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中国经济复苏与新生

【圆桌论坛】中国经济复苏与新生

主持: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花旗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刘锋:下当前中国经济相对于去年来讲是一个复苏的状态,去年我们国家是比较困难的,但还是实现了3% 的经济正增长,今年我们判断不管各种因素的作用,至少现在是比较乐观的,而且前两个月的表现也非常的亮丽。我想请在座各位经济学家做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现在复苏的进程到底通过什么样的一些经济指标能够表现出来,从各位的视角来观察一下这个表现,无非就是我们GDP的构成,还有一些产业的情况。这个复苏是刚开始还是在进行当中、还可能持续多长时间。第二个环节在复苏的基础之上,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制定了一个中长期2035 年的远景规划,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反算一下什么叫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的水平,美国6万美金,我们现在刚过1万美金。到2035年我们10年的时间至少翻一倍,以现在的价格计算也得达到3万美元的水平,这样一反算过来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也就是GDP的复合增长率不能低于5%,如果我们今年定了一个5%是不是就完成了复苏的情况,这个5%的年复合增长率能不能坚持到2035年,就意味着我们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情况,这是我们想聚焦一下新生的问题。到现在中国GDP增速降下来不光因为疫情,我们在2018、2019年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因为我们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内生动力到底来自何方,从今天往后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力跟核心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廖群:我觉得今年我们国家强劲的复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问题是有多强劲。能够强劲到什么地步是需要讨论的。我的观点是这样,5% 的增长目标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是比较谨慎的目标或者保守的,从政府角度我也完全能理解要防止冲动,要留有余地这都可以理解,但是从市场来分析我觉得应该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大。年初很难太准确,但我想今年5.5%以上应该会达到,但6%还是怎么样这个一步步看,我现在觉得能到5.5%以上。

为什么这么讲?第一个原因比较简单,技术性反弹或者低点反弹。去年3.0% 是咱们国家有GDP统计以来年度第二差的,第一差2020年2.3%,最差的原因就是疫情,我们国家从控制疫情来讲非常好,但由于过紧可能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也比较大。今年一个主要的新的情况,是国家在去年12 月基本放开疫情管控,到今年1 月底基本上疫情就进入尾声了,到2月大部分正常。这就是一个低点反弹,原来越低反弹率越高,跌的越深反弹越高,这属于技术性的反弹。第一个有必然性,第二个有强度,因为从低点上来的,这是一个逻辑性的原因。实际上1、2月份数据不错,特别是2月份已经体现出来了。

第二个原因是政策,经济增长要靠政策的支持。我相信中央政府的政策今年稳增长是首要目标,稳字当头。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首先是稳增长,这个从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目标定的比较谨慎一点,但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扩大内需,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财政赤字公开的已经提高了0.2 个百分点,体现政府今年稳增长的决心。去年已经开始宽松了,今年会进一步宽松,我相信宽松的力度会根据每个月的经济情况来进行调整,有需要就加大加码。

第三个离不开外围,外围比较复杂。从目前来看我觉得没有太悲观,去年底是市场非常悲观,今年年初又开始转成乐观,MF 在1 月份把全球GDP增长2.7上升到2.9,最近硅谷银行的问题又产生新的不确定性,起码从目前来讲我觉得硅谷银行的事情不至于造成大的危机。对经济增长影响可能会有,但可能不会太大,有可能延缓了美联储加息的步伐,还有点有利的作用,从目前来看今年全球GDP 增长3%左右,我们讲贸易主要是出口,贸易是按名义计算的,GDP增长是按实际计算的,历年的数据全球贸易的增长肯定按照全球GDP的增长,全球GDP3%,全球贸易起码得3%以上,4%、5%。另外看多年的数据,咱们国家的出口还是有竞争力的,虽然有美国打压有一些产业外迁的因素,但是我相信咱们国家今年的出口也不会低于或者不会离全球的贸易出口差很远。今年我仍然相信我们国家出口不会像去年那样10.5%很好,但是我想会保持一个正数如果全球经济不衰退的话。刚刚说出口今年完全是负的,我觉得现在做这样的判断过早了,我觉得单位数没有去年那么好,但3-5%这样的一个速度,今年出口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拖累会有,也不会太大。

