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12月12日 –12月18日)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12月12日 –12月18日)

一、 本周要点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中国经济非常有可能超预期

我觉得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形容2022年,这个字叫“熵”。 造成熵增的原因我们总结一下,我觉得有六个原因。第一个是百年一遇的公共卫生危机引致了全球的滞胀和供应链的失序。第二个原因是全球两极分化和“K型复苏”使得保护主义盛行。第三个造成熵增的原因是 基础科学的天花板效应对生产力发展形成了瓶颈。第四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系统性转变的过程中正在发生一些断层与矛盾。第五个造成混乱的原因是文明冲突和大国博弈造成了地缘形势的紧张。第六个角度我们从自然的角度来看,2022年是太阳黑子活动比较弱的一年,我们称之为太阳黑子活动的极少年。 我们再看一下2023年, 我们会发现熵增的阶段正在迎来转折,我个人判断2023年我们会由熵增的阶段进入到熵减的阶段。 我觉得有两方面关键的原因。一方面关键原因是短期的因素都已经开始出现转机,一些造成熵增的因素已经处在了极端的状态,它现在正在往好的方向做一些转变。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长期的因素有望获得改善,均衡回归正在自然产生一种正向的作用力。我们要知道熵减是要付出努力,是有成本的。2023年全球的滞胀格局也会由此延续,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供应链的重塑、产业链的优化、结构性的调整和全球化的蓄势,也会为我们拾阶而上培养一些新的动能。从熵增走向熵减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第一、变得更加的开放;第二、变得更加的具有竞争力。 明年的布局,从避险转向布局,我个人建议有三个重要的大方向。第一、要对均衡的回归保有耐心。我们看到一些区域、行业、市场出现的超调将会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迎来纠正的一种机会,这也是我讲的这一轮反弹的核心动能。第二,我们要对熵减努力保有期许。在熵减的努力上,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制造业,中国内需的提振,还是整个全球产业链的重塑都会带来一种新的行业性的机会。第三个重要的布局方向是对人类未来保有信心。金融市场的一些主题,特别是关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些未来进化的主题。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认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也会给整个中国资产估值的回归带来一种长期的动能。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将会以怎样的速度走向正常?个人判断中国经济明年是非常有可能会超预期的。另外一个是中国经济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未来将会变成多少?我相信中国经济的长期潜能还是非常充沛,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宏观政策和一系列微观激励的手段,来让潜能有更多的发挥。今年我们看到一系列负面的因素逐步迎来终结,看到了更多的积极因素正在发挥作用。我们看到全球和中国的政策正在逐步转向,聚焦于实体经济的恢复。我们相信2023年将会是全球包括中国踏上熵减之路的一个关键的起始阶段。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11月经济数据探底:背景和后续趋势

第一,11月经济数据再次探底,“六大口径”数据全面回落。第二,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采矿业没有趋势变化,同比甚至高于前值;制造业、公用事业回落幅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一直处于高增长区间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样大幅回落;二是汽车、智能手机的产量增速,均属于正增长区间骤然下行至大幅负增长。第三,消费呈现出类似特征,10月以来变化比较大的一则是与接触型的消费有关的,如餐饮、服装、珠宝;二则是受渠道约束限制的,如汽车、手机。第四,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是地产投资增速继续下行,至-20%左右的区间;制造业投资小幅放缓,但仍有6%以上;基建投资继续逆流而上,单月同比接近14%。今年年内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增速相对较高的一是高技术产业;二是基建领域的水利、公共设施。第五,内生调整趋势、疫情冲击、基数抬升的三重影响下,前期低位企稳的地产数据11月全线走低。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看,单月增速也仍在继续下行过程中,其中自筹资金部分增速新低,是主要拖累。第六,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较前值的5.5%上行。代表学生就业的16-24岁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但25-29岁调查失业率上行幅度较大。其中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骤然上升。第七,客观看待11月数据的影响。由于11月下旬高频数据明显回落,市场对于疫情冲击下月度数据的下行已有预期,最终数据算是一个确认,其对权益和固收的定价影响均不会太大。偏低的数据实际上进一步凸显的系统性的扩内需政策的必要性。第八,从G7货运流量指标来看,11月底是一个拐点,12月后中枢初步抬升。这对应着防疫政策优化虽然对应部分区域数据的波动,但就全国整体来看还是带来了居民半径的扩大,以及经济高频数据的企稳。对市场预期来说,后续更为关键的在于稳增长政策的空间,下一个观测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

二、 经济前瞻

李奇霖(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11月金融数据值得关注的四大信号

1、当前社融和信贷要比10月好了些,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速也有了起色,但社融存量增速进一步下行、M2和M1背离、居民中长期信贷增速偏弱、转贴现利率继续下行对应了金融数据修复的结构不太理想,实体内生融资需求偏弱的矛盾还是没有化解;2、近期偏弱的金融数据有疫情的影响,但即便疫情防控放松,考虑到短期公众对疫情的担忧仍存,外出消费意愿还是偏弱,金融数据修复还需时日,“强预期、弱现实”的矛盾仍存;3、基建是宽信用最为重要的抓手,宏观刺激政策是否能持续发力决定了明年的金融数据的“量”和“质”;4、债券市场短期也不用过于悲观,虽然政策关注潜在的通胀压力,但事实上通缩风险更高,疫情放松后短期内服务业仍受冲击,企业信心修复还需时日,货币宽松不会过快退出,放松和基本面修复在短期不能完全划等号,如果明年要靠基建对冲外需压力,货币宽松和低利率趋势还是要维持一段时间的。

汪涛(瑞银亚洲首席中国经济学家):11月信贷增速进一步放缓

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预期,其中房贷走弱但企业贷款继续好转。银行贷款走弱拖累新增社融小幅低于预期。社融增速放缓,信贷脉冲走弱。我们预计政府或会继续推升信贷来稳增长,包括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基建的信贷支持,适度放松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并进一步放松房地产信贷。然而考虑到去年基数较高和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我们认为年底整体信贷增速可能在目前10%的水平大致持稳。朝前看,我们认为房地产相关的信贷需求可能有所改善,基建和制造业相关的信贷需求可能温和放缓,随着中国经济快速重启、明年消费有望反弹,相关信贷需求可能有所好转。整体而言,我们预计信贷增速可能保持稳健,但2023年可能小幅下行至9.8%。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政策行加力“稳信用”——2022年11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2年11月社融同比少增,低于市场预期。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在于直接融资同比缩量,受债市赎回流动性冲击、政府债发行节奏错位等因素影响;表内信贷投放不强,也对社融构成一定拖累。新增社融的支撑在于表外融资压降力度趋缓,主要得益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金融监管政策边际松动。央行、银保监会在“16条”中明确提出信托支持房地产融资,对表外融资的扩张较为利好。11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人民币贷款的拖累依然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和企业短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构成一定支撑。1)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强劲表现。2)居民贷款今年以来表现持续偏弱。11月M2增速提升0.6个百分点,相比M1和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的差值均走廓。存款结构方面,企业存款同比多减,居民、财政、非银存款均同比多增。其中有两条值得关注的线索:一是,企业现金流压力加大,这是M2-M1增速差值走廓的原因所在。二是,债券市场短期大幅调整背景下,居民存款同比增量创年内新高,非银存款也同比多增。11月金融数据表现不强,货币政策推进“稳信用”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消费和地产疲弱态势下,居民端信贷尚无起色。二是,面对赎回冲击,债券二级市场定价的有效性仍显不足,这对一级发行产生负面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政策性银行作为广义财政的一部分,叠加央行PSL配合,在11月的稳信用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财政货币政策将在更大程度上配合,共同致力于“稳增长”和“稳信用”的目标。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中国经济非常有可能超预期

