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无限,广告吸睛

创意无限,广告吸睛——如何打造一个吸引人的广告

一、广告吸引人的重要性

广告作为商业宣传的一种手段,它的目标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相信并购买该产品或服务。一个吸引人的广告可以将潜在客户变成真正的客户,而一个不够吸引人的广告很容易被忽略掉。因此,设计一款吸引人的广告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创意无限的方法,可以帮助设计一个吸引人的广告。

1. 突出产品的特点

广告的重要目的是让人们记住产品或服务。因此,必须确保广告突出产品的特点,让人们对其进行记忆。这可以通过色彩、图片、字体和标语等元素来实现。

2. 加入趣味元素

设计趣味元素可以增加广告的吸引力。这可以包括幽默、创意或不寻常的视觉效果。这些元素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分享广告。

二、广告设计的要点

设计一个吸引人的广告需要注意一些要点,以确保广告的内容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并且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1. 选择合适的平台

选择一个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平台非常重要。在选择平台时,考虑目标受众的喜好和兴趣,并将广告内容定位到这些喜好和兴趣中去。

2. 使用适当的语言和图片

广告的设计要适应受众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对于国际市场的广告,需要使用多种语言,同时还需要考虑本土化的元素。图片也需要符合文化和地域习惯,不应该有冒犯性内容。

三、广告实践的建议

设计广告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广告的效果和吸引力最大化。

1. 根据目标受众设计广告

要让广告更具吸引力,必须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来设计广告。这将使广告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

2. 保持简单明了

广告的目标是让人们记住产品或服务的优点。因此,广告应该保持简单明了,不要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

四、广告总结归纳

总体来说,设计一款吸引人的广告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重要的是,广告需要突出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并加入趣味元素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广告设计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平台和适当的语言和图片。在实践中,应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广告,并保持简单明了。

常见问题:

1. 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广告平台?

选择一个适合的广告平台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目标受众、预算、广告形式、竞争对手等。根据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选择适当的平台来获得最佳效果。

2. 如何确保广告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广告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是广告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广告应该遵守所有的广告法律和规定,并保持诚实和透明。在广告中加入客户反馈和推荐可以增加广告的可信度。

创意无限,广告吸睛 特色

1、温馨感十足的卡通画面风格展现。

2、添加高跟鞋长袜和其他配件,别忘了珠宝和漂亮的皇冠。

3、连续三天签到,可以获得毛钱的现金红包奖励,连续一周签到,可以获得块钱的奖励。

4、专属基地,精心打造。

5、疯神来了巅峰版游戏下载

创意无限,广告吸睛 亮点

1、快速的来提升自己段位

2、绝佳体验:智能提取章节目录全文搜索快捷书签,考虑到您阅读的每个细节问题。

3、汇聚全网视频,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4、上百种武学技能套路任由你组合搭配,轻松击败敌人;

5、汇聚海量资讯,聚合阅读。小时时事热点,一手掌握!

wenxinganshizudekatonghuamianfenggezhanxian。tianjiagaogenxiechangwaheqitapeijian,biewanglezhubaohepiaoliangdehuangguan。lianxusantianqiandao,keyihuodemaoqiandexianjinhongbaojiangli,lianxuyizhouqiandao,keyihuodekuaiqiandejiangli。zhuanshujidi,jingxindazao。fengshenlailedianfengbanyouxixiazai抓(zhua)住(zhu)人(ren)口(kou)結(jie)構(gou)變(bian)動(dong)帶(dai)來(lai)的(de)六(liu)大(da)機(ji)遇(yu)

任(ren)澤(ze)平(ping)團(tuan)隊(dui)

導(dao)讀(du)

人口变动緩(huan)慢(man),但(dan)勢(shi)大力(li)沈(chen)。當(dang)前(qian),我(wo)國(guo)人口面(mian)臨(lin)结构性(xing)挑(tiao)戰(zhan),突(tu)出(chu)表(biao)現(xian)為(wei)少(shao)子(zi)化(hua)、老(lao)齡(ling)化,由(you)此(ci)带来壹(yi)系(xi)列(lie)重(zhong)大而(er)深(shen)遠(yuan)的影(ying)響(xiang)和(he)挑战。面對(dui)復(fu)雜(za)的人口形(xing)势,一方(fang)面我們(men)要(yao)積(ji)極(ji)應(ying)对人口問(wen)題(ti),另(ling)一方面要挖(wa)掘(jue)人口结构中(zhong)的“新(xin)紅(hong)利(li)”。

人口是(shi)經(jing)濟(ji)發(fa)展(zhan)過(guo)程(cheng)中重要因(yin)素(su),人口结构变动在(zai)產(chan)業(ye)发展过程中扮(ban)演(yan)著(zhe)重要的角(jiao)色(se)。改(gai)革(ge)開(kai)放(fang)以(yi)来,伴(ban)隨(sui)着人口结构的变动,我国产业发展经歷(li)了(le)“出口增(zeng)長(chang)強(qiang)勁(jin)”、“房(fang)地(di)产黃(huang)金(jin)十(shi)年(nian)”以及(ji)“創(chuang)新驅(qu)动型(xing)产业快(kuai)速(su)发展”三(san)個(ge)階(jie)段(duan)。

