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PB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广告PB?

广告PB是指广告平台(Advertising Platform)的缩写,广告平台是指一种可以帮助广告主制定和展示广告的平台,例如Google AdWords和Facebook Ads等。

网络资源与广告PB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告渠道也在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互联网上发布广告。这时,广告PB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广告PB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更多受众群体,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广告效果。

网络广告平台通常提供多种广告服务,例如显示网络广告、搜索引擎营销和社交媒体广告等。这些广告平台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为其提供广告投放、监视和优化等各种服务。通过使用网络广告平台,广告主可以更精确地投放广告,选择适合其目标群体的广告,从而提高广告效果。

网络广告平台的优势

网络广告平台有许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找到目标受众。网络广告平台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选择适合其目标受众的广告投放方式,例如搜索引擎广告、社交媒体广告等。这样可以提高广告的展示率和点击率。

2. 降低广告成本。网络广告平台可以为广告主提供多种广告投放方式,例如每次点击(PPC)和每千次展示(CPM)等,广告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广告投放方式,从而降低广告成本。

3. 提高广告效果。网络广告平台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对广告进行监视和优化,从而提高广告效果。通过广告点击率、转化率等数据,广告主可以不断优化广告内容和投放方式,提高广告效果。

如何选择合适的广告PB?

选择合适的广告PB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广告PB适用于不同的广告需求。常见的广告PB包括Google AdWords、Facebook Ads、Tencent广点通等。选择广告PB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广告需求:需要先确定自己的广告需求,例如需要投放哪种类型的广告,目标客户是什么人群等。

2. 广告规模:不同的广告PB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广告投放,需要根据自己的广告规模选择合适的广告PB。

3. 广告预算:广告PB的收费方式也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广告预算选择合适的广告PB。

4. 平台特点:不同的广告PB平台特点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广告PB。

广告PB的作用

广告PB的作用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提高广告效果

广告PB可以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投放、监视和优化等服务,帮助广告主提高广告效果。通过不断优化广告内容和投放方式,可以提高广告的转化率,从而降低广告成本。

扩大广告受众群体

广告PB可以帮助广告主找到更多的受众群体,通过广告平台的精准广告投放,可以将广告展示给更多的目标受众,从而提高广告的展示率和点击率。

提高广告ROI

广告ROI(Return on Investment)是指广告主获得的投资回报率。通过广告PB的服务,广告主可以精准投放广告,选择最优的投放方式,从而提高广告ROI。

节约广告成本

广告PB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广告投放方式,从而降低广告成本。通过选择每次点击(PPC)和每千次展示(CPM)等不同的广告投放方式,广告主可以节约广告成本。

广告PB的局限性

广告PB虽然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受众质量不稳定

虽然广告PB可以精准投放广告,但受众质量却不是很稳定。例如,在社交媒体广告中,虽然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等进行广告投放,但这些用户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目标受众。

广告成本不断上升

随着广告渠道的不断增多,广告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例如,Google AdWords的广告成本每年都在不断上升,这让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广告效果难以验证

广告PB的广告效果难以验证,例如,不同的广告平台对转化率的定义不一样,这会导致广告效果的差异。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他们可能需要调查、测试和分析数据,才能确定广告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总结

广告PB是指广告平台的缩写,广告PB可以帮助广告主找到更多的受众群体,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广告效果。选择合适的广告PB非常重要,需要考虑自己的广告需求、规模、预算和平台特点等因素。广告PB的优势包括提高广告效果、扩大广告受众群体、提高广告ROI和节约广告成本等。然而,广告PB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众质量不稳定、广告成本不断上升和广告效果难以验证等。

问答话题

问题1:广告PB和搜索引擎营销有什么区别?

搜索引擎营销和广告PB都是非常常见的广告投放方式,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搜索引擎营销主要是通过关键字广告来进行广告投放,例如在搜索引擎百度上进行广告投放。而广告PB则是指通过广告平台来进行广告投放,例如Google AdWords和Facebook Ads等。广告PB可以更精准地选择目标受众,选择不同的广告投放方式,从而提高广告效果。

问题2:广告PB如何帮助企业降低广告成本?

广告PB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广告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广告投放方式。广告PB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广告投放方式,例如每次点击(PPC)和每千次展示(CPM)等,这可以降低广告成本。

2. 优化广告内容。广告PB可以通过监视广告效果,不断优化广告内容和投放方式,从而提高广告效果,降低广告成本。

3. 通过竞价排名来降低广告成本。广告PB可以通过竞价排名来决定广告排名,竞价越高,广告排名越靠前。如果竞价低于竞争对手,广告排名可能会下降,但是,这也会降低广告成本。

广告PB的含义是什么?特色

1、人翻译,实时录音翻译,翻译的内容很准确,随时可以去;

