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失守,云计算失速,马云回归后的阿里是主动求变还是迫不得已?

电商失守,云计算失速,马云回归后的阿里是主动求变还是迫不得已?

杰克马回归,无论是“幕后治理”,还是“垂帘听政”,在手起刀落间,总是要见一些血的。

6月20日,靴子终于落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通过全员信宣布,将于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职务,由蔡崇信接任董事会主席,吴泳铭继任CEO,同时兼任淘天集团董事长。

备受马老师推崇的合伙人谢幕,退休的创始人们重新登场。

早在3月28日,张勇就在全员信中公布了阿里新组织架构,将阿里集团构建为“1+6+N”的组织结构,这可能是张勇任上的第七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在新构架体系中,在阿里集团之下将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相应的,阿里集团将通过控股的方式,实现对下属子公司的投资及战略管理。

虽然这次巨变,看似没有马云出现,但到处都是马云的影子;虽然阿里集团以后将成为投资和融资平台,但对于其主营业务,马云的仍然需要跳到前台。

据媒体报道,5月下旬时,马云曾召集淘天集团各业务负责人面授机宜。在这个会议上马云认为,淘天集团当前面临的局势十分严峻,当前经济下行,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

对于未来的淘天集团,杰克马认为,要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

杰克马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地调整组织架构,如此迫切地回归淘宝,至少有一点是确认的,今天的阿里,不仅没有了光环,在上有京东挤压,下有拼多多和抖音侵蚀产业环境中,电商业务已然失守。

也许,张勇治下的阿里,已经不是杰克马想要看到的阿里。杰克马现在心中的阿里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但创始人换下了合伙人,总归是无奈大于欢喜的。

曾经一度占领了中国电商行业80%以上的市场的阿里,短短几年后,是否还拥有整体市场份额的40%已成问题,现在想“回归用户”是否有些晚了?

作为以互联网企业起家的阿里,今天又喊出了“回归互联网”的业务主旨,这是主动出击还是无可奈何?

屋漏偏逢连夜雨。与此同时,被誉为阿里第二成长曲线的阿里云业务,早期一度成为云服务市场的主导者,市场份额达到了70%以上。但近几年里,阿里云不仅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其增速也跑不赢大盘,今年第一季度的市场跟踪数据显示,阿里云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下降至34%,对于阿里云来说,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

表面看来,阿里的“失意”是与整体经济环境相关,也与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豪言”相关。但事实上这几年的阿里,在文化价值观的短板暴露后,业务失去了的战略定力,电商失去了用户和商家基础,云计算失去了的核心竞争力,即使是在如此重组般的机构调整下,阿里云全面华为化,电商业务开始向拼多多靠拢,物流向京东看齐,没有了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阿里,其未来的机会又会有多少呢?

一、电商失守,物流京东化

原来看似天下已定,双雄分晋的中国电商格局,这几年随着拼多多的突然杀出和直播电商的兴起,再次迎来了一次血雨腥风。

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直播行业的GMV蹿升到了2万亿规模。据《晚点 LatePost》发布的相关数据,2022年拼多多与抖音电商的GMV(销售总额)合计已经超过阿里国内电商业务的50%。

拼多多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一季度总营收为376.371亿元,与2022年同期的237.937亿元相比增长58%。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81.010亿元,与2022年同期的净利润25.995亿元相比增长212%。

京东集团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430亿元,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2397亿元增加1.4%。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达到76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40亿元同比增长88.3%。分业务部门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京东零售实现营收2124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2175亿元略有下降;京东物流实现营收367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274亿元同比增长33.9%。

反观阿里,其财报表现就多少有些伤感。

从阿里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可以看出,阿里虽然止住了连续5个季度的营收下滑趋势,但3.2%的同比增长,却难言轻松。同期京东营收2435亿元,而阿里的营收为2071亿元,虽然两家公司的收入结构不一样,对比很难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但总营收的变化,也预示着,阿里至少在电商领域已然落后了。

在5月18日阿里公布的2023财年第四季度(自然年2023年第一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中,第四季度营收2082亿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219.9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中国商业分部作为阿里核心正在承压,第四季度营收1360.73亿元,同比下降3%,总营收占比为65%,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2023财年营收5827.3亿元,同比下降1%,总营收占比为67%,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

