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推动“随申码”升级,为市民服务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推动“随申码”升级,为市民服务

自推出以来,“随申码”已在看病就医、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发了大量便民服务。未来“随申码”还将提供哪些新应用?昨天,首届上海“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落下帷幕,各行各业创新人才和企业团队聚焦科技助老助残、智慧校园、医疗健康、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共提交参赛作品200余份。

大赛主办方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表示,近期正加快推动构建“一人一码、一企一码、一物一码”的全方位城市服务和治理体系,让“随申码”向使用更便利、功能更丰富的“城市码”升级。

创新应用有望落地推广

去年10月,市大数据中心在市科委等单位指导下推出“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向全市创新人才及企业征集实用、好用的应用方案,从而让“随申码”更好服务市民日常生活和企业日常经营。颁奖仪式现场,一批获奖作品与相关企业、使用单位等主体进行了意向签约,未来有望进一步落地推广。

获奖作品“申爱无阻·码上有车位”出自五年级小学生徐小隐之手。她针对医院、商场等场所无障碍车位被普通车辆占用等情况,提出将停车场管理系统和“随申码”集成,在对残障司乘人员身份进行快速认定后,无障碍停车位地锁自动打开,实现无障碍停车位专位专用。

华东医院团队开发了“医疗服务情况随身查”,患者到院后展示“随申码”在自助机上进行签到,自动进入排队序列,还可以在“随申办”APP上查看实时排队情况和系统推荐的排队就诊优先级等。

未来将继续迭代升级

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介绍,上线3年多来,“随申码”不断迭代,已成为互联、泛在、智慧的“市民、企业随身服务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数字载体支撑。目前,“随申码”每日使用数量约为70万次,主要集中于医疗、文旅、公交、政务服务等领域。

成年人去医院看病,已经可以通过出示手机上的“医保电子凭证”扫码就医,但以往儿童就医既无法由家长代为扫码,也不能申请自己的“医保电子凭证”,带来许多不便。本市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在完成“随申码”和“医保电子凭证”两码融合基础上,又依托“随申码”亲属服务实现全市“儿童医保电子码”的申领和使用,目前已在全市400多家公立医院上线使用,展码就医累计使用次数超2800万次。

同时,“随申码”还与公交码、地铁码融合,让市民实现“一码通行”。在文化旅游领域,市民可以在上海大剧院、上海图书馆等场馆扫码入场,同步完成身份、购票、预约等核验,还能在上海图书馆扫码完成身份核验后办理读者证、免实体证件借阅图书。在线下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时,市民可以使用“随申码”作为二维码数字名片及可信身份凭证,实现“一码办事”。

未来,“随申码”还将从继续迭代升级,加强个人和企业服务,深化完善线下服务场景,提供便捷“一码服务”体验,推进“企业随申码”在信息公示、安全生产、服务推荐、政策送达及综合监管等场景的应用,打造企业数字名片。同时,相关部门还将对城市部件分级分类赋码,市民扫码后可知道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园林绿化设施、历史文化建筑等设施的管理主体、空间地理等属性信息,并叠加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实现可监管、可溯源的“码上管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山东德州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