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告的案例分析

概述

广告在商业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吸引潜在客户,增加销售额。然而,广告在中国是受到严格法规限制的,包括虚假宣传、误导性广告、性别歧视、不良竞争等。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广告领域的一些案例来了解如何遵守中国广告法,制定适当的广告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

案例分析1:S公司

S公司是一家生产婴儿食品的企业,在其广告中使用了“最安全的食品”和“最好的食品”等用语,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然而,这些用语违反了《广告法》,因为这种虚假宣传的用语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导致购买不安全的产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公司可以使用符合法规的用语,如“我们的食品在安全方面达到了最高标准”或“我们的食品是优质的”。这些用语不仅不会误导消费者,而且还可以加强品牌形象。

婴儿食品

案例分析2:T公司

T公司是一家新型的电商平台,为了推广其品牌,它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广告,声称它是最便宜的电商平台,并且它距离客户最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然而,这些用语也违反了《广告法》,因为这些用语可能引起消费者的误解,从而误导消费者购买不实用的产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公司可以使用更加符合法规的用语,如“我们的产品价格在同类产品中非常具有竞争力”或“我们会尽快发货并确保产品的质量”。这些用语不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而且还可以提高公司的信誉度。

电商平台

结论

在制定广告营销策略时,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的广告法规,不得使用虚假宣传、误导性广告、性别歧视、不良竞争等不合法的用语。良好的广告营销策略应该遵循法规,提高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以实际的结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广告

关于广告的案例分析随机日志

优化更多功能新增多样漫画优化部分BUG

1、我们都了解,服务器对于一款产品的重要性,优质的服务器配置直接影响产品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决定一款产品的好坏。游戏专属版用户可独享定制级华东、华南、华北BGP跨线路云服务器,优化跨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的链路联通,网络稳定。据悉,如此的服务器配置可使连接速度提升0%,远端电脑与本地画面能做到完美同步。

2、聚合了磁力解析,电影、电视剧播放等功能。

3、也支持内置多标签页、横向纵向分屏和田字形分屏,用于一个窗口内管理多个连接。这是估计是最让码农们装逼,让码农们high起来的一个功能了。之前都是用服务器端Screen或者Tmux来实现的。这下好了,Mxterm就是牛叉,在客户端就支持了,High起来把,兄弟们!

4、方法一:点击软件左下方的【设置】,然后点击更多操作中的【修复LSP】,修复好之后重启你的电脑。

5、根据每一个用户的个人学习数据定制个性化的复习方案,做针对性的练习,有效提升用户的学习效率。

<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随心_句子c>“網(wang)紅(hong)校(xiao)長(chang)”王(wang)樹(shu)國(guo):如(ru)果(guo)大(da)學(xue)還(hai)孤(gu)芳(fang)自(zi)賞(shang),將(jiang)落(luo)後(hou)於(yu)社(she)會(hui)的(de)發(fa)展(zhan)

“网红校长”王树国:如果大学还孤芳自赏,将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看(kan)看外(wai)面(mian)正(zheng)在(zai)進(jin)行(xing)的新(xin)技(ji)術(shu)革(ge)命(ming)已(yi)遠(yuan)超(chao)出(chu)大学的想(xiang)象(xiang),甚(shen)至(zhi)部(bu)分(fen)企(qi)業(ye)對(dui)最(zui)新技术的投(tou)入(ru),匯(hui)聚(ju)的人(ren)才(cai),以(yi)及(ji)研(yan)发的能(neng)力(li)、速(su)度(du)、深(shen)度和(he)廣(guang)度都(dou)要(yao)超越(yue)大学。”在西(xi)安(an)交(jiao)通(tong)大学西部科(ke)技創(chuang)新港(gang)的辦(ban)公(gong)室(shi),校长王树国对《中(zhong)国新聞(wen)周(zhou)刊(kan)》說(shuo)。這(zhe)樣(yang)的觀(guan)點(dian)他(ta)近(jin)些(xie)年(nian)不(bu)止(zhi)表(biao)達(da)過(guo)壹(yi)次(ci)。他说話(hua)條(tiao)理(li)清(qing)晰(xi),口(kou)才極(ji)佳(jia),他有(you)一種(zhong)緊(jin)迫(po)感(gan),不願(yuan)国內(nei)高(gao)校錯(cuo)失(shi)第(di)四(si)次工(gong)业革命浪(lang)潮(chao)帶(dai)來(lai)的機(ji)遇(yu)。