我觉得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形容2022年,这个字叫“熵”。 造成熵增的原因我们总结一下,我觉得有六个原因。第一个是百年一遇的公共卫生危机引致了全球的滞胀和供应链的失序。第二个原因是全球两极分化和“K型复苏”使得保护主义盛行。第三个造成熵增的原因是 基础科学的天花板效应对生产力发展形成了瓶颈。第四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系统性转变的过程中正在发生一些断层与矛盾。第五个造成混乱的原因是文明冲突和大国博弈造成了地缘形势的紧张。第六个角度我们从自然的角度来看,2022年是太阳黑子活动比较弱的一年,我们称之为太阳黑子活动的极少年。 我们再看一下2023年, 我们会发现熵增的阶段正在迎来转折,我个人判断2023年我们会由熵增的阶段进入到熵减的阶段。 我觉得有两方面关键的原因。一方面关键原因是短期的因素都已经开始出现转机,一些造成熵增的因素已经处在了极端的状态,它现在正在往好的方向做一些转变。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长期的因素有望获得改善,均衡回归正在自然产生一种正向的作用力。我们要知道熵减是要付出努力,是有成本的。2023年全球的滞胀格局也会由此延续,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供应链的重塑、产业链的优化、结构性的调整和全球化的蓄势,也会为我们拾阶而上培养一些新的动能。从熵增走向熵减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第一、变得更加的开放;第二、变得更加的具有竞争力。 明年的布局,从避险转向布局,我个人建议有三个重要的大方向。第一、要对均衡的回归保有耐心。我们看到一些区域、行业、市场出现的超调将会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迎来纠正的一种机会,这也是我讲的这一轮反弹的核心动能。第二,我们要对熵减努力保有期许。在熵减的努力上,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制造业,中国内需的提振,还是整个全球产业链的重塑都会带来一种新的行业性的机会。第三个重要的布局方向是对人类未来保有信心。金融市场的一些主题,特别是关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些未来进化的主题。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认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也会给整个中国资产估值的回归带来一种长期的动能。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将会以怎样的速度走向正常?个人判断中国经济明年是非常有可能会超预期的。另外一个是中国经济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未来将会变成多少?我相信中国经济的长期潜能还是非常充沛,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宏观政策和一系列微观激励的手段,来让潜能有更多的发挥。今年我们看到一系列负面的因素逐步迎来终结,看到了更多的积极因素正在发挥作用。我们看到全球和中国的政策正在逐步转向,聚焦于实体经济的恢复。我们相信2023年将会是全球包括中国踏上熵减之路的一个关键的起始阶段。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2023年我国出口将如何演绎

2022年出口增速快速下行。高通胀挤压海外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海外加息将抑制出口贸易的增长。全球经济和贸易下行压力增大,我国出口预计同步下滑。美国生产消费需求回落,明年经济可能进入衰退。欧洲深陷通胀高企、能源危机、制造业低迷的困境,经济前景十分暗淡。东盟可能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方向,但来自东盟外需的持续性可能减弱。我国全产业链体系将凸显供给优势,支撑出口韧性。明年我国出口供给优势仍可能显现。我国出口产业链的库存去化和脆弱性的问题需要关注。 明年多数经济体的生产和消费品需求大幅走弱,在需求弹性偏弱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贬值对出口的滞后性推动能否发挥作用仍存在不确定性。疫情后我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效应,即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2023年总量效应走弱将成为影响出口的主因,出口增速可能前低后高。 虽然明年出口整体增速可能回落,但在“RCEP政策红利、欧洲制造业去化、全球去碳化及能源博弈”这三大因素影响下,我国出口仍会有结构性亮点。 一是集成电路和机器零件等传统工业品出口有望扩张。二是欧洲制造业去化将对我国的化工、交运等行业带来出口替代机会。三是电动汽车、光伏、电池等新能源相关品的出口增长有望加快。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权威机构对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和全球贸易增速预测,依照基准、乐观、悲观三种情景对我国的出口增速进行预测。基准情景下,全球经济下行,海外需求如期收缩,但供应链韧性犹在。据此预计2023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左右。乐观情景下,海外需求下行较为缓慢,国内疫情制约降低,供应链优势强化凸显。据此预计2023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8%左右。悲观情景下,海外需求超预期下行,供应链托底支撑作用有限。据此预计2023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6%左右。据估算,若出口增速为悲观情形的-6%,则对GDP的拖累可能在1个百分点左右。针对严峻的出口形势,需要大力推进稳外贸政策,综合各项举措保障和促进出口,在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充分利用RCEP红利,扩大区域贸易合作。加大力度拓展出口多元化发展空间。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持。多举措规避汇率风险并推进人民币结算业务。积极发展跨境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11月经济数据探底:背景和后续趋势

第一,11月经济数据再次探底,“六大口径”数据全面回落。第二,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采矿业没有趋势变化,同比甚至高于前值;制造业、公用事业回落幅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一直处于高增长区间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样大幅回落;二是汽车、智能手机的产量增速,均属于正增长区间骤然下行至大幅负增长。第三,消费呈现出类似特征,10月以来变化比较大的一则是与接触型的消费有关的,如餐饮、服装、珠宝;二则是受渠道约束限制的,如汽车、手机。第四,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是地产投资增速继续下行,至-20%左右的区间;制造业投资小幅放缓,但仍有6%以上;基建投资继续逆流而上,单月同比接近14%。今年年内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增速相对较高的一是高技术产业;二是基建领域的水利、公共设施。第五,内生调整趋势、疫情冲击、基数抬升的三重影响下,前期低位企稳的地产数据11月全线走低。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看,单月增速也仍在继续下行过程中,其中自筹资金部分增速新低,是主要拖累。第六,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较前值的5.5%上行。代表学生就业的16-24岁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但25-29岁调查失业率上行幅度较大。其中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骤然上升。第七,客观看待11月数据的影响。由于11月下旬高频数据明显回落,市场对于疫情冲击下月度数据的下行已有预期,最终数据算是一个确认,其对权益和固收的定价影响均不会太大。偏低的数据实际上进一步凸显的系统性的扩内需政策的必要性。第八,从G7货运流量指标来看,11月底是一个拐点,12月后中枢初步抬升。这对应着防疫政策优化虽然对应部分区域数据的波动,但就全国整体来看还是带来了居民半径的扩大,以及经济高频数据的企稳。对市场预期来说,后续更为关键的在于稳增长政策的空间,下一个观测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

