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难忘小清河畔的水乡风光

季羡林:难忘小清河畔的水乡风光

季羡林:难忘小清河畔的水乡风光

得益于济南南高北低的地势和境内的丰沛水源,小清河流域的北园及章丘绣江河一带,水量丰盛,水质清澈甘甜,风光旖旎迷人。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山东大学附属高中读书,学校就在小清河附近。季羡林对学校周边的风光记忆深刻,曾撰写散文《我的高中》回忆这段经历。

季羡林(1911年-2009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曾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简明东方文学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等。

六岁那年,季羡林跟随父亲来到济南投奔叔父,从此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多次谈到济南对他的影响和他对济南的感情,如散文《我和济南》中写道:“我6岁到济南,19岁离开,一口气住了13年之久,说句夸大点的话,济南的每一寸土地都会有我的足迹。”从小学到高中,季羡林在济南先后读过一师附小、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北园高中(旧山大附中)、省立高中(济南一中前身)五所学校。

在《我的高中》一文中,季羡林描绘了民国时期济南小清河附近的风光。1926年,15岁的季羡林开始就读于山东大学附属高中,校址位于北园地区的白鹤庄。在季羡林眼里,北园呈现出一派水乡特色:“泉城72名泉的水,流出地面以后,一股脑儿都向北流来。连泰山北麓的泉水也通过黑虎泉、龙洞等处,注入护城河,最终流向北园,一部分注入小清河,向大海流去。因此,北园成了水乡,到处荷塘密布,碧波潋滟。风乍起,吹皱一塘清水。无风时则如一片明镜,可以看到20里外的千佛山的倒影……塘边绿柳成行,在夏天绿叶葳蕤,铺天盖地,都如绿雾”。

那一时期的北园,不仅风光旖旎,丰沛的水域为万物生长提供了极佳条件,这里出产的农作物产量丰饶,味美质优。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为莲荷、水稻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生态环境,泉水的甘洌也赋予农作物优良的品质。这些农副产品很好地哺育了生活在两岸的百姓。

时至今日,仍然可以从季羡林质朴又充满感情的笔触中,感受当时小清河畔的水乡风光。

新黄河记者:徐敏 编辑:刘梅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布于:湖北武汉江汉区