2、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非常顺利,没有任何广告。

3、风云天下ol折扣端手游下载

4、据研发团队介绍,游戏采用细腻写实的画风,人物设定经过了不断优化修改,最终与“治愈国风”相契合。

5、u投一气功绕后打飞后连续踢

广告PB的含义是什么?亮点

1、兵种也是很多的,不同的兵种如果进行搭配也是看不出来效果的,毕竟也是没有那么难的事情的。

2、战场中的风格会产生变化,特别是每一boss的出现,都是随机没有固定地点。

3、可以查看自己的错题历史记录,轻松把握自己的不足。

4、各种图片和文字的呈现技巧,让对方更直白的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5、多种调查类型

renfanyi,shishiluyinfanyi,fanyideneironghenzhunque,suishikeyiqu;tigongyigelianghaodegouwuhuanjing,feichangshunli,meiyourenheguanggao。fengyuntianxiaolzhekouduanshouyouxiazaijuyanfatuanduijieshao,youxicaiyongxinixieshidehuafeng,renwushedingjingguolebuduanyouhuaxiugai,zuizhongyu“zhiyuguofeng”xiangqihe。utouyiqigongraohoudafeihoulianxuti徐(xu)高(gao):需(xu)要(yao)全(quan)面(mian)糾(jiu)偏(pian)對(dui)我(wo)國(guo)債(zhai)務(wu)的(de)認(ren)知(zhi) (萬(wan)字(zi)長(chang)文(wen))

徐高系(xi)中(zhong)銀(yin)證(zheng)券(quan)首(shou)席(xi)經(jing)濟(ji)學(xue)家(jia)、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論(lun)壇(tan)理(li)事(shi)

進(jin)入(ru)2023年(nian)2季(ji)度(du),我国经济增(zeng)长下(xia)行(xing)壓(ya)力(li)明(ming)顯(xian)加(jia)大(da)。當(dang)前(qian)各(ge)方(fang)雖(sui)普(pu)遍(bian)贊(zan)同(tong)應(ying)該(gai)通(tong)過(guo)更(geng)有(you)力的宏(hong)觀(guan)政(zheng)策(ce)來(lai)穩(wen)增长,但(dan)在(zai)如(ru)何(he)稳增长方面仍(reng)存(cun)在分(fen)歧(qi)。分歧的焦(jiao)點(dian)是(shi)对我国债务的认識(shi)。 我国的债务,必(bi)須(xu)要放(fang)在我国消(xiao)費(fei)不(bu)足(zu)、儲(chu)蓄(xu)过剩(sheng)、內(nei)需不足的宏观背(bei)景(jing)中才(cai)能(neng)得(de)到(dao)完(wan)全的理解(jie)。我国因(yin)為(wei)企(qi)業(ye)部(bu)門(men)與(yu)居(ju)民(min)部门的財(cai)富(fu)效(xiao)应聯(lian)系被(bei)割(ge)裂(lie),在投(tou)資(zi)回(hui)報(bao)率(lv)下降(jiang)的時(shi)候(hou),流(liu)向(xiang)企业部门(尤(you)其(qi)是国有企业和(he)股(gu)權(quan)高度集(ji)中的私(si)企)的收(shou)入並(bing)不會(hui)自(zi)動(dong)變(bian)成(cheng)企业向居民的分紅(hong)。這(zhe)就(jiu)使(shi)得我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的問(wen)題(ti)不会被市(shi)場(chang)自动纠正(zheng),從(cong)而(er)长期(qi)存在。由(you)於(yu)内需之(zhi)中,消费才是最(zui)終(zhong)需求(qiu),投资只(zhi)是派(pai)生(sheng)需求,所(suo)以(yi)当消费占(zhan)经济的比(bi)重(zhong)偏低(di),就会衍(yan)生出(chu)現(xian)内需不足的问题。 給(gei)定(ding)我国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宏观大環(huan)境(jing),我国需要加杠(gang)桿(gan)。此(ci)时首先(xian)应该由政府(fu)来加杠杆——即(ji)政府發(fa)债来擴(kuo)大财政支(zhi)出。政府债务的約(yue)束(shu),不在政府债务規(gui)模(mo)本(ben)身(shen)是大是小(xiao),而在于政府债务作(zuo)用(yong)下的内需是否(fou)超(chao)过了(le)国内供(gong)给能力。只要国際(ji)收支保(bao)持(chi)健(jian)康(kang),并且(qie)沒(mei)有通脹(zhang)压力,政府加杠杆就不会碰(peng)到緊(jin)约束,可(ke)以持續(xu)进行。 过去(qu)幾(ji)年我国的去杠杆政策并未(wei)減(jian)慢(man)国内债务率的上(shang)升(sheng)速(su)度,反(fan)而有推(tui)高债务率的傾(qing)向。此外(wai),去杠杆政策還(hai)更为明显地(di)打(da)擊(ji)了经济中最具(ju)活(huo)力的民營(ying)部门,并给貨(huo)幣(bi)政策帶(dai)来了明显幹(gan)擾(rao)。当前,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全面纠偏对我国债务的认知,放松(song)自我施(shi)加在中国经济上的约束,从而扭(niu)轉(zhuan)过去几年我国经济的不利(li)走(zou)勢(shi),重塑(su)各方信(xin)心(xin),讓(rang)经济发展(zhan)重回正軌(gui)。

进入2023年2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当前各方虽普遍赞同应该通过更有力的宏观政策来稳增长,但在如何稳增长方面仍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我国债务的认识。有观点认为我国债务规模較(jiao)大,爆(bao)发债务危(wei)機(ji)的風(feng)險(xian)不低,因此应该繼(ji)续推进去杠杆政策来控(kong)制(zhi)债务风险。也(ye)有观点則(ze)认为我国债务风险被誇(kua)大了,去杠杆政策给经济增长带来明显阻(zu)力,应该調(tiao)整(zheng)。