陈雳:刚刚廖群老师讲到了关于基数效应的问题,以及当前市场具体的情况,包括今天很多首席都讲到了我们做经济学判断的一些共性的,比如说出口问题、债务问题,还有我们的一些消费环节的问题。在这个时点谈复苏更核心的是要看另外一个点不确定性,以及去年12 月份以来的一次重启,如果从我们自己的感官身受的一个角度来看,1月份以后我们的消费场景尤其是吃喝玩乐,包括旅游这块强劲的动能是提前显现了出来,但是在这个动能显现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归结为整个经济说怎么样,其实是有失偏颇,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点在生产环节以及我们的一些核心的新动能从哪个角度去换档。一谈到复苏或者说经济的指标,大家一想肯定就是出口、投资、消费,毋庸置疑出口这个因素在前三四年为中国经济的托底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我们在三四年时间里面产业链的优势体现的是比较充分的,数据的支持优势也是格外充分的,今年的不确定性第一个其实出口这块是要仔细的看看。

第二个核心点不确定性,比如地缘政治的博弈,包括这块未来是否对全球整个政治跟经济格局尤其涉及到中国利益的一些事情。但是这个不确定性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准的,要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把我们纳入到复苏的讨论环节里面看一下他的影响因子权重,我觉得过半年或者一年以后再去看的时候会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们做经济学研究不能光开玩笑说马后炮好放,但是前瞻性的判断其实是最难的。

第三个点新动能是什么?这才是真正解决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出口投资消费大家知道这三驾马车,包括以前观测的一些指标,在特定的一些时点去看不一定完全能够真实的做一个预判,因为变数太多了。所以我去年2 月14日出了一篇文章,叫做“新老基建 数字经济 高端制造是中国未来托底的三大引擎”,当时说这个话的时候大家可能不觉得,回过头看这个文章是不是这样,这几年很多新能源投资这属于新基建范畴,我们一提到证券投资优质赛道第一个想到就是新能源,只要你在2020 年买了新能源后面几年基本上不用考虑太多。老基建的问题,在去年的年初提的时候再看看我们今年年初对房地产政策的一些调整,对国民支付的一些表述都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基数效应。高端制造不用说了涉及到科技的引领,数字经济在去年提出来到现在这一块是我们未来一个最核心的投资看点。所以这块是从我们的不确定性中去找确定性,这也是重点值得去看的三个马车也好新动能也好,我觉得是三个重要的领域。

余向荣:刚刚谈到我们复苏所处的阶段,当然这个复苏已经开启,现在可能还是处于一个比较早的阶段。总体上来讲看1 、2月份公布的数据,经济的开局还是良好的,但是这个背后动力组合可能跟大家预期的有所偏差。为什么这么说?一般会觉得疫情结束了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应该是在消费上,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可能是需要一点时间。我们1、2月份数据会看到确实受疫情影响多的一些行业餐饮,去年年底是双位数下滑,1 、2月份有接近10%的增长确实是V型的反弹,出行、娱乐等都是有明显的改善。如果我们看消费里面其实像耐用品的消费还是有一些困难,汽车因为各种各样的优惠到期了我们看到从增长进入到年初下滑的情况,手机耐用品的消费年初也比较差,这里面也有行业结构的问题,现在大家的手机更新换代比原来少了。整体里讲零售的数据有反弹但没有太多的惊喜,相反我们看原来觉得像地产可能会比较差,实际上我们看整个投资比想象的要好,一方面确实是相关指标在下滑,但是指标收窄的比想象的快,像房地产的销售几乎拉平了,我们看后面3、4月份分成效应逐步显行,基数更加有利很快就转正了。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发力的推基建、高端制造保持了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高位置的持续运行,整个FAI投资去年比有所加速,总结来看年初以来可以看到预期要强的没有比想象的强,预期要弱的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弱,这个是大概复苏我们现在的一个特征。

往前看我们全年看,包括因为有低基数的效应等等,我们预测大概全年GDP 增速能够实现5.7%左右的增长。我觉得下半年或者说后续的复苏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第一个还是要看消费和服务的追赶效应,你去年的零售是没有增长的,去年实现GDP3%你原来定的目标是5.5%,这2.5%的差主要就是来自疫情的影响,这个结束了这个是要加回去的,这个是今年最主要的动力。第二个我一直说要实现今年经济整体向好,房地产的企稳应该说是必要条件。你已经在L端下来了,我是觉得今年在L端底部企稳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如果地产在底部企稳之后反而政府今年推基建或者其他的刺激政策他的力度反而可以收一点,包括财政紧平衡的压力。这样的话如果地产企稳之后整个投资的盘子今年就可以稳,全年实现5.5%以上的增速也是比较确信的。

刘锋:您觉得地产企稳到底现在是属于什么样的状态?是稳了还是没稳?还是需要一点时间?