受(shou)勞(lao)动人口見(jian)頂(ding)回(hui)落(luo)、人口受教(jiao)育(yu)水(shui)平逐(zhu)漸(jian)提(ti)升(sheng)、人口和人才(cai)不(bu)斷(duan)向(xiang)東(dong)部(bu)沿(yan)海(hai)、发達(da)都(dou)市(shi)圈(quan)城(cheng)市群(qun)流(liu)动等(deng)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未(wei)来有(you)六大机遇:

1、消(xiao)費(fei)升級(ji)迎(ying)来新趨(qu)势,逐渐向健(jian)康(kang)化、品(pin)質(zhi)化、情(qing)感(gan)化轉(zhuan)型。具(ju)體(ti)表现为:老龄社(she)會(hui)、健康消费;中产崛(jue)起(qi)、品质消费;獨(du)居(ju)盛(sheng)行(xing)、情感消费。

2、部分(fen)中低(di)端(duan)制(zhi)造(zao)业向东南(nan)亞(ya)转移(yi),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需(xu)求(qiu)、智(zhi)能(neng)化數(shu)字(zi)化成(cheng)趋势。随着产业外(wai)遷(qian),国內(nei)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需求,受益(yi)於(yu)高(gao)质量(liang)人才規(gui)模(mo)仍(reng)較(jiao)大,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仍有支(zhi)撐(cheng)。

3、产品和服(fu)務(wu)向適(shi)老化转型,醫(yi)養(yang)结合(he)更(geng)加(jia)緊(jin)密(mi)、养老金融(rong)前景(jing)廣(guang)闊(kuo)。未来养老产业不僅(jin)包(bao)括(kuo)基(ji)本(ben)生(sheng)活(huo)需求,還(hai)要兼(jian)具休(xiu)閑(xian)娛(yu)樂(le)、社交(jiao)等附(fu)加服务屬(shu)性。随着居民(min)对于养老理(li)財(cai)儲(chu)備(bei)需求增加,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4、教育系統(tong)面临结构性調(tiao)整(zheng)需求,托(tuo)兒(er)所(suo)供(gong)应不足(zu)、幼(you)儿園(yuan)及義(yi)务教育供应相(xiang)对飽(bao)和。第(di)一,學(xue)前教育阶段呈(cheng)现0-3歲(sui)托儿所不足與(yu)3-5岁幼儿园相对饱和並(bing)存(cun)的局(ju)面。第二(er),义务教育阶段的入(ru)学需求減(jian)少,其(qi)中小(xiao)学入学人数下(xia)降(jiang)更明(ming)顯(xian)、農(nong)村(cun)下降更快。

5、人口结构变动带来住房價(jia)值(zhi)的分化,人口或(huo)人才凈(jing)流入的一線(xian)城市、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場(chang)熱(re)度(du)更高,而人口或人才流出地區(qu)房地产市场较为冷(leng)淡(dan)。

6、住房改善(shan)時(shi)代(dai)来临,從(cong)“有房住”到(dao)“住好(hao)房”、产品力成为購(gou)房者(zhe)關(guan)註(zhu)的重點(dian)。随着居民收(shou)入水平的提升和外部環(huan)境(jing)的变化,居民对于改善型住房的要求也(ye)更加多(duo)元(yuan),除(chu)了要求位(wei)置(zhi)和面积的变动,对住房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

目(mu)錄(lu)

1 人口与产业周(zhou)期(qi):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2 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六大机遇

2.1 消费升级迎来新趋势,逐渐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

2.2 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需求、智能化数字化成趋势

2.3 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更加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2.4 教育系统面临结构性调整需求,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供应相对饱和

2.5 人口结构变动带来住房价值的分化,人口或人才流入的核(he)心(xin)城市住房价值凸(tu)显

2.6 住房改善时代来临,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产品力成为购房者关注的重点

正(zheng)文(wen)

1 人口与产业周期: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人口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要素,宏(hong)觀(guan)上(shang),与資(zi)本、技(ji)術(shu)一起在供給(gei)側(ce)決(jue)定(ding)经济潛(qian)在增长率(lv);中观上,在供需兩(liang)侧影响着产业结构,是引(yin)发经济长周期拐(guai)点、影响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我们既(ji)强调人口的基礎(chu)性重要作(zuo)用(yong),也避(bi)免(mian)“唯(wei)人口决定論(lun)”。

1990-2008年:人口红利带来出口增长强劲

背(bei)景:1978年,十一屆(jie)三中全(quan)会明確(que)了改革开放基调,开啟(qi)社会主(zhu)义现代化建(jian)設(she)之(zhi)路(lu)。1992年,建立(li)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標(biao)基本确立。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shi)分享(xiang)全球(qiu)化带来的红利,“走(zou)出去(qu)”上升至(zhi)国家(jia)战略(lve)。从世(shi)界(jie)範(fan)圍(wei)看(kan),制造业正在经历第四(si)次(ci)转移,亚洲(zhou)四小龍(long)经济发展迅(xun)速、制造成本逐渐增加,产业转移需求旺(wang)盛。