因为我国社(she)会融(rong)资中超过95%是债权型(xing)融资(银行信貸(dai)和债券融资),社会融资发放会直(zhi)接(jie)推升国内债务规模。所以在过去几年中,去杠杆政策往(wang)往会演(yan)变成对社融增长的约束,从而導(dao)致(zhi)實(shi)體(ti)经济融资紧縮(suo)。因此,对债务的认知決(jue)定了对实体经济的社会融资投放规模,因而会高度影(ying)響(xiang)国内经济增长狀(zhuang)況(kuang)。

1. 分析(xi)债务的微(wei)观邏(luo)輯(ji)与宏观思(si)維(wei)

擔(dan)心债务风险,为去杠杆政策辯(bian)護(hu)的人(ren)很(hen)容(rong)易(yi)找(zhao)出支持其论点的理由。根(gen)據(ju)国际清(qing)算(suan)银行(BIS)的估(gu)算,我国国内非(fei)金(jin)融部门(居民、非金融企业及(ji)政府)的總(zong)债务占GDP比重,已(yi)经从2008年末(mo)的139%上升至(zhi)2022年末的297%。我国的债务与GDP的比例(li),不僅(jin)明显高于新(xin)興(xing)市场国家的平(ping)均(jun)水(shui)平,甚(shen)至还在2022年超过了发達(da)国家的平均水平。面对如此之高,且还在上升的债务率,有理由对债务危机的风险高度警(jing)惕(ti)。畢(bi)竟(jing),欠(qian)债欠得多(duo)了,还不起(qi)錢(qian)的风险自然(ran)上升。而在近(jin)些(xie)年经济增长减速大背景下,国内投资回报率普遍走低,借(jie)债投资行为的可持续性(xing)也隨(sui)之下降。(圖(tu)表(biao) 1)

如果(guo)债务扩張(zhang)有市场力量(liang)加以约束——那(na)些债务规模大的借债主(zhu)体发债会更困(kun)難(nan)——情(qing)况可能还好(hao)点。但在市场高度關(guan)註(zhu)的地方政府债务領(ling)域(yu),政府信用和地方政府融资平臺(tai)個(ge)体信用之間(jian)缺(que)乏(fa)清晰(xi)的邊(bian)界(jie)。这壹(yi)方面减弱(ruo)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扩张所受(shou)的市场约束,另(ling)一方面也让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向财政傳(chuan)染(ran)。而财政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鍵(jian)防(fang)線(xian),不容有失(shi)。从以上这些分析来看(kan),国内通过去杠杆政策来控制债务风险很有必要。要得到这一結(jie)论,看上去甚至都(dou)不需要什(shen)麽(me)经济分析,仅憑(ping)个人生活常(chang)识即可。

以上这些逻辑虽然有其道(dao)理,但它(ta)們(men)都是局(ju)限(xian)在微观層(ceng)面的片(pian)面思考(kao),并未把(ba)握(wo)宏观经济運(yun)行的全貌(mao),因而容易得出誤(wu)导性的结论。仅舉(ju)一个簡(jian)單(dan)的例子(zi)即可看出这一点。在其1936年出版(ban)的传世(shi)名(ming)著(zhu)《就业、利息(xi)和货币通论》中,凱(kai)恩(en)斯(si)寫(xie)下了这么一段(duan)話(hua):

“财政部可以用舊(jiu)瓶(ping)裝(zhuang)滿(man)鈔(chao)票(piao),然後(hou)把这些旧瓶選(xuan)擇(ze)適(shi)宜(yi)深(shen)度,埋(mai)于廢(fei)棄(qi)不用的煤(mei)礦(kuang)中,再(zai)用垃(la)圾(ji)把煤矿塞(sai)满,然后把產(chan)钞區(qu)域開(kai)采(cai)权租(zu)与私人,让私人企业把这些钞票再挖(wa)出来——如果能夠(gou)这樣(yang)辦(ban),失业问题就没有了;而且影响所及,社会之实际所得与资本财富,大概(gai)要比现在大許(xu)多。当然,大兴土(tu)木(mu)要比这合(he)理些。但如果有政治(zhi)上或(huo)实际上的困难,使政府不能从事于此,则以上所提(ti)对策,也聊(liao)勝(sheng)于無(wu)。”【1】

这段话便(bian)是后来经常被人提起的“挖坑(keng)理论”之由来。

从前述(shu)分析债务的微观逻辑出发,凯恩斯的“挖坑理论”显得完全没有道理、甚至違(wei)反常识。财政部雇(gu)人来做(zuo)挖坑填(tian)坑这样毫(hao)无意(yi)義(yi)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創(chuang)造(zao)什么回报,除(chu)了增加政府债务,加大债务风险之外,看不出有任(ren)何好處(chu)。当然,为去杠杆政策辩护的人不会拿(na)“挖坑理论”来說(shuo)事。毕竟,再自大的人,也不会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创始(shi)人、偉(wei)大经济学家凯恩斯会不懂(dong)欠债还钱的道理。