余向荣:当然需要一点时间,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信号了,应该说首先这个政策托底的意图非常清楚,从去年夏天的停贷潮以来政策基本上是连续加码的,有的说到出16 条的时候政策可能就是game change了,我觉得8月份这个政策就持续加码了,当然这个还没有完全反应到数据上,大家会质疑是不是政策没有效果,我觉得不要下结论太早。政策的传导是需要需要,瓶颈主要是信心。实际上我觉得疫情重开已经给住建部门的信心给了最初的提振,年初以来相关的指标有回暖,高线城市二手房的成交,更多的城市房价环比实现了正增长,带看的数据也改善了,新盘的聚化(音)也触底回升了等等。可以说是已经有一些早期的迹象,后续如果房价真的开始涨担心上不了车的心理就会让更多的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就有可能实现至少在L端底部企稳,甚至有上行风险低于下行风险的情况。

刘锋:往往经济的复苏我们也知道是股市也是经济很重要的晴雨表。今年以来从12 月份以来股市的表现也是反弹的很厉害,一直到春节一直到这个礼拜前,这两天好像突然回到了原点跌的很厉害。德龙是前海基金的首席科学家,他很活跃老是鼓励我们怎么去进行有价值的投资建树很多,能不能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表现来判断一下我们复苏的情况。

杨德龙:最近市场确实调整比较多,并且国外银行接二连三出问题,美国三家银行出现破产,瑞幸市值大幅缩水,虽然刚刚瑞士国家银行答应救助出现了反弹,但是余波未了对于市场还是会有冲击,但是对于外部的因素是近期市场调整的诱因,包括美联储3 月份可能会加息的影响。从内因来看国内经济复苏的趋势我觉得已经是逐步形成了,复苏的力度低于很多人的预期,这点也是影响到市场反弹节奏的一个因素,从去年10月底A股和港股见底以来,大盘已经经历过一波强劲的回升,特别是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涨幅很大,恒生指数最高上到22000点,反弹幅度超过50%。第一波的反弹反应了大家对于新10条之后被压抑的一些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生产活动逐步恢复正常。

人们生活也逐步的丰富起来,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又刚好是春节在1 月底,春节前消费复苏的情况让很多人很乐观,白酒这些消费板块大幅上升,带动了市场人气,过了春节之后,消费出现了一定的冷清,被压抑的市场需求释放之后,过去3年很多人的收入受到了影响,很多人钱包没有持续消费的能力,又加上失业率在去年也出现了一定上升,造成了持续消费增长的能力不强,可以看到1、2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也只是3.5%左右,并没有出现报复性反弹迹象,这说明影响消费增长最主要的还是很多人收入下降。

一方面看到很多银行的存款还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收入增长比较低,这反映出大家在消费上比较谨慎,在投资上也比较谨慎,就存在往存款“搬家”的现象,这也是反映出大家的信心不足。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它一般是反映经济未来变化趋势的,这段时间市场的调整反映出大家对于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一种担忧,但我认为从去年 10月底前海开源基金宣布2.9亿自有资金自购奇亚基金,当时自购金额在所有公募基金里是排第一,显示出对于这轮市场反转趋势是非常有信心的,市场趋势肯定有反转了,从之前的单边下跌到回升阶段,可能回升过程中是一波三折的,它和经济回升的节奏是一致的。

经济复苏趋势已经确立,但复苏力度低于预期,很大程度是过去3 年很多行业内在基理遭到了破坏,就像一个人从手术室出来恢复到正常状态,需要时间,需要慢慢养,最后才能活蹦乱跳起来,现在经济复苏处于刚开始阶段,各方面的数据来看,已经同比增长了,但力度不大,但趋势既然形成了,对后势要信心。比如说二季度比一季度数据更好,大家担心的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爆发。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的问题没有扩大到整个银行业,这些不确定性的消除,再加上美联储投鼠忌器它可能不敢再暴力加息,下半年可能就停止加息了,这样A股和港股还会有指数级别的上涨就开启第二轮真正的上涨,现在还是处于第一轮上涨的调整期,行情总是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上涨,在这个时候大家还是要坚定信心,确信市场趋势已经反转了,但真正开启第二波上涨,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利好因素累积起来。