7月(yue)2日(ri),在西安交通大学2023屆(jie)研究(jiu)生(sheng)畢(bi)业典(dian)禮(li)現(xian)場(chang),驟(zhou)然(ran)大雨(yu)傾(qing)盆(pen),王树国在雨中致(zhi)辭(ci),黨(dang)委(wei)書(shu)記(ji)盧(lu)建(jian)軍(jun)在身(shen)后為(wei)他默(mo)默撐(cheng)起(qi)一把(ba)傘(san)。网友(you)紛(fen)纷感慨(kai):“最美(mei)不是(shi)下(xia)雨天(tian),是书记为校长撑伞”。在前(qian)一天的本(ben)科生毕业典礼现场,王树国的脫(tuo)稿(gao)致辞同(tong)样刷(shua)屏(ping)。

7月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校长王树国在雨中致辞,党委书记卢建军在身后为他撑伞。圖(tu)/受(shou)訪(fang)者(zhe)供(gong)图

王树国可(ke)能是国内任(ren)職(zhi)時(shi)間(jian)最长的大学校长之(zhi)一。2002年,年僅(jin)44歲(sui)的他回(hui)到(dao)母(mu)校哈(ha)爾(er)濱(bin)工业大学,成(cheng)为當(dang)时“C9聯(lian)盟(meng)”大学中最年輕(qing)的校长。2014年至今(jin),他擔(dan)任西安交大的校长,同时,他还是国内知(zhi)名(ming)的机器(qi)人專(zhuan)家(jia)。在今年的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shang),王树国給(gei)毕业生講(jiang)了(le)三(san)個(ge)詞(ci):新时代(dai)、新賽(sai)道(dao)、新征(zheng)程(cheng)。他認(ren)为,傳(chuan)統(tong)的大学形(xing)態(tai)已不適(shi)應(ying)急(ji)速變(bian)化(hua)的社会,要进一步(bu)推(tui)进產(chan)教(jiao)融(rong)合(he)、科教融汇。

近日,圍(wei)繞(rao)熱(re)議(yi)的“工科理科化”、校企合作(zuo)、高校綜(zong)合改(gai)革等(deng)话題(ti),同时身为中国工程教育(yu)专业认證(zheng)協(xie)会理事(shi)长的他,接(jie)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贊(zan)219

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学不应孤芳自赏

中国新闻周刊:妳(ni)如何(he)看待(dai)“工科理科化”这一现象,背(bei)后的癥(zheng)結(jie)是什(shen)麽(me)?

王树国:“工科理科化”现象與(yu)我(wo)們(men)所(suo)處(chu)的歷(li)史(shi)发展階(jie)段(duan)有關(guan)。改革開(kai)放(fang)后,中国的大学一直(zhi)处于追(zhui)趕(gan)歐(ou)美的狀(zhuang)态,研究以模(mo)仿(fang)和跟(gen)隨(sui)为主(zhu),而(er)欧美这一时期(qi)恰(qia)好(hao)是完(wan)成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工科已在相(xiang)关技术領(ling)域(yu)发展到天花(hua)板(ban),大学开始(shi)謀(mou)求(qiu)对工业技术背后内在規(gui)律(lv)更(geng)深的探(tan)索(suo),于是出现“工科理科化”的倾向(xiang)。但(dan)中国的发展进程与欧美不同,我们幾(ji)乎(hu)是第二(er)次工业革命还沒(mei)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就(jiu)来臨(lin)了,然后我们跟著(zhe)跑(pao),随后又(you)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

近几年,世(shi)界(jie)範(fan)围内出现很(hen)多(duo)新的技术和业态,这时實(shi)踐(jian)已走(zou)到了理論(lun)的前面,社会对大学提(ti)出了最前沿(yan)的时代需(xu)求,但传统的大学形态卻(que)不适应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工科理科化”導(dao)向下,大学培(pei)養(yang)出的工科人才更关註(zhu)论文(wen)的发表,关注工科背后的理学分析(xi),却離(li)实際(ji)越来越远,無(wu)法(fa)解(jie)決(jue)实际問(wen)题,也(ye)就是说,大学和社会是脱節(jie)的。

因(yin)此(ci),我们的大学现在必(bi)須(xu)要反(fan)思(si),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經(jing)来了,如果大学还在孤芳自赏,自我陶(tao)醉(zui),不從(cong)自己(ji)構(gou)建的小(xiao)圈(quan)子(zi)裏(li)跳(tiao)出来,那(na)将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大学现在要怎(zen)么办?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qu)开辟(pi)新的赛道,工科教授(shou)要多去了解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繼(ji)續(xu)加(jia)強(qiang)基(ji)礎(chu)研究,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0~1的突(tu)破(po)。我认为无论是“工科理科化”还是“理科工科化”都有失偏(pian)頗(po),大学的职責(ze),尤(you)其(qi)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应结合问题和需求,既(ji)探求最本質(zhi)的物(wu)质世界规律,也讓(rang)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密(mi)切(qie),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大学应如何改革,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lu)?