事实上,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凸(tu)显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不同。諾(nuo)貝(bei)爾(er)经济学家得主克(ke)魯(lu)格(ge)曼(man)在2014年曾(zeng)写过一篇(pian)名为《成功(gong)商(shang)人不懂宏观经济》的文章(zhang)。文章裏(li)有这么一段话:“国家并不是公(gong)司(si)。国民经济政策,即使是在一个小国,也需要考慮(lv)在商业生活中常常无关紧要的某(mou)些類(lei)型的反饋(kui)。例如,即使是最大的公司,也只会把一小部分的产品(pin)賣(mai)给自己(ji)的員(yuan)工(gong);然而即使是極(ji)小的国家,大多數(shu)商品和服(fu)务也主要是卖给国内的。”【2】

克鲁格曼指(zhi)出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关键差(cha)異(yi)。在微观分析中,会把研(yan)究(jiu)对象(xiang)(如微观企业)看成是外在环境的被动接受者(zhe),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外在环境的影响。一个再大的公司,也不可能通过给自己员工加工资的方式(shi)增加市场对自己公司产品的需求。毕竟,公司员工人数再多,也只能占到公司产品客(ke)群(qun)的一小部分。所以,就算公司员工的收入和支出因为加工资而上升,他(ta)们也没法(fa)让市场上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增加多少(shao)。

但在宏观分析中,宏观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其行为会很大程(cheng)度上改(gai)变经济体的状態(tai)。比如,政府增加开支的行为可以增加经济中居民的收入和支出,进而反过来增加政府的收入。所以,宏观经济体不是经济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环境的决定者。因此,对宏观经济体而言(yan),在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著(zhe)微观层面不具有的反馈效应。

回到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当政府出钱雇人在地上挖坑填坑的时候,它可以让那些失业的人重新有了工作和收入。这些人再將(jiang)其收入花(hua)出去,可以让更多失业的人找到工作、獲(huo)得收入。这样,政府虽然在看似(si)无意义的事情上花了钱,卻(que)可以带动数倍(bei)于政府支出的民间支出,从而将经济从需求不足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这非但不会带来债务危机,反倒(dao)还能让经济变得更好。这便是宏观经济学所说的“乘(cheng)数效应”的产生机理。

当然,“挖坑理论”需要在特(te)定宏观背景中才能成立(li)。按(an)照(zhao)凯恩斯的说法,只有经济中存在大量“非自願(yuan)失业”的时候,财政支出才具有“乘数效应”。而有大量非自愿失业人口(kou)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经济中供给过剩(勞(lao)动力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时候。而如果经济中不是供给过剩,而是需求过剩,也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时候,财政开支会擠(ji)出民间需求,而不会起到刺(ci)激(ji)总需求的效果。这是因为当供给不足、资源(yuan)有限的时候,政府如果还雇人去挖坑,就必须得让準(zhun)備(bei)挖坑的人先放下他们手(shou)里自己的工作。而这会让这些工作对应的需求无法被满足。于是,挖坑带来的政府需求扩张会被民间需求的下降所抵(di)消,因而无法增加经济的总需求。

从对“挖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分析宏观经济需要宏观思维。而宏观思维有兩(liang)个要点:第(di)一、要将宏观经济中的反馈效应(如支出和收入之间的联系)納(na)入考虑;第二(er)、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分析必须要放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中来进行——就算是同一件(jian)事情(比如政府借债来扩张开支),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中,结果可能截(jie)然不同。没有看到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只是单純(chun)地就债务談(tan)债务,没法真(zhen)正弄(nong)懂债务的前因后果。

2. 我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局面的形(xing)成

中国的债务,必须要放在我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的宏观背景中才能得到完全的理解。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ji)金組(zu)織(zhi)的估算,2022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为46%。这虽然已经低于我国2008年创下的52%的储蓄率峰(feng)值(zhi),仍然是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平均储蓄率的差不多两倍。即使把我国放到崇(chong)尚(shang)節(jie)儉(jian)的東(dong)亞(ya)儒(ru)教(jiao)文化(hua)圈(quan)中对比,我国的储蓄率仍然算高的。对比我国与日(ri)本和韓(han)国的发展轨跡(ji),可以发现我国在各个人均GDP水平上,储蓄率基本上都高于日韩在对应人均GDP水平的储蓄率。我国的高储蓄率可能跟(gen)崇尚节俭的文化有关,但节俭不是我国高储蓄的唯(wei)一原(yuan)因。(图表 2)

我国储蓄的獨(du)特性,在企业储蓄与居民储蓄的跨(kua)国对比中体现得更清楚(chu)。国民总储蓄由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三(san)部分共(gong)同组成 【3】 。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是国民总储蓄的主要来源。相(xiang)比前两者,政府储蓄规模一般(ban)较小,而且有些时候会是負(fu)的(政府此时是储蓄的凈(jing)借入者)。