三、 投资策略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大盘逐步从反弹走向反转

12月12日,沪深两市出现了震荡调整的走势,但是消费板块依然表现强势,领涨两市。现在影响市场的一些因素都在边际变好,从疫情防控方面来看,根据当前奥密克戎的特点,逐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消费复苏需要时间,而且放开的初期是黎明前的黑暗,等过几周高峰期过去,人们的恐慌心理消除之后,消费会真正的活跃起来,包括像白酒、食品饮料、旅游免税,中药等板块都会有比较强势的表现。现在仍然是布局的时机,如果说10月份市场下跌的时候属于左侧建仓,那么现在趋势逐步确立,已经进入到右侧建仓阶段,错过左侧建仓的投资者不应再错过右侧建仓的机会。2023年A股和港股有望迎来结构性牛市的行情,一些被错杀的优质股票有望出现恢复性上涨,甚至不排除部分优质龙头股创出历史新高。在市场趋势逐步确立,投资者信心逐步回升的情况之下,坚持价值投资,坚定持有优质股票或者优质基金来抓住市场的机会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李奇霖(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一轮来自理财的信用冲击

当前的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市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及同业存单收益率明显上行,陷入了一轮“抛售潮”。基本面支撑的论据不足,寻找收益率上行的原因只能从流动性层面去找了。 债券市场收益率快速上行与“非理性抛售”大概率来源于银行理财赎回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金融市场是看预期的,虽然现在经济基本面没看到向上的支撑,但不妨碍大家认为未来会更好,如果未来房地产会好,稳增长也发力了,疫情放松后人流、物流、资金流也重新畅通了,那宏观环境显然会向有利于股票的方向迁移,未来经济基本面向好对债券市场来说是不利的,于是市场收益率开始上行。相比于利率,对信用的冲击更大。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受到的冲击更大。短期看,得增加接盘容量,引导保险资金、银行自营及证券自营有序承接被市场抛售的债券,不仅是要增持国债,更重要的是要扩大信用债、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持有规模,降低市场波动率。长期看,应加强投资者教育,销售过程中应严禁明示暗示预期收益率,强化风险提示和客户经理培训,杜绝“唯规模论”的发展倾向,鼓励理财子公司差异化竞争,通过差异化的、有特色的产品设计及扎实的投资业绩吸引客户,用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表现反哺规模扩张,加快推进理财子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等等。对于负债端稳定的机构,非基本面因素的流动性冲击将衍生出千载难逢的配置机遇,即使怕未来经济复苏导致债券走熊,当下也可以缩短久期,规避久期风险,只聚焦高票息,为2023年做准备。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利率回归正常化,加息进入“深水区”——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点评

12月例会决定加息50bp,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升至【4.25-4.5%】,与市场预期保持一致。综合而言,FOMC对2023年美国宏观经济的看法整体上仍处于“滞胀”象限,但相比2022年,“滞”有所增强,“胀”有所缓解。 联邦基金利率已经回归正常水平,未来更需要美联储在“紧缩不足”和“紧缩过度”之间取得平衡。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物价下降得多快,就需要多关注美国经济基本面的信息,因为通胀下降的斜率约等于总需求下降的斜率。前者有助于抬升风险偏好,后者却会压制企业盈利(EPS)。所以我们认为,与10月以来的交易逻辑不同的是,未来成长或跑赢周期价值。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稳增长刻不容缓,防止明年一季度经济再探底

11月是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关键转折点 ,但真正全面落实是在12月7日“新十条”颁布之后,新增密接人数此时才出现拐点。1、当前经济的核心矛盾仍是总需求不足,三重压力仍未根本解决;经济的支撑力量主要来自于财政、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房地产纾困政策尚未明显见效。其一, 从宏观需求看,全球经济下行引发出口回落、疫情反弹制约消费、房地产市场风险拖累房地产投资。其二,从微观主体看,预期偏弱、居民企业加杠杆和扩张动力不足。其三,财政支出加快带动基建投资上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明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形势的严峻性不亚于今年:外需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第一波疫情高峰短期将冲击供给和需求,春节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要防止届时的人口大流动引发疫情在低能级城市和乡村的冲击,稳增长已成当务之急。3、物价方面,短期内“稳增长”重于“防通胀”。4、就业压力增大,稳就业保民生。

一周新闻热点20221212-1218

最新疫情追踪

全球方面,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2月16日17时07分(北京时间12月17日0时07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47972911例,累计死亡病例6642832例。16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807865例,死亡病例新增3701例。

通信行程卡13日0时下线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同步下线。(新华社)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方案通知明确:现阶段,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第二剂次加强针与上一针间隔6个月以上,所有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的疫苗均可用于第二剂次加强免疫。优先考虑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或采用含奥密克戎毒株或对奥密克戎毒株具有良好交叉免疫的疫苗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央视财经)

房地产新闻一览

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提到,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新华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中新财经)

国家统计局:2022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 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3863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住宅投资94016亿元,下降9.2%。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968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33916万平方米,下降6.7%。房屋新开工面积111632万平方米,下降38.9%。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1734万平方米,下降39.5%。房屋竣工面积55709万平方米,下降19.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0442万平方米,下降18.4%。(证券时报)

央行:11月份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6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3个百分点。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976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68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6680亿元。11月末,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8621亿美元,同比下降15.3%。当月金融机构外币存款减少20亿美元,同比多减63亿美元。(央行网站)

11月70城房价出炉:16城新房价格环比上涨 杭州领涨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数据,2022年11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一线城市同比涨幅回落、二三线城市同比降势趋缓。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略扩,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幅收窄或与上月相同。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1个,比上月减少7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62个,个数与上月相同。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回落,二三线城市同比降势趋缓。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1个和64个,个数均与上月相同。(央视财经)

多家银行推出房贷延期还款措施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广州、深圳、北京、上海、重庆、郑州、青岛等地的多家银行推出房贷延期还款纾困措施,切实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帮助各市场主体积极应对疫情冲击、渡过难关。据了解,延期还款面向的纾困人群主要包括因感染新冠住院治疗或隔离的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及其配偶、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人员等。房贷延长期限3个月至36个月不等,多数银行延期时间集中在一年以内,也有部分银行并未明确最长宽限时间,需要客户根据实际情况与银行协商。(中国证券报)

