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事关高校专业生存 四川两部门发文

重磅!事关高校专业生存 四川两部门发文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建立就业末位专业淘汰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新兴专业、编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建立有效运转的省校两级“就业一招生一培养”联动机制,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得到缓解,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意见》任务清单对高校专业“引入”与“淘汰”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如下:

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

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人才需求实际,支持办学质量好、社会声誉高、就业状况好的高校增加招生计划;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基础性成长性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稳定并适度扩大其招生规模;严格控制特设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省级控制布点专业招生规模,结合高校毕业生人才供需研究报告,对供给饱和以及供给过剩的相关专业适度控制年度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实行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点实行黄牌提示,督促有关高校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调减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低于50%的专业点实行红牌提示,综合用人单位调查和学生评价等情况,适时向社会通报。建立就业末位专业淘汰制度,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末尾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招,需要特殊保护的专业除外。

完善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

严格控制全省布点较多的新设专业,严格控制艺术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专业新增布点;非艺术类本科院校原则上不新设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非艺术类高职学校原则上不新设艺术类高职专业,非医学类高校不新设医药卫生类国控、省控专业,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新设教育类专业。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碳中和、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生态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新兴专业。支持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加强理工农医紧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责令高校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按程序强制撤销。完善专业管理办法,建立有进有出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要按程序予以撤销。

完善专业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探索建立省级专业评估机制,加强专业建设质量的动态监测。建立新设专业检查评估制度,在新设专业招生的次年和毕业学年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的依据。建立专业建设质量抽检机制,重点对布点多、规模大、毕业去向落实率低的专业开展督查。探索建立专业办学条件公开制度和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制度。

各高校应构建分专业、分层次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和毕业生就业监测反馈系统,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建立基于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专业认证的常态监测评估机制。鼓励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升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立足四川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新工科,支持建设一批契合产业发展的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

大力发展新医科,深化医教协同,加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儿科、重症医学、呼吸、精神科、传染病、老年医学等领域临床紧缺专业医生培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大力发展新农科,深化涉农学生耕读教育,建设一批农林领域新兴紧缺急需专业。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新文科,加快非遗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和文创设计等领域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国际新闻传播、翻译等领域后备人才。

完善科研育人 实践育人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建设一批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实务部门学习实习实践,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企业、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实施高阶课程建设计划,建设一批体现前沿学术成果、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的高阶课程,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实施创新实验行动计划,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和产业企业真实项目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开发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探究性的实验项目。实施产教融合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一批“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改进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强化实习导师职责,提升实习效果。

健全就业创业精准指导服务体系

编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核查、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人才供需、就业招生联动状况调查研究等工作,以高质量调研成果服务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支持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四川分中心建设。

健全以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为主要类型的职业培训体系,结合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岗位需要和学生意愿,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灵活采取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实效。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教材的就业引导作用。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建立完善校企师资互派机制,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工作专兼职教师队伍。允许诚信度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校园,用好市场资源促就业。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有就业创业压力和焦虑的大学生加强心理疏导,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服务。加强对就业质量调查结果的运用监督和成效考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内蒙古阿拉善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