王树国:主要是兩(liang)个融合,一是多学科交叉(cha)融合,当下的知識(shi)生产模式(shi)已经发生改变,不再(zai)是以單(dan)学科为主,而进入到学科交叉的知识生产模式,因此需要对整(zheng)个課(ke)程體(ti)系(xi)进行重(zhong)构,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二是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来提升(sheng)人才培养质量(liang),在融合中滿(man)足(zu)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西安交大在2021年成立(li)了未(wei)来技术学院(yuan)和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在設(she)立了人工智(zhi)能、儲(chu)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zhi)造(zao)工程和醫(yi)工学四个专业方(fang)向,这是我们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試(shi)点,走的路子就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本科生完成基础课学習(xi)后,会进入实践阶段,真(zhen)刀(dao)真槍(qiang)去磨(mo)練(lian),而且(qie)整个课程体系重构后,改造了很多传统课程,设置(zhi)了項(xiang)目(mu)课,这叫(jiao)项目牽(qian)引(yin),整个四年,学生都是在邊(bian)学边实践。

课程体系重构后,对老(lao)師(shi)的挑(tiao)戰(zhan)也极大。原(yuan)来一門(men)课,老师打(da)好基础后每(mei)年重復(fu)讲就很轻松(song)了,现在不仅要和別(bie)的老师合作,而且要參(can)与一个面向实际的项目。对老师来讲,这个项目也是新的,他和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線(xian)上,大家是在联合起来共(gong)同创新。

我们也希(xi)望(wang)通过这种重构形成一个导向,让老师知道,停(ting)留(liu)在原来框(kuang)架(jia)下的知识体系已不再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而需要和实际结合。这其实也是倒(dao)逼(bi)师資(zi)隊(dui)伍(wu)进行一次重构,师资队伍对改革非(fei)常(chang)关鍵(jian)。

中国新闻周刊:有的老师说,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从小学到高中熟(shu)悉(xi)的都是应试教育这一套(tao),这和以项目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完全(quan)不同,因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觸(chu)到项目制课程会覺(jiao)得(de)很不适应。这其实不是一个大学可以解决的问题,背后指(zhi)涉(she)的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和理念(nian),是一个土(tu)壤(rang)的问题。那么,在改革土壤相对欠(qian)缺(que)的情(qing)況(kuang)下,改革怎么继续向前推動(dong)?

王树国:目前我们还处于一个过渡(du)阶段。实际上,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个指揮(hui)棒(bang),高等教育怎么导向,初(chu)高中就跟着你怎么走。当下很大一个局(ju)限(xian)是高考(kao)还是按(an)分錄(lu)取(qu),因为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教育公平(ping)问题。但我们办未来技术学院就是希望在初高中还没有完全轉(zhuan)变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导向:只(zhi)有分數(shu)是不行的,要想将来进入好大学,学生除(chu)了考试成績(ji),还要有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絕(jue)对不会因为学生适应不了,就降(jiang)低(di)標(biao)準(zhun),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改革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才,他们会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新闻周刊:这种以项目为牵引的培养模式会是未来工科人才培养的主流(liu)模式嗎(ma)?

王树国:我认为这种模式对工科人才的培养非常有益(yi)。美国有一个欧林(lin)工学院,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1997年成立,它(ta)的一个成功(gong)之处就在于采(cai)用(yong)了基于项目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比(bi)传统欧洲(zhou)的产教融合更进一步。学院会根(gen)據(ju)每个学生的興(xing)趣(qu)点,再结合实际需求,在入学之初就联合企业给学生设立一个项目,围绕项目,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随之产生,这是一种完全个性(xing)化的培养方式。这种学习是主动的,他知道为什么学这门知识,未来可能用在哪(na)个领域。

