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内蒙古,开启草原非遗之旅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内蒙古,开启草原非遗之旅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提到内蒙古,人们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广阔无垠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和策马奔腾的热血男儿。

7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将在晚8:00档于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带领广大观众走进内蒙古这片地大物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土地,感受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杰出的艺术表现力与多姿多彩的生活意趣,见证草原非遗风采。

《非遗里的中国》海报

一首《敖包相会》,响彻了整个中华大地。本期节目中,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以及歌手那英,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相约敖包”非遗小镇,从这里出发,开启草原非遗体验之旅。

《非遗里的中国》嘉宾海报

在“相约敖包”非遗小镇,嘉宾们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英姿飒爽的射手们在奔驰的骏马上展示乘马射箭的惊艳绝技;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在潮流服饰大秀中融合“内蒙古多民族服饰”的传统元素;国宝级音乐大师和95后乐队的“草原音乐三宝”演奏旋律悠扬;会发光的新潮蒙古包尽显“蒙古包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还有制香匠人展示的“药香制作技艺”,带领观众回味传承千年的技艺。

《非遗里的中国》剧照

势如追风,目如流电。由草原生存技能演变而来、折射出草原儿女血气方刚、彰显出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内涵。“马上戏”与“射天靶”也成为了国际骑射比赛的项目。

辽阔的草原上,一场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多民族服装秀正在上演,国际秀场中,借鉴传统内蒙古服饰美学的时装燃动全场,引领着时下服饰发展的新潮流。

透过“一喉双音”的呼麦,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悠扬抒情的长调民歌,能让你感受到心灵释放的松弛,马头琴诉说着动情的故事,“殿堂级指法绝技”的多变琴音令人沉醉,“草原音乐三宝”记录着草原人民的真实生活。

《非遗里的中国》剧照

以肉为食,以乳为饮,造就了舌尖上的草原味道,奶豆腐、奶干、奶皮子、奶酪,30多种奶制品蕴藏着草原人民的生活智慧,还有热气腾腾的手把肉,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味,更与族群繁衍息息相关。

《非遗里的中国》剧照

充气蒙古包、几何蒙古包、沙袋蒙古包,有了新技术的加持,蒙古包变换出了各式各样的形态,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的类穹顶空间才是一切创新的源头,不仅实现了功能的多样性,也深刻蕴含着游牧民族的包容文化,以及对宇宙的认知。

《非遗里的中国》剧照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至少有4000年历史的口簧,奏响了古老的人类初音,既隔潮又保暖的羊毛毡,不仅是一项非遗技艺,更是一种草原人民的集体劳动生活方式,还有以铁代笔、以火为墨的烫画,在缕缕青烟间绘出万千世界,凑齐香料需等待一年四季的药香,背后是制香匠人近乎苛刻的严谨。焚上一炷香,细嗅来自大草原的味道。

《非遗里的中国》剧照

令人期待的还有,联合中国歌剧舞剧院倾力打造的创意秀演,舞者们用意象化的肢体语言,描绘出游牧民族的智慧结晶——蒙古包,从制作到搭建的过程,传达着游牧民族对家的眷恋,和对草原的热爱。

在壮阔的森林草原中,草原儿女弓马生活的日常展现在观众面前,热血有力的舞蹈,彰显着游牧民族的豪情壮志。

沼泽地、羊群中、草垛旁……在草原特色浓郁的生活化场景中,模特们穿着融合民族元素的创新服饰行走其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将内蒙古新服饰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河南鹤壁淇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