刘锋:现在是调整期,转换趋势已经形成,要坚定信心。下一个内容,我们将眼光放远一点,到2035 年经济增长的潜力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去年是3%,今年如果能实现打底是5%,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我相信在三五年之后就能实现,再设远大目标的时候,我们不说总量了,要在人均的基础上怎么上台阶,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如果是高质量发展体现,也就是在人均水平上的,我们的空间是很大的,要实现3万美元的人均数,对我们的挑战还是很大,相反它的空间非常大,这也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最重要的象征,消费能力和人均水平,现在比美国要差很多倍,在这样的条件底下,大家认为我们内在的增长动力和驱动力到底来自什么地方?从2012年开始,消费在GDP的占比就已经是超过了其他的投资了,在2015年就超过了一半,去年又回到了40%,在2019年消费占比已经接近60%,这是一个很大的趋势,但到底从供给侧发力,还是在需求端发力,需求端发力就要提及到水平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又取决于收入增长,我国目前收入结构其实是有问题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真正的提高消费力,如果没有财产性收入很难实现财务自由,恰恰中国在这方面的动作,我个人认为还是进展比较缓慢的,如何实现?想听听大家这方面的意见。

廖群:从各种角度来谈,2035 年的目标比2020年人均GDP翻番,翻番以后是不是就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有疑问的,中等发达国家翻番2.5万,还不到3万,只能是2.5万的水平刚好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中等发达国家最高十几万,美国6万多,中等发达国家起码3万以上,这个目标说法有点矛盾, 一直说中等发达国家可能2035年达不到,不能说进入门槛就是中等了,但先不说中等不中等,2035年之前,比2020年人均GDP翻一番,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能不能2035年翻一番,这是一个问题。13年要达到4.75%,或者是5%左右,增长曲线是逐步逐步放缓的,今后13年要平均5%的话,前5年5%是不行的,后面是要往下走的,如果近5年达不到5.5%,到2035年要翻番就比较困难了,我也相信今年到5.5%以上,今后13年5%,前7年要达到5.5%以上,要不达不到,要达到这个目标是有挑战,需要我们在前7年达到5.5%以上,能不能做到,动力在哪里,潜力在哪里?

我也做过一些研究,我觉得今后中国经济增长四大动力,第一,科技跃进;第二,产业升级;第三,城市群、都市圈;第四,进一步改革开放,科技跃进这是肯定的,我们已经过了外延式的发展阶段,即使没有美国打压,也不能光靠水泥投资,必须要靠创新,而且创新就需要有科技进步,现在看来由于美国打压,全球竞争光科技进步太缓和了,肯定要科技跃进,要突破,所以这次要改组科技部,集中力量搞科技创新,这跟当年咱们国家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搞“两弹一星一艇”,当时就是说为了搞这个,只要搞这个需要,委员会就赶快生产,半年之内或三年之内硬任务,现在看科技部成立有点这个意思,目的就很显然,就需要我们集中精力,举国体制把科技方面突破,特别在芯片瓶颈,我相信在这种举国体制下,美国打压激发出来追赶的决心, 再加上这几年来科技已经取得的进步,我相信能够出现科技跃进的局面,这个跃进出现了,是非常大的增长动力。

前一段时间我写这个报告,我没想到中国的科技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中国现在国际专利全世界第一,在杂志发表文章顶尖期刊、高质量论文,如果不说欧盟第二,把欧盟加进来第三,仅次于美国,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快,科技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快速增长的局面,以后在这个基础上跃进,这是第一个动力。

第二个动力就是产业结构,高端少,最近也增加不少,但比起美国和发达国家还是很大差距,产业结构要从中低端到高端,另外就是制造业八大新兴产业,新一代技术、环保、新汽车、新材料等,这就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果这八大新兴产业能够有一个大的跃进,现在是占GDP12% ,2025年预测到15%,到2030年达到30%,这样整个经济结构就有一个很大的升级,有时候讲增长,大家说怎么样增长,有了新东西就是增长。

城市群崛起、都市圈崛起,等于是全国人民重新再运动一下,以前是城镇化,具体来讲就是还不光城镇化,人口不向小镇流了,人口直接往大城市流,大城市容不下就往周边城市群,人类世界发展经验来看,都是城市群,比如说伦敦、纽约,占人类的40% ,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当然它们不是很成功,这表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城市群跟经济有很大关系,人口就带动了资金消费投资,所有的生产要素全部流动,现代流通当然是优化,就产生GDP了,GDP增长很简单,挖一个防空洞就有GDP了,但这个房间有没有用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打仗有用,不打仗没用,没用的话,为了短期的需求就是挖一下怎么了?带动就业,挖了就给钱,钱从哪里来,印钱印出来给他了,那印钱的用处就在这个地方,一个民族它只要勤快,就是经济增长,我国这40年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致富愿望非常强,学习能力非常强,吃苦精神和攀比精神,城市群是今后增长某种角度的最大动力。