除开我国和石(shi)油(you)輸(shu)出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此消彼(bi)长的负相关关系。对这種(zhong)负相关关系,经济学早(zao)有研究。在薩(sa)克斯和拉(la)雷(lei)恩所著的暢(chang)銷(xiao)宏观经济学教材(cai)《全球(qiu)視(shi)角(jiao)的宏观经济学》中,第4章4-10节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企业多储蓄,那么家庭(ting)就会少储蓄,因为他们认为企业是在为他们做储蓄……当家庭用他们自身的储蓄来对企业储蓄的变动做補(bu)償(chang)的时候,就说他们‘戳(chuo)穿(chuan)了企业的面紗(sha)’。因为企业由家庭所有,所以企业政策的变化并不影响家庭的基本消费决策。”【 4 】

換(huan)言之,当企业部门为居民部门所擁(yong)有的时候,企业与居民之间会有财富效应上的联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储蓄歸(gui)根结底(di)也是居民财富的一部分。如果企业储蓄比较高,居民在享(xiang)受了高企业储蓄带来的财富效应后,就无需自己再做太(tai)多居民储蓄。

与世界上絕(jue)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都很高,且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反映(ying)了我国居民和企业两大部门的财富效应联系被割裂。我国企业部门中有相当比例的国有企业,资产归国家所有。而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也并不为居民部门较为平均的持有,而是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度。因此,我国廣(guang)大老(lao)百(bai)姓(xing)直接持有的企业部门股权其实并不多,普通老百姓通过股权享受到的来自企业部门的财富效应不明显。我国大部分老百姓不会认为企业是在为他们做储蓄,更不会因为企业储蓄的上升而降低自己的个人储蓄。因此,我国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都很高,加起来让国民总储蓄更高。(图表 3)

资金流量表的数据也显示(shi),我国居民部门从企业部门得到分红不多。2020年,我国企业部门利潤(run)总額(e)为当年我国GDP的22.8%。而同一年,我国居民从企业部门得到的分红总额仅为当年GDP的0.4%,还不到当年企业总利润的2%。事实上,2020年企业向居民的分红还算高的。2019年之前,企业向居民的分红占GDP比重一直低于0.4%。(图表 4)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的分红是调节企业储蓄和投资行为的重要一环。企业部门只做投资,不做消费。按市场经济的原则,企业部门的投资规模应该跟随投资回报率的变化而靈(ling)活调整。投资回报率高的时候,应该增加投资规模。此时企业部门应该少向居民部门分红,多向居民部门融资,从而增大投资规模。而当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的时候,就应该减少投资规模。此时企业应该少向居民部门融资,多向居民部门分红。通过融资和分红,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可以建(jian)立起资源雙(shuang)向流动的渠(qu)道,从而使得资源在投资回报率这一價(jia)格指揮(hui)棒(bang)的引(yin)导下,在消费与投资之间做最優(you)配(pei)置(zhi)。在这一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储蓄过剩、投资过剩的问题不会发生——因为投资回报率低了,资源就会自动流向居民部门,变成居民消费。

我国企业向居民分红不多,表明我国调节消费与投资的市场化机制失灵了。企业部门几乎(hu)不向居民部门分红,使得企业部门的利润较为剛(gang)性地转化成了企业储蓄,并进一步(bu)变成企业投资。理论上,如果企业部门投资规模过大而压低了投资回报率,此时最有效的投资方式其实是减少投资,把准备用来投资的资源拿去消费掉(diao)。但我国因为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的财富效应联系被割裂,在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时候,流向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和股权高度集中的私企)的收入并不会自动变成企业向居民的分红。这就使得我国储蓄过剩、投资过剩的问题不会被市场自动纠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消费不足、储蓄过剩的原因所在,也是我国与西(xi)方国家一个重要差別(bie)。

这样的局面有利有弊(bi)。有利的一方面是,它让我国总储蓄长期处在较高位(wei)置,因而让我国有了高储蓄支撐(cheng)的高投资,以及随之而来的快(kuai)速资本積(ji)累(lei),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強(qiang)大动力。此外,因为企业储蓄中有不小的份(fen)额掌(zhang)握在国企手中,也增强了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不利的一方面则是,由于分红渠道不畅,企业部门的利润(对应着资本的回报)向居民部门的流动受阻,让我国居民部门收入占经济比重低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从而导致我国消费占经济比重明显偏低,出现了消费不足的问题。而由于居民福(fu)利主要取(qu)决于消费水平,消费不足也让我国经济增长对居民福利的带动作用受限。更重要的问题是,消费不足、储蓄过剩所衍生的内需不足,会让我国经济增长缺乏内生持续性。

3. 从储蓄过剩到内需不足

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塊(kuai)组成。其中,净出口是外需,更多决定于国际经济环境,而不太能受经济体自身的控制。只有消费和投资这两个内需才是被经济体自身所决定的。内需之中,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投资只是派生需求。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偏低,就会衍生出内需不足的问题。

对市场化主体(居民和企业)而言,投资只是获取投资回报的手段。当投资规模过大而压低了投资回报率的时候,市场化主体的投资意愿会相应降低。但由于我国企业部门向居民部门的分红渠道不畅,投资意愿下降并不会自动导致资源从企业部门流向居民部门,因而也就难以提振(zhen)居民收入和消费。于是一方面,企业的内生投资意愿因投资回报率降低而下降,另一方面资源又(you)难以从企业流向居民,没法让居民收入和消费相应上升。这样一来,企业投资意愿不高,消费又起不来,内需就会相对经济供给能力而显不足。经济增长就会因为需求不足而缺乏内生的持续性。