甘肃兰州:取消限售个人房贷不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12月13日,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兰州市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涉及多条房地产方面的措施。文件提出,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阶段性调整兰州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5年期以上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4.3%下调至4.0%。取消现行限售政策,个人购买的住房,自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后即可上市交易,已按原有限售规定在《不动产权证》上注记限售的按现行规定执行,上市交易不受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不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澎湃新闻)

山西适度下调商品房预售资金重点监管额度据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12月4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的实施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会上,山西省提出,着力解决房地产业民间投资下行压力较大的问题,提出稳定房地产业民间投资3条举措,包括适度增加供地、探索政府主导盘活闲置商品房用于补充保障性租赁住房、适度下调商品房预售资金重点监管额度不超过5个百分点等。(每日经济新闻)

多个热点地区发布稳楼市政策近期,杭州市、佛山市等热点地区接连发布稳楼市政策,提振购房者信心意图明显。稳楼市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放松限购区域、放松信贷政策等。此外,以郑州市为代表的部分热点地区近日开展商品房团购活动,多举措促进楼市成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多地继续优化楼市调控政策,对修复当地房地产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中国证券报)

杭州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降至四成据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网站13日消息,杭州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通知》。《通知》显示,为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信贷作用,支持缴存职工合理的住房需求,对杭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有关政策作出调整。职工家庭名下无住房,无住房贷款记录或有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且相应贷款已结清,为改善居住条件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自住住房的,执行首套房政策,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对于职工家庭名下拥有1套住房,或无住房但有住房公积金贷款记录且相应贷款已结清,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自住住房的,执行二套房政策,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中新社)

全国宅地出让规模“腰斩” 多城土拍加推迎来翘尾行情 根据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截至2022年11月中旬,全国涉宅地块通过招拍挂方式成交的土地总建筑面积仅剩下7.28亿平方米,较2021全年下跌58%,即便加上预估的12月成交量,今年涉宅地块成交规模腰斩几乎是“板上钉钉”。不仅如此,长春等城市的涉宅用地成交规模甚至同比下滑九成,跌至谷底。但随着房地产融资新政暖风劲吹,部分房企正在重新审视土地市场和拿地策略,多城也在12月的最后十多天给土拍加场次,释放出土地市场回温信号。(第一财经)

马鞍山市: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房公积金可提高贷款额度据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网站12日消息,马鞍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支持我市多子女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的通知》,其中明确,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且未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多子女家庭:单方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额度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万元;夫妻双方均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额度可在现在基础上增加10万元。通知自2022年12月12日起施行。(中新财经)

基金新闻一览

今年已有208只公募基金“退场” 临近年末,基金行业优胜劣汰加速,多只公募基金宣布清盘。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08只公募基金宣布清盘,其中,11月以来清盘的基金数量为50只。在业内人士看来,近些年来,公募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发展,资产管理规模屡创新高,虽然每年均有相当一部分基金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不景气,反而体现了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促进公募基金整体的良性发展。(上证报)

中国开放式公募基金三季度净销售超700亿美元 2022年三季度全球受监管开放式基金缩水25.66万亿元,2022年前三个季度全球受监管开放式基金则已缩水超过百万亿元。三季度,中国开放式公募基金实现了超过700亿美元的净销售(销售额-赎回额),净销售额全球排名第一,这是中国蝉联全球受监管开放式基金季度净销售额第一。 (中国基金报)

经济新闻一览

货银对付改革12月26日正式实施 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为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中国证监会于今年年初启动货银对付(DVP)改革,修订《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12月16日,证监会表示,目前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将于12月26日正式实施。同日,中国结算发布《关于货银对付改革正式实施并进入过渡期的通知》(简称《通知》)表示,货银对付改革自12月26日正式实施并进入过渡期,过渡期6个月。各结算参与人于12月24日前做好业务和技术上线准备,确保DVP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证监会表示,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利于从制度上增强结算系统安全性,进一步吸引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证券日报)

央行:2023年的货币政策总量要够 结构要准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对2023年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解读。他表示:2023年的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新浪财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新华社)

央行: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或者以任何形式运营金融基础设施12月14日,央行就《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国证监会负责涉及证券、期货及其相关活动的新设金融基础设施准入管理;央行负责新设支付系统、基础征信系统以及银行间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的准入管理;其他新设金融基础设施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其他相关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准入管理。涉及或可能涉及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或相关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认为确有必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应当报经国务院同意后批准。对于其中影响或可能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依法进行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或者以任何形式运营金融基础设施,不得使用“金融”“交易所”、“交易中心”、“登记结算”、“清算”、“交易报告”等涉及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或近似的名称。(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易纲: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据中国人民银行公众号,央行行长易纲发文《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举措包括:(一)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落实金融机构及股东的主体责任,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四)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证券时报网)

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发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其中提到,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农垦、农业水价、集体林权、国有林场林区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新华社)

郭树清: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要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明确金融风险处置的触发标准、程序机制、资金来源和法律责任。在强化金融稳定保障机制的条件下,建立完整的金融风险处置体系,明确监管机构与处置机构的关系。区分常规风险、突发风险和重大风险,按照责任分工落实处置工作机制,合理运用各项处置措施和工具。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险基金及其他行业保障基金不能成为“发款箱”,要健全职能,强化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法治化处置平台作用。(证券时报)

郭树清: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推动法人机构业务牌照分类分级管理12月14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人民日报发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章称,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推动法人机构业务牌照分类分级管理。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监管技术、方法和流程,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充实政策工具箱,完善逆周期监管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防范风险跨机构跨市场和跨国境传染。加强功能监管和综合监管,对同质同类金融产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穿透式监管,实行公平统一的监管规则。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对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实施常态化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强化金融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每日经济新闻)

银保监会: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基础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保监会14日对外发布通知,要求积极稳妥做好线下金融服务。要结合实际分类制定一线网点营业方案,在确保员工和客户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能开尽开”原则,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基础金融服务需求。要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全力做好医疗卫生、物流保供、服务消费等行业的资金保障和金融服务工作。银保监会要求,大力推广使用线上金融服务。要积极引导客户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无接触方式办理业务。畅通线上渠道,为客户提供“7×24小时”便捷、高效、稳定的金融服务。(新华社)

北京互联网法院:直播平台对主播侵权致损后果应承担连带责任北京互联网法院15日发布网络音乐著作权案件审理情况,在直播领域,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演唱他人歌曲,或者将他人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在短视频领域,音乐是短视频制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使用形式也更为复杂多样。对此,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如下司法裁判导向:一、直播平台参与主播直播打赏分成,并设置专栏提供直播回看服务,且未尽到与其商业模式相匹配的注意义务,其对于主播侵权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二、短视频平台对用户利用平台曲库中未经授权歌曲制作并传播短视频的行为,应承担连带责任。三、短视频剪辑平台明知第三方平台授权不明,仍为侵权录音制品提供定向搜索,构成侵权。(澎湃新闻)

国家统计局: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2.2%(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0.31%。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国家统计局)

