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35岁后做废物,网红教授这碗鸡汤你喝吗?

鼓励35岁后做废物,网红教授这碗鸡汤你喝吗?

他的身份多样,是法学博士、大学教授、前体育评论员,也是奇葩说辩手、自媒体大V;他的短视频都是怼脸大头自拍,十分钟就产出一条视频,却能半年积累600多万粉丝;他谈男女权利,还因诸多社会热门话题言论,频频被骂上热搜——他是储殷,一个集争议与流量于一身的当代网红学者。

但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结果却大多是“储殷杨笠骂战”、“凤凰男储殷”、“储殷反对女性做全职太太”等充斥着各种八卦和家长里短的文章,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流量明星而非专家教授。

近日,储殷凭借“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过了35岁以后做废物还是挺舒服”的言论再次成为了话题人物。

35岁以后做废物

在流传的视频片段中,储殷语重心长地劝说道:

“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我们不希望孩子是“废物”,是因为他们还有未来。过了35岁以后我告诉你,做“废物”还是挺舒服的。中年人要安于做个“废物”,到了老年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废物”而心怀惭愧,就可以了。老了没用就没用了,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随后,各大媒体平台将这段话冠以“专家说”的标题转发,“专家称中年人要安于做废物”“专家称35岁后做废物很舒服”,突出“专家”和“废物”字眼的词条很快登上热搜榜,引起更多人的围观。

发表这番言论的储殷有着光辉的履历。相关百科显示,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曾担任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他也被人称为经济学家、国际问题学者,发表过很多著作,还曾参加过《超级演说家》、《老板不知道的我》、《奇葩说》等诸多综艺节目。

而储殷本人也相当敢说,对于一些别人讳莫如深的话题他都敢于评论。比如他敢公开批评自己之前的大学教授同事,说他们的一生中只有高考分数是唯一的亮点。也敢说出读书人身上的很多毛病,如读书也很虚伪,也愿意为了仨瓜俩枣之类的利益而眼红,甚至学历低的人反而能在知识分子的单位更好混等等。

2021年12月29日,储殷在自媒体上宣布离职,正式开始流量生涯。目前,储殷在微博粉丝数超170万,头条更是超300万,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络大V。

话题大王

储殷的这番言论,由于切中了一些社会痛点,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专家称35岁后做废物很舒服”这一词条也被送上热搜榜。

随着词条不断发酵,官媒下场发布评论,认为储殷的言论“让人深感悲哀”。权威媒体在社会评论性文章中公开点名批评这一点并不常见。为此,储殷专门又出来做了一次澄清,表明自己发表的并不是专家言论,只是有感而发。

无论如何,一位专家学者教授,自身靠流量赚钱,如今公开高喊“35岁做废物很舒适”,很难让人不怀疑是故意带节奏。

自从辞去教授一职专职当网红以来,储殷的雷言雷语不少,毕竟靠流量吃饭,一些吸引人眼球的网红套路,他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早前,储殷就曾多次因为出格言论引发讨论:

关于县城买房,他认为“对于年轻农民来说,买辆车比买房子更划算”;

关于结婚,他认为那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是因为55岁之后需要被人照顾”;

关于教育,他说“素质教育拼的是财力,应试教育是对穷人最有利的方式”;

在社会敏感度较高的女性话题上,储殷更是接连翻车。比如针对杨笠在脱口秀上的“普信男”,发视频攻击杨笠“卸了妆是真的丑”,还吐槽杨笠脱口秀的观点是“没有公主命,还有公主病”。甚至还曾经因为一句“30岁未经济独立女性尽早回老家”被骂上热搜。

社会流量弄潮儿

几乎每一次,储殷的言论都能精准踩中大众的“嗨”点。尽管饱受争议,但是每次总能收获一部分人的拥护,从而在网上掀起一场辩论。

比如这一次引起热议的“35岁以后做废物”,就将职场人士极为敏感的35岁后就业歧视揭示出来。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就业年龄歧视,但实际执行上却形同虚设。随手打开某些招聘软件,大部分招聘岗位要求都是35岁以下,甚至公务员招聘也明确了35岁为门槛。仿佛过了35岁,职场和社会都不再需要你,道尽人间现实。

此外,该词条中的“废物”二字,也描摹尽当下成年人疲于内卷、寻求舒适的心理状态,似乎是对互联网商疲于奔命的年轻人丧而有力的现状呈现。

疫情三年,整个社会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价,经济下行和市场萎缩直接导致就业下降、内卷严重。在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的情况下,普通人要么选择更疯狂的内卷,要么只能干脆躺平当“废物”。

因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评论说“话糙理不糙”“专家们终于说了一次人话”。

但回过头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废物”自嘲,更多是一种对抗压力的自我开解,而并非真的完全躺平。比如豆瓣知名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都是学生时代考上985名校的佼佼者,与真正意义上的“废物”定义相去甚远。他们的“废物”自嘲,更多只是因为承受着常人不能想象的家庭预期和同侪竞争,以期通过这种方式脱离与他人比较的桎梏。

而储殷作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知名学者,无论是自嘲“废物”还是劝说大家接纳自身的平庸,听起来都有种既得利益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傲慢。

“专家说”信任消解

近几年,专家建议层出不穷,但与之相对的,却是当代人对于所谓的“专家说”越来越反感。

纵观网上层出不穷“专家”,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何不食肉糜”的姿态,高高在上、指点江山;其二是冒充权威,“跨界”评议,目的是为博取知名度、实现“影响力”变现;其三是放弃学术中立原则,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

自媒体上尽是如储殷教授一样的所谓专家,他们高高在上,以悲天悯人、抚慰苍生的口气为底层发声,却说着一些不接地气的话。这些专家生活衣食无忧,是时代利益的既得者。他们体会不到升斗小民的艰辛和不易,却偏偏以公知自居,大说特说正确的废话:

如果改变不了高考的激烈竞争,就不要劝高中生早早休息、多出去旅游、培养艺术爱好;

如果改变不了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昂的物价和生活成本,就不要劝年轻人为理想而工作。

如果解决不了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压力,就不要劝中年人35岁做个废物。

这些毫无营养的建议,不仅对改变现状无济于事,反而浪费了公共资源,消解了专家在大众眼里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除了“专家”本身,引起网友对“专家说”厌恶的,还有另一层原因:互联网断章取义的传播构成的传播和理解偏差。

当下的媒体善于捕捉言论中吸引眼球的内容,同时在标题中加上“专家建议”,强调观点的权威性,从而将个体对某一问题的解读转变为面向大众的价值输出。储殷的“废物论”能在网络上引起巨大的争议,就离不开这种媒体输出。

经常有媒体引用专家话语却不表明来源,讨论专家观点却不点名专家身份,这种传播的偏差助推公众给“专家”群体贴上“不学无术”、“胡言乱语”的刻板标签,大众对于“专家”本就有限的信任也在一次次的不合理建议中被瓦解殆尽。

而对于那些相信35岁危机的人,有句名言或许可以给你点思路: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重庆大渡口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