事实上,从20世紀(ji)90年代(dai)中期以来,我国就一直处在内需不足的状态。期间,仅在2003年至2008年次(ci)贷危机爆发前的这段时间里,强勁(jin)外需暫(zan)时掩(yan)蓋(gai)了内需不足的问题。在那之前的1998至2002年,我国曾经歷(li)过5年的因需求不足而形成的长期通货紧缩。而在次贷危机打压了外需,以及“四(si)万億(yi)”刺激政策退(tui)出之后,我国又再次面臨(lin)需求不足带来的通缩压力。(图表 5)

我国如要有效推进消费转型,增加消费占经济的比重、降低储蓄率,需要在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三大部门之间,做有利于居民部门的收入分配改革(ge),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经济的比重。过去几年我国推动的减稅(shui)降费政策,是往这个方向邁(mai)出的正確(que)一步。但每(mei)年数万亿人民币的减税降费规模,相比我国现在120万亿元(yuan)的GDP而言,还是有些太少。而且,减费降税更多偏向于企业部门而非居民部门,对居民和企业两大部门间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有限。在减费降税之外,更有力的部门间收入分配改革尚待(dai)推出。

因此,我国因收入分配结構(gou)而来的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状况会长期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分析需要基于这个宏观大背景而展开。脫(tuo)離(li)这个大背景而空(kong)谈债务,只能得到刻(ke)舟(zhou)求劍(jian)的结论。

4. 中国需要正确加杠杆

弄清楚了我国的宏观大背景后,现在可以转向对我国债务情况的分析了。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依(yi)次回答(da):我国是否应该加杠杆?我国经济中誰(shui)应该来加杠杆?我国经济加杠杆的约束在哪(na)里?

问题一、我国是否应该加杠杆?答案(an)是“应该加”。

给定我国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宏观大环境,扩大内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储蓄充(chong)分地转化成为投资。企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是储蓄者,但投资机会在企业部门内部的分布(bu)并不均勻(yun),更不会与企业储蓄的分布匹(pi)配得上。因此,企业部门投资的大部分还是需要通过金融体系的融资来支持,要靠(kao)融资来将储蓄转移(yi)匯(hui)集到有投资机会和意愿的企业那里去。而我国融资结构为债权型融资所主导,社会融资中超过95%是银行信贷和债券融资。因此,如何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实际上等(deng)价于如何通过债务融资方式把储蓄用到投资上。所以,在当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我国经济需要加杠杆,而不是去杠杆。

在加杠杆的过程中,投资回报率和债务的回报率可能都会下降。正如前文所述,当投资太多而压低投资回报率的时候,最有效的投资方式其实是少投资,多消费。但当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让这样的部门间资源转移难以发生的时候,继续投资就是必要的选择。换言之,在全社会债务回报率下降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加杠杆。这不是最优的选择,却是在收入分配结构之约束條(tiao)件下的约束最优。

不这么做、不加杠杆,我国经济结构并不会因为经济增长的减速而自动优化,反而可能会陷(xian)入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蕭(xiao)条。这方面,1998到2002的5年是前車(che)之鑒(jian)。当时,我国经济因为需求不足而被迫(po)进入“去产能”状态,大量企业倒閉(bi)、数千(qian)万工人被分流下崗(gang)。而我国在2003年走出通缩,迎(ying)来经济繁(fan)榮(rong),也不是因为过剩产能被清除干净了,而是因为2001年加入WTO之后,外需明显走强,将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给掩盖了。

问题二、我国经济中谁应该来加杠杆?答案是“应该由政府来加杠杆”。

宏观经济中能够加杠杆的主体无非是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三大部门。其中,居民和企业由受到微观债务约束的微观主体组成。无论是微观的居民、还是微观的企业,他们的收入都并不决定于他们的支出。居民和企业借的债太多,超出其收入所能支撑的水平时,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有可能出现债务危机。

但政府与居民和企业不一样。政府是宏观经济主体,其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支出的影响。而且政府拥有鑄(zhu)币权,可以印(yin)钞来偿还用本币借入的债务。在加杠杆的能力方面,政府显著强于居民和企业两大部门。此外,在当前内需不足的宏观环境中,政府开支会对民间开支有带动作用。政府加杠杆创造需求,可以发挥“乘数效应”,稳需求和稳增长的效果会好于单纯的居民加杠杆和企业加杠杆。因此,在我国经济需要加杠杆的时候,首先应该由政府来加杠杆——即政府发债来扩大财政支出。

问题三、我国经济加杠杆的约束在哪里?答案是“约束在国内供给能力,体现在国际收支和通胀上”。

政府的债务约束与微观居民和企业的债务约束有很大不同,必须要用宏观思维,在一定的宏观背景中才能分析清楚。政府债务的约束,不在政府债务规模本身是大是小,而在于政府债务作用下的内需是否超过了国内供给能力。而内需是否超出了国内供给能力,可以从国际收支和通胀两方面指標(biao)中看出来。只要国际收支保持健康(保持经常賬(zhang)戶(hu)順(shun)差),并且没有通胀压力,政府加杠杆就不会碰到紧约束,可以持续进行。