欧林工学院的高明(ming)之处在于完全跟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fa),给学生挑選(xuan)的项目不是随便(bian)选的,而是在未来可能开辟的新赛道上。雖(sui)然我认为欧林工学院的理念值(zhi)得借(jie)鑒(jian),但要考慮(lv)到,其背后有着资金(jin)龐(pang)大的欧林基金会的支(zhi)持(chi)。欧林工学院在打造一个小而美的精(jing)英(ying)学校,每个学生培养要几百(bai)萬(wan)美元(yuan),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制它的模式。

欧林工学院在招(zhao)生时会问两个问题:“你想改变世界吗?”“你想通过什么手(shou)段改变世界?”这是为了考核(he)两方面:一是看学生有没有雄(xiong)心(xin)和野(ye)心去成为改变世界的人,二是看学生感兴趣什么,並(bing)且看他对未来是否(fou)具(ju)有想象力,这些都和创新思維(wei)有关。

校长王树国在西安交通大学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致辞。图/受访者供图

校企合作,大学应更主动一点

中国新闻周刊:你多次提到切入新赛道的重要性,我们怎样才能意(yi)识到什么是一条新赛道?以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li),西安交大早(zao)在2019年就申(shen)報(bao)了这个专业,2020年就獲(huo)得国家批(pi)准,成为全国首(shou)个储能专业,但那时候(hou)储能市(shi)场还远没有后来那么火(huo),你是怎么考虑的?

王树国:我当时提议设置储能专业不是空(kong)穴(xue)来風(feng)。一方面,我对能源(yuan)领域关注已久(jiu),未来,分布(bu)式能源是一个发展趨(qu)勢(shi),风光(guang)新能源不穩(wen)定(ding)出力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深海(hai)储能也是一个可能的出路,因此储能将是人類(lei)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题目。正好我来到西安交大以后,发现这里不仅能源学科很强,電(dian)力輸(shu)送(song)等与能源相关的学科也很有基础。

另(ling)一方面,我对每一个国家層(ceng)面的“五(wu)年规劃(hua)”都有深入研究,并且经常到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去和他们討(tao)论。因此,我们一提出设置储能专业的想法,就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我才敢(gan)申报。实际上,在专业被(bei)批准之前,发改委已经批准我们籌(chou)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臺(tai)(中心)”,这就说明,储能確(que)实是国家未来能源产业规划中的一条新赛道,办第一届时从大二学生中招生,结果比我想象的要好。

所以,对于新赛道,第一你要能提前看到,不能等到政(zheng)府(fu)都出文件(jian)了还没醒(xing)过来;第二要和政府未来的规划相适应,否則(ze)即(ji)使(shi)你看得再对,政府没有啟(qi)动相关計(ji)划,只单兵(bing)作战也不行,因为一个赛道发展起来需要多部门的协同作战。

中国新闻周刊:从长远来看,未来高校为了紧跟时代需求,新设工科专业是否一定要具有更强的交叉性?因为储能是一个典型(xing)的跨(kua)学科领域,具有强交叉性。

王树国:不是说越交叉越好,交叉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一个目标。不要为交叉而交叉,也不是一交叉就出成果,硬(ying)性交叉毫(hao)无價(jia)值。现在很多学校都走偏了,好像(xiang)不把两个学科捏(nie)在一起就不时髦(mao),这是错誤(wu)的。交叉背后的本质是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因此在某(mou)些学科的发展方向上,可能会是单兵突进的。对于新设的工科专业,如果未来要有比較(jiao)广闊(kuo)的应用场景(jing),一定不能鎖(suo)定在一个小的市场范疇(chou)内。

中国新闻周刊:你前面談(tan)到高校改革要产教融合。关于这一点,绕不开雙(shuang)师制,企业导师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大学工科院系的标配(pei)。但现实联合培养中,企业导师往(wang)往淪(lun)为形式。在你看来,如果大学和社会进一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企业导师应扮(ban)演(yan)怎样的角(jiao)色(se)?

王树国:企业导师要做(zuo)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真需求,让学生在真需求当中再去提出新问题。与高校老师不同,企业看的是全局,是整个产业,不是单项技术,所以也能提出跨学科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去攻(gong)关,也許(xu)成功,也许失敗(bai),但学校要提供对失败的容(rong)错空间,这种实战状态下,会成熟得很快(kuai)。现在很多高校对双师制有误解,认为必须要看到企业导师出现在课堂(tang)上,企业导师又都很忙(mang),这一过程间就有矛(mao)盾(dun),其实不需要,企业导师負(fu)责畫(hua)龍(long)点睛(jing)一下。高校教师在幫(bang)助(zhu)学生去完善(shan)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自身也積(ji)累(lei)了经驗(yan),漸(jian)渐把这些经验濃(nong)縮(suo)成相对成熟的培养方案(an)。