数据很残酷,也很真实。营收上,阿里不如京东,增长率上,阿里更是比不上拼多多。

然而当用户增长见顶,寒冬来临,裸泳者也得上岸。

在中国当下电商生态中,阿里在低端受到了拼多多的严重挤压,而高端市场京东形成的优势难以逾越,再加上这几年直播电商的兴起,抢走了众多阿里赖以生存的商家和用户,阿里中国电商业务的持续走低就在意料之中。

现在淘宝比价格拼不过拼多多,论物流和服务打不过京东,直播电商更是干不过抖音快手,尽管淘宝依旧很强,但已经失去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阿里主营的电商业务在京东高端和拼多多的低端市场的双重挤压下,叠加大小商家纷纷倒戈,留给阿里的“韭菜”不仅量少,质量也不怎么好了;杰克马喊出“回归淘宝”的根源大致源于目前的电商环境,阿里电商正面临着流量和交易量双降局面。曾经要成为“经济体”的阿里,面对强敌环伺,多少有些“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觉。

今天阿里面临的产业格局,不是怎么超越对手的问题,而是如何突围的问题,事实上,这种突围战,前两年就已经开始了。

6月28日,菜鸟集团宣布推出自营快递业务——菜鸟速递,主打好用不贵的半日达。

各位看官,这情景是否似曾相识?

2007年,当时京东开始重点布局自营物流体系时,杰克马就曾经嘲讽说道,“这是自寻死路的做法”,然而京东在这条“死路”上一路狂奔,到2022年,京东物流净收入达到了4.5亿元,不仅让京东物流成为京东电商业务最大的特色和护城河,也为开辟了京东又一条营收线。

今天的阿里,却又捡起了马老师嘲笑的“自寻死路”的业务路线。

对于习惯于抽佣生意模式的阿里,自建物流体系这种重资产且又苦又累的生意,显然是当年的阿里看不上的。

阿里电商的商业模式,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些用户体验不好,产品品质难以把控的特征。随着中国电商平台的日益完善,阿里电商从最早的淘宝主导,变成了天猫主导,然而依然与京东等自营模式在用户体验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京东自营物流的优势,随着营收增长,则更加显示出其独有的杀伤力。虽然菜鸟网络之前通过融合三通一达,实现了快速的全网整合,阿里也再次从物流上获得了抽佣收益。同时随着菜鸟各种驿站的建立,让本来电商购物的送货上门,变成了最后一公里用户自提,让用户体验进一步变差。

在内忧外患之下,2022年下半年,阿里悄然将丹鸟快递变成了菜鸟直送,开始了自营物流,步入了京东物流的后尘。

你不能不佩服阿里人的鬼才逻辑,本来就应该送货上门的服务,在阿里菜鸟网络成立之后,变成了用户去各种驿站或菜鸟柜取货,增加了用户成本,却被阿里表述成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创新;现在自营物流,恢复到送货上门,却又成了阿里“消费者购物体验升级”,你不服都不行。

从阿里主打天猫开始,阿里虽然没有自营,但已经开始向京东的模式寻求挑战。至菜鸟直送上线,到现在的菜鸟速递,尽管其服务质量离京东物流还很远,但从业务结构上看,自营物流,至少从目前看,仍然可能是阿里电商业务提升用户体验的一条路。

然而当菜鸟直送和菜鸟速递最终成为阿里电商的主力物流后,曾经依托菜鸟网络的三通一达又将如何呢?

当阿里电商在中国电商领域不具备核心优势之后,阿里电商拼多化,阿里物流京东化,也是迫不得已的出路,至于其它合作方,可能现在的阿里是顾不上了。

二、阿里云的华为化,阿里云失去了行业的领先优势

阿里的抄作业和向对手“学习”方面,不仅仅表现在电商业务中,在云服务业务中表现得更加彻底。

阿里云作为中国最早在云服务领域探索者之一,在2018年之前,其市场份额曾一度超过了60%,然而至2019年市场竞争加剧,阿里云在技术和市场两个方向的弱点就暴露出来。

2019年第一季度,阿里云在中国市场仍然保有47.3%的市场份额,随后就一路下滑,至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公有云市场整体增长8%,而阿里云的增长仅为4%,市场份额降到了36%(另有市场跟踪数据显示仅为33%)。而排名第二的华为云已经增长到了19%,阿里云在中国市场已经丧失了绝对的领导地位。最为残酷的是2023年第一季度的市场格局,据Canalys的市场跟踪数据,阿里云市场份额再次下降至34%,市场份额同比下降7.36%,收入同比下降2.28%,而排名第二的华为云在预料之中增长至20%,收入同比增长17.2%,阿里云和华为云仅有14%的市场差距。