如果内需超过了国内供给能力,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两种后果:要么需要从国外净进口供给来彌(mi)补国内供给能力不足的缺口,要么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peng)胀。无论哪种后果出现(或者共同出现),政府债务扩张都将不可持续。

一个国家如果要从国外净进口供给,其国际收支必然惡(e)化,会出现经常账户逆(ni)差,以及随之而来的外债累积。外债是一个国家的硬(ying)约束。国际上除了美(mei)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可以用本币借外债之外,其他国家都只能用国际硬通货(通常是美元)来借外债。外债如果累积太多,一定会超出这个国家持有的国际硬通货之偿付(fu)能力,从而引发外债危机,也即所謂(wei)的国际收支危机。

而如果一个国家通胀稳不住(zhu),受需求拉动而不斷(duan)上升,存量债务的价值虽然会被通胀稀(xi)釋(shi),但国家信用也会受損(sun),从而让政府再难以发新债来支撑开支。此时,政府就算开动印钞机来收铸币税,也只会在通胀上火(huo)上澆(jiao)油,让通胀最终演化成为恶性通货膨胀,令(ling)国家经济陷入极大混(hun)亂(luan)。

上述的两种情况,便是政府债务碰到紧约束时会出的状况。而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健康,同时通胀稳定(或者有通缩),那么这个国家政府债务的累积就是可持续的。这方面,国际上有正反两个例子可做參(can)考。

正面的例子是日本。2022年末,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228%,遠(yuan)高于我国77%的水平,甚至接近了我国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总和占GDP的比重。但由于日本国际收支长期健康(长期有经常账户顺差),且通胀长期处于低位,所以日本很高的政府债务水平并未带来什么嚴(yan)重后果,债务可持续性没有问题。(图表6)

反面的例子是2011年歐(ou)债危机的震(zhen)中,葡(pu)萄(tao)牙(ya)、意大利、愛(ai)尔蘭(lan)、希(xi)臘(la)和西班(ban)牙这5个欧洲(zhou)边緣(yuan)国家。债务危机之所以在这5个国家爆发,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国债规模太高。事实上,在欧债危机爆发的仅仅一年前,西班牙国债占GDP比重还低于德(de)国。爱尔兰的国债水平也只是与德国相当,并低于比利时。这5个边缘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在欧债危机爆发之前的10年里,国际收支长期恶化,长时间有经常账户赤(chi)字,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外债累积。所以,盡(jin)管(guan)这5个国家的国债规模并不都很高,但因为它们是欧元区主要国家中经常账户赤字最大的5个,所以欧债危机在它们那里爆发。(图表 7)

我国的通胀和国际收支约束显然没有收紧。近两年来,我国面临的更多是通缩的压力。而从1994年至今(jin),我国已連(lian)续29年錄(lu)得经常账户顺差。长期的经常账户顺差让我国累积了大量海(hai)外资产。国际投资頭(tou)寸(cun)表(IIP)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对外净资产规模(我国持有的海外资产减去我国外债)已上升至2.53万亿美元,是2022年我国GDP的14%。如果有人担心我国债务规模太大了,别忘(wang)了我国还向海外净借出了2.53万亿美元。因此,我国政府债务的约束没有收紧,政府在加杠杆方面有很大空间。(图表 8)

当我国处在当前这样内需不足的状态时,政府既(ji)有加杠杆的空间,也有加杠杆的必要。财政当然是宏观经济稳定的一道重要防线,但这道防线该怎(zen)么用,却需要用宏观思维来分析和判(pan)断。现代财政政策理念(nian)是财政要逆周(zhou)期行事,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发挥需求稳定器(qi)的作用。如果只是用分析企业的微观逻辑来看待政府,要求财政要量入为出,控制债务规模,其实没有理解政府债务的真正约束所在,会把财政变成经济波(bo)动的放大器。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时候,政府理应加杠杆来创造需求,发挥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作用。

当然,仅仅说政府要加杠杆还不够。是中央(yang)政府加杠杆、还是地方政府加杠杆?是通过显性的国债来加杠杆,还是放任隱(yin)性政府债务增长来加杠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政府创造需求的利器,该如何在政府加杠杆中发挥作用?加杠杆过程中财政与货币又该如何配合?这样的问题还可以举出很多,并且都值得深入分析。但考虑到本文已有万字的长度,实在不宜在此处展开这些问题,而只能将討(tao)论留(liu)给未来的文章了。

5. 过去几年去杠杆的历史(shi)回顧(gu)

