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凤龙:岳母的葬礼

【散文】张凤龙:岳母的葬礼

作者:张凤龙

来源:中国视窗

岳母走了,生于1922年11月12日(农历九月廿四)的岳母,于2023年6月10日0:30去世,享年102岁,在世36735天。生在民国时代,亲历了军阀混战,国人饱受日寇凌辱的历史,经历了土改、互助组合作社、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及“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旧社会受尽了苦难,新社会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新时代享受现代社会幸福生活的世纪老人、再也难见的裹过脚的老人,安详的、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岳母的后事,一般来说,不用女婿操办,可妻子是独生女,只能有我们来做。我们又是同一个村,虽在外工作多年,但和乡亲们处得关系很好。

一、回家

当天夜里,老人发烧,用药无效,妻子一直守护在老人身边,不时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已求物理降温。午夜时分,她看到老人长出了一口气,便停止了呼吸。岳父安葬在老家,此前早有计划,后事回50公里外的老家安排。

有人帮老人穿好衣服,我紧急通知老家乡亲,从我内心真的不愿给乡亲们打电话,大半夜人们都在梦乡,同时还正值麦收,大家很忙很累。没办法,此前早有约定,无论什么时候,人走后立即打电话通知乡亲。

我给一位近亲和一位负责红白事的乡亲打完电话,又联系部分亲朋帮助处理后事,再联系往回送的车辆。市殡仪馆24小时服务,但晚上车辆不出市区,医院救护车只接病人,不承接这类任务。联系了好多地方都未能如愿,得到的结果是只能联系做殡葬服务的个人车辆。

去哪里找这类车辆?说是医院的救护车司机和做殡葬服务的都有联系。待我下楼接朋友时正好看到一辆停着的救护车,司机告诉我他认识的一车主电话号码,并告诉我先不要打,等他联系过之后再打电话,这里面的原因大家都能猜到。

和车主电话谈好价格之后,不长时间车辆赶到,车况很好,也很专业,和医院的救护车没有多大区别。我们用车上的单架把老人从楼上抬下,安放在车里,便往家乡走,送老人回家。路上很顺利,还听到几阵雷声,下了一阵雨。老天也在为老人流泪。

二、乡亲

我们平时住在城市,隔十天半月也回老家住上一两天,老家平时没人住,因经常回去,定期清除杂草,院里也不显荒凉。家里的钥匙邻居家有。

凌晨3:30车辆到家,二三十个乡亲在门口等候。门口摆了一行砖块,老人进门前有乡亲把砖块拿走。早些年有人病逝在外,不能从门进去,需拆除围墙进家。现在在门口摆上几块砖再拆除,想当于拆墙了。乡亲已把家里安排完毕,负责丧礼的商业组织已到位,水晶棺已摆好,灵棚已搭好,音响已布置完毕。

乡亲们从凌晨一点开始挪动家俱,腾空屋子,筹备后事,一直忙到天亮,来不及休息,紧接又开始第二天的工作。

在丧事安排上我们有一想法,从快从简。我们在这方面给老乡们帮忙很少,家里陪灵的也少,又赶上夏收夏播大忙季节。因此商定,停放三天,第一天烧纸,第二天辞灵,第三天出殡,丧仪尽量简化,请了礼炮和戏班。礼炮是用液化气作燃料的发声设备,模拟烟花爆竹声音,可远程遥控操作,比烟花爆竹安全且环保。

村里没有红白理事会,一般都是以原来的生产队为基础,以宗亲血缘关系为纽带,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人数较少的家族根据地缘关系就近参与其中。这类组织俗称“一排办事”,有主管一人,副主管五六人。

岳母家近亲少,家族人多。他们所在的组织人数较多,成年男性有40多个,女性也不少。主管管理严格,虑事周密,对处理这方面事的程序比较熟悉。此前这类事情中多次强调,谁家都会遇到红白事,遇到这类事每个人都要放下家里的活积极参与,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要说一声。乡亲们也自觉、心齐,管事人安排的任务没有人推辞,坚决执行,保证完成任务。

主管对葬礼有整体安排,谁负责那块工作任务明确,具体到一些环节上谁干什么活都有详细安排。我们定了方案,具体事都有他们操办,再说了,好多事我们也不懂。这里还有一个传统是帮忙的乡亲忙完了事,都回自家吃饭,东家不用管饭。整个丧事处理完毕后吃一次回灵席,也只是全部男性参加。烟酒标准也是村里的传统习惯。

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有长期在外地的乡亲也急忙赶回家,帮助处理后事。众乡亲纷纷前去吊唁,几位七八十岁的老邻居老太太,更是控制不住感情,失声痛哭,有行动不便者也一定要让亲属用三轮车拉着去吊唁,与逝者见最后一面。老人与乡亲们几十年的情谊之深可见一斑。