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1月至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1%。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其中,商品零售下降5.6%。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大的出行类商品销售下降,对消费市场影响较大。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4.2%和1.6%。同时,餐饮等接触式消费受到较大冲击,11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8.4%。(中国新闻网)

央行: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 央行初步统计,2022年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少增157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648亿元,同比多减514亿元;委托贷款减少88亿元,同比多减12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65亿元,同比少减182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90亿元,同比多增57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596亿元,同比少341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520亿元,同比少163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88亿元,同比少506亿元。1-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4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1万亿元。(中新社)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12.4%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当月净投放现金1323亿元。(北京日报客户端)

提振投资者信心多家理财公司已出手自购旗下产品从多个信源获悉,近期已至少有3家理财公司通过自营资金购买旗下理财产品,以提振投资者信心,部分公司还有望投入更多资金购买旗下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渐成趋势。当前市场情况下,投资者一方面要坚持长期投资,以时间换收益;另一方面,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调整投资策略,可适当增配现金管理类产品和低波产品。(中证报)

银行理财连续4周减持债券 为应对赎回压力,银行理财机构已连续4周减持债券。普通信用债以及部分银行“二永债”(即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成为被“砸盘”对象。而本月2.5万亿元定期开放理财的到期,给银行理财市场再添不小的赎回压力。多位银行理财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的背景下,产品波动大,流动性管理比较困难,建议丰富估值体系。在分析人士看来,银行理财市场风险整体可控。长远来看,理财公司应优化产品运作策略,强化投研能力,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上证报)

长沙招商新政最高奖励1000万 据“长沙发布”消息,长沙市政府召开《长沙市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解读“招商新政十二条”。“新政十二条”不仅将“三类500强”首次投资项目最高奖励从原有政策的400万元提升到1000万元,新引进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生产型外贸项目也首次被纳入奖励范畴,分别给予最高奖励1000万元和500万元。此外,支持供应链精准招商,对成功引进关联企业的原在长主机或配套企业给予奖励。对全市产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招商项目,将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长沙发布)

国家统计局: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5%;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6.2%,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6.0%。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7%。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7小时。(经济观察网)

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 当地时间12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50个基点到4.25%至4.5%之间,这也是美联储今年第七次加息。此外,美联储预测明年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5.1%的峰值,预计到2024年底利率降至4.1%,到2025年底降至3.1%。据悉,美联储在今年6月、7月、9月和11月连续四次加息75个基点,而此次加息50个基点决定表明了加息速度的放缓。(央视新闻客户端)

欧洲央行决定加息50个基点 当地时间12月15日,欧洲央行管委会会议决定加息50个基点。三项主要利率中再融资利率升为2.50%,边际贷款利率为2.75%,存款利率为2%。这是欧洲央行自今年7月以来半年内的第四次加息。欧洲央行持续加息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欧元区的通胀。与加息相配合,欧洲央行还采取了收回长期再贷款和缩减购债规模等措施。(央视财经)

英国央行决定加息50个基点 当地时间12月15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3.5%。这是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连续第九次加息。英国央行自去年12月以来,已将基准利率自0.1%上调至目前的3.5%。(央视财经)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预计2023年不会降息 当地时间12月14日,在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的决定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讲话称,美联储预计持续加息的行动有助于将通胀率恢复至2%的目标。他还指出,预计2023年不会降息,而明年2月会议上宣布的加息幅度将取决于经济数据。鲍威尔指出,加息行为不会使经济陷入衰退,且在美联储确信通胀率将持续下降至2%之前,美联储应该不会考虑降息。(每日经济新闻)

瑞典11月年度通货膨胀率创41年来新高 瑞典11月份的年度通货膨胀率为11.5%,高于10月份的10.9%,创下1981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该国统计局周三还宣布,11月份的月通胀率为1%,高于上月的0.2%。按年计算,食品和非酒精饮料的价格涨幅最大,涨幅为18.6%。(金融界)

美国11月CPI同比增长7.1% 当地时间13日,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就是CPI同比增长7.1%,低于此前一个月的7.7%,略低于市场预期。此次的CPI数据备受市场关注,因为美联储即将在北京时间15日凌晨公布最新的利率决议,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放缓加息步伐,加息50个基点,低于今年6月以来连续四次、每次加息7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的最新数据显示,美联储本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高达72.3%,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27.7%。(央视财经)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22年全球贸易额将达32万亿美元 当地时间13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全球贸易更新》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贸易额将达到约32万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货物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近25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约10%;服务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近7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约15%。这一水平主要受益于今年上半年的强劲增长,而自第三季度以来,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央视新闻客户端)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今年全球实际GDP增速将放缓至3.3% 联合国贸发会议12日发布的《2022年统计手册》指出,全球实际GDP增速将从2021年的5.7%下降到2022年的3.3%。贸发会议的这份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商品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速都将放缓。商品出口的增速预计将从2021年的26.5%下降到13.8%,服务出口增速则从2021年的17.2%下降至14.6%。(央视新闻客户端)

德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暴涨近40% 当地时间12日,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德国10月份农产品生产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37.9%,其中植物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6%,动物产品生产价格的涨幅更是达到了46.8%。联邦统计局表示,农产品生产价格的上涨主要源于粮食价格的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10月份德国粮食价格上涨了33.8%,这也导致了蔬菜和土豆等价格上涨,畜牧业产品价格更是大幅攀升,其中牛奶价格同比上涨56.3%,鸡蛋价格同比上涨35.7%。(央视财经)

韩国:预计今年将出现创纪录的贸易逆差韩联社12日报道称,韩国关税厅当天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韩国12月前10天出口额同比减少20.8%,为154.21亿美元。韩媒分析称,韩国出口最近两个月连续减少,本月前10天韩国贸易逆差接近50亿美元,未来韩国很有可能创造1997年之后连续9个月出现贸易赤字的新纪录。(环球时报)

股债汇新闻一览

中共中央、国务院: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构建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发挥工资激励保障作用。完善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激励政策。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完善股票发行、信息披露等制度,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新华社)

外汇局:11月银行结汇13304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月,银行结汇13304亿元人民币,售汇13754亿元人民币。2022年1-11月,银行累计结汇157776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151344亿元人民币。(中新经纬)

深交所启动大湾区债券平台跨境债券挂牌业务试点深交所发布《大湾区债券平台跨境债券挂牌业务试点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启动大湾区债券平台跨境债券产品挂牌服务试点工作。《指引》明确,大湾区债券平台定位于跨境债券的信息披露及相关服务,试点范围为在中国香港地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产品(以下简称跨境债券),且发行人应为中国政府类发行人以及优质企业类发行人。试点阶段,挂牌债券发行人将通过平台进行持续信息披露,平台还将为发行人等用户提供线上路演及线上会谈等相关服务支持。下一步,深交所将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及时评估试点效果,立足跨境债券市场各参与方需求,逐步探索完善大湾区债券平台服务功能,为服务大湾区建设发挥更大作用。(新浪财经)

