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权行动”被推翻,美高校招生制度面临重大变革

“平权行动”被推翻,美高校招生制度面临重大变革

参考消息网7月6日报道(文/徐剑梅)如何通过改革大学招生制度促进阶层流动和社会公平,培养国家现代化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领导精英,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继一年前推翻1973年确立的美国宪法保障女性堕胎权利的判决先例后,6月2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又推翻了1978年确立的在高校招生中采取“平权行动”,有限度考虑种族因素的先例。在庞杂的争议声中,美国高校招生制度面临重大变革。

保守派取得胜利

1978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准美国高校采取“平权行动”,在招生中禁止种族配额,但允许有限度地考虑种族因素,以实现校园学生群体多元化,并认为这是一项“令人信服的国家利益”,符合宪法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

45年后,针对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类似招生诉讼,6名保守派大法官裁决说,两校依凭“平权行动”,在招生录取时考虑种族因素的作法,缺乏充分的针对性和可衡量的目标,从而不可避免地以消极方式使用种族因素,违反了宪法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

根据这一裁决,今后美国高校,不论公立或私立,录取学生时不得再考虑种族因素。换言之,今后美国大学招生时不得把种族因素作为某些族裔申请学生的“加分”项,又或另一些族裔学生的“减分”项。这一招生政策不涉及国际学生的录取。

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裁决中写道,美国大学招生必须使用“色盲”标准,即对待所有肤色一视同仁。他说,任何对种族因素的考虑,无论如何有限度,都超出了法律的范围。

三名自由派大法官则言辞激烈地表达了强烈的反对。首位黑人女法官克坦吉·布朗·杰克逊在异议书中写道,这一裁决与美国现实生活的关键场景脱节。她说,美国现实生活中存在“基于种族的巨大差距”,关于“平权行动”的“争论以数不胜数的方式混淆了历史和现实,但答案很简单:我们国家从来都不是色盲的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裁决并未堵死美国高校招生考虑种族因素的所有途径,仍给“平权”留下两大空间。一是裁决不适用于西点军校等美国军事院校,理由是在军事训练背景下,种族多样性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军官构成应反映承担大部分战斗任务的普通士兵的多样性。军事院校在招生时采取“平权行动”具有“潜在的独特利益”。

二是允许大学自由考虑“申请人关于种族如何影响其生活的讨论”,即学生如果在申请文书或面试中讲述族裔身份对自己的影响,高校录取时可予考虑,只是必须根据“个体经历,而非种族”进行评估。

裁决引发两极表态

作为长期撕裂美国社会和两党政治的争议性问题,裁决引发美国保守派和自由派、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两极表态。共和党出身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欢呼,“这是美国伟大的一天”。现任总统、民主党人拜登表示“强烈、强烈不认同”,大学应该考虑到包括种族歧视在内的学生所经历的“逆境”,“不能让这一裁决成为最后的裁决”。

舆论场气氛也如此。保守派媒体《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赞“这一里程碑式的裁决”,让美国朝着摆脱制度性的种族巴尔干化“迈出了一大步”。自由派媒体《华盛顿邮报》则谴责联邦最高法院放弃了“半个世纪以来推动校园多元化试验”。

但美国公众对待“平权行动”的总体态度,未必像政客和媒体表现得那么极化。今年以来的多数民调结果都显示,逾半数美国人认为种族不应该成为大学录取的一个因素。美国广播公司/益普索集团最新民调显示,52%的美国选民支持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裁决,而反对者仅占32%。不过,不同种族的观点存在巨大差异。这一民调中,60%的白人和58%的亚裔支持裁决,拉美裔的支持和反对率各为40%。最受惠于“平权行动”的非洲裔是唯一逾半数反对裁决的族裔。

皮尤中心6月初的民调中,在30岁以下美国年轻人当中,赞成和反对大学招生考虑种族因素者各占约40%,20%的人不确定。而在30岁至49岁人群中,反对者(46%)多于支持者(36%)。50岁及以上人群中,近六成人(58%)反对。此外,文凭越高,支持考虑种族因素者占比越高,反之越低。

不过,民调只能参考,也有不少民调结果相反。538民调网站综合分析多家民调结果认为,美国民众对“平权行动”的看法,比对待女性堕胎权“更加微妙和复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调问题的提出方式,因此“很难准确预测”。

围绕高校招生中的“平权行动”,不仅族裔分歧明显,民主党和进步派内部也存在分歧。不乏民主党人和进步派质疑“平权行动”对美国校园多样性和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时任总统克林顿就主张“平权行动”不应终结但“应当修改”。民主党大本营加州1996年即禁止大学招生考虑种族因素,该州2020年就此公投,结果加州选民以57%的支持率反对恢复“平权行动”。

名校“虚假的多样性”

美国普通大学相对容易申请,是否考虑种族因素,对校园多元化程度往往不构成问题。此类诉讼的针对目标,都是竞争激烈的美国名校,哈佛首当其冲。这些高校在美国又被称为精英大学,被认为是输送美国未来领导人才和各界精英的主要渠道。就此而言,“平权行动”及其所要达成的校园多元化目标,直接关系到领导未来美国的精英群体构成,不可不谓兹事体大。

客观上,“平权行动”在美国高校的招生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如罗伯茨在裁决中所指出,基于种族因素招生,“涉嫌一种冒犯性和侮辱性假设,即某一特定种族的学生,因为种族相似而被认为相似”,这势必加深将个人视为其种族产物的刻板印象,“这种成见只会造成持续的伤害”。他说:“禁止种族分类的最重要原因是,它不是根据一个人的成就和基本品质来评判,贬低了这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罗伯茨也反对通过“平权行动”“弥补过去社会歧视的影响”,认为后者可以无限追溯,不构成令人信服的公共利益。

其次但可能更受诟病的是,“平权行动”的目的,本是增加精英大学黑人、拉美裔等少数族裔学生数量,但长期以来,借力种族因素进入精英大学的少数族裔学生,大量具有优越的社会经济背景。“平权行动”尤其被指责成为富有美国黑人家庭的下一代进入名校的捷径。以哈佛为例,有研究称,哈佛录取的黑人、拉美裔和印第安部落学生中,71%来自中上阶层,其家庭收入高于全美中位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教授理查德·桑德因此批评说,大学根据种族分类录取学生,创造的是“虚假的多样性”。

近些年来,美国的领导层或者说精英阶层,名校背景越来越集中和突出,这本身就是美国社会不平等和阶层固化趋势的反映。拜登是1988年以来美国唯一没有常春藤盟校学位的总统,而现任9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中,8人毕业于哈佛和耶鲁。随着精英大学越来越成为输出美国社会精英的主渠道,这些大学的录取率不断走低,申请难度越来越大。裁决意见书提到,哈佛2022年有超过6万学生申请,仅不到2000人被录取。

从学生申请文书的写作,到高校招生政策和流程,裁决预计将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是,今后美国高校招生不再考虑种族因素,被认为对白人学生最有利,对非洲裔学生最不利。而对华裔学生的影响,恐怕有待观察。要知道,美国众多高校近年已不再要求申请学生提供SAT等标准化考试分数,弱化了成绩考量,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经历与综合表现。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未必能成为华裔学生进入美国名校的重大利好。不乏人士担忧,今后美国精英大学招生可能“比以前更加不透明和任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四川宜宾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