此阶段,中国嬰(ying)儿潮(chao)阶段出生人口逐渐進(jin)入劳动年龄,年輕(qing)劳动年龄人口眾(zhong)多。其中,15-24岁人口占(zhan)比(bi)保(bao)持(chi)穩(wen)定、在15%左(zuo)右(you),35-49岁的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20.2%增至2007年的26%。由于劳动力供应充(chong)足、生产要素成本低,吸(xi)引大量外貿(mao)加工(gong)訂(ding)單(dan)流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世界工廠(chang)”。

在改革开放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制造业转移背景下,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活力迅速釋(shi)放,出口贸易(yi)快速发展。从经济總(zong)量看,1990-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从1.9萬(wan)億(yi)元增至27万亿元,年均(jun)增速16.8%。世界排(pai)名(ming)稳步(bu)提升,从第10名升至前3。“三駕(jia)馬(ma)車(che)”中,出口表现亮(liang)眼(yan)。从净出口看,1990-2007年,中国貨(huo)物(wu)和服务净出口額(e)从510.3亿元增至2.3万亿元,逐渐从贸易逆(ni)差(cha)转变为贸易順(shun)差狀(zhuang)態(tai),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7%增至8.7%。2009年,中国出口货物贸易总量超(chao)越(yue)德(de)国位居世界第一。

2008-2018年:购房年龄人口增加,房地产迎来“黄金十年”

背景:1998年,我国启动房改,住房福(fu)利分配(pei)模式(shi)終(zhong)结,商(shang)品房市场化启动。2003年,国务院(yuan)发布(bu)《国务院关于促(cu)进房地产市场持續(xu)健康发展的通(tong)知(zhi)》,提出“房地产业已(yi)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zhu)产业”,此後(hou)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金融危(wei)机后经济增速回落,国常(chang)会提出“四万亿”政(zheng)策(ce)救(jiu)市,带动市场进入“黄金十年”。

此阶段,婴儿潮阶段出生的人口逐渐进入婚(hun)育年龄,城鎮(zhen)化发展迅速,购房需求增加推(tui)动地产行业繁(fan)榮(rong)。分年龄阶段看,2008-2018年,25-34岁的剛(gang)需置业人口占比从13.4%增至16.3%,35-49岁改善性需求置业人口占比从26.1%增至最(zui)高26.7%(2009年),后缓慢回落至23.4%。分区域(yu)看,东、中、西(xi)、东北(bei)地区的人口均呈现增长趋势,2000-201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bie)为635.6万、123.4万、89.4万、46.5万人。分线看,一、二、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187.6万、200.5万、210.4万、96.3万人。分城鄉(xiang)看,2005-2015年,城镇化率从42%增至57%,此阶段我国城镇化率仍處(chu)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加速发展阶段。

在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雙(shuang)重利好之下,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大开发、大发展时期。此阶段,房子金融属性大于自(zi)住属性,成为投(tou)资者的首(shou)選(xuan)。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2000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完(wan)成额同(tong)比增幅(fu)一直(zhi)保持两位数,2010年增幅最高达33.2%,企(qi)业紛(fen)纷入駐(zhu)房地产行业分享红利,2008-201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从8.8万家增至9.8万家。从房价看,2003-2016年,北上深等一线城市新房价格(ge)漲(zhang)幅均在3倍(bei)以上。“三驾马车”中,投资部分表现亮眼,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40%增至2011年的47%。

2010至今(jin):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创新驱动型新興(xing)产业快速发展

背景:2010年10月(yue),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pei)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先(xian)劃(hua)定了七(qi)大領(ling)域。2012年,《十二五(wu)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对于七大新兴产业做(zuo)了进一步部署(shu)。十八(ba)大之后,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主要战略,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臺(tai),將(jiang)此前七類(lei)产业调整为六类,主要涉(she)及处于重大技术突破(po)邊(bian)緣(yuan)、但仍存发展瓶(ping)頸(jing)且(qie)带动力较大的产业。此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yuan)、新一代信(xin)息(xi)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meng)。

此阶段,我国人口经历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规模依(yi)次见顶回落、老龄化加速、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分年龄人口看,2010-2021年15-64岁人口规模从10亿降至9.7亿,占比从74.5%降至68.3%。老年人口方面,2001-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年均增加0.2个百(bai)分点,2011-2022年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上升至14.9%。从受教育程度看,受教育程度逐渐提升,“人才红利”将逐渐释放。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pu)查(zha)相比,2020年每(mei)10万人中擁(yong)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升为1546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升为15088人。2010-2020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增长73.2%,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xian)提高9.1%,文盲(mang)率由4.08%降至2.67%,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人口红利逐渐转向人才红利。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经过十幾(ji)年的发展,经济引擎(qing)作用逐渐显现。不同于傳(chuan)统产业主要依賴(lai)于劳动力数量和资本等要素进行生产制造,新兴产业的運(yun)转主要依赖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将数據(ju)、知識(shi)等生产要素进行高效(xiao)运用。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逐渐實(shi)施(shi),新兴产业的发展日(ri)益加速,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第一,战略新兴产业规模总量迅速增加。2010-2021年,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6万亿左右增至15.3万亿,年均增速約(yue)17.5%(远高于GDP增速的9.8%),占GDP比重从4%增至15%以上。根(gen)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截(jie)至2021年底(di),A股(gu)上市公(gong)司(si)中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共(gong)2067家,其中百亿營(ying)收企业有216家,占比超10%。第二,部分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阶段,全球产业进入新一輪(lun)的技术周期,高技术产业不断湧(yong)现,同时伴随着我国对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迅速。比如(ru),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網(wang)絡(luo),已建成5G基站(zhan)占全球的70%以上。高鐵(tie)网络全球规模最大,截至2021年底,运营裏(li)程突破4万公里,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以上。