深交所紧抓三条主线推进上市公司监管和服务近日,深交所连续组织召开深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座谈会,深交所负责人表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深交所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重要职责,也是深交所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的重要使命。深交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紧抓三条主线推进上市公司监管和服务工作,一是健全市场基础功能,完善多元包容的创新支持市场机制,建设全链条全过程的上市公司服务体系,二是推动支持国企改革,增强综合效能,三是促进民企聚焦主业、激发活力、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形成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深市上市公司群体,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香港证监会发布香港投资者标识符制度12月12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证监会)公布,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标识符制度(以下简称“香港投资者标识符制度”)将于2023年3月20日推出。这标志着“港股实名制”正式开启。香港投资者标识符制度推出后,所有投资者的交易指令均将有唯一编码。中介人须尽快取得客户同意,以符合证监会的规定及相关的数据私隐法例。而不同意的投资者,在2023年3月20日之后,将只能卖出持有的证券,不得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买入证券。(中国基金报)

港交所拟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庄家机制 12月13日,港交所宣布旗下证券市场即将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进一步支持人民币柜台在香港上市、交易及结算。待监管机构批准及市场准备就绪后,各项新措施的登记程序预计可于2023年上半年开始推行。双柜台模式主要是指同一只上市公司股票可以用港币计价也可以用人民币计价,比如港交所的股票目前是港币计价,将来可能增加一个币种——人民币计价。双柜台庄家机制,可以理解为庄家通过人民币和港币两种选择,不停买卖同一只股票。即可以港币买入,人民币卖出,从而为股票提供流动性和进行套利。(证券时报)

信托资金忙“搬家” 证券市场成最大投向领域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度末,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余额为4.18万亿元,证券市场已成为资金信托投向的第一大领域。与此同时,在证券市场信托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信托资产规模企稳回升,三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达21.07万亿元。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行业转型加速,信托资金涌入证券市场的趋势大概率会延续,资本市场将迎来更多长期增量资金。 (上证报)

A股年内285家实施定增外资机构参与热情高涨 中小科创公司受青睐今年以来,A股定增市场持续升温,外资机构参与热情高涨。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以发行日为基准,截至12月13日,年内已有285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增,累计募资总额6364亿元。其中,77家公司的发行对象中出现外资机构身影,占比27%。从企业属性看,中小型上市公司成为外资机构的一大选择,外贸尤其青睐“双创”板块公司。上述77家公司中,33家为市值低于100亿元的中小型企业,占比43%。其中,15家属于创业板、科创板企业,占比45%。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获外资机构看好,新能源行业更被投下“重注”。(央广资本眼)

分类市场观点20221212-1218

房地产

浙商证券:

政策面:本周中央政治局会议未直接提及房地产,证监会发文释放商业REITs利好,南京、重庆等核心二线城市发布需求端限购政策。中央:本周证监会官方公众号发文表示,加快打造REITs市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板块,研究推动试点范围拓展到市场化的长租房及商业不动产等领域。各地:1)南京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武汉放宽限购范围:我们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南京、武汉对需求侧的调整,对全国楼市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2)重庆市、河南新乡市发布组合政策,从多个方面解决房企融资问题;3)安徽来安县发布政策协调收购困难房企库存房源;4)海南省拟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分级监管和联合惩戒;5)厦门市放宽限购范围;6)北京于12月6日及12月9日先后发文支持改善房企融资现状;7)江苏南通市调整住房套数认定标准;8)广东省佛山市取消部分区域的住房限购政策。

基本面:本周二手房市场成交环比上涨,同比增速连续5周降低,新房市场环比下降,仍保持低位震荡。本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290万平,环比为-1.7%,环比较上周下降4pct;同比-9.3%,同比较上周上升16.4pct。新房市场分线城市来看,本周一、三线城市数据环比下降,二线城市环比上涨,且同比跌幅收窄。18城二手房成交面积127万平,环比+7.6%,环比增速较上周上升16.2pct,同比+7.4%,同比增速较上周下降2.6pct。二手房市场分线城市来看,本周一线城市同环比下降,二、三线城市环比上升。我们认为,本周二手房市场受益于疫情政策调整,部分地区二手房带看量及成交量增加,虽成交量同比已连续12周保持同比正增长,但同比增速已连续5周持续降低。新房市场环比增速下降,成交量仍保持低位震荡。

板块行情:SW房地产上涨2.77%,房地产跑输大盘0.52pct,表现弱于大市。 恒生地产建筑业上升10.80%,跑赢大盘4.24pct,表现强于大市,恒生地产建筑业本周收益率排名1。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上涨17.07%,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跑赢大盘10.50pct,表现强于大市。

本周观点:①本周12月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未直接提及地产但重点不离地产,此次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整体方向明确是要“稳”和“化风险”。 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趋势不改,政策放松窗口仍在,2023年可能会全年保持政策宽松周期。②本周证监会发文释放REITs利好,首次提及推动商业REITs,为具有一定存量资产业务的房企增加融资渠道,利于盘活沉淀资金。③本周南京、厦门、佛山等重点城市优化需求端政策,对全国楼市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我们认为未来核心城市在降低首付比例、优化限购政策方面仍有空间。④全国防疫政策持续调整,短期内对二手房成交较新房成交或具备更明显的刺激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当前融资政策利好频出,落地迅速,但政策利好仍然具有选择性,稳健经营的高信用龙头和区域小而美能够率先承接利好。重点推荐:1)综合能力最优的龙头公司:保利发展、万科A和金地集团。2)优质区域小而美:滨江集团、华发股份、天健集团、越秀地产。二手房版块:防疫政策持续调整,或率先带动二手房成交增长,重点推荐:贝壳。物业公司:

1)民企违约风险解除,带来民企物业估值修复,重点推荐:碧桂园服务、旭辉永升服务;2)以稳健为主,分享公司稳定收入和利润增速,获得EPS增长收益:中海物业、保利物业。

平安证券:

周度观点:本周证监会副主席表示研究推动REITs试点范围拓展至市场化的长租房及商业不动产等领域,有助于房企盘活相关存量资产,利好拥有优质长租公寓、商业不动产的房企。同时佛山、厦门等多地政策进一步改善,尤其是佛山全面取消限购,此外多地银行推出个人住房贷款延期服务、缓解购房者房贷压力。我们强调当前行业政策风向已加速转变,短期政策博弈及股权融资主题机会仍存,中期行业筑底企稳、基本面修复将推动行情继续上行。个股建议关注四条主线,一是小公司大集团、背靠优质资源、存在兼并重组预期的上市房企;二是有望借助再融资做大做强的优质央国企如保利发展、招商蛇口等;三是负债率较高、有望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的超跌民企如新城控股、金地集团等;四是在本轮土地市场积极托底、存在融资改善资金状况的地方国企。同时建议关注物业管理企业及产业链机会,如碧桂园服务、新城悦服务、东方雨虹、科顺股份、伟星新材、坚朗五金等。

