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流浪地球3》剧本可写“智能涌现”,AI不可预测性令人忧心

郭帆:《流浪地球3》剧本可写“智能涌现”,AI不可预测性令人忧心

昨天下午,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全体会议上,举行了一场跨界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与《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导演、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郭帆交流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郭帆说,科学家在论坛上谈到的AI大模型“涌现”能力值得关注,可以纳入电影《流浪地球3》剧本。在他看来,“智能涌现”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这点令人忧心。张亚勤则表示,AI大模型不会涌现出意识和情感。

迈向电影工业化3.0时代

“我们处于电影工业化2.0时代,即将进入电影工业化3.0时代。”郭帆告诉观众,电影工业化1.0时代持续了100年左右,采用胶片放映方式;电影工业实现数字化后,进入了2.0时代;而今,通用人工智能(AGI)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电影工业,迈向3.0时代。

比如,在电影概念设计图上,以Midjourney为代表AIGC软件在绘图效率上,远远高于原画师。那么绘图质量呢?郭帆说,把Midjourney生成的画作与人类作品混在一起,导演从中挑选出的佳作很可能来自Midjourney。“很多人说,人工智能生成的概念图没有灵魂。但事实上,如果导演以‘有没有灵魂’为标准进行挑选,挑中的往往还是人工智能的作品。”

张亚勤院士与郭帆导演对话(来源:第一财经)

在剧本创作方面,科幻作家刘慈欣最近和郭帆交流过,觉得虽然AI大模型生成的剧本不算很精彩,但“都在一定水平线上”。

郭帆算了一下,认为人工智能在电影工业流程中有24个应用场景,包括在流程化管理上。他解释说,在电影《流浪地球2》的拍摄现场,有2000多名工作人员,不在现场的相关人员多达3万人左右。“这给我们剧组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希望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这方面的流程化管理工作,让现场人员大幅减少。”

AI会涌现出意识和情感吗

在电影制作领域,张亚勤院士也很有发言权。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带领团队与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合作,参与制作了电影《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3D版。“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电影工业流程的不少工作,但是在创作灵感和想象力方面,是没法替代人的。”

在张亚勤看来,GPT-4等AI大模型问世前,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等感知领域超越了人类平均水平,大模型问世后,人工智能在推理、分析等认知领域也接近或超越了人类。尽管有很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通用人工智能依然未产生意识和情感。

“英语中有个词叫mind(心智),我不清楚中文怎么翻译。我觉得AGI和人的大脑有一大区别,就是AGI没有mind。而只有mind,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对于这个观点,郭帆显得有些怀疑。他表示,AI大模型的“涌现”能力令他印象深刻,可以写入《流浪地球3》剧本。所谓“涌现”,是指AI模型经过大量数据训练后,展现出一些在训练数据中没有明确指示的能力和行为。这一特性,正是通用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它们能通过机器学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人类学习那样不再局限于所学的知识。

“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大模型会涌现出什么。”郭帆的话语中,透着他对这种不可预测性的担忧。未来的某一天,AGI系统会涌现出意识和情感吗?会涌现出mind吗?似乎也存在这种可能性。《流浪地球3》要表现的“智能涌现”,包含着不可预测的事件。对观众来说,这一与AI大模型有关的未知剧情值得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四川自贡贡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