2 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六大机遇

2.1 消费升级迎来新趋势,逐渐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

1)老龄社会、健康消费

分年龄结构看,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明显。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53-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2632万增至2.1亿,占比从4.4%增至14.9%,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根据育媧(wa)人口《中国人口預(yu)測(ce)報(bao)告(gao)》中方案(an),到2035、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分别达3.27、3.93亿,占全球老人比重将分别为36.8%、40.4%。

不同年龄段人口消费偏(pian)好不同,年轻人偏愛(ai)汽(qi)车耐(nai)用品、中年人偏好子女(nv)教育、老年人对医療(liao)保健需求旺盛,人口老龄化使(shi)得(de)食(shi)品、文娱方面的消费减少,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增加。一方面,根据生命(ming)周期消费理论,相比中青(qing)年人,老年人收入水平低、平均消费傾(qing)向高,老龄化将导致(zhi)经济中消费比重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国家庭(ting)中,中老年人为日后养老和医疗做出的预防(fang)性储蓄(xu)、遺(yi)贈(zeng)动机和啃(ken)老行为抑(yi)制消费。目前我国老龄化的影响主要是前者。随着人口老龄少子化,家庭的煙(yan)酒(jiu)消费支出减少、医疗保障(zhang)支出增加;同时,地产产业鏈(lian)、传统汽车等相关行业消费需求呈下降趋势,但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加劇(ju)、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仍空(kong)間(jian)巨(ju)大。

以日本为例(li),根据日本统計(ji)局公布的不同类型消费的年龄分布可(ke)以看到,食品飲(yin)料(liao)消费高峰(feng)在40-64岁;服飾(shi)、文娱在35-59岁;教育、通訊(xun)在40-59岁;水電(dian)燃(ran)料、家居用品在45-69岁;医疗保健在60岁以上;住房在40岁以下以及60-70岁。

2)中产崛起、品质消费

分收入结构看,随着中高收入群体数量在不断增加,整体家庭的购買(mai)力水平趋于增加。近(jin)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正增长,2013-2022年从1.8万元增至3.7万元,年均增速达8.3%。根据麥(mai)肯(ken)錫(xi)《中国消费者报告2023》,2015年中低收入及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及高收入家庭统计数量占比分别为21.8%、66.4%、11.8%,2021年該(gai)比例上升为20.6%、40.6%、38.9%,预计2025年该比例将变为16.3%、29.5%、54.1%。分教育结构看,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10-2020年,高中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从23%增至30.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7年增至10.8年。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消费经驗(yan)逐渐积累(lei),其对日常消费品的品质要求逐渐提高,品质消费即(ji)看中“面子”又(you)注重“里子”。比如,消费者对護(hu)膚(fu)品/化妝(zhuang)品关注的不再(zai)仅是精(jing)美(mei)的包裝(zhuang),而是更加注重对产品的成分和功(gong)效,包括奶(nai)制品等。根据《2022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关鍵(jian)购买因素前三分别为需要的功效/口味(wei)/设计、安(an)全/天(tian)然(ran)配方、品牌(pai)可靠(kao),占比分别为53%、45%、28%,对于非(fei)食品的为需要的功效/口味/设计、安全/天然配方、知名品牌,占比分别为40%、39%、33%。

我们的研(yan)究(jiu)認(ren)为,未来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美好生活等的需求将持续上升,未来20年将属于“八大美好行业”:新基建、新能源、新国潮、新消费、数字经济、生命经济、銀(yin)发经济、金融经济。那(na)些(xie)能夠(gou)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品质、更实用的性能、更舒(shu)适的体验的产品,将脫(tuo)穎(ying)而出。

3)独居盛行、情感消费

分家庭结构看,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2000-2020年三人以内小型家庭戶(hu)占比从55.3%增至76.1%,其中一人户和二人户占比分别从8.3%和17%增至25.4%和29.7%,而同期三人户、四人户、五人户、六人户及以上占比分别从30%、23%、13.6%、8.1%降至21%、13.2%、6.2%、4.6%,三人户及以上占比均有下降。1953-2020年我国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从4.33人大幅降至2.62人,与最高值相比减少1.81人。