政策环境监测:1)证监会:推动REITs试点范围至长租房及商业不动产;2)佛山、厦门放松限购政策;3)多家银行推出个人住房贷款延期服务。

市场运行监测:1)新房成交环比回落,市场压力犹存。本周(12.3-12.9)新房成交3.0万套,环比减少5.8%,二手房成交1.5万套,环比增长12.0%。12月新房日均成交同比下降32.2%,降幅较11月扩大4.7pct。2)改善型需求占比环比上升。2022年10月32城商品住宅成交中,90平以上套数占比环比升0.3pct至80.5%。3)库存环比微升,短期维持稳定。16城取证库存10524万平,环比升0.6%。以销定产情形下后续绝对库存或维持稳定。4)土地成交、溢价率回升,一二线占比下降。上周百城土地供应建面6547.6万平、成交建面4843.1万平,环比降35.9%、升35%;成交溢价率1.9%,环比升0.5pct。其中一、二、三线成交建面分别占比1.3%、27.3%、71.5%,环比分别降0.9pct、降2.2pct、升3.1pct。

资本市场监测:1)地产债:本周境内地产债发行117.8亿元,环比增加31亿元;境外地产债无发行;债券发行利率为1.98%-2.8%,可比发行利率较前次有升有降。2)地产股:本周房地产板块涨2.77%,跑输沪深300(+3.29%);当前地产板块PE(TTM)14.42倍,估值处于近五年94%分位。本周沪深港股通北向资金净流入前三房企为万科A、保利发展、金地集团;南向资金净流入前三房企为雅生活服务、旭辉控股、融创服务。

债市

国盛证券:

今年信用债呈现V型走势,配置力量主导市场,影响明显强于基本面变化。 经历了一季度的波动行情之后,在流动性宽松,市场配置力量大幅上升情况下,二三季度信用债演绎出“资产荒”行情,信用利差大幅压缩,接近并创下历史极值。二季度主要压缩短端信用利差,三季度延伸到中长端信用利差,而二级资本债以及高评级信用债利率均创下历史新低。极致的行情加剧了市场的脆弱,4季度资金价格出现回升,叠加政策开始转变,则触发了市场的螺旋式下跌,11月信用债大幅下挫,基金和理财的赎回压力加剧了这一趋势,市场不仅丢失了年初以来利差的下跌,而且攀升至超过年初水平。整体上全年信用债呈现U型走势,且上涨和下跌都较为迅速。

基本面对今年信用债市场总体影响有限。虽然今年基本面压力较大,各地财力弱化,但一方面各地继续保持刚兑意愿;另一方面,市场风险显著的地产等行业已经在此前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因而基本面的变化对市场影响相对有限。由于企业融资意愿不足以及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行,今年信用债供给下降,1-11月净融资同比少增2233亿,其中城投债少增9000亿以上。而在违约方面,到目前为止今年违约主体114家,主要是民营企业,地方国企4家,无央企,去年有9家地方国企和6家央企,分化进一步加大。

明年信用债市场将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各版块均呈现分化走势。虽然债务管控持续以及贷款性价比提升影响之下,明年债券供给依然将处于低位,但由于配置力量也难以再现今年二三季度的强劲状况,整体市场或难再现较大的趋势性行情。而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在城投、地产、二永、Reits等各个板块都将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分化,投资策略宜沿着分化方向选择。

城投债:“刚兑”或继续,融资分化加剧,关注转型风险。 虽然今年各地财力弱化,但弱资质地区保刚兑意愿强烈,通过促恳谈、推置换、盘资产、议展期等多种方式保障刚兑。而明年是稳增长更为关键的年份,因而各地打破刚兑可能性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不会体现,而是更多以融资能力的强弱来体现,城投市场更多的向强资质区域集中。综合考虑流动性和收益,我们建议在部分债务压力适中的中部区域,如安徽、江西等地选择,同时需要关注部分债务扩张速度较快的强省,转型的区县平台风险,这些城投存在政府支持力度并不充足的风险。

地产债:政策逆转,市场在分化中改善。近期稳定地产市场政策密集加码出台,特别是在保主体方面力度显著。政策导向显示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明确目标,因而地产资金状况将改善。但这种改善也是分化和渐进的,投资上来说也应如此。目前市场分化明显,销售和拿地均集中在国企,前50房企中前3季度国企销售额基本持平,而民企下跌近半,融资支持也集中在国企和头部民企。同时,购房需求目前尚未明显回升,行业经营性现金流改善仍需等待。建议关注仍有性价比的国企地产的机会,同时短期可博弈政策利好下绿城房地产集团、金地集团、龙湖企业拓展、美的置业等主体的反弹机会。

二永债:供给增加配置下降,利差下行空间有限。银行利润下降且需扩张贷款,二永债融资压力上升,预计明年发行规模将达1.66万亿,高于今年5000亿左右。而需求方面理财等配置力量或下降。因而利差难以重回此前低位,虽有过去一个月的大幅调整,但利差再度下行空间有限。而银行资产质量变化,个体风险恶化情况下,不建议下沉资质。

产业债:关注央企国企。具体从分行业景气度来看,煤炭、电力、有色、家电的景气度较好,长短期的债务保障情况也较好,建议优质主体进行拉久期的策略。另外可以关注疫情和地产两条主线,如果地产企稳,可关注消费建材等下游产业的基本面改善机会。另外,我们列示了各行业最新的利差水平、相较年初的变动及所处的分位数水平,可根据性价比进行选择。

其他产业债方面,区域国企及行业信用分化加大,可适当挖掘上游高景气行业短久期债券投资机会。

公募Reits:1)关注首批扩募项目将落地,未来有望迎来更多扩募机会。2)REITs产品的业绩与走势将进一步分化,关注产品底层资产运营情况与估值变化。3)继续关注REITs打新机会

天风证券:

2022年即将过去,城投债又安稳度过了颇为波折的一年。

疫情反复地方财政承压,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市场疲软,多重负面影响下,城投平台现金流实际上承受了重重压力。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负面舆情不断出现。非标逾期、票据逾期、定融违约、银行贷款展期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城投债技术违约的情况。但最终,城投债仍然没有出现实质违约。甚至,康旅提前兑付债券等事件,还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信心。

政策方面,4月份出台的央行23条,给了市场以遐想的空间,但最终实际融资仍然偏紧。当然,边际上还是略有松动,部分区域和主体,收紧的幅度有所缓和。但在资金面宽松、利率震荡下行的背景下,在4-10月,城投债仍然跟随信用债市场走出了一个牛市,收益率和信用利差被压缩至历史较低水平。11月以来,防疫政策优化、地产增量政策持续出台,引发了市场调整。

展望2023,该如何看待城投?

