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护读懂“讲故事”的医学: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分会成立

让医护读懂“讲故事”的医学: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分会成立

“只靠科学性医学,是无法帮助患者与失去健康作斗争,并找到疾病和死亡的意义的。”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学教授丽塔·卡伦提出“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概念,让强调专业性的医学科学,多了一份人文的滋润。患者讲述、医生倾听等叙事技巧,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只有医生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患者的经历,医疗照护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日前,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分会正式成立,同时为叙事医学分会名誉主委陈德芝、主委张燕华等颁发聘书。

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会长杨放,副会长于莹、胡翊群,上海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方秉华,《叙事医学》杂志社社长邵卫东,仁济医院副院长、嘉定区中心医院院长戴慧莉等出席。

“叙事医学”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已经12年,这种具有叙事能力的医学实践,也被称为“能够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是科学更是人学的医学,通过叙事方式,可以将医学人文内化为职业人格,也成为医学人文落地生根的有效工具。

分会主委、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原党委书记张燕华坦言,以往许多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是疾病,而不是患者,在医学教育阶段,也没有专门教授如何与患者沟通的课程。但其实,中医中的“望、闻、问、切”也有叙事医学的内涵。“后来,大家在工作中渐渐学会了知情告知、礼仪培训等规范,但为何医患关系有时并没有得到改善?因为仍旧没有触及患者内心。”同样的疾病,患者的诉求、想法不同,恐惧、担心也不同,通过关注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利用科学手段与心理调适,才能帮助他们恢复得更好。

为此,嘉定区中心医院率先成立了伦理委员会及叙事医学推进委员会,2018年起,通过叙事伦理查房模式,联合科室医护人员及医务社工、心理咨询师等,通过早交班和查房,了解医务人员隐私保护意识、医患沟通情况;通过病史检查,查看特殊检查、危重患者告知等是否及时记录及记录完整情况;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访谈,了解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职业操守和告知是否及时、告知内容是否能被患者理解。同时,也关注医护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在肿瘤内科病房,面对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年轻肿瘤患者及其不愿放手的母亲,医生觉察到患者身体的病痛与内心的煎熬,关注到患者母亲的不舍、无助与无奈,通过与患者母亲的一番叙事,倾听母亲回忆女儿3年的就医经历与其中的不易,引导患者母亲理解人生是一场旅行,总有终点。“她希望女儿有怎样的终点呢?母亲终于知道,该是放手的时候了,选择在女儿生命的最后阶段了解并满足她的心愿。而面对“坏脾气”患者的指责,新入职的护士选择了认真倾听,并用每日的热情招呼、用心护理对待患者,最后获得了患者的认可,还收到了患者的锦旗。从个人叙事到集体叙事,医护人员日常对患者的尊重关爱小细节,最终也化为了“润物细无声”的患者反馈。

张燕华说,每一次查房中,大家都会拿出两个案例进行讨论,“叙事的医护人员有自己的角度,而听众也会有其他多种解读,在复盘中为下一次医患沟通提供能量。”而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自身也从中获取了职业价值感,消除了职业倦怠,在家庭、亲子等关系中,也更能平和、融洽看待了。

“每当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一个肢体语言、一个拥抱,便传达着一个意思:虽然我暂时不知道如何回应,但我在倾听。”正如六病区护士王春萍曾提到的“不完美的叙事护理”,并非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口才好、懂表达,这时,叙事医学还能推动吗?张燕华说,有这份心最重要,“首先建立关系层面的沟通,然后才是内容上的沟通。知道叙事医学只需要30分钟,但学会需要3天,做好需要3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广东深圳福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