随着家庭小型化,共享性消费品包括消费、租(zu)房等的消费占比将呈下降趋势。不同规模家庭的消费结构存在差距(ju),共享型消费品的支出占比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加而下降,相反(fan)的,非共享型的支出占比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共享型消费有食品、租房等,比如多人家庭在家做飯(fan)可攤(tan)低做饭成本、多人分摊房租也会讓(rang)平均住房成本下降;非共享型消费有日用品、医疗保健、教育支出,難(nan)以通过多人分摊降低个人消费成本。根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zhui)蹤(zong)调查(CFPS)的数据,一人户到五人户家庭的食品支出占比从35.9%降至30.2%,日用品支出占比从13.4%增至16.6%,医疗保健支出从7.6%增至10.6%,教育支出从6.9%增至12%。

此外,家庭户规模的縮(suo)小带动“单身(shen)经济”、“寵(chong)物经济”等新消费业态的发展。在结婚率下降、晚(wan)婚晚育观念(nian)盛行的背景下,单身人群逐渐形成新的消费观,进而产生了“单身经济”的概(gai)念,消费特(te)点为小型化、快捷(jie)化以及幸(xing)福感。消费新业态逐渐成型,包括随着居住面积小型化带来的家居家电的小型化需求、单身條(tiao)件(jian)下对购物产生的网络化需求以及孤(gu)独感产生的对于宠物、手(shou)遊(you)等滿(man)足精神(shen)世界的需求衍(yan)生出“一人份(fen)”餐(can)食、迷(mi)妳(ni)家电、预制菜(cai)、“宠物经济”等新賽(sai)道(dao)。

2.2 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需求、智能化数字化成趋势

从劳动力总量看,我国劳动力规模持续萎(wei)缩。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随后进入快速下滑(hua)阶段,2010-2021年15-64岁人口规模从10亿降至9.7亿人,占比从74.5%降至68.3%。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中方案,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到59.1%,210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到44.3%。

从劳动力成本看,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2021年泰(tai)国、越南制造业工资约为3057元/月、2000元/月,而中国约为6899元/月,用工成本较东南亚国家高出近2倍。人口数量红利消逝(shi),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挑战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过去我国依靠人口红利成长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銷(xiao)遍(bian)全球,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剧,劳动人口占比下降,劳动參(can)与率下降,用工成本上升,劳动密集(ji)型企业失(shi)去成本優(you)势,逐渐将产能转移至要素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中西部地区。一方面,由于东南亚地区拥有更加廉(lian)价的劳动力、较好的区位和海运条件以及优惠(hui)的稅(shui)收政策,部分产业向东南亚转移,比如,部分外资企业蘋(ping)果(guo)、日本YOKOWO等将部分产线移至东南亚等国家。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5-2021年美国紡(fang)織(zhi)纖(xian)維(wei)(及其廢(fei)料)进口来自中国比例从21.3%降至9.1%,来自越南比例从1.5%增至4.4%。并且,部分中资企业为了節(jie)约生产成本,纷纷在东南亚建厂。但是,由于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相对落后,目前仅能承(cheng)載(zai)低端或部分产线。另一方面,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有相对廉价的要素成本疊(die)加相对优惠的税收条件以及不断改善的交通运輸(shu)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也承载了一部分产业转移,2000-2020年我国中西部出口额合计占比从8%增至20%。近年来,重慶(qing)、西安、鄭(zheng)州(zhou)等中西部城市借(jie)助(zhu)产业转移,成为了新兴产业高地,比如重庆市通过整合筆(bi)电的上下游产业和代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笔电制造基地。

劳动力数量下降、用工成本提升倒(dao)逼(bi)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部分行业可以通过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来降本增效。互(hu)聯(lian)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逐渐成熟(shu),可以用来補(bu)充劳动力缺(que)口,向技术要生产力是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行业结构逐渐优化,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逐渐增加。对于以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其劳动力需求更倾向研究型人才,并且我国制造业具备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向高端制造业的先发优势明显。当前,新一轮的科(ke)技革命已经开始,大量创新型产业代替(ti)传统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shi),以皮(pi)革、纺织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占比逐年下降,2003-2020年数量占比从5.7%降至1.1%,而以计算(suan)机、电子设备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比由3.0%升至5.2%。

当前,我国面临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需求。雖(sui)然我国劳动力人口已经进入負(fu)增长区间,但是随着整体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高质量人才规模还比较大,“人才红利”正加速形成。在健康方面,我国人均壽(shou)命增至78岁以上,接(jie)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教育方面,我国高学历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2010-2021年,本科畢(bi)业人数从259万人增至428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从38.4万人增至77.3万人,高学历人才不断在增加。根据美国喬(qiao)治(zhi)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论文《China is fast outpacing U.S. STEM PhD growth》,2019年中国在STEM领域培养了49498名博(bo)士(shi),這(zhe)个数据是美国的1.5倍,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STEM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将为美国的两倍。科技人才的逐渐积累给中国的产业转型提供了支撑,带动产业向发展的前沿面拓(tuo)展。2010-2021年中国发明專(zhuan)利授(shou)權(quan)数量从8万件增至58.6万件,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被(bei)推出,人才红利有望(wang)引领产业升级。