以上是用宏观思维,在理论上对我国债务做的分析。而最终,实踐(jian)才是檢(jian)驗(yan)真理的标准。从2016年我国全面啟(qi)动供给側(ce)改革,并将去杠杆作为供给侧改革五(wu)大任务之首开始,去杠杆一直是我国宏观政策的主要方向。对过去几年的历史做一下回顾,有助(zhu)于更好評(ping)价去杠杆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反映出的过去几年国内对债务的主流认知。在过去几年与去杠杆政策相关的经济数据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去杠杆政策并未减慢国内债务率的上升速度,反而有推高债务率的倾向。2018-2019年、以及2021-2022年,是我国两波强力去杠杆政策的推进期。在这两段时间里,国内社融增速明显放緩(huan),但同期我国债务率(债务占GDP比重)与全球平均债务率的比值却不降反升,表明在这两段时间里,国内债务率升幅(fu)反而更明显地超过国际平均债务率的升幅。事实上,观察(cha)过去几年我国债务率和全球债务率的比值数据,可以发现它与我国社融增速负相关,表明去杠杆政策倾向于让国内杠杆率更快上升,放松去杠杆政策反倒有助于减缓国内杠杆率的升势。(图表 9)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结果反直覺(jiao),但这恰(qia)恰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差异。债务率是个分数,分子是债务规模,分母(mu)是名义GDP。去杠杆政策在压低社融增速,抑(yi)制债务规模增长的时候,也会给经济增长和通胀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压低处在分母位置上的名义GDP的增长。寄(ji)希望(wang)于去杠杆政策只压低分子,而不影响分母,从而能降低分数值,是在用微观靜(jing)态逻辑来思考宏观动态的经济,很难得到想(xiang)要的结果。

第二、去杠杆政策还更为明显地打击了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民营部门。在2018-2019年、以及2021-2022年这两段时间里,民营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在社融增速放缓的同时明显上升。同期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有所下降。这是因为相比国企,民企抵禦(yu)风险的能力更弱。在去杠杆政策带来的融资紧缩、经济下行的环境中,民营企业更难拿到融资,经营情况恶化得更快。(图表 10)

观察工业企业虧(kui)损面数据,也能看到去杠杆政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压力。2018年至今,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比例大致稳定在30%出头的位置。而同期,民营工业企业的亏损比例则从2018年年初(chu)的12%,上升到最近的25%,翻(fan)了一番(fan)还多。(图表 11)

对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各方早有认识。劉(liu)鶴(he)副(fu)总理在2021年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bo)覽(lan)会开幕(mu)式的致辭(ci)中说到:“民营经济为我国貢(gong)獻(xian)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ji)術(shu)创新、80%以上的城(cheng)鎮(zhen)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 【5】 去杠杆政策显然不会以打击民营企业为目(mu)标。但不以这为目标,却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在政策設(she)計(ji)中,以及政策所反映的债务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

最后,去杠杆政策还给货币政策带来了明显干扰。如前文所述,去杠杆政策往往落(luo)腳(jiao)于对社会融资的打压之上。而银行体系正是通过发放信贷和購(gou)買(mai)债券来在实体经济中创造广义货币的。可以说,社会融资的发放是货币政策传导路(lu)徑(jing)的第二环节——传导路径第一环节是央行在金融市场的基礎(chu)货币投放。在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两个环节中,央行能直接掌控第一环节,却只能间接影响第二环节。央行的寬(kuan)松货币政策可以较为直接地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但这只是为金融体系更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便利性,而并不会自然转化为实体经济融资的宽松。如果社会融资增长被去杠杆政策抑制,央行的宽松政策就难以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在2023年6月(yue)14日发表的《 降息是无奈(nai)的选择 》一文中,筆(bi)者曾说:“在货币政策传导路径阻塞的时候,短(duan)期利率的降低未必能刺激向实体经济的融资投放,反倒可能推升金融市场中的杠杆交(jiao)易,加大金融风险。 【6】 ”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之所以受阻,使得央行在决定是否降息时左(zuo)右(you)为难,正是因为去杠杆政策抑制了社会融资的增长。

6. 结語(yu)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面临比较明显的下行压力,令預(yu)期转弱、信心不稳。 经济的弱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去杠杆政策带来的自我紧缩。去杠杆政策的初衷(zhong)当然是好的,但良(liang)好的愿望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缺乏宏观思维,忽(hu)略(lve)我国经济的宏观背景、以及这种背景产生的原因,仅凭微观逻辑而就债务谈债务,很容易形成对债务的偏頗(po)认知,进而影响到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全面纠偏对我国债务的认知,放松自我施加在中国经济上的约束。必须要纠正那些在理论上站(zhan)不住脚,在实践中也被证偽(wei)的看法,从而让各方对债务这个关键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这样方能让政策更加切(qie)合中国实际,从而扭转过去几年我国经济的不利走势,重塑各方信心,让经济发展重回正轨。(完)

【1】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出自《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書(shu)的10(VI)节。

【3】储蓄的定义是收入减去消费。居民储蓄等于居民收入减去居民消费。企业储蓄等于企业收入减去企业消费。这里的企业收入不是会计意义上的企业营收,而是企业分红之后的利润。又由于企业消费为零(ling),所以企业储蓄就是企业分红之后的利润。

【4】傑(jie)弗(fu)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57-158頁(ye)。

【6】徐高,2023年6月14日,《 降息是无奈的选择 》, http://www.chinacef.cn/index.php/index/article/article_id/10141。

——————

徐高:降息是无奈的选择

徐高:稳增长就是最大的防风险|首席对策

徐高丨(shu)人民币汇率:从韌(ren)性到彈(dan)性

徐高:经济復(fu)蘇(su)有隐憂(you)

徐高:矽(gui)谷(gu)银行沖(chong)击的实体余(yu)波

徐高:怎样用好最重要的几年学好经济学?

徐高:宏观分析的三层境界 返(fan)回搜(sou)狐(hu),查(zha)看更多

責(ze)任編(bian)辑:

发布于:内蒙古通辽奈曼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