三、戏班

依照乡俗,丧事有的请戏班,有的不请。

主事的建议请,我们不犹豫,请。只要少麻烦乡亲们,大伙高兴,破费点没关系。

戏班有六人组成,四男两女。鼓、锣、钗,唢呐、笙、二胡,击打和管弦乐器都有,演员吹拉弹唱都会。也有电子琴等现在乐器伴奏,烘托氛围。

戏班成员的演艺水平也不低,工作精神更是可嘉。特别是人多的时候,越唱越来劲,好心人看他们累了,让歇会都停不下来。演唱内容健康向上,时而带些诙谐幽默,引得观众掌声四起,哄堂大笑,没有为吸引观众而演唱低俗的东西。精彩的演唱引得邻村的人们也来观看,高潮时胡同里都站满了人。

戏班的演唱有很多讲究,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唱什么曲子,用什么乐器都有说头。比如:烧纸去的时候吹唢呐,回来时吹短管。讲究多了,我说不好。

乡村戏班的成员很辛苦,平时冒着高温在室外的凉棚演唱,丧仪的各个环节他们都的跟着吹奏。用餐是现场自己做,多是焖饼焖面类的简易饭菜。并且工作时间长,最长时从上午九点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平均每天收入也就二百来块钱。我提议可给戏班多加点钱,主事的说不开这先例,以后还有别人里。也对。后来戏班的人说要瓶白酒,管事的同意后,我建议大热天再加点冰镇啤酒。大家都挺高兴。

四、破土

所谓破土就是确定坟头位置。中国人讲究夫妻合葬,岳父已去世35年,早些年乡村平坟没了坟头,那时也没有卫星定位,坟头位置只是就地边、田埂、电线杆等标志物留下了尺寸。

墓地属于农田,管事人员和承包地的农户进行沟通,刚收完麦子,夏播还没开始,农户没多大损失,碍于多方情面,承包户没提任何要求,沟通很顺利。

破土时间是出殡的前一天下午。我和儿子及几个乡亲下午五点来到墓地,按照原来的尺寸确定位置。几个乡亲用力向下挖,麦田干燥,土地硬实,挖起来很吃力,挖了半天,只挖出半米深直径约一米的坑,但始终不见棺木的影子。我运用考古学知识分析生土熟土,感觉是人类扰动过的熟土,仍找不到。根据土地承包农户的记忆,又向周边扩展了两个点位,结果和第一个点位相同,什么也没找到。

人工挖太费劲,于是决定第二天用挖掘机来找。我对儿子说,回去给你妈说找到了,免得让她掛心,睡不着觉。

第二天早晨五点,挖掘机和配合工作所人员准时赶到现场,还未开始工作,乌云压顶而至,一阵急雨扑来,我未带雨具,有人三轮车里有两件雨衣,给我一件。雨大风急,雨衣作用不大,人们也都淋湿了,好在阵雨时间不长就过去了。

挖掘机工作起来就快多了,由南向北一点点向前推进,挖掘机挖出一块,人工把底面清平,分析土层是否被扰动过,一直推到第一个定点位置,还是不见棺木。不敢深挖,恐触及骨骸。

就在大家失望等待,琢磨下步如何开展之际,一年长者下到坑内,用铁锹向下挖了一下,听到“咔嚓”一声,挖到一铁钉,钉棺盖的钉子。找到了,年长者特别兴奋,大声叫嚷着:“你们挖了半天没找到,我一锨就找到了”。再挖两下,很快找快找到棺木痕迹。至此,大家也都松了口气。后来,年长者又提起此事,我对他开玩笑说:“你今天运气好,该去买彩票”。

挖掘机循着线索在人工的辅助之下,很快就确定了墓坑的位置,从墓葬位置、墓具形式等,多种证据表明此处必定无疑。

位置确定了,挖掘机工作起来十几分钟墓坑挖好,再有人工处理细节。墓坑挖好后,还要有专人看守,防止发生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中午还要给看守人员送饭。一直看到下葬的队伍到来。

五、葬俗

家乡的葬俗很繁杂。报庙、烧纸、送山、入殓、辞灵、出殡、上坟。每个环节上还有好多讲究和禁忌。

报庙,待将遗体安放在水晶棺,俗称收头后,水晶棺头部放一捆草,俗称隐身草,草上盖一件衣服。陪灵的人要到庙上替去世的人到阴间报一下到,去时哭,回来不哭。庙,早已荡然无存,只是去早年间庙的旧址。我们村原来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庙,现在不同的家族报庙的位置也不相同。

烧纸,算是丧仪的正式开始。待陪灵的人到齐后,除自家外还包括亲戚,穿上孝服,男女分别列队,男在前,女在后,哭着到庙上磕头后返回。正常的要烧七趟纸,第一趟烧纸最重要,要等齐所有参加的宗亲。他们家离庙距离远,来回要二十多分钟,征得乡亲同意,整个过程只烧一趟纸。孝服就是用白布拽开,简单缝上几针,依据宗亲关系远近,孝服也有区别,关系近的整身的孝衣,远的是孝帽(男)孝带(女),原来鞋子上也要裱上白布,这些年不多见了。拽孝也有讲究,所有陪灵人只拽一次,遗漏的也不补。