2.3 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更加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从老年人口总量看,随着人均寿命的提升,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成上升趋势。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也大,2022年65岁及以上人口超2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约四分之一,相当于全球每4个老年人就(jiu)有一个中国人。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中方案,到2035、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3.27、3.93亿,占全球老人比重将分别为36.8%、40.4%。

从老年撫(fu)养比看,扶(fu)老比大幅增加,社会养老负擔(dan)加重。扶老比即老年抚养比,是指(zhi)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1982年以来,我国扶老比逐渐增加,至2020年,我国扶老比攀(pan)升至20%,意(yi)味着目前平均5名年轻人要抚养一位老人。并且,老化指数增加,1982-2020年我国老化指数从14.6%增至75.2%,老年人口相对儿童(tong)数量增加明显,老龄少子化程度高。根据育娲人口预测,至2030年我国扶老比增至28.5%、2050年53.2%,扶老比成倍增加,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从老年人口的年龄分布看,1987-2021年,65-79岁老年人口占比从87.9%降至81.2%,8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12.1%增至18.8%。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三轮婴儿潮,分别是1950-1958、1962-1975、1981-1991年,目前来看,2015年第一批(pi)婴儿潮人口陸(lu)续进入65岁,到目前为止(zhi),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以“50后”为主,到2025年后,“60”后人口将会逐渐进入老龄阶段。

第一,伴随家庭养老功能弱(ruo)化,空巢(chao)老人尤(you)其是独居老人数量明显增加。根据民政部、财政部、全国老龄辦(ban)联合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況(kuang)抽(chou)樣(yang)调查》,空巢老人数量已突破1亿,失能、半(ban)失能老年人超4000万,而祖(zu)輩(bei)和子代两地分居,子代对祖辈的照(zhao)顧(gu)多来自于经济支持,生活照护、情感支持等家庭养老保障减少将嚴(yan)重弱化家庭养老功能。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年鑒(jian),2020年中国城市、镇、乡村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独居(無(wu)保姆(mu))占比分别为10.0%、10.9%、13.5%。

随着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养老产业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不仅包括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兼具休闲娱乐、社交等附加服务属性。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我国有82.05%的老年人願(yuan)意居家养老,仅有4.38%的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未来,增加社区养老服务,通过融合医疗、文娱等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趋势。另一方面,根据華(hua)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目前养老机构存在供需錯(cuo)配,中低端养老院空置率约50%,中高端的空置率仅不到10%。随着养老产业的成熟和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不仅要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盡(jin)量具备包括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社交等附加服务属性,满足慢性病(bing)老人的医疗、护理、康复需求。目前,医养结合已納(na)入十四五规划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綱(gang)要,通过鼓(gu)勵(li)原(yuan)有养老机构的转型,将闲置的医疗及养老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二,随着老龄化加剧,政府(fu)債(zhai)务负担逐渐加重,财政收支情况惡(e)化。一方面,随着劳动人口下降,创收人群将逐渐减少,政府收入面临壓(ya)力;另一方面,老龄人口增加将导致养老和医疗等支出增加,社保賬(zhang)户收支缺口增加将加重财政支出。縱(zong)向对比看,1993-2021年,中国政府部門(men)杠(gang)桿(gan)率从7.8%增至46.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6.2%增至14.2%,政府债务负担与社会老年人口占比呈正比例关系。橫(heng)向对比看,2015年日本、意大利、西班(ban)牙(ya)、英(ying)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均超100%,这些国家扶老比也相对较高,分别为42.7%、34.1%、28.1%、27.9%。

随着养老金供需缺口增加、三支柱迎来发展期,并且随着居民对于养老理财储备需求增加,养老金融未来前景广阔。一方面,我国第一支柱负担过重,占比近70%,亟(ji)需第二、三支柱补充。近年来,我国主要在产品端对第三支柱建设进行了积极探(tan)索(suo),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建设加快,未来,随着养老金收不抵(di)支压力逐渐增加,以多種(zhong)形式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补充养老金供给也迫(po)在眉(mei)睫(jie)。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逐渐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银发消费需求升级、养老财富(fu)储备意识也逐步提升。中国保險(xian)资产管(guan)理业協(xie)会发布《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1)》,大部分被调查者具有初(chu)步养老投资规划意识,但是由于专业知识不足、缺乏(fa)时间等原因,仅27%的人付(fu)諸(zhu)行动,仅4%的人有完整规划。由于未老个体对财富“跨(kua)期配置”需求增加与个人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存在矛(mao)盾(dun),依靠专业的金融机构来发展的养老金融体系前景广阔。

2.4 教育系统面临结构性调整需求,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供应相对饱和

从出生人口看,2017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数量連(lian)续7年下降,至2022年已经跌(die)破千(qian)万大关,降至956万人,创历史(shi)新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1950-1958年的年均2100万,1962-1975年的年均2628万,1981-1994年的2246万,之后逐渐下滑至2003-2012年的1600万上下,其中2012年为1635万。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執(zhi)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2015年末(mo)中央(yang)决定全面放开二孩(hai),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开始,出生人口连续下滑,从1723万人降至956万人,降幅近50%。

