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严把涉核酸检测企业IPO,经营可持续性等被重点关注

交易所严把涉核酸检测企业IPO,经营可持续性等被重点关注

近日,沪深交易所就媒体报道的部分拟上市公司其业务和收入涉及核酸检测等答记者问。沪深交易所均表示,已经注意到相关报道,并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

来源:摄图网

严把涉核酸检测企业IPO,经营可持续性被重点关注

沪深交易所表示,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等,严把市场准入关。

此外,沪深交易所将依据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市条件和审核标准,对企业发行上市申请进行认真审核,重点关注相关企业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

沪深交易所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证监会工作要求,坚守科创板定位,严把市场准入关,审慎推进相关企业发行上市工作。

梳理发现,今年以来,IPO市场有康为世纪(688426.SH)、嘉兴凯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实生物)、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善生物)等多家核酸检测业务相关企业过会,其中康为世纪已于2022年10月登陆科创板,凯实生物、致善生物等仍在闯关途中。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11月23日,科创板上市委发布2022年第98次审议会议补充公告,表示鉴于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本次会议对翌圣生物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而根据招股书,翌圣生物业务涉及核酸检测。

凯实生物自曝,业绩存下滑超50%可能

凯实生物自称是一家体外诊断仪器及生命科学耗材研发制造企业,为客户提供体外诊断仪器及生命科学耗材的定制化开发产品和服务。

公司产品主要包含仪器、耗材两大系列,在生命科学耗材领域,凯实生物从模具设计及成型、生产自动化、材料选型到产品应用等方面积累了多项技术,研发了多款吸头、反应杯(管)、容器类等耗材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公司仪器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由70.55%下降至33.59%,而耗材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由19.99%上升至60.51%。

而凯实生物也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新冠检测需求增长迅速,公司体外诊断仪器业务增速有所放缓,耗材业务大幅增长,公司2020年及2021年总体业绩相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此外,按最近一期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公司超60%主营业务收入来自耗材收入,且公司耗材产品以一次性塑料生物实验耗材为主。

从业绩方面来看,报告期三年一期(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取得营业收入13177.01万元、25877.74万元、57332.48万元、26854.34万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753.24万元、6685.20万元、12387.23万元、4556.70万元,报告期可比前三年公司业绩快速上涨。

但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2021年公司耗材收入分别增长362.49%、213.96%,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7.13%、66.60%;此外,2022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4.69%、30.60%、39.88%。

招股书称若未来新冠相关耗材产品收入进一步下降,则上市当年业绩存在下滑超50%的可能。

报告期内,公司在科研方面似乎也进展缓慢。据招股书,公司拥有27项发明专利,其中仅1项为报告期内取得,其余专利或均在2016年以前取得,而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公司在2016年后几乎再无新增发明专利。

此外,在前期文章《凯实生物业绩高速增长,但或与供应商关系密切》中,我们还发现公司或与供应商关系密切,公司披露的产能、产量或存疑问,招股书在股权激励费用、薪酬等方面或也存诸多疑问,在此不再赘述。

致善生物技术独立性、先进性存疑,新冠类试剂收入占近四成

致善生物是一家以分子诊断技术为核心,集分子诊断试剂和分子诊断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命科学企业。

公司称构建了以“体外诊断原材料制备”“超微磁颗粒核酸提取”“均相PCR多靶标核酸检测”和“自动化仪器系统”四大技术平台为支撑的技术体系。

但公司多名人员与厦门大学存在紧密联系。

公司实控人为李庆阁、栾国彦,据介绍,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核心技术人员李庆阁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公司董事赵西林为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公司独立董事林志扬曾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党委书记;公司监事会主席许晔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许晔也为公司“一种熔点编码的结核分枝杆菌间隔寡核苷酸分型方法”等发明专利发明人。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一位名叫黄秋英的股东,该股东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位。但是,其对公司技术贡献或并不亚于公司核心技术人员。

据厦门大学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披露,2022年该中心开发出高阶多重荧光PCR检测技术,并在多国申请专利,相关论文于2022年2月2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中。

其中,李庆阁团队报道了一种称为“Melt Array”的荧光PCR新技术,将荧光PCR的单管检测能力提高到一个数量级以上,并通过多个临床应用场景,系统展示了该技术强大而灵活的检测能力。

而上述论文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秋英等,此前,黄秋英还发表“基于熔解曲线分析的PCR方法用于beta-地中海贫血突变的一步法分型:多中心验证”等多篇或与公司业务直接相关的论文。

此外,黄秋英为致善生物“一种检测人β—珠蛋白基因突变的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发明人。

在发明专利方面,据招股书,公司共拥有境内发明专利10项,而仅1项为致善生物原始取得且单独所有,其余均受让或与厦门大学共同所有。

此外,公司核心技术“基于超微磁颗粒的核酸提取技术”对应专利“ZL200710009524.7”为受让厦门大学,而在招股书“技术来源”处,公司又表示该技术为自主研发。

除了研发独立性存疑外,公司产品先进性、创新性或存差距。

招股书“发行人所处行业竞争情况”显示,公司在均相PCR多靶标核酸检测领域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技术体系,并利用该技术开发出HPV核酸检测及基因分型试剂盒可实现HPV14个型别的分型。

而据其某可比公司披露,该司HPV13+2、HPV23分型等产品或已获批上市。

另据仁度生物(688193.SH)披露,相较于传统PCR检测,在感染和肿瘤检测领域,RNA检测灵敏度、检测效率等方面优势明显。

但据招股书,致善生物在上述领域分子检测技术基础为PCR检测技术。

此外,分子诊断仪器为公司主要业务之一,但据披露,公司核心技术“核酸检测分析一体化技术”的技术细节为对高性能PCR检测等模块进行集成,而该自动化仪器的核心零部件PCR检测模块等或为公司外购。

报告期内,公司还是MRC-Holland BV等公司分子诊断试剂、上海宏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宏石)等公司分子诊断仪器的代理销售商。

报告期各期,公司代理产品合计销售收入分别为3535.67万元、10875.54万元、17497.03万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36.13%、33.29%、36.92%。

但公司在技术、产品方面的不足似乎并未影响公司报告期内业绩增长。

从业务方面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向上海宏石的采购额占比分别为43.19%、41.29%和64.61%,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主要向上海宏石采购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以及相关PCR模块。

业绩方面,报告期各期(2019年、2020年、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8.22万元、32853.23万元、47591.41万元,实现净利润885.74万元、10237.35万元、11412.27万元,2020年、2021年公司业绩快速上涨。

但据招股书,2022年1月至6月,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4.76%。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初,公司推出了包括病毒核酸样本采集管、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以及新冠病毒分子诊断试剂盒等一系列新冠相关产品。2020年、2021年,公司新冠类试剂产品销售10588.74万元、18231.24万元,分别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32.42%、38.47%。

此外,在前期文章《厦大教授带领致善生物冲击创业板,招股书却频现疑问》中,我们还发现招股书在研项目、股份支付费用、关联交易、产能等方面也存诸多疑问,在此不再赘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西藏那曲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