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元跌至28元!首现“退市整理”,可转债“躺赢”时代终结?

525元跌至28元!首现“退市整理”,可转债“躺赢”时代终结?

蓝盾转债(现为“蓝盾转退”,代码123015.SZ)步入退市整理期,让部分投资者对于可转债的投资更为谨慎。

“想当初也是一张500多元的价格,现在跌到30元以下,这种落差提醒我,一定要谨慎对待高估值可转债标的。”7月12日,关注可转债市场多年的济南投资者祁舜华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随着可转债市场配套机制的不断完善,可转债炒作的空间会进一步压缩,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个债,价格波动风险大增。

受访业内人士也表示,A股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在加速形成,个股退市或将更多影响到可转债市场,建议投资者关注正股质地较好、转债价格具有支撑力、转股溢价率较低的标的。

1

可转债首现退市整理

12日开盘后,蓝盾转退高开低走,一度下跌近2%,价格触及28.29元/张。自7月10日该转债步入退市整理期后,其价格在不到3个交易日内,就从153元/张快速走低,跌幅高达80%。

“蓝盾转债最‘高光’的时刻,还是2020年4季度,当时可转债市场交易机制还没那么健全,市场炒作氛围浓厚。蓝盾转债当时是被炒作的‘妖债’之一,价格一度达到525元/张,大幅高于其合理估值。”祁舜华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随后蓝盾转债的价格随着可转债交易机制的完善逐步回落,期间还有数次异动,表明部分游资仍不死心。直到如今,蓝盾转债进入退市,才让泡沫破裂,也让投资者看到了高溢价可转债存在的风险。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蓝盾转债的退市,与其正股蓝盾股份(现为“蓝盾退”,代码300297.SZ)同步运作。这也是交易所新规带来的变化,更是可转债市场首次出现退市的情形。

蓝盾股份是因为连续两年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而进入退市程序。而按照深交所上月发布《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退市整理期间交易安排的通知》,上市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可转债同步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7月9日,蓝盾股份发布《关于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首日的风险提示公告》。公告显示,公司股票及可转债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起始日为7月10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7月28日。公司可转债自7月10日起恢复转股。

10日开盘,蓝盾退、蓝盾转退的价格双双大跌,蓝盾退当日跌幅达到50%,而蓝盾转退当日的跌幅高达77%。

“以前可转债给我的印象,还是一种债券,有安全垫。但是蓝盾转退的出现,让我认识到了可转债市场也会出现价值归零的风险,不能忽视可转债存在的‘股性’。”济南投资者张权对经济导报记者说道。

2

应谨慎对待转股溢价率过高品种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或受蓝盾转退的影响,可转债市场近期多只转债价格走低,且已经有10余只转债价格跌破100元/张的面值。

其中,帝欧转债(127047.SZ)的价格在86元/张附近波动,广汇转债(110072.SH)的价格在91元/张附近,起步转债(113576.SH)、鸿达转债(128085.SZ)、正邦转债(128114.SZ)等价格也低于95元/张。

对此,受访投资人士表示,可转债市场已不能盲目进入,应细致分析正股标的,选取转股溢价率不高且正股有上升空间的标的,适当布局。

“目前看,可转债‘打新’的收益较为可观的,但二级市场的操作难度较大。”祁舜华表示,今年上市的可转债首日平均涨幅为29%,表现亮眼;但是二级市场的可转债,多随正股股价回落,有所调整。

祁舜华指出,有些投资者看中可转债T+0的交易机制,可以当天买卖,但是这也会增加可转债的波动风险。同时,随着交易机制的完善,可转债价格的波动也不再是场内资金主导,而是更依赖于正股表现。所以,要想投资可转债,需要认真研究正股的基本面。

“未来可转债跟随正股一起退市可能会成为常态化现象。”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提醒道,可转债“躺赢”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些高溢价的可转债,在追涨的时候可能会被套,而一些正股有退市风险的可转债,甚至可能出现较大亏损。

经济导报记者通过Wind资讯统计发现,目前市场中,仍有近50只可转债的转股溢价率高于100%。对此,有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溢价率高企的可转债,意味着要承受双重压力,一是正股股价过低的压力,二是市场个券乐观预期透支的压力。有时双重压力的叠加,甚至会造成转债单日跌幅远大于正股跌幅的情况,需引起投资者警惕。

实际上,蓝盾转债正是出现了高转股溢价率和正股经营不佳的情况。因此,未来投资可转债不仅要看发行人经营的表现,同时还需要谨慎对待高转股溢价率的品种。

来源:经济导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湖北随州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