大疆(jiang)是怎么来的?当年是我把香(xiang)港科大的教授李(li)澤(ze)湘(xiang)双聘(pin)到深圳(zhen),哈工大那时正在深圳建研究生院。我给他10个学生,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大疆原型无人机。李泽湘既是学生的教授导师,又是学生的企业导师,因为他本身对企业運(yun)作很熟悉。我前后给了他100个研究生,后来李泽湘和我说,这100个研究生中孵(fu)出了50个“獨(du)角獸(shou)”公司(si)(单个估(gu)值在10億(yi)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大学需要这样的老师。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学和企业互(hu)相之间“不走动”。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会相互间“不走动”?产教融合现在面临的最大阻(zu)礙(ai)是什么?

王树国:核心阻碍还是在于观念没改变。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国企,产教融合的意识不强烈(lie)。其实产教融合是双向的,一定要让誌(zhi)同道合的人湊(cou)到一起。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一批新兴企业认识到未来的生存(cun)之道不是老赛道,而是产业新形态,它们对新技术和人才的渴(ke)求很强烈,有动力去和大学合作。而对于煤(mei)、油(you)这类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可能相关企业仍(reng)满足于靠(kao)原材(cai)料(liao)賺(zhuan)錢(qian)。但最近,不少(shao)国企也开始动起来了,因为中央(yang)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提出了要求。

其实,我认为在校企之间,大学的责任更大一些,我们应更主动一点,不要习慣(guan)等着企业找(zhao)过来,大学更需要转变观念,要打开围墻(qiang),主动去融入社会。教育主管(guan)部门也应該(gai)更主动出台一些利(li)于产教融合的政策(ce),这是一个体系性的问题,不能依(yi)靠多掛(gua)几个牌(pai)子,增(zeng)设一些平台去解决。

学校“大而全”的时代已过去

中国新闻周刊:这几年很多高校都在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往往只是形成了局部小氣(qi)候,難(nan)以向全社会推广,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站(zhan)在一个大学管理者的角度,内部改革的挑战是什么?

王树国:改革从试点推广到全社会的根本难点,是整个社会的評(ping)价“指挥棒”还停留在原地(di),或(huo)者说,整个外部评价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内部的改革再怎么先(xian)进,也难以推广。这里说的“指挥棒”主要指政府部门的指挥棒,比如说评价大学要看“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这些指标。

还有一个指挥棒,来自市场,而大学对市场的反应相对遲(chi)鈍(dun)。市场指挥棒对大学的影(ying)響(xiang)往往滯(zhi)后于政府指挥棒的影响。所以改革阶段,政府要思考,如何主动把市场需求变成指挥棒的规则,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动力还有待提升。

现在由(you)于“指挥棒”还没变,高校没有改革自主權(quan),所以关键是政府要给改革一定空间。比如,产教融合都是跨学科的,但一进行学科评估又按原来的老学科去做,新的交叉学科不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老师辛(xin)苦(ku)做了很多,但进入不了评价体系,老师也就喪(sang)失了动力,队伍也没法建设,而且連(lian)个专业都没有,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中国新闻周刊:你希望政策上賦(fu)予(yu)改革怎样的空间?

王树国:党的二十(shi)大以后,教育部部长懷(huai)进鵬(peng)开了一个小型座(zuo)谈会,在那个座谈会上我谈了我的建议。我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不能一下就全面鋪(pu)开,新舊(jiu)体系之间需要过渡。理想的方式是教育部先挑选一批有改革思想、改革方案、改革实力和改革愿望的一流大学,允(yun)许他们率(lv)先行动起来,去做全方位(wei)的改革。

像当年深圳一样,政府在全国“画几个圈”,允许这些高校打破旧体制的条条框框,摸(mo)着石(shi)頭(tou)过河(he),未来大学的新形态应该是怎么样,盡(jin)快推出几个样板,看看5年能不能做出来。大学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如果能少一些約(yue)束(shu),把自主权给予学校,学校一定会放开手腳(jiao)去做,主动去和产业结合,因为它看到的是未来的趋势。

其实,改革最大的挑战是观念的改变:政府的观念,大学的观念,老师的观念,企业的观念。政府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变革,下面高校再谈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政府不同部门间的合作首先要打通。观念的改变可以靠规则的引导,从这一角度而言(yan),政策的及时跟进和政府对高校改革的支持是极为重要的,政府一条新政策的出台往往能夠(gou)破解改革当中的若(ruo)幹(gan)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这样改革之后,传统上对大学的一些评价体系是否也会被打破?