我们认为城投违约的风险仍然不高。一方面,从历史来看,城投债尽管经历了诸多波折,但始终没有出现实质性违约,给了市场信心,而再融资的滚续,本身又较为依赖市场信心;其次,近年来,城投融资在不断规范,实际上,绝大多数区域的债务问题,更多是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决定的,地方政府对债务的态度,可能难以因为人员更迭而发生本质变化;此外,永煤事件的历史经验,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落脚于2023年来看,房地产投资下滑压力仍然较大,政府仍然需要依靠基建托底经济发展,因而,至少2023年上半年,城投融资政策收紧的可能性不高。

具体来说,银行贷款可能仍将受到银保监会15号文的管控,流贷或难以大规模增加,项目贷款则主要依赖项目现金流评估。当前,银行理财赎回,多数资金回归银行表内,部分城投平台已无隐性债务制约,或有机会获得更多支持。 债券端,城投债批文审核上,预计仍将受到交易所和协会分类管控的约束,但相应场所的借新还旧大概率不会做限制,多数地区或将以维持现有的分类为主。而债务变动后的分类调整情况,可能短期内无法看到。非标融资,压缩幅度放缓,可能出现小幅波动。

但也要注意柳州、镇江、昆明、黄石、贵阳等城市,2023年到期债券规模较大,可能面临一定压力。

从基本面来看,疫情政策优化,房地产政策持续出台,2023年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将有所缓解,区域内转圜空间增大。

整体而言,2023年,不同区域的分化可能仍将延续。尾部主体的信用风险,可能还是将时刻牵动市场的神经。对投资而言,仍要保持对城投的合理参与,但大规模下沉性价比不高。建议适当控制久期,对流动性好的区域和主体,保持关注。

股市

国信证券:

全球主要指数估值对比。横向对比全球股票市场方面,德国DAX与日经225在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中市盈率倍数仍处在较高水平。相较之下,沪深300指数与恒生指数市盈率较低,估值水平处于较低位置。截止至2022年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沪深300指数市盈率(整体法)为11.3倍,标普500市盈率为21.5倍,道琼斯工业为22.0倍,法国CAC40市盈率为14.0倍,德国DAX市盈率为30.4倍,恒生指数为9.1倍,日经225市盈率为27.4倍。

A股整体估值中位数大幅上升。从A股整体估值水平来看,A股整体估值中位数大幅上升。截止至2022年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全部A股市盈率(TTM)中位数为33.2倍(剔除负值,下同),前值为31.3倍。当前估值水平处于自2000年以来的25%历史分位数附近,前值为16%,整体估值水平处历史偏低水平,低于2000年至2022年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整体历史中枢42.27倍的位置。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全部A股市盈率(TTM)中位数的阶段性高点是在2020年8月的46.6倍的位置。

主要指数估值与分化程度对比。截止至2022年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全部A股、非金融A股、创业板、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市盈率中位数(TTM)分别为33.2倍、33.8倍、40.0倍、20.6倍、23.9倍和31.1倍,位于历史分位数的25%、26%、17%、27%、16%和21%位置。

基金重仓股:TOP100-TOP400估值均有上升。

行业估值:从行业内部的市盈率中位数来看,市盈率偏低者占多数,行业市盈率中位数大于50的仅3个,而行业市盈率中位数小于30的占15个,数量分布扎堆低位。目前社会服务行业在我们统计自2000年1月4日以来的市盈率数据中居行业市盈率第一,同时社会服务行业历史分位数居行业市盈率历史中位数分位数第一。

赛道估值:17个热门赛道估值低于历史中枢。 从赛道内部的市盈率中位数来看,市盈率偏高者占少数,行业市盈率中位数大于50占2个,而行业市盈率中位数小于30的占7个,目前军工指数在市盈率数据中居全赛道市盈率第一,储能指数历史分位数居赛道股市盈率历史中位数分位数第一。截止至2022年11月最后1个交易日收盘,从A股各赛道股市盈率中位数及其历史分位数散点图来看,17个赛道市盈率在低位分布数量较多,14个赛道市盈率中位数历史分位数低于30%。

广发证券:

●年底“胜负手”初步验证,继续关注“托底+重建”的投资机会。11.10《破晓,AH股光明就在前方》、11.13《港股“天亮了”》以来的判断持续得到验证:港股牛市A股修复市,港股涨幅远高于A股。结构上:我们持续提示的港股“三支箭”和A股“地产链+防疫优化链”的投资机会取得超额收益。12.6政治局会议强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延续二十大“以发展促安全”主线,优先关注“托底+重建”的投资机会。

●托底:地产链信心筑底+防疫优化提振需求,彰显“稳增长”决心和力度。(1)12.6的政治局会议显示“稳增长”政策已经从结构切换至总量,11月持续回落的出口增速和较低的通胀数据,后续财政/货币政策力度都有望加码。(2)12.7“新十条”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全球比较经验显示:第3阶段防疫政策优化后,供给、需求和宏观景气趋势都会阶段性得到提振。(3)防疫政策优化建议关注:相对于疫情前,基本面已经修复但市场表现仍有修复空间的医药/机械/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细分领域。

●重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重塑资本市场的信心与秩序。“二十大”提出的资本市场“中国式现代化”新定位,11月21日易会满主席提到的“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其本质都是“中国优势资产重估”,可以关注12.8《揭幕“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示的4条思路:改革与转型驱动央国企估值重塑/“专精特新”重塑科创估值/央国企纳入ESG估值因子/高股息央国企港股估值重塑。同时,互联网反垄断政策措施边际宽松,也有助于港股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信心重建。

●港股成长,A股价值。11.13《港股“天亮了”》、《把握年底“胜负手”》以来,我们推荐的港股“三支箭”以成长居多,A股“托底+重建”价值居多。12.7《为何“港股关注成长,A股关注价值”?》详细阐述结构:(1)A股价值显著优于成长:价值股具备信用发力方向/盈利预期上行/风险溢价回落/国内利率上行“四大改善”,而成长股受抑制于国内利率上行。(2)港股成长略优于价值:价值成长股都具备信用发力方向/盈利预期上行/风险溢价回落“三大改善”,而成长股还受益于美债利率下行。

●港股牛市“徘徊期”,A股修复市优先布局“托底+重建”。我们在11.13《把握年底“胜负手”》关于“贝塔港股弹性大,AH股配置稳增长疫情修复主线”基本得到验证。12月政治局会议“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11月持续回落的出口,均强化“以发展促安全”线索。A股行业配置:1. 托底:地产链(地产适度信用下沉/家电家具)、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的出行链(休闲服务)和中期受益的医药链(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中药);2. 重建:央国企价值重估(能源/科技央企),反垄断政策预期稳定(互联网/平台经济)。主题投资“国家安全”(国产软件等)、国企改革(建筑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新疆吐鲁番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