送山,好像是送走逝世人的灵魂,晚上进行。由孝子把门幡背着到庙上走一圈,门幡就是在木棍上挷上长条纸,逝者多大岁数有多少条纸,一开始放在大门口。门幡应该是逝者灵魂的载体,回来要梳头流脸,还要吃饺子,饺子为胡萝卜馅,吃完饺子就该上路了。把门幡放入轿中,伴有童男童女,牵着牛(男逝者则用马),上述均为纸制,举着火把,送到固定的路口,付之一炬,送上西天。麦收季节,天气干燥,田里麦秙极易起火,怕引起火灾,没用火把,用手电筒代替。烧纸质冥品一再强调注意安全,远离可燃物,等完全烧尽后人才能撤回。

辞灵,一般在出殡的前一天。从上午十一点开始,陆续有女性乡亲端着自家包的饺子,来上供祭祀,或单独或结伴,一排办事都要过来;下午则是亲戚带上自己的贡品,摆在神楼前,男性在灵棚前行三拜九叩礼,谁祭拜摆谁的贡品。按说亲戚们应该逐一依次祭拜,为节省时间,改为分类合并进行。贡品也不一样,一般是点心盒,近亲略显贵重,闺女做的贡最大,有猪头、猪脚、方子肉、鸡、鱼、水果、糕点等,足足有40多道。这类贡品是由专门做这份生意的商家提供,价格也不菲,1800元。

辞灵当天晚上还有一项——上三线,先是有戏班唱三出戏,之后在灵前摆三次贡品,每次都是上好贡关上灯,有人递香酒,孝子行三拜九叩拜,连续三次。根据简约的意见,主管安排行一次礼。

出殡,丧礼中最关键的环节。将棺木移到灵棚下,里面垫上纸钱、硬币,撒上小米,逝者由水晶棺移入棺木中,灵棚要遮挡严密,不能见到太阳。遗体在棺内摆正,至亲看最后一眼,不能哭,眼泪不能滴入棺内,否则不吉利。把逝者生前最喜欢的物品及五谷和五色布放入棺内,四周用棉花戗实,然后盖上官盖,用铁钉钉死,盖棺定论。灵柩移动出门前要用条帚在上面从前往后扫一下,用箥箕接住,把财留住。还要把烧纸钱产生的灰装袋,放在棺盖上面。

灵柩出门前,将纸扎压偏装车。纸扎是送给逝者在阴间使用的生活用品,用纸糊制。当时问定什么档位,我回应你们看着办,定的档位是中等偏上。纸扎做工精细,不像手工制作,应该是半机械化专业生产。纸扎品种很多很多,不愿赘述,有许多物品老人生前都没见过,担心老人不会用。我是唯物主义者,从来不信这个,只是入乡随俗,也遂了老人和乡亲们的心愿。

灵柩出门后停在开阔处,避开门口道路,之后祭路、祭杠,祈求神灵保佑一路平安,然后摔盆、烧隐身草和枕头,把逝者的一件衣服扔到房顶,送灵车上路。原来的灵柩是人工抬,有人喊号,众人步调一致,棺头在前;现在多数是用车送,用机械起吊,棺头在后。送葬的队伍,男的步行,手握纸幡,在灵车前引路;女的乘车,手拿金斗银斗,跟随灵车行。走一段停下来哭一通,一直到墓地。

将棺木吊入墓穴,摆正位置,在灵柩头部放上存放食物的小瓮,瓮内放入小米粥、馒头、油条、双白葱,盖好,众乡亲行礼祭拜,然后由挖掘机填埋。到此亲属们撤回,乡亲们负责后续事物,纸扎纸钱应该烧掉,因天干物燥,为防火灾挖坑填埋。

逝者的近亲属回到村里逢人要谢孝,不论辈分高低都要致礼,原来是跪拜致谢,现在低头鞠躬即可。回到家里还要照照镜子、梳梳头、摸摸硬币,去掉晦气,带来财运。

东家在出殡的当天晚上宴请众乡亲们,也叫回灵席。酒席选在邻村一处较好的饭店,乡亲们辛苦了好几天也该喝点放松放松,只是吃好喝好,不喝多就行了。那天,乡亲们把握的很好,大家喝的尽兴,都是安全回到家中。

上坟,出殡的第二天上午亲戚们要到墓地查看,添补坟头,确立香口,焚烧纸钱。为防火纸钱还是采取掩埋的方式。父母有一方去世是上坟,双方去世是圆坟,圆坟要围绕坟墓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三圈。此后,一个月、两个月、一百天还要上坟烧纸。

办理丧事用到的东西太多,没有的需向邻居借,这事上有特别的习俗:借用的物品是只借不送,谁家的东西自己拿回。现在,“一排办事”的组织共同订购了桌子板凳,用完后在本家存放,以后谁家有事再搬走。同时乡村有“白事一条龙”商业组织,办事所需物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需借用的东西就很少了。

岳母的葬礼很顺利。她的女儿在她身旁送老人离去,百岁老人去逝人们说是喜丧,回家的路一路顺风还有雷雨相伴,各个环节乡亲们捧场给力,在农时上也很巧合,刚收完小麦,夏播还没开始。整个过程组织严密,小心谨慎,没事发生任何意外。也许是老人的在天之灵处处保佑着我们。

老人一路走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甘肃天水麦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