王树国:现如今高校不应沈(chen)迷(mi)于各(ge)种排(pai)行榜(bang)中。教育是个长周期的事,不能急功近利,高校应该按理工文医这四大领域,每5年进行一次评价,第一,看大学在这些领域的成果是否做到了“四个面向”,这也应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的办学思路。第二,我们提出 “跑五”计划,每一个学科都要反思,所在学科领域发展最先进、最具引领性的前五名是誰(shui),有没有你,哪怕(pa)你不领先,跟上也行。这种评价体系就把大学老师都导向干实事上,而不是导向爭(zheng)项目、争经費(fei)和争名譽(yu)。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在传统评价导向下,中国大学的同质化发展越来越嚴(yan)重,大学“越建越大”,很多都提出要打造国际一流综合性大学。这种環(huan)境(jing)下,对西安交大这种以工科为優(you)势学科的大学而言,应如何明确自身定位,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差(cha)異(yi)化競(jing)争之路?

王树国:过去由于时代所限,很多大学都被潮流裹(guo)挾(xie)着,但我认为,学校“大而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尤其对工科院校而言,我不赞同要“越建越大”。大学真正要做的是社会资源共享(xiang),这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欧林工学院特(te)别注重人文社科的培养,就借助于旁(pang)边人文学校的资源。

真正衡(heng)量一个学校办的好与壞(huai),一是对自然科学、对社会有什么实质貢(gong)獻(xian);二是培养出了哪些傑(jie)出人才。现在大学都求“大而全”,这是政府的导向问题,因为越大、学科越多,学科评估的基数就大,评上的概(gai)率也大。我认为,一个学校能办成一件事足矣(yi),中国共有3000多所高校,如果每个大学都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果,中国也就不缺人才了。所以一定要差异化竞争,每个学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新闻周刊:具体到工科教师队伍,如何真正破解“屈(qu)从论文,难下工廠(chang)”的问题?請(qing)你结合工科学科特性,谈谈工科应具有怎样的评价体系?

王树国:工科评价体系也要进行重构,工科教师就要“以贡献论英雄”,应予以多元化的评价,无论你研究理论、技术,还是做成果转化,或者教学科研并重,只要对社会发展有利,学校都应该支持。每一个赛道会有不同的考量标准,比如科研看的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成果转化更多看实际经濟(ji)效(xiao)益,教学科研并重可以考察(cha)老师的立德(de)树人水(shui)平和基本的知识体系构架。總(zong)之,要评价老师的创新能力,而不会只数论文,这太(tai)原始了。

早在十几年前,我在哈工大时期,就开辟了一个新赛道,为了鼓(gu)勵(li)老师去做成果转化,我设计了一个关于成果转化应用的新职稱(cheng)系列(lie),你转化做得好,就可以评高級(ji)职称。当然也不能过于走偏了。大学毕竟(jing)不是企业,所以我提出,老师把技术转让给市场以后要赶紧撤(che)回来,如果不愿意,你就转型为真正的科技型企业家,总之,大学和产业之间要打通,而不是互相阻隔(ge)。

中国新闻周刊:你能否总结一下,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学新形态是什么样的?

王树国:首先,大学必须在实践中不斷(duan)把最新的知识融进来,然后再实践,这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交互叠(die)代的过程。中国现在有110多个一级学科,可能经过迭代和一个快速变化动蕩(dang)期后,很多旧有学科被推翻(fan),知识体系重构之后会重新进入一个新的稳态,足以支撑下一个百年的发展。

那时候,认知智能和6G通訊(xun)也许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一级学科。我初步估计这可能要到本世紀(ji)中葉(ye),现在正处于过渡阶段,因此这几十年是变革关键期,如果这个阶段我们没有跟上,就进入不了下一个阶段。

第二、大学的办学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这个时代更需要大学与社会同步来解决社会发展的共同问题。未来,大学的知识壟(long)断性不复存在,唯(wei)一能占(zhan)优势的,就是其知识广度。这个特性对新技术革命特别重要,因为未来发展追求的是系统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有其不可替(ti)代性。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正在推动大学形态发生重构性变革,这恰恰是中国大学目前发展亟(ji)需重視(shi)且要面对的课题。

记者:霍(huo)思伊(yi)返(fan)回搜(sou)狐(hu),查(zha)看更多

责任編(bian)輯(ji):

发布于:浙江温州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