出生人口下降带来了入学人数下降。新生儿与入学生源是正相关关系,新生人口在3年后进入幼儿园,6年后进入小学,12年后进入中学,18年后进入大学。从入学率看,2023年,0-3岁入托率约5.5%、3-6岁学前教育毛(mao)入园率8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第一,学前教育阶段呈现0-3岁托儿所不足与3-5岁幼儿园相对饱和并存的局面。托儿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托儿服务比较普遍,很(hen)多企事(shi)业单位都开办托儿所,員(yuan)工可以在上班时将小孩托管,1949-1956年托儿机构从643家增至5775家。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普惠性的托儿服务被取(qu)消,托儿所大量缩减,到2010年国家集体办托儿所基本消失。2019年后,托育行业利好政策頻(pin)出,托育机构重新发展,截至2021年6月,全国已经有4000家托育机构备案,1万家在积极申(shen)請(qing)。但是我国入托率较低,仅5.5%左右,每千人托位数约2.03,相对于四千多万的0-3岁婴幼儿数量来說(shuo),托育服务供给缺口较大。国際(ji)对比看,OECD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平均值为35%,歐(ou)盟(meng)国家约32.7%,中国入托率处于墊(dian)底位置。幼儿园方面,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4万所,普惠性幼儿园覆(fu)蓋(gai)率80.24%;在园幼儿4818.1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74%,从入园情况可以看出,幼儿园数量基本满足入园需求。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需求减少,其中小学入学人数下降更明显、农村下降更快。根据中国财政教育研究所报告,受出生人口下降的影响,未来30年内,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小学和中学)整体呈下降趋势,总体降幅在50%-60%,其中小学适龄儿童规模下降更明显。

从小学生数量看,与1949年建国后三波(bo)婴儿潮对应,中国小学在校(xiao)生数经历了1960年、1975年、1997年三次高峰,此后由1997年的13995万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9361万,后觸(chu)底回升至2021年的10780万。由于2016年二胎(tai)政策放开带来出生人口的小高峰,2023、2024年对应“二胎入学潮”,小学学位面临供应紧張(zhang)问题,随着2018年出生人口开始大幅下降,预计2024年之后,义务教育适龄入学儿童将迎来快速下降期。

分城乡看,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入学数量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城镇。根据复旦(dan)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fu)院长、教授的研究,2020-2040年,城镇地区小学适龄儿童规模将从6500万降至4500万左右,农村地区将从4200万降至2000万左右,农村地区小学适龄儿童数量下降更快。并且,由于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很多农村家庭不惜(xi)花(hua)费高价将孩子送(song)到城里读書(shu),这会进一步加剧城乡教育入学需求的分化。

分区域看,人口流入和出生率较高的区域义务教育在校生保持正增长,而人口流出和出生率较低的区域在校生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16-2021年,广东省(sheng)小学生在校生年均增量为34.8万人,增量居首;新疆(jiang)、广西等7个省级及以上单位增量在10-20万人之间;河(he)南、貴(gui)州等17个区域的增量在0-10万人之间;四川(chuan)、遼(liao)寧(ning)等6地的小学在校生数量下降,主要受人口流出或者出生率较低的影响。

从学校数量看,2001年开始,“撤(che)点并校”开始实行,2006年之后撤并行为开始被规范,2001-2022年普通小学数量从55.4万家降至14.9万所,大量小学被关停(ting)或者撤点并校。其中,2022年农村和城镇小学数量比重为7:3。未来随着出生人口下降带来的适龄儿童数量下降,特别是农村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还有小学面临关停或者撤并風(feng)险。

2.5 人口结构变动带来住房价值的分化,人口或人才流入的核心城市住房价值凸显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人随产业走,人口或人才流动导致的区域人口分化将直接影响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变化,人口或人才流入地区的房子价值高于人口或人才流出地区。

从人口流动看,人口将持续向东部沿海、发达都市圈城市群流动。分区域看,2010-202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分线看,近10年一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为2.37%,人口持续流入但增速放缓;二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为1.91%,人口持续流入且增速小幅上升;三线基本平衡(heng);四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为为负,人口持续流出。从都市圈看,近10年深莞(guan)惠、上海、广佛(fo)肇(zhao)都市圈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80万,成都、杭(hang)州、郑州、蘇(su)锡常都市圈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40万,京(jing)滬(hu)都市圈人口向周边疏(shu)解(jie)。从城市群看,近10年珠(zhu)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180万人,成渝(yu)、中原城市群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65万人,但东北、西部等区域近年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呈现人口流出趋势。

