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总缺口达500万!解人工智能行业之渴,高薪抢人不是长久之计

人才总缺口达500万!解人工智能行业之渴,高薪抢人不是长久之计

“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达500万。上海市2025年需求40万,而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为4万。”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人才专场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给出一组数据,点明AI行业对人才的渴求。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作为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行业人才在持续涌现的同时,也面临供不应求的现实,甚至时常上演高薪抢人大战。

“目前行业内‘数字蓝领’供给最多,需长周期培养的科学家型领军人才比较匮乏。”与会人士均有此观察。《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AI 2000》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研究人才数量达到232人,占比11.6%,仅次于美国(1146人,占比57.3%),顶级研究人才总量为美国的1/5左右。

假如把建设人工智能高地比喻为攀登珠峰,那么引进培育顶尖人才就是难度较大的“北坡之路”。毫无疑问的是,在新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是必然的路径。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交叉学科以及产业驱动。人工智能关键的算力、数据等生产资料并不在高校,要研究真问题,就需要教育界和产业界构建起良好的生态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汪玉坦言。

以往的校企合作,主要包括订单模式和接力棒模式,前者由企业命题,高校团队揭榜挂帅完成,后者则是高校负责基础研究,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这既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校基础研究,及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也没有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力军作用。”裘新认为,最理想的产教融合是将从0到1原始创新的高校“原创力”,与从1到10产业转化的企业“市场力”有机融合,打通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就在上个月,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正式上线。这是为发现和解决复杂科学问题而建的科研“超级计算机”,由复旦大学、阿里云和中国电信共同打造,以公共云模式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计算,支持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通过这个智算平台,高校可以探索更高领域、更深层次的科研课题,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校企合作新格局。

“企业始终以盈利为目的,虽然必须关注前沿研究,但相应投入还是会有限制,需要寻求更有效的办法,去解决这一痛点。”上海宏景智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统与安全副总裁马超举例说,在欧美汽车行业,不少高校的专家教授依托课题成立咨询公司,承接来自宝马、奥迪等企业的订单。“在中国,也有高校通过成立长三角研究院等方式,来探索更为高效的发展路径。”

产业投资,在大会上也被着重提及。“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就是人工智能人才投资。”中信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少为表示,人工智能企业融资分布与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度基本一致。从区域分布来看,2021、2022年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集中分布于北上广、江浙地带,北京的融资事件密度最高,融资事件数量占全国的31.1%。其他区域融资密度较低且分散,相应融资事件数量全国占比不超过10%。

虽然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资本市场投资金额相较去年整体缩水,但投资标的更加丰富,孵化出AIGC、元宇宙、虚拟数字人等新投资赛道,认知与决策类企业也吸引更多关注,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两类无人系统成为融资的热门赛道。“AIGC等新技术发展对技术研发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领军型人才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李少为总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贵州黔南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