从各家的增长速度来看,可能在未来三年时间内,华为云将超过阿里云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公有云市场的领导者。

面对激烈竞争和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2022年4月间,阿里云引入了华为前EBG中国区副总裁蔡英华主政阿里云全球销售业务,一个月后,阿里云内部的管理体系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各行业负责人和16个区域组织的负责基本上全部更换,强化了模仿华为的纵向行业组织和横向16个区域组织的纵横市场和销售架构,形成“行业主建,区域主战”的模式。

然而这套以华为代表的政企市场的模式,照搬到阿里云业务上,有没有效果目前尚无法评估,但就目前市场形势而言,阿里云要摆脱困境,以销售推动业务提升,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更大的挑战在于,虽然中国云服务市场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增长,但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2022年初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始推动的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六个西部省份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将完全改变中国现在的算力结构,将对公有云市场带来更大的变量。

另外在云服务的核心市场——政企云服务市场,华为云和天翼云两家已占据了接近60%的市场,后进入者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随着云服务市场的竞争加剧,厂商的口碑也成为影响其市场扩张的核心因素,在这方面,阿里云从去年到今年连续出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阿里云在政企市场的口碑。先是去年在发现Apache严重漏洞时,并没有第一时间上报工信部,而是先向美国开源社区报告了漏洞的相关信息,被工信部宣布暂停合作6个月;紧接着2022年12月18日,阿里云香港一数据中心发生严重的服务中断事件,据各种信息显示,服务中断长达12小时以上,这是在IDC行业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件。这两次事件的发生,不仅显示出了阿里云在技术和流程上严重问题,也给阿里云的形象带来了长期的影响。

现在张勇主政阿里云业务,表面看来是利用张勇在阿里的影响力给云业务协调更多的集团资源,以恢复市场,但这又何尝不只是张勇在阿里的一次体面谢幕呢?

4月26日,在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

降价以恢复市场,看来是阿里云目前唯一可以采取的市场方式。开始华为化的阿里云,前景依然难言轻松。

三、阿里失去了战略定力

曾经的阿里有多风光,现在却如此落寞。电商业务开始走京东的重资产模式,在市场策略上,也开始向拼多多方向迈进,加上阿里云的全盘华为化,曾经创立中国电商模式的阿里,在后BAT时代,似乎只能邯郸学步了。

杰克马的回归,多少有些让人看不懂。面对不断变化着的产业格局,阿里在商业模式和技术方面没有了创新,开始亦步亦趋地向同行靠拢。

可能在多数人看来,阿里近几年的衰落与商业环境和疫情有关,但如果拨开这些现象的表面,这种变化后面的根本,是阿里价值观崩塌后整个企业价值的陨落。

无论是蒋凡事件还是职场潜规则事件,总隐隐约约地透露出阿里从中层到普通员工基本职业素养的畸形。这也从近几年不断从阿里“毕业”的行业精英的行业印象得到了印证。在当下的人才市场,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的大厂小厂,还是传统产业,对阿里出身的人评价普遍不高。

在阿里云业务方面,从阿里云在拓展政企市场透露给行业的一些信息来看,阿里人以TO C思维做TO B市场时的骄横和技术实施方面的严重缺陷,让政企客户很难接受。而阿里云机房中断服务事件,就集中体现了阿里在企业级服务中的技术和运维不专业。一项企业级的服务,竟然会出现12小时中断后才恢复,这是在IDC行业是从未来出现过的事情。

事实上,一个企业从消费市场(TO C)转向企业级市场(TO B),往往会出现对市场和行业的误读,认为企业级市场太落后了,再加阿里这类企业之前在自己优势的领域太过成功,狂妄自大便成了通病。这种企业员工,习惯于对客户讲自己的产品如何优秀,动辄就开始教育客户。然而企业级市场的IT技术人员,在技术方面往往比阿里这类市场人员和技术人员更懂企业IT需求和技术趋势,阿里云的市场和技术人员不被规模以上企业认可就在情理之中。

说句最不好听的,对于企业级市场而言,“你的先进与我何干?”,企业的数字化是要切实解决企业的现实的问题,而不是像对消费者一样画张饼。

当阿里在电商领域的优势不再,云计算行业进退失据,企业级市场建立不起用户口碑的产业环境中,阿里原来的自信就变成了负担,阿里所擅长的商业模式创新也不复存在,在不断的邯郸学步中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战略定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河北省石家庄元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