经营体制改革,我们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要通过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一出来之后,这两大块解决了,其他的肯定就迎刃而解。

刘锋:你刚才提到了几个核心动力源的问题,现在这一类的公司,包括国家的政策,包括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投入,力度都非常大,但你观察到资本市场,这一类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市值占比跟美国市场比还是要小很多,高科技公司现在占比不到20% ,而且估值非常高,中国的科技企业估值都比美国市场高,市场对它的期待很大,投资力度也很大,但占比并没有上来,你觉得这个东西什么时候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

陈雳:这也是问到资本市场比较关注的话题,确实科技公司的一方面投资者热情非常高,如果按绝对市值比较,确实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很多在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它的成长性和预期性是占更大的主导,这几年科创板、创业板的改革,也是需要资金能让上市公司有培育发展期,可以看到非常多数量级的企业在上市融资,独角兽企业和海外比还要给予一些时间和空间,这是第一个结论。

刚才讲未来目标怎么实现的路径的时候,按中国传统,要想把事做成,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人和”这个最好解释了,包括今天讨论到消费的问题,消费的核心就是先把收入放在前面,促收入,促收入是跟前几十年以来,靠基建的工人,还是靠未来科技的人才红利去增收、创收,实现企业和行业的高质量,实现科技上市公司的突破,现在是一个重要的换挡期,这是人和的概念。地利这个概念,纽约、东京、大湾区都做了一个比较,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其实它也是基于人口智慧因素的集结,它不仅仅是我建完工厂去生产,这个问题在当前思考未来后面 10年路径的时候至关重要,就同时要找到经济的核心聚集的区域优势做整合,包括大湾区怎么进一步升级,包括经济圈怎么升级,甚至长三角产业结构,低端出口有问题了,高端这一块怎么突破,科创板的企业怎么样把成果转换出来,怎么样给实体助力,都是可以进一步探讨和期待的。

最后一点就是“天时”,这个问题如果让我们想的时候,更多想到关联性的一个点,就是政策的有效性,制定政策的时候,不是说撒胡椒面,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一个协调发展,要不然你就会出现在一个产业链上,它横向、纵向怎么找都有问题,即便有一些很火的产业链,在前几年的时候,发现它的利润集中在哪,一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全在上游,这合理吗?这个问题是需要思考的,同样的,刚才刘总提到科技公司怎么去发展,科技公司它有很多不是做原材料上游的,它是做中间环节的,这一块怎么让中间企业更好的去发展,还有下游这一块怎么更好发展,是未来这一段时间提到经济复苏也好,提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也好,提到高质量也好,要重点优先去解决和思考的,把天时,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侧重目标处理好,就会越来越好。

刘锋:今年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去年美国的打压,有两个外资的指标是很靓丽的,一个是FDI ,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都创历史新高,第二个是北向资金,很多人说又加息,但没有,进的速度和力度都很猛,外资对我们经济是不是有信心,其实对我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向荣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外资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的环境底下,对中国的市场到底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信心,来给我们解读一下。

余向荣:我从我和客户的交流来汇报我跟大家的想法,从去年的10 月底到这一波外资进场,很重要原因是疫情政策的调整,疫情政策的调整对于西方的投资者来说,它能够很快的看穿近期的波动,他们经历过,他们知道疫情放开后,经济活动又有可能恢复,一旦疫情政策调整信号确立以后,他们是真的很快的,而我们国内有的时候大家还纠结,春节期间会不会有新的一波,又会不会出现医疗系统的挤兑等等,但海外投资者他们亲身经历过,他们看的更远。特别是到今年的春节之后,春节的数据比较好,而国内的时候,就大家可能还有所犹豫,这时候外资又北上,又抢了一波筹,但抢完之后,随着中港的通关完全实现,意味着开放政策兑现完之后,很多外资就开始,当然对今年整体复苏大家还是有信心的,对于后市中长期的信心,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我们到2035年未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家还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号的。

