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新实践

象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新实践

万象山海,千年渔乡,百里银滩,十分海鲜,一曲渔光。

这里就是象山,海洋是象山最大资源禀赋,也造就了象山敢闯敢拼的时代精神。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廿年踔厉千帆竞,百业腾飞万象新: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甬台温沿海高速复线建成通车,象山蝉联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100.9亿元,跃升到2022年720亿元,增长6.1倍。

今天的象山,已站上新的发展起点,处在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动能释放的“窗口期”、多重战略叠加的“机遇期”。勇扛使命、勇破难题、勇于变革,深刻把握运用“八八战略”所蕴含的优势论,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奋力绘好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新实践的“万象山海图”。

改革善治

是一段时代乐章渔光曲

“耶罗好哇,阿拉哈,耶罗阿佐哩个,耶罗……”夜幕笼罩象山石浦东门渔村,传出一曲飘着“海洋味”的渔家“信天游”,铿锵有力的曲调,唱响渔村悠然岁月。

除了唱出来,在象山还流行着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头禅:“有事,坐在一起好好说。”

村民有事敞开说,把事亮出来;党组织牵头议,把计找出来;党员干部带头,把活干出来;结果大家评,把谱定出来——这是象山“村民说事”制度的完整链条。

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深化提升,“村民说事”已成为象山探索乡村“四治融合”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逐渐在全市推广、全省推行,相关内容已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在象山,“村民说事”还成了基层治理的一道“闸门”。该县已建成“村民说事”示范村133个,创成省善治村142个,信访“四无村”覆盖率达99.1%,以“村民说事”为基本载体的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正逐渐形成。

“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实行“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探索开发“象山村民说事”线上应用系统。据统计,线上“村民说事”运行以来,已在全县18个镇乡(街道)36个行政村落地推广,入选了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作为象山最早一批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村,石浦镇沙塘湾村采取“统一流转、招商引资”的方式,将村民老屋的使用权统一租赁,对外招商,引来民宿产业,曾经九成闲置的老屋正在复苏。

三权分置,打通资本人才下乡渠道,增强农村活力。由老屋改造的民宿仿佛成为引擎,给乡村发展带来新动力。

2016年起,沙塘湾村集体和81户农户签订闲置房屋集中流转协议,先后吸引社会投资3500万元。目前,全村近八成的村民签订老屋流转协议。沙塘湾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志龙的老屋已经被确权租用,经过重新设计打造成了精品民宿。“100多平方米的破旧老房子变成了功能齐备的新房子,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额外收入。”

不仅仅是宅基地“三权分置”,象山还开展养殖用海“三权分置”、海域分层确权改革。

将改革进行到底。象山将持续深化县域基层治理体系改革,擦亮“村民说事”品牌,将“海上枫桥经验”谱成新时代“渔光曲”,化成象山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转型升级

是一股向海图强新脉动

梁启超曾说:“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因海而生、凭海而兴的象山,天生具有经略海洋的底气和担当。

“新世纪新阶段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天地在哪里?在海上!”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象山坚持向海发展、临港崛起,掀起了一股“蓝色旋风”,为象山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2年,象山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光伏逆变器产品出货量居全球前三,风电铸件产量居全国第一,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居全省第二。

向海图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象山从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着手突破,不断挖潜提效,成功开创了具有海洋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

2018年底,以象山半岛为主体的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功获批。象山布局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慧科技、海洋旅游(影视休闲)、渔港经济四大功能区块的落地叠加,为象山海洋经济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舞台。当前,以海洋装备、新材料制造等为代表的一批临港工业主体逐渐崛起,海洋经济成为支撑象山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做强海洋经济示范区探出新路,“青年与海”主题活动创新开展。在去年召开的“万物开源”海洋双创大会上,象山确定了“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目标产业链,分别代表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高技术船舶建造与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现代渔业、海洋生物食品加工与制药、海洋旅游和海洋信息八大产业。

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滩涂光伏等海洋新能源产业是象山向海图强的又一例证,全县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去年12月底,随着首根管桩缓缓起吊,浙江省重点项目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二期)工程正式启动施工建设。该项目设计安装56台9兆瓦海上风力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04兆瓦,规模刷新浙江省最大海上风电场记录。

海洋,象山经济的“蓝色动脉”,正坚挺有力地跳动着。

“海上两山”

是一幅和谐万象山海图

“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以海为伴”的象山人,亲海爱海,敬海惜海。

20多年前,21位船老大发起“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以感谢大海的慷慨馈赠,首次喊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口号。

打好“生态牌”,打通“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象山为长远发展聚势蓄能——象山海洋生物物种丰富程度居全省前列,约占全省的36.5%;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省市乃至全国前列,“神鸟守护”“巨鲸救援”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作分享展示;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成功举办,海岸带“蓝碳”增汇能力不断增强……一连串“应景”之作背后,看似信手拈来“应运而生”,实则是多年的苦心经营。

象山以自身的发展实践“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八八战略”所蕴含的“优势论”化为一项项行动。

净海、净滩、护鸟……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汇聚到“蓝色护海”的旗帜下,用实际行动保护海洋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曾经环境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的花岙岛,因生态岛礁建设工程,成为了浙江“还蓝于海”的海岛典范,并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被评为全省优秀海岛公园。

象山探索建立海上“两山银行”,成立了海上两山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启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应用系统开发,探索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路径。

在实践中,象山已经成功探索出做深“体验经济”的滨海旅游模式、实施“绿色革命”的水产养殖模式、开辟“数智影视”的产业变革模式、厚植“碧海银滩”的生态保护模式、激活“沉睡资源”的制度创新模式、坚持“品牌强农”的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千年渔乡”的活化利用模式等七大转化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转化机制、政策制度、经验做法。

依托988公里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象山县域分成东西南北四大区块,分别打造时尚东海岸、潮隐西海岸、风情石浦港、斑斓西沪港,描绘了一幅共富“万象山海图”。

海上一阵风,吹动一座城,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已经披上了“亚运妆”。从空中俯瞰,即将迎来盛事的亚帆中心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海中。场馆外两座防浪堤,组成了一对“臂弯”。臂弯内,夏日晴空,微风细浪,五颜六色的船艇静静停泊;臂弯外,东海一望无际,帆影点点划出曼妙弧线,他们正扬帆起航,共赴“亚运之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甘肃天水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