从人才流动看,近年人才仍不断向东部城市集聚(ju),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集聚能力逐渐增加。分区域看,2018-2022年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从5.7%增至14.0%,人才持续向东部集聚,得益于雄(xiong)厚(hou)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中部、西部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且2022年净流出占比加大。分线看,2018-2022年一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从-0.9%增至5.3%,一线城市人才不断集聚;二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从3.6%降至-0.5%,人才由净流入变为净流出,主因人才流出增加;三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不大;四线城市人才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人才不断集聚,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从4.6%、2.2%增至7.9%、3.9%,京津(jin)冀(ji)人才由于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增加而转为净流入趋势,成渝、长江(jiang)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人口和人才流动导致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呈现分化,人口或人才净流入的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而人口或人才流出地区房地产市场较为冷淡。分区域看,根据房价行情网,2022年12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二手房均价分别为16352元/平、7374元/平、6665元/平、5372元/平,2017-2022年二手房价涨幅分别为23.7%、19.1%、25.8%、14.8%,其中西部地区房价涨幅较大的原因一方面是房价基数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成都、西安近年经济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一批优秀(xiu)人才入驻、带动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分线看,2022年12月,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二手房价分别为6.3万元/平、1.9万元/平、1万元/平、0.6万元/平,2017-2022年二手房价涨幅分别为28.2%、23.5%、23.4%、20.8%,其中一线城市房价最高、涨幅最大,三四线城市房价低、涨幅较小。分城市群看,2022年12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二手房均价分别为2.7万元/平、1.8万元/平、1.5万元/平,2017-2022年二手房价涨幅分别为33.5%、35%、2.2%。

预计未来中国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七大城市群,随着人口分布逐渐分化,未来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价值也繼(ji)续分化。并且,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如何(he)吸引人才、留(liu)住人才并培养人才成为各(ge)城市提升綜(zong)合实力的手段。2017 年初以来,各地掀(xian)起“搶(qiang)人大战”,城市人才競(jing)爭(zheng)不断升级,2022年以来各地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包括放寬(kuan)人才落户政策、提供租购房补貼(tie)、创业补贴等,未来能否(fou)吸引到人才入驻将成为影响城市房地产价值的重要因素,有优质购买力的城市房地产潜力更加凸显。

2.6 住房改善时代来临,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产品力成为购房者关注的重点

中国住房短(duan)缺时代已经过去,购房者从追求“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

从人口结构看,一般(ban)来说,20-35岁人群数量决定首次置业需求,35-50岁人群数量决定改善型置业需求。其中,购房者在首次置业时资金有限、家庭人口少、年龄不大,在购房时主要考(kao)慮(lv)的是基本的居住需求。改善型需求的产生往(wang)往伴随着购房者资产积累、組(zu)建家庭、年龄增长,因此在购房时不仅考虑居住需求,还会考虑户型、品质、服务等产品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0-2021年,20-34岁、35-39岁人口占比分别从27.4%、17.3%变为19.9%、21.5%,主力购房年龄人口逐渐从首次置业需求人口变为改善置业需求人口。

从实际购房结构看,住房市场改善型需求稳步提升。根据貝(bei)殼(ke)研究院发布的《改善性购房需求专题报告》,2020-2022年,一线城市35-44岁的改善型购房人群占比从26%提升至30%。其中,一二线城市改善性需求更高,北京、廈(sha)门、天津的改善群体住房交易量是刚需的1.5倍以上。主要由于一二线城市老破小居多、換(huan)房需求更旺盛,比如,北京存量房中20年以上房龄的住房占比超过60%。

从未来预测结果看,改善置业需求将成为主力。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未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根据我们预测,2023-2032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35.2平方米(mi)增加到39.1平方米,由此带来的改善性居住需求年均4.2-4.8亿平方米。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改善型需求、城市更新等,2023-2032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居住条件改善、城市更新需求占总需求比重分别从32.8%、32.1%、35.1%变为22.3%、34.4%、43.4%。改善性需求总量、占比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23年后有望超越城镇常住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成为最大的需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居民对于改善型住房的要求也更加多元,除了要求地理和面积的变动,对住房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高,2010-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5万元增至3.69万元,增长一倍多,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住房的要求逐渐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对住房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长期居家隔(ge)離(li)使人们居家时间变长、对居住体验的感受更深,从而激(ji)发了居民对改善型住房的品质需求。具体看,居住品质体现在户型、产品质量、服务和周边环境等方面。从户型看,方正的户型空间利用率更高,家具布局更方便(bian)、不易出现死(si)角,并且空间布局合理、动靜(jing)分离的房型居住体验更佳(jia),是买房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之一。从产品质量看,房龄、外观、建築(zhu)结构、室(shi)内墻(qiang)面、电路管道等设计合理性是考虑的重点。一般来说,房龄较新、外观设计较优、墙体结构稳定、电路管道设计合理的改善型房源更受歡(huan)迎。从服务看,物业配套(tao)是軟(ruan)实力,拥有好物业的項(xiang)目更加受欢迎,优质的服务不仅包括保潔(jie)、安保、设备维修(xiu),还包括对于公共空间的维护、小区的定期翻(fan)新以及引入智能化管理服务。从周边环境看,园林(lin)綠(lv)化和衛(wei)生环境影响业主的身心健康和居住体验。居住小区30%的绿化率是及格线,绿化率高意味着小区绿化面积更多、居住环境更好、居住的舒适度也相应更高。因此,未来在购房者预算范围内,在地段、面积相似(si)的前提下,住房品质更高的房子将是购房者的首选项。

来源:券(quan)商研报精选返(fan)回搜(sou)狐(hu),查看更多

責(ze)任編(bian)輯(ji):

发布于:安徽亳州谯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