量分布与暗物质理论“基本符合”,“但还不能说100%找到了暗物质”。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暗物质有很多理论,一种理论假设暗物质是重质量粒子,实验结果目前和这一理论相符,但基于数据的误差,并不能排(pai)除所有其他理论,未来需要更多的数据去确定暗物质的存在。因此,AMS正在升级,计划将数据的接收度增加300%,“再过十年之后,应该可以排除绝大多数理论”。

王贻芳推测,如果AMS真的发现了暗物质,就意味着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诞生,至于暗物质是否是以粒子的形式存在,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由于国际空间站的退役(yi)时间从2024年延(yan)遲(chi)到2030年,AMS-02也将继续工作到2030年。这也意味着,至少到2030年之前,丁肇中还无法退休。他的妻(qi)子苏珊(shan)告訴(su)《中国新闻周刊》,丁现在常駐(zhu)日内瓦的AMS办公室,隔(ge)几周回一次MIT,从新冠(guan)大流行至今,他延续了每天和全球各地的同事在Zoom上持续数小时开会的习惯,以审查实验的方方面面。“你不能想当然。十年没出问题,不代表明天就不会出问题。”丁肇中接受齐格勒采访时说。

“所以,现在每天你都在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齐格勒问。

“是的。”

发于2023.5.29总第109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丁肇中: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

记者:霍(huo)思伊(yi)返(fan)回搜(sou)狐(hu),查看更多

责任編(bian)輯(ji):

发布于:甘肃嘉峪关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