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上海”?代表建议启动上海文明溯源工程

何以“上海”?代表建议启动上海文明溯源工程

上海这座城市,如何一步一步从原始聚落发展到今天的超大型城市?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她是一个怎样独特的存在?“不厘清上海从何而来,也很难确定上海往何处去。”在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博物馆馆长余思彦看来,何以“上海”,是新时代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重要命题,建议启动“上海文明溯源工程”重大课题研究,厘清上海发展脉胳。日前这份建议得到承办部门的最新答复。

厘清发展脉胳,为上海“正名”

“目前在专家学者和市民百姓中,对上海的城市起源这些问题存在认识差异。”余思彦说。比如有市民群众认为,上海原来是个宋代小渔村,近代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出现,才一跃成为东方大都市。有学者认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历史是从上海县发展而来的,有700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上海的发展经历了“上海聚落-上海务-上海镇-上海县”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以今天上海市管辖的6300多平方公里为基点,去追溯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这些认识差异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上海这座伟大城市所经历的复杂而不凡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对此的研究还很不足,仍未形成普遍共识。”余思彦认为,何以“上海”,上海从何而来,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一个命题,这对更好发掘、阐释和传播上海历史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为此,余思彦建议,启动“上海文明溯源工程”重大课题研究,厘清上海发展脉胳,为上海正名。

“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与多个学科研究。”余思彦说,这项课题研究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地质学、环境学、自然科学史、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现代分析技术、现代测年技术等多种学科,建议充分发挥上海科研优势,邀请各领域的顶尖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上海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参谋、智库。

做深做透“以物论史”和“以史增信”

这些年来,市文旅局以强化考古与历史研究工作为抓手,也在持续推进上海文明溯源相关工作。比如全面实施考古勘探和发掘。全面完成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的勘探工作,厘清了考古遗址资源。截至目前,上海共发现考古遗址43处,其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这些长期的连续考古工作成果,构成了上海6000年历史的重要实据,也推动了上海考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根据上海考古的自身特点,上海进行了长期的学术研究规划。以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和城市史研究为方向,对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青龙镇遗址和长江口二号沉船等开展了连续性的考古发掘,并取得重大成果。崧泽文化的命名构成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本框架。

市文旅局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市、区相关部门和单位,不断加大上海文明溯源力度,不断强化历史研究深度,不断推动文物数字化转型,突出考古在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主线作用,做深做透“以物论史”和“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实证勾勒中华文明、上海文化发展脉络。

对代表提出的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市文旅局表示,将会同市区两级相关部门,联合本市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上海文明溯源研究,开展多学科、多技术联合攻关。同时,建立常态化专家咨询机制,邀请本市考古学、历史学、地质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专家,为有关研究做好参谋。

“我们将加强重点领域研究。强化考古成果的整理和价值阐释。”市文旅局表示,将启动上海文明探源工程,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特质和形态的研究。围绕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相关古文化遗址,深入开展考古调查。支持青浦、松江、闵行等区打造“上海之源”“上海之根”“上海之本”考古成果转化的文旅融合项目,用实证的方式勾勒展示上海地方历史文化脉络。进一步加强考古成果全方位展示宣传,持续推动“何以”系列考古文化品牌建设。

“我们还将大力发展水下考古与科技考古。”市文旅局表示,将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划安排,在水下考古和科技考古领域强化上海文明溯源研究。同时强化科技创新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转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黑龙江省牡丹江西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