大家可能关注的几个问题,今年是5% 以上的,未来的潜在增长来源是哪里,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如果中美的脱钩继续加码,地缘政治的风险进一步实现,这个会不会影响中国未来长期增长前景,这是有很多困惑的。从政策上来讲,大家也接受今年重心是搞经济,也讲的很清楚,为新的任期打好基础,但大家马上问的一个问题是未来会怎么样?经济好了之后,是不是意味着可能进一步收紧监管,或者更多的强调不是经济增长,而是更多强调收入分配,对于政策的未来的可预测性,其实还是存在很多的疑惑的。

海外投资者在俄乌冲突里面吸取了一个教训,地缘政治的风险是不能低估的,大家看到俄罗斯本来其实是挺好的一个市场,俄乌战争之后归零了,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大家自然联想到中国相关的地缘政治的风险,从这三个方面可以说外资可能短期乐观,长期还是充满很多的困惑的,那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很难通过解释就让它打消顾虑,只有数据不断的兑现,经济持续的向好,现在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振市场经济的措施持续不断的出台,大家才会相信原来熟悉的中国增长的故事才回来了,这个才有利于大家重建信心,这个恐怕还需要看到后续逐步重建信心。

刘锋:德龙总结,未来投资中国投啥?增长的内容区间和主要的方向是哪里?

杨德龙:很荣幸能做总结,今天大家听下来,第一个是中国经济长期具备持续增长的能力,这一点大家并没有疑问,潜在增长率不像以前那么高,以前增长的模式是靠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拉动,靠出口带动,经济保持,甚至达到2 位数增长,后来降到8%,现在经济已经转型,即使没有过去疫情干扰因素,经济增速的潜在增长率可能已经降到了5%-6%左右,现在不单纯追求GDP数的增长,而是追求高质量发展,契合了经济转型的要求,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一个就是刚才刘总提到的消费,2020年起,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当国家GDP突破1万美元之后,将会面临消费升级以及消费总量扩张,从2020年起消费对GDP的贡献逐年攀升的,2021年已经达到了65%,去年因为疫情的超预期因素,导致消费的贡献下降到40%以下,但这是暂时的,今年疫情放开之后,消费对GDP的贡献可能又回到50%以上,这是一个长期趋势,经济越发展,消费对GDP的贡献越大,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对GDP的贡献普遍在70%以上,品牌、消费品,未来的增长空间仍然是很大的,当然消费不是靠刺激出来的,它也是需要通过经济增长,保障就业,以及建设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有消费的信心,有消费的能力,这一系列的收入分配改革措施,也会逐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因为低收入人群消费倾向是远高于高收入人群的,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下,未来可能更多的强调收入的公平,对低收入人群是有了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消费增长的潜力是越来越大的。消费增长是一个动力。

第二个是新能源、新材料这类的增长,国家在传统能源领域其实没有优势,我们是一个多媒、少油、缺气的国家,石油进口依赖度72% ,天然气进口依赖度达到40%,一旦发生国际局势动荡,我国石油进口受到影响,那对能源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光伏、风电、氢能源它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很大程度是为了在新能源领域占据至高点,虽然在传统能源领域没有优势,但在新能源领域有巨大的优势,我们在西部广阔的有大量的沙漠、戈壁滩,在这些不茅之地,未来可能成为中国的能源基地,有人测算过拿出1%的沙漠面积来建光伏发电站,就能解决中国所有的电力供应,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两个力,一个是电力,一个算力,前者决定你们这个国家有没有掌握足够的能源,后一个决定了你有没有算法。今天和chat GTP对标的是百度的发布,大家感觉到好像差距有点大,但毕竟美国有的,我们也有,还是要在人工智能高科技领域不能落后,未来大数据发展,所谓的数字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的增长点,这就是算力。

第三个就是数字经济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驾驶,新一代的信息技术,5G 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也是经济增长的内涵。中国经济在过去这20年每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30%以上,我觉得未来这个比例也不会下降,全球经济也在下滑,在增量上的贡献仍然达到30%,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好企业,好的核心资产还是对外资有很大吸引力的,外资流入到中国市场,它是看好中国核心资产的价值,并且流入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外资现在流入中国A股市场的速度每年3000亿左右,去年是因为特殊原因,降到900亿,但今年以来已经突破1600亿,预计今年突破3000亿应该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将来某一年实现5000亿的流入也是可能的,中国的GDP在全球占了16%,外资配置中国的股票占比也就是3%-4%,严重是低配的,将来要想抓住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回报,必须得增配中国的核心资产,包括中国的优质股票和优质债券,中国资产的未来投资吸引力,长期来看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对中国的核心资产要有信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安徽阜阳颍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